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知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侧支血管(CCVs)形成密切相关,但缺血性心脏病病人侧支循环形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本质还不清楚,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糖尿病(DM)对CCVs形成的影响。 方法 选择1993年3月1日~1998年6月20日间做过冠脉造影的DM患者(排除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侧枝循环 (CCVs)形成是慢性或反复心肌缺血继发的一种代偿机制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冠脉血流储备 ,缩小急性心肌梗死的面积 ,降低急性冠脉事件后的死亡率 ,对冠脉狭窄病人有着重要的功能和预后价值[1] ,但临床上常发现不同病人的冠脉病变后 ,心肌CCVs的建立情况有着较大的差异 ,特别是2型糖尿病 (DM )合并冠脉病变后 ,CCVs的建立明显不足[2 ,3] ,和非DM相比 ,DM发生冠脉事件后 ,死亡率增加 3~ 4倍 ,而且更易发生梗死后心绞痛 ,梗死的延展及充血性心力衰竭[4 ] ,其确切机制不明 ,CCVs建立不足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1 CC…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严重冠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与否与血清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的关系.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收集主要冠脉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在95%以上的123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ADMA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级为侧支循环未形成组(n=63),1~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组(n=60).结果 侧支循环未形成组血清ADMA浓度(2.43±0.78)μmol/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组(1.95±0.72)μmol/L(P<0.01).结论 严重冠脉狭窄患者血清ADMA浓度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 共入选142例就诊我院的首次AMI患者,均在AMI发作1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依照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良好组:侧支循环Ⅱ、Ⅲ级)和侧支循环不良组(不良组:侧支循环0、Ⅰ级),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呈负相关,与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及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水平、高血压病等无关。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冠脉病变支数是AMI患者形成侧支循环的有利因素,糖尿病不利于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脑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2例ACI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分析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682例ACI病人中,有430例形成侧支循环。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脑动脉粥样硬化、电解质紊乱、脑动脉狭窄是影响ACI病人脑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HDL-C、脑动脉狭窄是影响ACI病人脑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有侧支循环组神经功能缺损轻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结论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收缩压、HDL-C、脑动脉狭窄是影响ACI病人脑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脑侧支循环的形成与ACI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256层螺旋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以DSA的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两者对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一致性。结果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180条血管(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狭窄程度评估,256层螺旋CTA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符合率为82.8%,对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均有较高一致性,尤其对重度狭窄的诊断一致性更高(κ=0.75)。256层螺旋CTA检测出侧支循环形成18例,DSA检测出侧支循环形成19例,256层螺旋CTA与DSA诊断脑侧支循环的符合率为90.0%。评估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330条侧支动脉(包括前交通动脉,双侧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软脑膜侧支、颈升动脉、枕动脉),CTA检测显示侧支形成40条,其中一级侧支形成21条,二级侧支形成19条,DSA检测显示侧支形成43条,其中一级侧支形成22条,二级侧支形成21条。256层螺旋CTA与DSA对一级侧支和二级侧支循环的诊断均有较高的一致性(κ=0.925和0.894)。结论 256层螺旋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方面与DSA的诊断结果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 1 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有侧支循环组 )及 1 31例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闭塞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无侧支循环组 )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有侧支循环组 98.36 %的患者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 ,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分别为 30 .0 0 %比 1 1 .4 5 % ,P <0 .0 0 1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 :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此外 ,无侧支循环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异常率较有侧支循环组明显增高 (5 .0 3± 1 .38mmol L比 4 .6 8± 1 .0 6mmol L ,P <0 .0 5 ;4 5 .80 %比 32 .78% ,P <0 .0 5 )。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高脂血症不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特点,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连续收录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择期行冠脉造影术,任一支冠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50%的患者26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CCC组(70例)和无CCC组(198例)。对冠脉病变特点、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无CCC组比较,CCC组的吸烟率明显降低(54.5%比35.7%),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23.7%比52.9%)及重度(≥95%)狭窄率(32.3%比100%)明显升高(P0.05或0.01);(2)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作为供血支的比例基本相等,作为受血支RCA所占比例明显高于LAD和LCX(48.7%比32.1%比23.1%,P=0.004)。结论:1吸烟抑制侧支循环的形成;2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密切关系,冠脉重度狭窄,病变支数多易形成侧支循环;3右冠闭塞几率较高也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体循环之间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运用64排螺旋CT和三维血管成像结合电子胃镜检查,观察其门体循环之间非常见侧支循环的形成。结果 ①700例肝硬化患者中118例(16.86%)存在非常见侧支循环,依次为脾肾静脉分流、胃肾静脉分流、椎旁静脉分流、腹膜后静脉分流、胃脾分流和心膈角静脉分流。②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相关(P<0.01)。③与常见侧支循环形成组比较,非常见侧支循环组较少出现重度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重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大量腹水(P<0.01)。④非常见侧支循环组中肝性脑病和慢性血氨升高的发生率高于常见侧支循环组(P<0.01)。结论 ①肝硬化患者中非常见侧支循环并不"非常见";②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有关;③非常见侧支循环形成可缓解门静脉高压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但增大了肝性脑病和慢性血氨升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选择性冠脉造影及临床资料,利用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他丁浓度及冠脉狭窄程度对冠脉侧支形成的影响;同时比较有、无侧支循环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及冠脉狭窄程度与冠脉侧支形成独立相关(均P<0·01);无侧支循环者cTnI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升高[(0·91±1·13)∶(0·29±0·23)μg/L],LVEF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降低[(43±11)%∶(48±11)%],均P<0·01;两者间VEGF、内皮他丁、hs-CRP及BN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内皮他丁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是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3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检查结果,有大脑侧支血管形成者为A组,无大脑侧支血管形成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AIS患者中,有大脑侧支血管形成46例(55. 42%),无大脑侧支血管形成37例(44. 58%)。经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年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糖尿病伴高血压史、脑血管狭窄程度、高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后循环病变例数在两组患者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Hcy升高、糖尿病伴高血压史及后循环病变均是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 56~10. 70,P 0. 05),LDL-C和脑血管狭窄程度均是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促进因素(OR=0. 02~0. 46,P 0. 05)。结论高龄、Hcy升高、糖尿病伴高血压史及后循环病变为AIS患者大脑侧支血管形成不良的危险因素,而LDL-C和脑血管狭窄程度为大脑侧支血管形成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微小RNA(miR)-140、miR-211表达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 纳入我院住院手术的15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形成分为无侧支循环组100例和侧支循环组51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组血清miR-140、miR-211水平。结果 无侧支循环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3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比例、血清miR-211水平高于侧支循环组,血清miR-140水平低于侧支循环组(P<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血清miR-140呈负相关(r=-0.546,P<0.01;r=-0.562,P<0.01),与血清miR-211呈正相关(r=0.539,P<0.01;r=0.52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iR-140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保护因素,血清miR-211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二者联合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曲线下面积为0.896(95%CI:0.834~0.938,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侧支循环代偿程度对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95例行介入治疗的AIS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脑血管侧支循环代偿是否开放及其程度,分为无侧支循环开放组(35例)、一级侧支循环组(26例)、二级侧支循环组(22例)、三级侧支循环组(12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高脂血症、高血压、饮酒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01、16.974、15.361、10.707,均P <0.05)。各组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85,P <0.05)。相比治疗前,无侧支循环开放组、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患者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减少(F=36.867、25.476、21.063、30.253,均P <0.05);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较无侧支循环开放组均明显减少(F=19.684、13.582、10.960、15.875,均P <0.05)。二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12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一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比无侧支循环开放组,一级侧支循环组、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均明显减少(F=11.681、14.766,均P<0.05);二级侧支循环组、三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较一级侧支循环组均明显减少(t=3.891、4.356、5.052、4.837,均P <0.05);二级侧支循环组治疗后6、12个月mRS评分较三级侧支循环组均明显减少(t=3.253、2.895,均P <0.05)。结论在行介入治疗的AIS患者中,有侧支循环形成者预后状况明显优于无侧支循环开放者,并且二级侧支循环形成者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改善预后状况方面明显优于一级侧支循环和三级侧支循环形成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循环慢性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慢性闭塞的住院患者181例,均经DSA明确诊断。根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系统,将181例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0~2级)组68例和侧支循环良好(3~4级)组113例。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检验,包括血常规、血尿酸、血脂及DSA检查,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缺血性卒中史)及烟酒史。以侧支循环形成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 0. 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年龄大于侧支循环良好组[(61±9)岁比(56±12)岁],高脂血症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26. 5%(18/68)比13. 3%(15/1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烟酒史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0±0. 2) mmol/L比(1. 1±0. 3) mmol/L,P 0. 05];两组患者血尿酸、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经变量筛选,将年龄(由低到高)、HDL(由低到高)为自变量,以侧支循环形成为因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使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风险增加(OR=1. 053,95%CI:1. 021~1. 085,P 0. 05); HDL水平升高是侧支循环形成的保护因素(OR=0. 265,95%CI:0. 085~0. 825,P 0. 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颅内侧支形成不良的风险增加,HDL水平升高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91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分布的特点。方法:选择91例冠状动脉造影(CAG)阳性的病人,按CAG结果,分析阳性组总体及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的冠脉病变血管的分布、侧支循环形成的比例及二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的冠脉病变以累及左前降支(LAD)最多,且常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其次为右冠(RCA)、左回旋支(LCX),而对角支(Dig)及左主干(LM)累及最少;(2)侧支循环的建立与病变部位有关,其中RCA病变形成侧支循环比例最高,其次为LCX和LAD。此外,虽然随病变冠脉支数增加侧支循环建立的比例有递增趋势,但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脉病变以左前降支最多见;(2)右冠病变最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CTO)多支病变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方法选择2003—2008年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40例既往无心肌梗死的CTO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A组)和侧支不良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中左优势冠脉即回旋支粗大占67.8%,B组中左优势冠脉仅占25.0%(P0.05),A组近端病变患者明显多于B组(P0.01),心绞痛病程(3个月)在A组中占96.4%,在B组中占66.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揭示冠脉近端病变和糖尿病是良好侧支循环形成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冠脉近端部位闭塞及左优势冠脉类型易于在CTO多支病变中建立侧支循环,心绞痛病程(3个月)时侧支循环明显增多,冠脉近端病变和糖尿病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象:1993~2002年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冠脉至少1支狭窄≥50%)的患者852例。其中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老年患者60例(老年有侧支组),年龄60~83岁,男47例,女13例;非老年患者62例(非老年有侧支组),年龄38~59岁,男57例,女5例。同期冠脉造影证实有冠脉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大量研究显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是内皮功能不全的标志因子,而内皮损害程度和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密切相关.本实验旨在检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探讨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6月至10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三支主要冠状动脉中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在95%以上的85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浓度.采用Rentrop方法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0~1级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n=50),2~3级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n=35).结果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2.23±0.59 μmol/L)明显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1.79±0.57 μmol/L)(P=0.001);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272.4±68.3 μg/L)显著高于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225.0±61.9 μg/L)(P=0.002).结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与高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浆miRNA-195表达及其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 6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老年冠心病组,入组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达95%以上,根据Rentrop分级将其分为侧支良好亚组(Rentrop分级≥2)32例和侧支不良亚组(Rentrop分级≤1)36例;另选取同期72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两组的血浆miR-195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miR-195水平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辨别能力。结果老年冠心病组血浆中miRNA-195及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侧支不良亚组明显低于侧支良好亚组和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血浆miRNA-195表达水平与老年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呈正相关(r=0.615,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miRNA-195水平和Gensini积分是影响老年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的危险因素。血浆miRNA-195判断老年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灵敏度为83.29%,特异度为94.76%。结论 miRNA-195在老年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相对较低,且侧支不良亚组明显低于侧支良好亚组,其可能成为辨别老年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一个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1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患者,先将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分为3组:A组(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B组(1个月~1年)、C组(1年以上)。仅有心肌缺血者同样根据缺血时间(上述3个时间段)分为A、B、C组。分别观察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进行对比分析。再根据闭塞血管将所有患者分为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3组观察其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有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病史者A、B、C组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时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率明显高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比较、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随着时间的延长侧支循环良好情况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