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证治的专著,其中有关湿热的内容虽较简略,但对其辨治很有指导意义,现归纳六法,探讨如下.一、宣畅上焦法湿热为患,随其病变部位之异,而有治法之别,治者必审病于何经、何脏、何腑,采取相应治法.外感湿热之初,病侵肌表,症见头痛,身体困重,恶寒,(?)热,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脉浮而濡.因肺主皮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育工作中至为关键的一环.笔者在从事《伤寒论》(以下简称《伤》)课堂教学中,略获肤浅体会,兹总结为以下六法.一、德育教育要适时贯穿 中医学院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担负着为四化建设培养高级中医人材的任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欲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中,必须寻有利时机,作到选材得当、感情自然,不要形成简单生硬的说教.譬如,讲作者张仲景生平时,要联系“自序”,该篇序文是一部医德教育的极好教材,应藉此进行医德教育.要点明作者被后世医家称为医  相似文献   

3.
疗效判断,既是对辨证诊断正确与否的检验,又是选方用药准确与否的重要依据.《伤寒论》中对服药后疗效判断的论述较多,对后世医家启发较大,笔者将其归纳为六法.1 汗出判断法 即是通过询问病人服药后汗出情况来判断疗效的方法.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和驱邪外出的作用,若病人服发汗或发散剂后微微汗出,说明邪随汗出,营  相似文献   

4.
5.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衃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伤寒论》有关下法的条文达30余条,涉及痛证10余种,足见仲景对下法的重视。兹将其用下方法,归纳如次。一、苦寒攻下即以苦寒泻下之品,攻导积滞、荡涤热结。其用意有三: 一日通腑。如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搏而成阳明腑实。治用三承气汤(250条、218条、213条),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以釜底抽薪,邪去病愈。此三方均以苦寒通下的大黄为君,并量其热结的轻、重、缓、急.在组方用法上又各有特点“大承气汤,硝黄后下,且加枳实、厚朴以行气导滞、破结除满,故攻下之力最速,主治痞、满、燥、实、坚俱备之阳  相似文献   

6.
<正> 厥,指手足逆冷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是抢救危重疾患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伤寒论》中有关厥的条文论述颇多。其辨证治法亦至为精当实用,现归纳为六法,分述于下。一、回阳救逆法阳虚阴盛,证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倦卧,脉微细者,用四逆汤温运脾肾,逐阴回阳;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见里寒外热者,用通脉四逆汤逐阴回阳,通达内外;若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从阴引阳。寒厥是少阴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伴有四肢逆冷的内脏功能严重衰竭的综合病症。四逆  相似文献   

7.
陈新宝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70-2070
"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的法度.臣佐使3个方面针对君药而设.其中君臣关系、君使关系较易理解,各家见解比较统一.惟独对佐药的用法、讲法各有不同,书本上的意见也颇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的法度。臣佐使3个方面针对君药而设。其中君臣关系、君使关系较易理解,各家见解比较统一。惟独对佐药的用法、讲法各有不同,书本上的意见也颇不一致。有的认为君药与佐药之间,主要是性味不同,作用相反,相互拮抗,用于消除或牵制主药的效力。如有人认为黄连汤中用干姜,是由于太寒,加上适量的干姜以兼制黄连。有人认为桂枝汤中桂枝辛散配上酸收芍药在于兼制桂枝的发散。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君药与佐药之间形成相互牵制,互为挚肘,方剂失去了偏性,温不成温,凉不成凉,怎么能补偏救弊?笔者认为对佐法有一个适当的看法和认识,任何疾病在发病因素上,发病机制上,都不是单纯的。因此,在治疗方法上,也很少能独当一面。方剂的组合。本是适应病机的变化而配伍的。有些病,具有寒热共存,虚实互见。而寒热、  相似文献   

9.
孟帅 《光明中医》2014,(7):1362-1363
汗法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中医治病的“八法”之首。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要正确应用本法。根据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关汗法论述的方剂17首为依据,阐述汗法的临床适应症、用法、禁忌症及药后护理等。临床应用汗法时一定要辨证论治,要首分虚实,灵活加减,且要注意发汗有度,勿必注意其慎忌和药后护理。《伤寒论》对汗法的应用论述详尽,独具特色,对当时、后世及现代中医应用汗法也颇有指导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对《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众说不一,或日因袭,或日变通,其实关键在于方药应切合病证。笔者试对《伤寒论》方剂加减用药,略呈浅见。一、据症状加减用药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而每一个证候则因其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可能单纯出现某脏某腑的病变现象。因此,所出现的症状时有时无,时多时少。治疗时,除辨证立方外,尚须随症加减。例如:小便不利一  相似文献   

11.
12.
腹痛究其困机,有虚实两端:属实者,为邪实阻滞,气机不通而成;属虚者,为气血虚寒,络脉失养而致。总之不通则痛,归纳仲景治腹痛十三法:即泻肝实脾、疏肝和胃、清热逐水、通腑泻下、温中散寒、建中缓急、温阳和络、清上温下、温涩固脱、温阳化气、化气利水、泻热逐瘀、滋阴德筋法。  相似文献   

13.
心病是中医临床比较多见的病症,其症情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伤寒论》对心病证治的论述颇详,治法明晰,组方严谨,有法有方可循,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现根据论中有关条文内容,浅析归纳为十三法,供同道参考。 一、温心通阳法 用于心虚作悸之证。论中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太阳病,过发其汗,损及心阳,心失温养而出现心悸欲按之证,当以桂枝甘草汤治之。方中取桂枝温通心阳,甘草益气,二药相合,辛甘化阳,心阳得复,则心悸自止。临床上常以本方  相似文献   

14.
清以前大多研究《伤寒论》的学者都谈到了运气学说,把运气学说的"三阴三阳"精神贯穿其中。阎钧天先生《伤寒论纵横》一书贯穿两个中心思想,其一,《伤寒论》是疾病总论,是方法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纲领性全书;其二,《伤寒论》本身倡导的是"六气辨证",而不是"六经辨证"。在此,阎钧天先生用"六气辨证"阐释《伤寒论》,用五运六气学说否定"六经辨证",而倡导"六气辨证"之说,来还原《伤寒论》的本来面目。给研究《伤寒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很多方证符合失眠证治,归纳为六法,即:酸甘化阴、散邪解郁、调和枢机、调和营卫、泻下和胃、温阳散邪法等。指出如运用《伤寒论》方治疗失眠,能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从《伤寒论》谈张仲景治水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运用治水法所治病证达十六种 ,涉及原文 2 7条。笔者就其部分原文概括为治水十法 ,浅谈如下 :1 温通心阳 化气行水《太阳病变证·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发汗后 ,其人脐下悸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5)。太阳病发汗后 ,虚其心阳 ,心火不能下蛰于肾 ,肾水无以蒸化 ,则水停下焦 ,复有上逆之势 ,故脐下筑筑然跳动 ,如奔豚之将作。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 ,化气行水。方中重用茯苓以淡渗利水 ,且能宁心 ,以防水邪下逆 ;大枣健脾 ,脾健则有利于水湿之运化 ;桂枝、甘草温通心阳 ,并能助茯苓化气行水 ;心阳复 …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烦躁症在《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篇均有论述,其出现率仅次于发热,病因复杂,治疗不当,易致“阳去入阴”而传入他经,成为烦躁而兼“四逆”、“脉不至”、“不得卧”、“结胸”等重症。本文作者将其治法概为发汗解表、解表行水、清宣郁热、辛寒清气、泻下热结、温阳散寒、回阳救逆、育阴救液等八法,并分别胪列方药,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钱林超 《四川中医》2004,22(10):16-17
把《伤寒论》中治疗脾胃病的方法,归纳整理为解表调中、调理寒热、化痰开结、温阳化饮、健脾温阳、通腑泄热、温中散寒、和少健中、健脾理气、疏肝理脾十法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方、适应证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头痛是内科临床常见病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头痛病机、症状、治法、方药作了详尽的论述,对临床治疗头痛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现将其整理归纳为治疗八法.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治疗心悸七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