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ngleⅢ类错(牙合)牙弓及牙槽弓宽度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及形态特点。方法:选取87例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及对照组91名正常[牙合]个体原始模型,按性别分组,测量各项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牙槽弓宽度和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牙合]组与AngleⅢ类错[牙合]组男性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均大子女性牙弓、牙槽弓宽度(p〈0.05):AngleⅢ类错[牙合]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下颌磨牙间宽度大于正常胎组(p〈0.01)。其余测量指标AngleⅢ类错[牙合]组均小于正常黯组。结论:AngleⅢ类错[牙合]上颌骨生长受限,上颌牙齿有向腭侧倾斜,下颌牙齿有向颊侧倾斜的倾向,治疗过程中的上颌扩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基骨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骨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基骨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骨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基骨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宽度发育过度.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骨水平,牙弓对基骨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相似文献   

3.
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及其牙弓形态特点。方法:选择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6岁)、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8岁)和对照组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6.2岁)的原始模型各40副,测量每副模型的上下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之间的距离,计算上、下颌对应牙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宽度和牙弓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宽度较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狭窄,但差异无显著性(J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中、后牙弓宽度和下颌牙弓宽度较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牙弓宽度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宽度差小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尖牙、第二前磨牙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差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宽度差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小,尖牙处宽度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leⅡ^1、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以及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发育均有不足.治疗中可适当进行扩弓。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正常[牙合]为对照,研究安氏Ⅱ^1类错[牙合]牙弓宽度的特点。方法:选择12~16岁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各60例,取标准研究模型,利用3DSS(光栅扫描仪)扫描后,以Geomajic软件进行图像拟合处理,并测量上下颌牙弓前、中、后段长度,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牙弓宽度的差异。结果:①.正常[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比女性大,其中上颌牙弓及下颌后段牙弓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安氏Ⅱ^1类错[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大于女性,其中上颌牙弓后段及下颌牙弓前段、后段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安氏Ⅱ^1类错[牙合]无论男女,上颌牙弓后段宽度明显小于正常[牙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颌牙弓小于正常[牙合]牙弓,治疗时应扩展上颌后段牙弓使腭侧倾斜的后牙颊倾,或用牙弓与基骨联合扩展的方法加大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利于下牙弓前移,建立正常的磨牙关系。  相似文献   

5.
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错(牙合)牙弓宽度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 错牙合的牙弓形态特点。方法 :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 错牙合 3 2副模型为实验组 ,对照组 64副模型中AngleI错 牙合和AngleⅡ1错牙合各 3 2副模型 ,分别测量上颌尖牙之间距离、上颌第一磨牙之间距离、下颌尖牙之间距离和下颌第一磨牙之间距离。结果 :采用两样本t检验 ,四项指标中只有实验组的下颌前段牙弓宽度明显窄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除了下颌前部牙弓宽度变窄外 ,严重深覆牙合型AngleⅡ2 错牙合牙弓形态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6.
黄纯  温馨  黄乐  赵宁 《上海口腔医学》2022,31(5):550-555
目的: 应用颅面部锥形束CT(CBCT)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上、下颌后牙倾斜角度、牙弓及基骨弓宽度进行分析,通过模拟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分析上、下颌矢状向变化对上、下颌骨宽度协调关系的影响,对骨性Ⅲ类错前方牵引治疗中上颌牙弓扩大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20例,Ⅰ类个别正常患者20例,共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拍摄颅面部CBCT,使用Mimics 20.0软件测量2组患者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上、下磨牙牙弓宽度及磨牙间基骨弓宽度。对Ⅲ类错患者上颌前方牵引进行三维模拟,对上、下颌骨矢状关系改变后的牙弓和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Ⅲ类错患者上颌磨牙颊侧倾斜,下颌磨牙舌侧倾斜 (P<0.01);Ⅲ类和Ⅰ类错患者下颌基骨弓宽度无显著差异,上颌基骨弓宽度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1),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 (P<0.01);而上、下颌牙弓宽度2组间无显著差异。上颌模拟前移3 mm时,Ⅲ类错患者上颌牙弓宽度显著大于下颌 (P<0.05);上颌模拟前移4 mm时,上、下颌牙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大于Ⅰ类患者 (P<0.05);上颌模拟前移2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5);前移3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恒牙早期骨性Ⅲ类患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颌基骨宽度不足,上颌磨牙颊向和下磨牙舌向代偿性倾斜;但在上颌前牵引矫形治疗中,上、下牙弓和基骨弓宽度的协调程度随着上颌前移及下颌后下旋转的量而改变。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变化是上颌骨是否需要扩弓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如变化量超过3 mm,多数患者不需要在前方牵引治疗中配合上颌扩弓。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比较AngleⅢ类及个别正常殆青少年牙弓及基骨形态、牙量,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上海地区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60例为对照组(男女各30例);以Angle Ⅲ类60例为实验组(男女各30例).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基骨宽度及长度、牙量.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实验组上颌牙弓长度显著减小、下颌牙弓长度显著增加,牙弓宽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实验组上颌基骨长度减小,下颌基骨长度显著增加;(3)实验组下颌牙量增加.结论 (1)AngleⅢ类患者存在上颌牙弓、基骨长度发育不足,下颌牙弓和基骨长度发育过度.在治疗中,可考虑使用相应治疗手段改善上颌牙弓和颌骨发育不足,同时还需注意抑制下颌过度生长.(2)Angle Ⅲ类患者下颌牙量增加,制订矫治计划时可考虑下颌牙齿减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合与骨性I类个别正常合上下颌第一磨牙区基骨及牙弓宽度差异。方法:选取骨性Ⅲ类错合患者与骨性I类个别正常合样本各30例。测量CBCT数据中上颌骨颧弓点和下颌第一磨牙阻抗中心对应的颊侧骨皮质点间的距离作为基骨宽度;测量模型上下颌第一磨牙中央窝之间的距离作为牙弓宽度。使用SPSS 22.0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上颌基骨宽度Ⅲ类组(63.96±3.78mm)小于I类组(65.67±2.76mm);下颌基骨宽度Ⅲ类组(62.26±3.12mm)大于I类组(60.29±3.15mm);基骨宽度差为Ⅲ类组(2.31±2.41mm)小于I类组(5.38±1.2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类组与I类组上下颌牙弓宽度均无组间差异(P>0.05)。结论:骨性Ⅲ类患者存在上下颌基骨横向发育不调及上下颌磨牙的颊舌向代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AngleⅠ类错牙合拔牙病例矫治前后牙弓、牙槽骨、基骨的形态变化。方法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6 — 2007年采用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进行矫治结束的典型AngleⅠ类错牙合病例,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测量模型的牙弓、牙槽弓、基骨弓的长度、宽度,对矫治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牙弓长度:总长度变短,牙弓前段变长(P < 0.05),中段变短(P < 0.05),后段变化不明显(P > 0.05)。(2)牙弓宽度:上下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变化(P > 0.05),第一、第二磨牙间变窄, (P < 0.05)。(3)牙槽弓及基骨弓长度及宽度:上下颌牙槽弓长度均变短(P < 0.05),宽度均变窄(P < 0.05);上下颌基骨弓的长度均变短(P < 0.05),宽度均变窄(P < 0.05)。结论 AngleⅠ类错牙合拔牙矫治病例随牙齿移动的多少,矫治后其牙弓、牙槽弓、基骨弓的形态均有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者颌面部不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头颅正位片的测量,揭示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者颌(牙合)面在水平向及垂直向不对称的特点.方法:早期恒牙(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患者40名,治疗前的正位片与40名正常(牙合)者进行比较,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下颌骨及下牙弓宽度增大;偏斜侧上颌基骨宽度及上下牙弓宽度大于对侧;偏斜侧下颌综合长度及下颌体长度小于对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面部不对称主要表现在面下1/3及牙弓区;下颌不对称主要发生于下颌的水平部.  相似文献   

11.
夏大弘  王彤  陈国新 《口腔医学研究》2010,26(6):876-877,881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将Ⅲ类错畸形患者的牙弓、牙槽骨宽度与与Ⅰ类患者的值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共收集47例成人Ⅲ类患者,50例成人Ⅰ类患者。在术前研究模上测量牙弓与牙槽骨宽度,并对两组测量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比较。结果:Ⅲ类患者上颌除上尖牙间宽度外,其余测量值均小于Ⅰ类患者。而下颌所有测量值,Ⅲ类患的测量值均大于Ⅰ类患者。结论:Ⅲ类患者,上颌牙弓及牙槽骨宽度窄于I类患者;下颌牙弓及牙槽骨宽于Ⅰ类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解除牙列拥挤后牙弓与牙齿的三维变化.方法 通过DamonQ自锁托槽系统对16例安氏Ⅰ类中度拥挤患者行不拔牙矫治,在上颌牙列排齐前后分别拍摄CBCT,运用Amira ResolveRT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牙弓和牙齿的三维变化.结果 运用自锁托槽系统排齐后,上颌的基骨弓宽度、牙槽嵴宽度和牙尖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宽,牙弓前段的增宽量大于牙弓后段;牙槽部的宽度与基骨弓的宽度相关性较高;除第一磨牙外,上颌牙齿均发生不同程度颊倾.结论 在牙弓前段,自锁托槽可能体现出少量基骨弓扩大的效果,越靠近牙弓后段,基骨弓的宽度基本维持;牙槽部宽度的变化以基骨弓的宽度为基础,对于牙槽部较窄的个体,自锁托槽系统可能将通过牙齿的倾斜代偿使牙弓宽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AngleⅢ类及个别正常验青少年牙弓及基骨形态、牙量,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上海地区个别正常骀青少年60例为对照组(男女各30例);以AngleⅢ类60例为实验组(男女各30例)。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基骨宽度及长度、牙量。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组上颌牙弓长度显著减小、下颌牙弓长度显著增加,牙弓宽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实验组上颌基骨长度减小,下颌基骨长度显著增加;(3)实验组下颌牙量增加。结论(1)AngleⅢ类患者存在上颌牙弓、基骨长度发育不足,下颌牙弓和基骨长度发育过度。在治疗中,可考虑使用相应治疗手段改善上颌牙弓和颌骨发育不足,同时还需注意抑制下颌过度生长。(2)AngleⅢ类患者下颌牙量增加,制订矫治计划时可考虑下颌牙齿减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Angle Ⅱ错牙合畸形牙弓宽度与下颌骨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5—2007年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46例Angle Ⅱ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病例组,22例Angle I错牙合畸形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再按Angle分类法分2组,即Angle Ⅱ1 组29例,Angle Ⅱ2 组17例。对全部患者治疗前石膏模型、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ngle 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体长度及下颌总长度小于Angle Ⅱ1及Angle I错牙合畸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le Ⅱ1和Angle 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中、后段牙弓宽度均小于Angle Ⅰ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均大于Angle Ⅰ错牙合畸形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ngle Ⅱ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上颌中、后段牙弓宽度小于Angle Ⅰ错牙合畸形患者。Angle 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后缩可能与上颌牙弓狭窄有关;Angle 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后缩可能与下颌骨的发育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头颅正位片的测量 ,揭示安氏Ⅲ类错伴有下颌偏斜者颌面在水平向及垂直向不对称的特点。方法 :早期恒牙 ,安氏Ⅲ类错伴有下颌偏斜患者 4 0名 ,治疗前的正位片与 4 0名正常者进行比较 ,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下颌骨及下牙弓宽度增大 ;偏斜侧上颌基骨宽度及上下牙弓宽度大于对侧 ;偏斜侧下颌综合长度及下颌体长度小于对侧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面部不对称主要表现在面下 1/ 3及牙弓区 ;下颌不对称主要发生于下颌的水平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患者的牙弓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骨性Ⅲ类错患者47例为实验组,个别正常50例为对照组,在石膏模型上测量与牙弓形态特征相关的7个项目,计算上下颌相应测量项目之差,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的上颌牙弓前段长度小于对照组,上颌尖牙角大于对照组(P<0.05);男性实验组的上下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之差大于对照组,牙弓前段长度之差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的牙弓宽度基本正常,但牙弓前段长度不足,且前段弓形较为平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与比较偏颌伴反(牙合)畸形矫治前后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选择偏颌伴反(牙合)畸形病例9例,制取矫治前后石膏模型.将模型平行于基准平面扫描到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测量软件测量上下颌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牙尖的纵横坐标值,分析牙弓矢向和横向的对称性、上下牙弓的协调性.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距腭中缝的距离偏向侧大于偏离侧(p<0.05),下颌从尖牙到第二磨牙偏向侧距中线的距离小于偏离侧(p<0.05);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的牙弓宽度比率较矫治后小(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牙弓宽度比率矫治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偏向侧和偏离侧牙齿的矢向位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牙齿在矢状方向第一磨牙偏向侧大于偏离侧(p<0.05).结论:偏颌畸形患者上牙弓前部较下牙弓前部窄,矫治易先扩大上颌牙弓,使得矫治后上下牙弓宽度比例协调.  相似文献   

18.
下颌第二磨牙错位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颌第二磨牙错位的类型及相关因素,为口腔正畸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100例符合条件的正畸患者,男27例,女73例,平均年龄17.68±1.24岁(12.0~37.5岁)。在记存模型上评估下颌第二磨牙的错位情况,测量Spee曲线曲度和下颌牙槽弓在第二磨牙处的宽度,结合X线曲面断层片测量下颌后段牙弓拥挤度,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第二磨牙错位发生率约为45%,其中舌侧倾斜占70%。下颌第二磨牙错位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第二磨牙处的下颌牙槽弓宽度存在高度显著相关性(P<0.01),而与后段牙弓拥挤度和Spee曲线曲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下颌第二磨牙错位发生率高,且以舌向倾斜多见,应常规纳入治疗计划。下颌第二磨牙错位可能与第二磨牙处的下颌局部牙槽弓宽度有关,而与后段牙弓拥挤度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AngleⅡ1 错牙合患者颌面硬组织特征 ,找出适合这一特征的合理对症治疗方法。方法 :利用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 ,通过正常牙合者与AngleⅡ1 错牙合患者 13项分析指标的比较研究 ,找出AngleⅡ1 患者的骨性变异特征。结果 :在矢状骨性关系方面 ,AngleⅡ1 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SNB角、SL距明显减小 ,ANB角显明增大、而SNA角及PNS ANS距无明显差异 ;在骨性垂直关系方面 ,AngleⅡ1 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UM PP距及LM MP距均明显减小 ,UI PP距明显增大 ,而LI PP距没有明显差异 ;在下颌骨生长方向方面SN MP角均明显减少。结论 :该类畸形具有后部牙槽高度不足 ,下颌后缩及下颌骨的逆时针旋转生长倾向。提示此类患者的治疗适于采取能使下颌向前、下移位的方法 ,才能取得对症治疗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Ⅲ度深覆盖错(牙合)进行非拔牙矫治,了解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情况.方法前牙覆盖大于8mm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9名,其中男性4人,女性5人,年龄12~15岁,平均13.2岁.采用QUAD-HELIX矫正器扩大上颌牙弓,并应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正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前牙的覆盖平均由9.5mm减少至3.1mm上切牙平均向后移动2.7mm,下切牙平均向前移动2.2mm,磨牙关系在矢状方向变化了3.2mm下颌基骨相对于上颌基骨向前变化了1.5mm,下颌平面角增加1.2°,前下面高增加4.7mm.结论用QUAD-HELIX矫正器和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Ⅲ度深覆盖错(牙合),通过扩大狭窄的牙弓,改善上牙弓的宽度,可以有效地利用下颌骨向前生长的潜力,在Ⅱ类牵引的作用下促使下颌前移和下颌磨牙向前位移,使上下颌骨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同时上切牙向舌侧移动与倾斜,下切牙向唇侧移动与倾斜,减小前牙的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