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兔皮肤扩张后皮肤Ⅰ、Ⅲ型胶原的改变。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扩张后即时,1,12,24周真皮中胶原含量、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结果:扩张后即时Ⅰ型胶原染色的基底膜连续性破坏。排列无规律,多呈碎片状。胶原束间隙增大、Ⅲ胶原合成增加,快速扩张组比常规扩张组明显;后期胶原纤维重叠。结论:胶原Ⅰ、Ⅲ是扩张后皮肤的挛缩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刺激后兔头部皮肤透明质酸含量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通过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扩张后即时、1周、12周、24周真皮透明质酸的含量。结果:扩张刺激使透明质酸含量增高,后渐下降。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透明质酸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A协同胶原蛋白成为扩张后皮肤挛缩的细胞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扩张兔皮肤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观察扩张后即时,1周,12周,24周皮肤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变化。结果:扩张后皮肤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增多,快速扩张组较常规扩张组程度严重,2种方法结果一致。结论:扩张刺激造成皮肤损伤,快速扩张组比常规扩张组严重。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兔皮肤扩张后皮肤肌动蛋白(actin)、肌球蛋白(myos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扩张后即时、1周、12周、24周皮肤中actin、myosin、α-SMA的变化。结果:扩张后兔皮肤中的actin、α-SMA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快速扩张组与常规扩张组各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yosin快速扩张与常规扩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结果相同。结论:扩张刺激可使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快速扩张组α-SMA阳性细胞高于常规扩张组可能是扩张越快挛缩越严重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皮肤扩张下自体移植软骨超微结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进一步认识皮肤扩张后自体移植软骨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运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新西兰兔皮肤扩张下自体移植软骨的超微结构。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在幼兔组中发现形态变异软骨细胞,表面突起变细,粗面内质网减少,未见高尔基复合体,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圆形滴空泡,约占细胞总数1/4;在成年兔组中发现大多数软骨细胞明显增大,形态不规则,细胞质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脂滴空泡并互相融合成大空泡,甚至占据细胞质大部分空间,周边细胞器逐渐萎缩、消失。扫描电镜下见移植软骨表面被覆纤维结缔组织,其下软骨生长好,形态佳。结论 脂滴是脂质在转化为贮存形式的代谢途径中所形成的可见物,也是细胞退化的标志,由于自体软骨移植不存在排异反应,容易成活。 相似文献
6.
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与扩张皮肤回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皮肤肌成纤维细胞(MFB)特征性α平滑肌肌动(αSMA)的检测,研究扩张皮肤回缩的机理。方法 通过犬皮肤扩张实验,采用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研究发现,扩张后皮肤真皮组织内αSMA阳性成纤维细胞仅个别散在,但超微结构显示成纤维细胞内微丝粗大明显,出现密纤、密斑。结论扩张刺激未使纤维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但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具备了收缩功能的细胞结构,在细胞水平产生 相似文献
7.
8.
扩张皮肤远期回缩的规律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扩张皮肤移植后的变化规律,探讨其远期回缩的机制。方法 选8只狗,在每只狗背部置入4个扩张器(其中两个作为对照,不予扩张),分别在皮瓣移植后0d,3周、3个月,6个月测量皮瓣面积变化并取材行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查,观察肌成纤维细胞的产生及凋亡情况。结果 1.两组皮瓣都于移植后有不同程度的面积减少,但扩张组程度更大对照组于3个月已恢复移植时大小,而扩张组6个月仍有约10%的回缩;2.两组皮瓣包膜 相似文献
9.
应用bFGF与EGF促进皮肤扩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在扩张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27例患者共埋置62个扩张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自身对照.治疗组在常规扩张的同时于扩张器周围注入bFGF与EGF,对照组仅常规扩张.测量两组扩张率、即时回缩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的扩张至额定容量的时间、即时回缩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扩张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bFGF与EGF能够促进扩张,降低皮瓣回缩率,提高皮瓣质量,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拓展大面积游离植皮术的皮肤来源,减少供皮区的创伤。方法:采用微创切口于胸背部皮下浅层置入600~1 000ml的大型扩张器,间断注入生理盐水,超量灌注行皮肤扩张。注水完成1个月后视受区刨面切取扩张皮肤,修剪为全厚或厚中厚皮片植入,供皮区创面直接缝合。结果:1999年以来,采用本术式治疗手、面、颈等部位的大面积瘢痕患者共32例,植皮成活面积平均为97.94%,供皮区切口均为I期甲级愈合。术后随访24例,平均时间为10个月,22例皮片收缩面积低于5%,皮片色泽及质地较佳,2例4个月时收缩面积为30%左右。结论:扩张皮肤用作游离植皮,其成活率及成活后的生物学性质较传统植皮差别不大,对需大面积植皮而供皮区相对局限、供皮区创面不易愈合的瘢痕患者尤其试用。大型扩张器微创切口置入,刀口裂开机率低。 相似文献
1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皮肤或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培养的兔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添加浓度为10^-1-10^2μg/L的bFGF,应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10^-1-10^2μg/L的bFGF对兔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且以50μg/L浓度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13.
14.
组织扩张术皮肤胶原的代谢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常规扩张(ITE)和持续快速扩张(CTE)对皮肤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用白色小家猪制作组织扩张术动物模型,用Gordeladze法测定血清和扩张组织的羟脯氨酸(HP)含量,藻酸盐印模材膜片法测量标记区面积;光镜测量真皮厚度。结果:ITE组血清HP含量升高,0.8倍,CTE组升高1.2倍,ITE和CTE组皮肤含量与正常皮肤相同,组织中HP总量均明显升高,持续扩张皮瓣组(CTEF)术后4wk皮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改进设计额部预扩张皮瓣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皮瓣修复部位,对额前主要供血支部分结扎阻断,保留选用的轴型血管蒂,强化皮瓣扩张及延迟效应,除额正中皮瓣用于鼻再造纵向切取设计外,选用额上区皮瓣转移,供区直接闭合。应用10 例。结果 10 块额部扩张皮瓣转移完全存活,随访6 个月~7 年3 个月,修复功能形态恢复满意,供区病损小。结论 调控额部预扩张皮瓣供血及结合选用额上区皮瓣转移是增进临床修复与再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获取SD仔鼠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6种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如何以简便快捷的方法获得大量最佳生长状态的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方法 :用 2 .5 g·L -1 胰酶、35 g·L -1 热溶素和 9.0× 1 0 3 U·L-1 Dispase分别在不同条件下处理皮肤标本 ,观察表皮与真皮的分离情况 ,并分别培养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 ,观察比较细胞的贴壁率和克隆形成率 ,通过MTT和BrdU检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 ,并分别用不同方法获得的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结果 :在各种条件下 ,Dispase处理组获得的细胞数量、细胞贴壁率和克隆形成率均优于其他消化液处理组 ,细胞纯度高 ,生长状态良好 ;用其他方法获得的细胞生长状态相似 ,都可成功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结论 :使用9.0× 1 0 3 U·L-1 Dispase可以简便快捷的获得大量生长状态良好的角朊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 ,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合适的消化方法、时间和温度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原代细胞的活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