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探讨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64排螺旋CT检查后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正常对照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测定血清TNF-α和Hcy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1)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0.001),而在SAP组钙化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2)各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间血清TNF-α和Hcy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ACS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均P<0.01)。结论 (1)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可较准确地显示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2)血清TNF-α、Hcy水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3)64排螺旋CT检测分析斑块在各型冠心病分布特点结合TNF-α、Hcy含量分析,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分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检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可疑冠心病病人137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水平,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水平;选取冠状动脉CT未见粥样硬化的33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余104例冠心病病人根据冠状动脉CT检查的Ct值分为易损斑块组(37例)、混合斑块组(32例)和硬质斑块组(35例),根据病史及CAG诊断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53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51例),比较各组IL-6和Hcy水平。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病人多于SAP组,硬质斑块病人少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血清IL-6、Hcy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SAP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IL-6、Hcy水平高于混合斑块组、硬质斑块组和对照组,混合斑块组高于硬质斑块组和对照组,硬质斑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斑块的Ct值与血清IL-6、Hcy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CT可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不同稳定性斑块病人的血清IL-6、Hcy水平差异明显,64排螺旋CT结合IL-6、Hcy水平检测能够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及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 10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再经64排螺旋CT检查根据斑块形态分为正常对照组,Ⅰ型、Ⅱ型、Ⅲ型斑块组.对纳入者进行血清TNF-α检测并对照分析.结果 ACS组Ⅰ型、Ⅱ型、Ⅲ型斑块组TNF-α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冠脉组(P<0.01);Ⅱ型斑块组TNF-α血清水平显著高于Ⅰ型、Ⅲ型斑块组(P<0.01);Ⅲ型与Ⅰ型斑块组血清TNF-α水平相比也有明显升高.结论 血清TNF-α水平增高是ACS危险因子之一,其水平可作为判断ACS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提示局部炎症反应是导致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清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及64层螺旋CT冠脉扫描,并根据斑块的CT值分为软斑块组(11例)、混合斑块组(14例)、硬斑块组(25例)及对照组(22例).同时以ELISA法测定血清IL-6、MMP-9值,比较各组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 软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血清IL-6、MMP-9水平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MMP-9水平与IL-6水平显著相关.结论 MMP-9、IL-6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64层螺旋CT冠脉斑块检查联合血清IL-6、MMP-9水平检测可作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不同性质斑块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16层螺旋CT检查结合血清Hs-CRP检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判别的价值。方法将6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6例,均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根据螺旋CT值分为软斑块组24例、混合斑块组14例、硬斑块组22例,所有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采血进行血清Hs-CRP测定。结果1.两个类型冠心病组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CS组以软斑块为主(占50%),混合斑块次之(31%);而SAP组则以硬斑块为主(占62%)。ACS组血清Hs-CRP(5.043±2.805)mg/L显著高于SAP组(2.221±1.580)mg/L(P<0.01)。2.血清Hs-CRP在不同性质斑块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软斑块组(5.485±2.921)mg/L、混合斑块组(4.768±1.829)mg/L显著高于硬斑块组(1.687±1.222)mg/L(P<0.01)。结论16层螺旋CT结合血清Hs-CRP检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清MMP-9与Hcy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冠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2例疑诊冠心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及64层螺旋CT冠脉扫描,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冠脉至少一支血管狭窄程度≥50%,并根据斑块的CT值分为软斑块组(11例)、混合斑块组(14例)、硬斑块组(25例)及对照组(22例).依冠脉造影结果 分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24例)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6例).同时以ELISA法测定血清MMP-9及用化学发光法测血清Hcy,比较各组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 软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血清Hcy、MMP-9水平高于硬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MMP-9水平与Hcy水平显著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MMP-9、Hcy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64层螺旋CT冠脉斑块检查联合血清Hcy、MMP-9水平检测可作为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联合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7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ACS组4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CT值将ACS组、SAP组犯罪血管处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血浆MMP-9浓度,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性质.对照组25例.结果 (1)ACS组软斑块发生率较SAP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3比4/29,P=0.001);(2)与对照组比较,SAP、ACS组hs-CRP(4.12±2.82 mg/L比6.11±2.60 mg/L比11.26±3.03 mg/L)、MMP-9(54.87±47.73 ng/mL比91.69±55.72 ng/mL 比187.86±64.73ng/mL)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CS组较SAP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的软斑块亚组与纤维斑块、钙化斑块亚组比较hs-CRP(12.69±2.41 mg/L比7.47±2.52 mg/L比6.39±2.87 mg/L)、MMP-9(211.67±57.87ng/mL比121.48±55.86ng/mL比95.99±62.29 ng/mL)浓度明显升高,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CT值与hs-CRP、MMP-9浓度呈负相关结论联合检测炎症因子hs-CRP及MMP-9,能够提高64层螺旋CT检测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并提示斑块稳定性,提高对ACS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白介素-6(IL-6)水平对冠状动脉管腔内易损斑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56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99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 57例,分别进行血清Hcy、IL-6测定和冠脉内超声检查,并将血清Hcy、IL-6检测结果与IVUS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血清Hey、IL-6水平与S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根据斑块性质进行分组,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清Hcy、IL-6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均<0.05).在Hcy≥15 μmol/L,322.96 pg/ml≤IL-6<401.85pg/ml的范围内,对冠脉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Hcy、IL-6水平越高,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意义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联合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对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性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2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10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20例,同期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行64层螺旋CT检查,根据冠状动脉成像CT值将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处斑块分为软斑块77例、纤维斑块57例、钙化斑块92例。结果与SAP组和对照组比较,ACS组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钙化斑块患者比较,软斑块和纤维斑块患者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5);ACS患者CT值与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表达呈负相关(r=-0.81,P=0.047)。结论联合检测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表达,能够提高64层螺旋CT检测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提高对ACS患者治疗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炎性因子的血清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阿托伐他汀对炎性因子干预作用。方法入选冠心病确诊患者90例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受试者24例(对照组);冠心病患者中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62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28例,单支病变34例、双支病变46例、三支病变1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40mg/d治疗组(n=23)、10mg/d治疗组(n=21)和未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空白对照组,n=18)。测定所有受试者术前、术后4h、术后1d及术后7d血清PAPP-A、TNF-α、IL-6的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PAPP-A、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患者之间血清PAPP-A、TNF-α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服药前相比,ACS患者血清PAPP-A、TNF-α、IL-6水平在服用他汀药物术后,术后7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PP-A、TNF-α、IL-6水平与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脉狭窄程度有关;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ACS患者PCI术后PAPP-A、TNF-α、IL-6表达水平,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128-SCTA)检测冠状动脉斑块CT值,联合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分析,以评价冠脉斑块的稳定性。方法 8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47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6例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行128-SCTA检查,并根据CT值的不同,将这些患者的冠脉斑块分为易损斑块(非钙化斑块)(CT值60 Hu)、混合斑块(既有非钙化斑块又有钙化斑块)(CT值60~129 Hu)和硬斑块(钙化斑块)(CT值≥130 Hu)。所有患者采集血样,检测hs-CRP、IL-6及MMP-9。结果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在UAP组明显高于SAP组(P0. 01)。在UAP组,易损斑块占总斑块数的52. 9%,硬斑块占总斑块数的17. 6%,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 01);在SAP组,易损斑块占总斑块数的19. 4%,硬斑块占总斑块数的51. 6%,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 01);易损斑块在UAP组的分布显著高于SAP组(P0. 001)。hs-CRP、IL-6及MMP-9与斑块CT值呈负性相关(P0. 01)。结论 128-SCTA可用于评估冠脉斑块的形态学特点,确定易损斑块、混合斑块和硬斑块。128-SCTA检查联合hs-CRP、IL-6及MMP-9检测可以提高冠脉易损斑块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MSCT)结合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 配体(sCD40L)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诊断老年人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中的价值.方法 72例冠心病病人通过64层螺旋CT(MSCT)筛选,根据CT值将斑块分为三类: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钙化斑块组,另取对照组24例.检测各组血清sCD40L、Hcy的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及其与斑块的关系.结果 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sCD40L、Hcy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各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MSCT冠状动脉斑块检查结合sCD40L和Hcy检测更有益于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可作为老年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冠状动脉CT影像特征的老年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方法 纳入我院老年体检人群224例,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据斑块成分及CT值大小将受试者分为钙化斑块组(斑块CT值>300 Hu,n=31)、非钙化斑块组(斑块CT值<150 Hu,n=53例)、混合斑块组(含有脂质和纤维的斑块,n=62),对CTA结果核查确定无粥样斑块形成者作为对照组(n=78).流式荧光技术联检各组人群血清IL-6、IL-8、IL-10、GM-CSF、IFN-γ、TNF-α因子水平,并比较各组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 四组人群IL-6、IFN-γ水平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8、GM-CSF、IL-10、TNF-α水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钙化斑块组与混合斑块组患者IL-6与IFN-γ水平较对照组及钙化斑块组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混合板块与非钙化板块的斑块成分与血清IL-6、IFN-γ等细胞因子存在一定关联,通过了解细胞因子成分变化辅助冠脉CTA检查结果,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对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两个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分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36例,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螺旋CT值分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分析各种不同性质的斑块在两个类型冠心病组的分布。结果两个类型冠心病组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以软斑块为主(占50%),混合斑块次之(3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则以硬斑块为主(占62%)。结论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可较准确地显示斑块性质,结合冠心病临床分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1至2013-12期间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38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分为: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n=3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65),稳定性心绞痛(SAP)组(n=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AF浓度,比较三组患者血清PAF浓度的差异。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对ACS组和SAP组患者冠脉病变处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性质斑块中血清PAF浓度的差异。结果:SAP组、ACS组患者血清PA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血清PAF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5)。SAP组和ACS组IVUS检查结果显示,SAP组患者冠脉病变以硬斑块为主[30例(75.0%)],ACS组患者冠脉病变斑块以软斑块为主[44例(67.7%)],与SAP组相比,ACS组患者冠脉病变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斑块破裂(24.6%vs 7.5%)和血栓形成发生率(21.5%vs 0)、斑块正性重构发生率(46.1%vs 25.0%)、偏心指数[(0.70±0.22)vs(0.30±0.24)]均较高(均P0.01);而外弹力膜面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中血清PAF浓度均低于软斑块(P0.05);纤维斑块与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三者之间比较,血清PAF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PAF浓度参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A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血清中PAF的浓度越高。(2)血清PAF浓度作为ACS相关因子,为诊断ACS提供依据,为临床检测、预防和治疗ACS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对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因胸痛住院患者先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其中符合冠心病诊断的30例患者于2周内再行冠脉造影(CAG)检查,分析CCTA对冠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根据不同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3类,观察3类斑块在两组患者中的不同构成。结果以CAG为金标准,CCTA对冠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1.84%,特异性97.83%,阳性预测值93.75%,阴性预测值97.12%,正确率96.26%,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829);ACS患者以软斑块为主(55.9%),而SAP患者以钙化斑块为主(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CTA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且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判断有一定意义,CT值较低的软斑块与ACS有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白三烯-B4(LT-B4)的水平,探讨其与冠心病(CHD)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入选400例患者,冠心病组31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217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93例,对照组90例。检测患者外周血浆LT-B4浓度。同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内的主要斑块进行评价。结果冠心病组LT-B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12.365,P<0.05),ACS组LT-B4水平又明显高于SAP组(t=7.664,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LT-B4浓度逐渐升高;CHD患者的软斑块组、纤维斑块组较钙化斑块组血浆LT-B4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T-B4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白三烯-B4水平增高,并与冠脉病变的严重性明显正相关,血浆白三烯-B4检测结合64层螺旋CT测定能否提高判断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对ACS的诊断及对冠脉病变的判断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CHD)患者91例,分为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非CHD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8、TNF-α和IL-10浓度并分析。结果:CHD患者血清IL-1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IL-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SAP组相比,ACS组血清IL-18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IL-10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IL-18的水平逐渐增高。结论:IL-18、TNF-α和IL-10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状态,可作为监测病情的临床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小板miR-126表达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关系,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断、预测及预后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循环内科确定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60例为实验组,包括SAP(稳定性心绞痛)组(n=30)及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n=30),健康人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C组),qRT-PCR检测血小板miR-126表达,评价miR-126在健康人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miR-126与冠脉斑块CT值分型的关系,miR-126表达与冠脉造影病变程度、分型及病变支数相关性。结果 qRT-PCR显示,ACS组及SAP组miR-126表达高于NC组(P<0.01),ACS组高于SAP组(P<0.05);miR-126在冠脉斑块CT值分型中钙化型高于纤维型及软质型,纤维型高于软质型(P<0.05);miR-126表达水平在中度、重度及闭塞组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及闭塞组高于中度组(P<0.05);miR-126表达水平在2支及≥3支病变组高于1支病变组(P<0.05),≥3支病变组高于2支病变组(P<0.05)。结论 血小板miR-126表达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miR-126表达高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支数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不同类型病人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分别检测2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AMI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P组)、52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SAP组),50名正常者(对照组).采用ELA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浓度,免疫浊度分析法测定CRP的浓度.对比分析CRP与TNF-α、IL-6的相关性及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AMI组及UAP组病人CRP、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SAP组(P<0.05).AMI组与UAP组间血清CRP、TNF-α和IL-6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与TNF-α、IL-6呈显著正相关(r=0.547,r=0.448,P<0.01).结论细胞因子TNF-α、IL-6表达异常是促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老年冠心病病人炎性标志物CRP与TNF-α、IL-6表达异常密切相关,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