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浙江省湖州市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4例病例的发现、诊断和应急处置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4例病例均出现发热、出疹或针尖样出血点,3例出现肌肉酸痛,1例浅部淋巴结肿大,2例女性患者均出现阴道出血;实验室检查4例病例白细胞总数与血小板均降低,血清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M均阳性;4例患者发病前均有到东南亚国家旅游或务工史,3例患者有在当地被蚊虫叮咬史(1例不详),1例患者有类似患者接触史。结论4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并经过实验室确认。由于发现及时,患者救治方案正确,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4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二代病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登革热广东:2006年9月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93例,其中广州416例,汕头39例,佛山26例,潮州8例,阳江3例。广州疫情特点:以多起中小规模的暴发疫情为主,病例主要分布在荔湾区逢源街和海龙街、番禺区市桥街、天河区车陂街等,病毒型别为登革Ⅰ型。暴发点主要位于空置房屋及拆迁工地较多的老城区和处于种植水生植物较多的城郊结合部,学校、工地、医院等集体单位未发生暴发疫情。汕头疫情特点:9月23日,汕头市澄海区疾控中心上报一起登革热局部暴发疫情,病毒型别为登革Ⅰ型。疫情主要发生在莲华、东里、盐鸿三个乡镇和广益、凤翔两条街道。疫区居民住宅…  相似文献   

3.
专科医院门诊部应对突发疫情的护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传染病院门(急)诊部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的能力及其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在应对2002年广州市登革热突发疫情和2003年SARS突发疫情过程中,制定及完善各项应急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严格进行岗前培训,科学合理调配人力,保证应急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协调各方支持。结果2002年收治登革热患者980例,治愈943例,治愈率达96.2%;2003年收治SARS和疑似患者402例,确诊261例,治愈率达95.5%,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达96%,门诊部无发生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及其他患者感染。结论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不仅能保证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任务,还保障了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4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确定病例定义进行回顾性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C6/36细胞对急性期病人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以荧光定量RT-PCR方法鉴定。用布雷图指数(BI)法进行蚊蚴密度调查。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85d,共发病83例,登革热抗体阳性68例,并分离到登革Ⅰ型病毒8株。病例主要集中在某镇的城镇所在地。男性29例,女性54例,发病年龄最小7岁,最大76岁,以20~60岁占78.31%。疫情发生时疫区布雷图指数高达326。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发现疫情10d后未再出现新发病例。结论本次疫情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媒介伊蚊大量繁殖,传染源输入是引起此次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因素。早期病例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疾病传播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有必要加强输入病例监测和蚊媒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暴发疫情情况及原因,为今后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对社区、医院进行主动搜索,对2017年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并对疫情暴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27例,发病高峰为8月21日至9月15日,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运河沿线的4个街道,以>50岁人员为主,占全部病例的61.16%,职业以离退人员(123例,占37.61%)及家务及待业(76例,占23.24%)为主。 病例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5.20 d,其中住院病例为3 d(2 ~ 5 d),非住院病例为5 d(3 ~ 7 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Ζ=6.383,P<0.001)。结论本次暴发疫情可能是由登革热输入病例或隐性感染者引起的本地传播,建议加强医疗机构登革热诊断水平,提高登革热监测敏感性,长效运行登革热“网格区域责任制”,确保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DENV)流行株血清型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2017年该地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ENV C/PrM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2017年西双版纳州共确诊登革热1 348例,包括本地感染病例1 231例和输入病例117例。 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均有来自老挝和缅甸的输入性病例,其中景洪市和勐腊县发生本地流行,病例数分别为1 030例和201例。 流行期为5 — 12月,病例年龄以20 ~ 54岁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1.16。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48株DENV的C/Pr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6株为登革1型病毒(DENV-1;景洪市33株、勐腊县10株和勐海县3株),2株为登革2型病毒(DENV-2;勐腊县和勐海县各1株)。 2017年西双版纳州的老挝输入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的DENV -1流行株间高度同源,与近几年德宏州瑞丽市和临沧市耿马县及东南亚国家的DENV-1流行株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DENV-1的E基因进化分析结果与C/PrM一致。结论DENV-1是引起2017年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 来自老挝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导致2017年西双版纳州本地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加强中国?老挝和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登革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2010年7月22日至10月26日,广东省东莞市兴塘社区发生了一起登革热社区暴发疫情,共发生确诊病例24例,可疑病例16例;病例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病例表现为首发病例住家200 m范围内的聚集性;首发病例发病前有东南亚国家旅游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海岛地区首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开展岛屿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岱山县江南岛和医疗单位进行病例搜索,对发现的病例进行流行学调查处置;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热核酸和抗体,对病毒核酸扩增E基因序列测序并构建进化树,追溯可能传染源。结果该起暴发疫情共报告9例病例,均为登革病毒1型( DENV-1),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疫情共持续15 d,男女性别比1∶8,年龄最大77岁,最小25岁;DENV-1 E基因序列与2017年分离自越南的4株序列(LC428079、LC428073、LC428062、LC428059)相似度99.81%,与2019年3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河南省的序列(MK905537)相似度99.75%,与2016年分离自新加坡的序列(MF033254)相似度99.68%及与2019年6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浙江省丽水市的序列(MN444624)相似度99.62%。结论本次疫情是由 DENV-1引起的本地暴发疫情,调查结果提示相关部门应大力开展清除蚊媒滋生地,降低蚊媒密度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加强临床医生对登革热临床鉴别诊断培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我国2016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对比输入及境内感染病例差异,为登革热防控提供思路与建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的登革热发病数据,描述病例的人口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比较输入性和本地感染疫情的时空分布,呈现境外输入性疫情的来源。结果 2016年全国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 049例(无死亡),较2015年同期下降46.9%,年报告发病率0.2/10万。其中,境内感染病例1 569例(76.6%):本地感染病例1 562例,集中于福建省(921例)、广东省(416例)、云南省(217例)和浙江省(8例);外省输入病例7例,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省(各2例)、山东省、陕西省和浙江省(各1例)。23省份报告了境外输入病例480例(占全部病例的23.4%),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和南亚(434例,占境外输入病例的90.4%)。结论 2016年我国登革热疫情较2015年显著下降,疫情仍以输入疫情导致本地暴发为主,本地疫情集中于既往高发省份,本地和境外输入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差异显著。我国应根据输入和境内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完善登革热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资料,探索登革热病毒检测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登革热患者2 158例。分析登革热疫情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和发病患者职业等,采用免疫层析(ICT)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及核酸检测PCR法检测登革热病毒,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2 158例登革热患者中普通型登革热2 017例,占93.47%,重症登革热141例,占6.53%。登革热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8~11月,占99.54%,10月份发病例数最多,为1 226例,占56.81%。登革热病例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60岁,占74.70%,21~30岁发病例数最多,为530例,占24.56%。登革热病例主要集中在待业(26.18%)、离退休人员(6.35%)和商业服务(6.35%)人群,医务人员(0.42%)和餐饮食品业(0.42%)的患者较少。ELISA法和核酸检测PCR法的总阳性率较高,ICT法的阳性率较低,ELISA法和核酸检测PCR法的灵敏度较高,三者特异度相差不大。发病1~5d的血清,核酸检测PCR法的灵敏度最高,而发病6~7d的血清,ELISA法的灵敏度最高。结论登革热疫情的发病时间集中在8~11月,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1~60岁,职业主要是待业人员,ELISA和核酸检测PCR法的总阳性率和灵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陈明杰  杨于亮 《华西医学》2007,22(2):260-261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年来我院发生的医源性胆管损伤6例的手术治疗和长期随访结果;结果6例中术中诊断4例,术后诊断2例。损伤后1期行胆管端端吻合2例,胆管十二指肠吻合2例,腹腔引流1例及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通过多年随访,胆管端端吻合2例情况一直良好,但胆管十二指肠吻合的2例因反复腹痛发烧后改行胆管空肠吻合后随防3年情况良好,但其中1例已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另1例胆囊切除术(第1次手术)后胆漏,经引流(第2次)后行胆肠吻合术(第3次),术后伴发结石及胆肠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切除狭窄的吻合口后再行胆肠吻合术(第4次)手术后随访3年,无腹痛发热与黄疸。结论胆管端端吻合和胆肠Roux-en-y吻合是医源性胆管损伤后修复的基本术式,妥善实施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人及家畜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Cb,俗称Q热立克次体)血清流行概况.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检测人及家畜血清中的Q热病原体-贝氏柯克斯体特异IgG、IgM抗体.结果 24份门诊收集的不明发热患者血清中,4例为急性感染,2例为慢性感染或恢复期.85...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5 — 2019年浙江省金华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有关年度专题调查资料和部分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5 — 2019年金华市共报告伤寒副伤寒1 356例,其中伤寒595例,副伤寒761例,分别占43.88%和56.12%,无死亡病例。 年均发病率为1.71/10万,2007年之后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χ2=951.941,Ρ=0.000)。 金华市伤寒副伤寒夏秋季高发,地区间发病差异较大,浦江县、义乌市和武义县发病率相对高。 病例的乡镇(街道)分布具有高度的聚集性,年均发病数≥1例的乡镇(街道)不到总数的1/5但病例数却占到了2/3,累计病例数≥50例的乡镇(街道)仅7个但病例数却占到了43.44%。 病例主要发生在0~4岁儿童和15~39岁青壮年,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农民、民工和散居儿童为主。 对21例伤寒和50例副伤寒的临床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14例伤寒和19例副伤寒有明确的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 对2株伤寒沙门菌和20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复核,2株伤寒沙门菌和5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和医疗机构一致,15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型经鉴定为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结论2005年以来金华市伤寒副伤寒发病逐步减少,病例分布有高度的地区聚集性、一定的季节性和人群聚集性。 金华市所报告病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误报,且该市尚未规范开展伤寒副伤寒病原学监测,无法掌握其菌型变迁、耐药谱变化等情况。 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检测人员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检测技术的培训,并应尽快规范开展流行菌株病原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15.
202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分析与降温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病因,观察发热热型和热程变化,评价降温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符合FUO病例202例,进行病因分类,根据体温变化曲线观察热型和热程变化,选择物理和(或)药物降温方式观察降温护理效果。结果202例FUO患者,其中感染性疾病95例,肿瘤性疾病52例,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31例,诊断不明24例;发热热型稽留热42例,弛张热69例,不规则热77例,间歇热14例;发热热程<4周84例,>4周118例;患者发热给予降温措施最多例次37次/周,最少3次/周。结论通过对FUO患者体温的连续监测,对热型、热程、病情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为FUO早期诊断和选择有效的降温措施提供依据;对收治疑似传染性疾病的病例,非传染科室的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才能作到传染性疾病不扩散、不蔓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阐明云南省中缅边境的瑞丽市2014年登革热流行的登革病毒血清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 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 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 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4年6-12月, 瑞丽市共确诊登革热病例292例, 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39例(47.77%), 输入性病例153例(52.23%;缅甸输入152例, 广州输入1例)。2014年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发病率为72.77/10万。主要流行地区为瑞丽市城区、姐告开发区和勐卯镇。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65株病毒的C/Pre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 其中本地感染40例, 缅甸输入25例。进化分析表明, 登革1型病毒53株(本地感染31例, 缅甸输入22例), 2型11株(本地9例, 缅甸输入2例), 4型1株(缅甸输入病例), 它们均与东南亚登革病毒流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4年瑞丽市发生了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登革热流行, 缅甸木姐市和中国瑞丽市均存在登革1和2型病毒的共同流行, 来自缅甸木姐市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引起瑞丽市登革热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fever during the post-acute rehabilitation phase in patients with brain injury. DESIGN: Prospective study. SUBJECTS: Seventy-four patients with brain injury. METHODS: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presence of fever during the rehabilitation phase. Demographics, time since injury, acute hospital and rehabilitation stay, brain injur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recorded for all subjects. RESULTS: Of the study group, 36 patients (36/74; 48.6%) had at least 1 event qualified as fever.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fever wa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There were only 2 patients considered as having central fever. Fever was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 in patients with a greater number 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s, more severe neurological impairments and a lower level of independence. The rehabilitation stay was prolonged in patients with fever. The average length of rehabilitation stay was 62.5 days and 49.8 days i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fever,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nfect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fever after brain injury and the incidence of central fever is low.  相似文献   

18.
李志荃  孙美玲 《新医学》2012,43(11):791-794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应用小剂量甲泼尼龙与甘露醇干预对防止伴发热症状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进展至重症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例伴发热症状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100例和B组(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20%甘露醇0.5g/kg快速静脉滴注,每8h1次,甲泼尼龙2mg/(kg·d)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ml静脉滴注;若无重症发生,两药联合应用3d后停药。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进展。结果:治疗组100例患儿无一例进展至重症,均治愈;对照组有6例进展到神经系统受累期,两组进展至重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重症的两组患儿比较,治疗组在退热、口腔溃疡愈合、皮疹消退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联合应用小剂量甲泼尼龙与甘露醇可干预有发热症状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病情进展、防止重症发生,明显提高手足口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20.
Q fever, caused by Coxiella burnetii, may result in abortions in infected animals and pregnant women. However, the role that Q fever plays in spontaneous abortions is still unknown.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Q fever serology and abortion in a region where Q fever is endemic. A case-control population-based study was conducted in General Yagüe Hospital (Burgos area, Spain) between June 2009 and July 2010. A total of 801 samples from 500 pregnant women were tested, of whom 273 had a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227 gave birth. IgG and IgM antibody titres against Q fever were determined in their two phases (I and II) by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Seropositivity (phase I IgG ≥1:16 or phase II IgG ≥1:80) was detected in 88/273 (32.2%) cases and 53/227 (23.3%) controls; p <0.01, OR 1.5, 95% CI 1.0-2.3. Seropositivity for both phases of IgG, compatible with recent or persistent infection, was detected in 55 (20.1%) vs 22 (9.7%); p <0.001, OR 2.3, 95% CI 1.3-3.9. High phase II IgG antibodies compatible with active or recent infection (titres ≥1:160) were detected in 27 (9.6%) vs 7 (3.1%); p <0.002, OR 3.4, 95% CI 1.4-8.0, respectively. Q fever was diagnosed in 14 (5.1%) cases. The risk of abortion associated with serological markers of active or recent Q fever in pregnant women was measurable and noticeable in this population, and accounted for 12% (95% CI 4-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