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各组患者中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479例ACS患者为观察对象,测量每例患者入院后第一份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QT间期、QTd和QTcd显著大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P<0.01);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的QT间期和QTcd显著大于UA组(P<0.05)。结论:QT间期、QTcd可作为ACS患者的高危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30例溶栓成功的AMI患者溶栓前后的QT间期及QTd.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QT间期为(407.50±45.87)ms,QTd为(60.00±21.28)ms,溶栓治疗再通后QT间期为(376.00±29.27)ms,QTd为(26.50±9.33)ms,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静脉溶栓再通后,随着心肌缺血改善,QT间期及QTd明显改善,有临床监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观察美托洛尔(Metoprolol)治疗急性心硬(AMI)伴持续性室速、室颤患者对QT间期复极离散度(QTd)的影响。16例AMI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5±11a)采用美托洛尔50mg,po,qid×4wk。QT间期从395.0±8.1ms延长至436.8±11.6ms(p<0.01),总有效率100%。QTd从110.1±7.8ms降至80.8±9.0ms(p<0.05),总有效率87.5%。美托洛尔对QTd及QT间期的有效影响可减少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浆儿茶酚胺 (CAs)水平与 QT间期、QT离散度 (QTd)的关系及其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0例 ,测定血浆 CAs(NE、E)水平 ,与 QT间期、QTd做相关性分析 ,并将伴发、未伴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 QT间期、QTd、CAs水平做比较。结果 :QT间期、QTd与 NE、E水平有显著性正相关 ,伴室性心律失常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应激引起的血浆 CAs水平升高是引发复极异常 ,导致心电不稳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5.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由于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故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突发事件的危险指标之一。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54例AMI的QTd,对探讨其临床意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QTd)是无创性评价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同步性、心电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1],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增加[2]。成功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缺血。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的QTd变化,旨在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入选病例及分组:选择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早期溶栓的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4例,女性为52例,年龄32~74岁,平均(56±8)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98例,合并糖尿病12例,原发性高血压并糖尿病26例。所有入选患者在2周内均未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及其他影响QT…  相似文献   

8.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急性心肌硬死(AMI)病人QTd明显增加已得到广泛证实,成功溶栓可使之降低。我院1998年共溶栓再通36例AMI病人,其中12例溶栓再通后低血压状态病人的QTd明显增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QT间期离散度(QTd)代表心室电位的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AMI)12导联心电图QTd可较好反映复极的离散程度,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评价AMI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作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记录 92例AMI患者及60例无心脏病者的心电图,测量QT间期,计算QTd。结果(1)AMI组入院时QTd、QTc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索他洛尔对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治疗组52例慢性房颤患者服药前与服药14d后的心电图QT间期、心率校正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以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52例对比。结果治疗组服药14d后,QT、QTc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但QTd和QTcd较服药前缩短(P<0.01)。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服药前后对比,前者QT、QTc、QTd、QTcd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索他洛尔使慢性心房纤颤患者QT间期和QTc延长,而使QTd、QTcd适度缩短,这与其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2例正常者,测定2组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QT间期、QTd、校正QT间期(QTc)、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2型糖尿病组TG、HDL-C、LDL-C、QT、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CHO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QTd、QTcd无变化。  相似文献   

13.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反映了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性和电不稳定性的区域性变化程度,这种差异命名为QT离散度(QTd),近年研究显示QTd增加可作为估测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敏感的无创性方法。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可能转变成室颤发生猝死,测量QTd可较全面地反映心室各部位复极的变化,本文观察目的是明确QTd与充血性心衰患者猝死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选择1995~1999年住院的充血性心衰患者3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25~68岁。入选条件: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50例终末期肾脏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并初步探讨MHD患者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0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d与QTcd值并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HD患者透析后QTd及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增大(P<0.05);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MHD患透析前及透析后QTd、QTcd均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结论 MHD患者QT间期离散度在透析后明显增加,且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临床医师应重视对QT间期离散度的观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中升高的microRNA-1(miR-1)与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3例[无室性心律失常(VA)者40例、有VA者13例],健康对照人群49例,对血浆中miR-1的表达含量进行绝对定量,并测定心电图QT间期计算出QTd及校正的QTcd,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MI患者血浆中miR-1的实际表达量和QTd及QTcd值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而且有VA者的QTd及QTcd值均大于无VA者,QTd的延长与VA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浆中的miR-1表达水平与QTd呈正相关性。结论 AMI患者血浆中miR-1与QTd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二者联合对AMI患者预警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近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QTd及QTcd明显增大。本文目的即在研究氯沙坦钾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QTd及QTcd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98年4月至1999年1月住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9~83岁,平均67±8.0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心功能为Ⅱ~Ⅲ级(NYHA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探讨 QT离散度 (QTd)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评价其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VA)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了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及 45名正常人 (对照组 )的最长 QT间期(QTm ax)、校正 QTmax(QTcmax)、最小 QT间期 (QTmin)、校正 QTm in(QTcmin)、QT离散度 (QTd)及心率校正 QTd(QTcd)的变化。结果  1AMI组 ,QTmax、QTcm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2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 ) ,QTmax、QTcm 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VA组 ) ,P<0 .0 1。3AMI患者 QTcd≥ 6 0 ms者 ,其 VA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6 0 ms者 ,P<0 .0 1。4AMI死亡组 QTmax、QTcm ax、QTd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 .0 1,死亡组 QTcd高于存活组 ,P<0 .0 5。5 AMI患者 QTcd≥ 80 ms者其室颤 (VF)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80 ms者 ,P<0 .0 1。结论  QTd或 QTcd可作为判断 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方法 观察首次AMI患者发病后6 h内接受静脉溶栓成功者30例的QTd,取其溶栓治疗前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其QTd的变化,所有ECG均用同一台12导ECG机,同一人测量.结果 溶栓前为(43.6±13.2)ms,溶栓成功后为(37.1±10.2)ms,两组经配对t检验,P<0.05.由于AMI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ECG表现为各导联的QT间期差值增大,即QTd延长,所以心肌复极不均性显著的增加为折返激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易于发生室速等心律失常.心室复极越不一致,电不稳定性就越大.成功的溶栓治疗后,随着冠状动脉的血流的恢复和维持左心室射血功能得到改善,QTd明显比治疗前下降,表明AMI后再灌流区与非梗塞区心肌的复极趋于一致,增加了心电的稳定性.AMI时QT间期变化的可能机制与局部低温、局部传导延迟、神经性作用及局部细胞处低钙等有关.结论 因此,QTd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成功地容栓后,反映心室复极离散度的QTd下降可能是成功的溶栓治疗改善预后的一个重要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QTd作为溶栓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作为一种预测心律失常的检查手段,QTd结合心率变异、晚点位检查,可提高AMI远期心律失常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陈华伟  张龙久 《贵州医药》2003,27(6):530-53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反映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死因。本文通过选择我院1992年12月至2002年6月收住的85例AMI患者,对QTd及JTd进行对比测量研究,旨在探讨AMI与QTd、JTd延长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病人组 AMI患者85例,其中存活62例,  相似文献   

20.
邹继政 《医药世界》2009,11(7):327-328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长QT综合征,药物引起的尖端扭转性室速及心源性猝死者与QTd(QT离散度)延长呈正相关。故QTd可用于识别发生持续性室速与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喹诺酮类药物的一个明确不良反应是引起QT间期延长。为了观察喹诺酮类药物与QT间期及其离散度之间的关系,笔者选择了喹诺酮类药物的代表—左氧氟沙星作了本类病例的统计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