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崔雨  夏文薇 《口腔医学》2018,38(7):602-605
目的 初步探讨淀粉与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浆(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HFCS)的交互作用对变形链球菌致龋毒力的影响。方法 变形链球菌UA159培养于质量浓度均为1%的蔗糖、淀粉和HFCS组成的双糖和三糖BHI培养基中,三种单一糖源作为对照,于培养的6个时间点测量每组的pH值,计算ΔpH;96孔微孔板培养20h后采用结晶紫比色法比较7组的粘附力。结果 蔗糖+HFCS和三糖组产酸速度较快,ΔpH明显大于蔗糖+淀粉和淀粉+HFCS组(P<0.05)。4组实验组的粘附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蔗糖+淀粉组的粘附性最强,三糖组的粘附性强于蔗糖+HFCS组,淀粉+HFCS组最弱。结论 淀粉和蔗糖、HFCS间的交互作用会影响变形链球菌产酸、粘附和生物膜的形成,从而导致其致龋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目前食品加工业中广泛使用的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为研究对象,通过与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比较,研究高果糖玉米糖浆对变形链球菌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变形链球菌uA159分别接种于0.25%、0.5%、1%、3%、5%五组不同浓度TSB糖培养基培养18h后,用磷酸盐缓冲液洗脱2次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540nm检测各试管中的A值,计算粘附比,行方差分析,比较粘附力。结果:4种饮食糖培养基的粘附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HFCS组的变形链球菌粘附比显著低于蔗糖组,与葡萄糖和果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5组浓度糖培养基的变形链球菌粘附比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FCS对变形链球菌粘附力的促进弱于蔗糖,与葡萄糖和果糖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蒽酮法,分别测定和比较变形链球菌代谢高果糖玉米糖浆(high-fructose cornsyrup,HFCS)和蔗糖所合成的细胞外多糖的含量,研究变形链球菌利用高果糖玉米糖浆合成细胞外多糖的能力。方法 配制质量浓度为0.25%、0.5%、1%、3%和5%的高果糖玉米糖和蔗糖培养基,将变形链球菌UA159接种其中,37℃微需氧培养24h后,用蒽酮法测定各培养基中所合成的细胞外水溶性和水不溶性多糖的含量。结果 除0.25%组和0.5%组中HFCS和蔗糖培养基中所合成的胞外水溶性多糖没有差异(P > 0.05)外,其它各组两培养基中所合成的胞外水溶性多糖均有差异,且蔗糖明显高于HFCS(P < 0.05)。5组浓度的HFCS组和蔗糖培养基中所合成的胞外水不溶性多糖均存在差异且蔗糖组明显高于HFCS(P < 0.05)。结论 在本实验设定的糖浓度范围内,变形链球菌利用高果糖玉米糖浆合成细胞外多糖的能力尤其是合成细胞外水不溶性多糖的能力较蔗糖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相同浓度下赤藓糖醇和木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方法分别用含0.5%、1%、2%、4%、8%、12%、16%赤藓糖醇和木糖醇的TPY培养基在厌氧条件下培养变异链球菌,分别于0、2、4、6、8、10、12、18、24 h测量液体培养基的光密度值(A值)和pH值,运用SPSS描绘其变化曲线图。结果在0.5%、1%、2%浓度下,赤藓糖醇培养基的A值较木糖醇培养基高,pH值较木糖醇培养基低,说明变异链球菌在含0.5%、1%、2%赤藓糖醇的培养基内的生长和产酸能力明显较相同浓度木糖醇培养基高。在8%、12%、16%浓度下,赤藓糖醇培养基的A值较木糖醇培养基低,pH值较木糖醇培养基高,说明变异链球菌在含8%、12%、16%赤藓糖醇的培养基内的生长和产酸能力明显较相同浓度木糖醇培养基低。结论对比木糖醇,低浓度下赤藓糖醇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产酸的抑制作用较弱,高浓度下赤藓糖醇的抑菌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低聚木糖与蔗糖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为低聚木糖在牙齿保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质量浓度为0、1%、2%、8%、16%和20%的低聚木糖和蔗糖培养基培养变异链球菌24 h,通过Bioscreen C全自动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每间隔30 min测定各组培养基的吸光度值(A值);采用pH计分别于0、5.5、10、24 h测定各组培养基的pH值,运用Origin 2017描绘其变化曲线图。比较变异链球菌培养和发酵前后各组A值及pH值的变化量(ΔA和ΔpH)。结果 (1)低聚木糖组和蔗糖组细菌培养基的ΔA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F值分别为467.165、3207.610,P < 0.05);低聚木糖组和蔗糖组不同质量浓度培养基的Δ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682.528、5483.421,P < 0.05);且这种差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F值分别为88.140、41.171,P < 0.05)。(2)变异链球菌培养和发酵24 h后,低质量浓度(1%、2%)低聚木糖在略微或不提高变异链球菌生长水平的同时(P > 0.05),明显抑制了变异链球菌的产酸能力(P < 0.05);高质量浓度(16%、20%)低聚木糖在明显抑制变异链球菌生长的同时,变异链球菌的产酸水平略有提升(均P < 0.05)。(3)变异链球菌培养和发酵24 h后,与同质量浓度的蔗糖相比,16%、20%的低聚木糖可明显降低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水平(P < 0.05);1%、2%的低聚木糖细菌培养基的ΔA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8%的低聚木糖可提高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水平(P < 0.05);各质量浓度低聚木糖细菌培养基的ΔpH均高于相同质量浓度的蔗糖(均P < 0.05)。(4)与同甜度的蔗糖(质量浓度为8%)比较,低聚木糖(质量浓度为20%)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及产酸作用更显著。结论 低质量浓度低聚木糖可抑制变异链球菌产酸,高质量浓度低聚木糖可抑制变异链球菌生长;相较于蔗糖,高质量浓度低聚木糖可降低变异链球菌的生长及产酸水平,提示低聚木糖作为龋病易感人群的食品甜味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高果糖玉米糖浆(high-fructose corn syrup,HFCS)和蔗糖经变异链球菌(S.mutans)代谢后主要酸性产物的定量分析,比较两者的致龋性.方法:S.mutans UA159分别接种与含10 g/L HF-CS、含10 g/L蔗糖的两种TSB培养基中,37℃、900 mL/L N2、100 mL/L CO2条件下进行培养.分别于培养后1、4、8、24、48 h各时间点,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两种培养基中乳酸、甲酸、乙酸和琥珀酸的量.结果:S.mutans在两种糖培养基中产生的乳酸最多(与其他各酸相比P <0.05);而其他各酸的产量基本一致(P>0.05);两种培养基中的有机酸产生量在各时间点略有差异,但总趋势相同,即两种糖培养基中各有机酸的产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P<0.05).结论:高果糖玉米糖浆和蔗糖经S.mutans代谢后均能产生大量高致龋性的乳酸,说明两者都有较强的致龋性.  相似文献   

7.
张佳丽  姚军 《广东牙病防治》2011,19(11):582-585
目的研究赤藓糖醇对变异链球菌产酸作用的影响,为赤藓糖醇的防龋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变异链球菌分别在质量分数1%、2%、4%、8%的赤藓糖醇、木糖醇和蔗糖胰蛋白胨-多价蛋白-酵母提取物(tryptone-polypeptone-yeast extract,TPY)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pH值的变化;测定在以上浓度条件下,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产酸液的pH值变化。结果浓度为2%(q=5.63)、4%(q=4.12)、8%(q=5.77)时,变异链球菌在赤藓糖醇中pH值变化均小于蔗糖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为8%时,赤藓糖醇组的pH值变化较木糖醇组小,具有统计学意义(q=6.53,P〈0.05);浓度为2%(q=6.73)、4%(q=6.11)、8%(q=6.98)时,赤藓糖醇对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的产酸pH值大于蔗糖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为2%(q=5.46)、4%(q=6.49)、8%(q=6.01)时,赤藓糖醇对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的产酸pH值小于木糖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赤藓糖醇对变异链球菌产酸代谢和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产酸代谢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酪蛋白磷酸肽钙磷复合体(casein phosphopeptide-amorphic calcium phosphate,CPP-ACP)对变形链球菌产酸的影响,探讨CPP-ACP作为一种生物防龋制剂的可行性。方法 将变形链球菌加入含不同浓度CPP-ACP的蔗糖培养基中,厌氧培养48h,用精密pH计检测培养基上清液的pH值,计算pH的变化值ApH(初始pH值-终末pH值)。结果 随CPP-ACP浓度的升高,培养基上清液的pH值升高,ApH降低,即变形链球菌的产酸量降低(P〈0.01)。结论 CPP-ACP对变形链球菌产酸具有抑制作用,且随CPP-ACP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9.
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主要致龋细菌生物膜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细菌生物膜的影响,探讨其防龋效果及可能的防龋机制。方法 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测定黑蜂蜂胶对口腔常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的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培养测试细菌24 h单菌生物膜,加入MBEC及以下的3个浓度配置成初始pH值为7.0的含药培养基,厌氧培养24 h后测pH值,并计算pH变化值以检测不同浓度黑蜂蜂胶对测试菌单菌生物膜产酸能力的影响。蒽酮法测定MBEC及以下的3个浓度的黑蜂蜂胶对变异链球菌24 h单菌生物膜产生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 黑蜂蜂胶对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的MBEC分别是6.25、1.56、3.13、0.78、0.78 mg•mL-1;黑蜂蜂胶可使各测试菌单菌生物膜ΔpH降低,蜂胶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BEC浓度时,蜂胶可使变异链球菌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能力降低。结论 伊犁黑蜂蜂胶具有一定的防龋效果,其可能的防龋机制是通过有效清除口腔主要致龋细菌单菌生物膜,抑制测试菌株产酸、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能力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麦芽糖醇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方法用含2.5%麦芽糖醇(麦芽糖醇组)、木糖醇(木糖醇组)、蔗糖(蔗糖组,作为阳性对照)的TYE液体培养基以及空白TYE液体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厌氧条件下培养变形链球菌,测定在不同时间段各液体培养基的光密度(OD)值和pH值。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输入和分析。结果变形链球菌在麦芽糖醇、木糖醇和空白TYE液体培养基内的生长和产酸受到抑制,而在蔗糖组的生长和产酸非常显著。结论麦芽糖醇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和产酸,可作为一种理想的防龋甜味剂。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究绿茶、野菊花、薄荷提取物及其混合物对变形链球菌增殖、产酸及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变形链球菌在含有不同浓度植物提取物的MS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进行离心,清洗,将菌细胞混悬于一定体积蒸馏水中,分光光度计测出A值。使用pH仪测定离心后上清液pH值。玻片粘附法观察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各浓度的提取物及其混合物对变形链球菌增殖、产酸、粘附均有抑制作用(P<0.05)。浓度为24 g/L时,绿茶较其他提取物抑制变形链球菌增殖能力强(P<0.01)。浓度为0.75 g/L、1.5 g/L、3 g/L时,混合物抑制变形链球菌粘附能力较同浓度其他提取物强(P<0.05)。结论:3种植物提取物均具有一定防龋能力,在抑制变形链球菌粘附能力方面三者可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蔗糖环境对寡发酵链球菌与变异链球菌双菌种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与血链球菌和变异链球菌的双菌种生物膜形成进行比较。方法运用菌落计数法观察蔗糖环境下唾液包被的玻璃生物模型中单/双菌株寡发酵链球菌,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24 h生物膜形成情况;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蔗糖环境下寡发酵链球菌,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单/双菌株生物模型中24h生物膜形成厚度。结果无糖环境下,单菌株模型中,菌落数:血链球菌(55.67±5.36)>变异链球菌(53.48±2.63)(P>0.05)>寡发酵链球菌(46.24±2.34)(P<0.05);生物膜厚度:血链球菌(17.23±3.82)>变异链球菌(15.16±4.21)(P>0.05)>寡发酵链球菌(10.54±4.37)(P<0.05)。双菌株模型中,变异链球菌菌落数降低幅度:血链球菌组>寡发酵链球菌组(P<0.05)。生物膜厚度:血链球菌组(8.12±2.82)<寡发酵链球菌组(11.27±3.55)(P<0.05)。蔗糖环境下,单菌株模型中,菌落数:变异链球菌(58.54±2.74)>血链球菌(51.87±5.35)>寡发酵链球菌(48.57±3.05)(P<0.05)生物膜厚度:变异链球菌(20.63±5.71)>血链球菌(13.37±4.93)>寡发酵链球菌(12.45±4.62)(P<0.05)双菌株模型中;变异链球菌菌落数降低幅度,寡发酵链球菌组>血链球菌组(P<0.05),生物膜厚度:寡发酵链球菌组(6.67±2.19)<血链球菌组(10.45±2.72)(P<0.05)。结论外界糖环境影响寡发酵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对变异链球菌的抑制作用,蔗糖环境下,寡发酵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强于血链球菌。  相似文献   

14.
高龋及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分离株的蔗糖粘附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龋和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的蔗糖依赖性粘附能力。方法:选取本实验室从10例高龋儿童和10例无龋儿童(3 ̄5岁)牙菌斑内分离、鉴定所得的60株变链菌临床分离株进行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来自高龋儿童(dmfs≥6)的39株和无龋儿童(dmfs=0)的21株变链菌在含糖培养基中对玻壁的粘附情况。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高龋儿童和无龋儿童之间牙菌斑内变链菌分离株的玻壁粘附能力。结果:在含1%蔗糖的培养基中,高龋组变链菌分离株对玻壁的粘附比平均值为(55.49+26.16)%,无龋组变形链球菌分离株对玻壁的粘附比平均值为(27.01+18.39)%,2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含蔗糖环境中,分离自高龋儿童牙菌斑的变链菌株对玻壁的粘附能力高于来自无龋儿童的变链菌分离株,提示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的粘附能力与其致龋力相关。  相似文献   

15.
儿童猛性龋变链菌分离株的产酸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确定儿童猛性龋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产酸性。方法:采用酸度计和自动气相色谱仪比较儿童猛性龋、非猛性龋、无龋变链菌(各6株)和远缘链球菌(儿童猛性龋6株,非猛性龋和无龋各3株)的临床株降低环境pH值的能力(ΔpH)和乳酸产量,并以此推测其致龋力。结果:远缘链球菌ΔpH及乳酸产量均高于变链菌,特别是在低pH水平下,二者差异更为显著(P<0.05)。儿童猛性龋远缘链球菌分离株ΔpH和乳酸产量显著大于非猛性龋和无龋分离菌株(P<0.05)。结论:远缘链球菌的产酸能力强于变链菌;儿童猛性龋远缘链球菌分离株较非猛性龋和无龋儿童分离菌株产酸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