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临床及影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临床少见,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 总结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例,行颈部血管超声、脑电图、头部核磁共振、经颅多普勒超声、核磁血管成像,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例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 均表现为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5例发作有明显诱因.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4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内分水岭脑梗死.脑电图均未见痫样放电,6例可见病变血管同侧额颞部慢波灶.经扩容和抗血小板聚集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所有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例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在60岁以后发病,临床表现为活动后肢体抖动、无力,休息后缓解。例1头颅MRA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抖动肢体对侧血管大脑中动脉M2段轻度狭窄,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中度狭窄,前交通动脉中度狭窄;例2头颈CTA显示抖动肢体对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约70%~80%,大脑中动脉M1段起始部闭塞。例1患者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到3次肢体抖动发作,未发现异常癫痫波。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均给予扩容治疗以提高大脑血流灌注,发作次数均减少,1个月后其中1例进展为脑卒中。结论 LS-TIA是TIA的一种罕见的发作形式,应注意与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区别,尽早诊断及提高大脑血流灌注可以减少发作或减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头部核磁共振、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4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其发作均有明显诱因,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癫,给予抗癫治疗无效。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3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分水岭脑梗死,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扩容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肢体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最可能的发病机制,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TIA(LS-TI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采集14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LS-TIA患者(LS-TIA组)及28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无发作性肢体抖动的TIA或轻微症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TIA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总结LS-TIA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LS-TIA患者均以发作性肢体抖动症状来就诊,发作时无肢体强直阵挛,无意识丧失和大小便失禁症状,无面肌受累。LS-TIA患者发作持续时间通常5 min,发作的部位以单侧上肢多见,常见发病诱因包括站立后行走、运动及咳嗽。LS-TIA组患者高血压病的比例明显高于TIA对照组(P0.05)。LS-TIA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其他皮质TIA表现、黑矇、进展为缺血性卒中的比例均明显高于TIA对照组(均P0.05)。LS-TIA组患者较TIA对照组有更多的软脑膜侧支。结论 LS-TIA是一种少见表现形式的TIA,特征性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肢体不自主的抖动,颈内动脉狭窄是其发病基础,且更易进展为缺血性卒中,其更依赖于来自严重病变颈内动脉远端的侧支循环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的临床及血管病变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间以发作性肢体抖动为临床表现的TIA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记录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记录随访期间有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果共收集肢体抖动型TIA患者5例,均存在抖动肢体对侧的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除1例烟雾病患者,其余4例均接受抗血小板、强化他汀治疗,其中2例接受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发病后6个月复查头部MRI均未见新发梗死灶,临床随访62013年10月间以发作性肢体抖动为临床表现的TIA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记录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记录随访期间有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果共收集肢体抖动型TIA患者5例,均存在抖动肢体对侧的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除1例烟雾病患者,其余4例均接受抗血小板、强化他汀治疗,其中2例接受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发病后6个月复查头部MRI均未见新发梗死灶,临床随访633个月,均无脑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单侧肢体抖动是TIA的一种发作形式,多存在对侧的颅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血管重建治疗及规范的药物治疗对减少脑血管事件可能均有效。  相似文献   

6.
交界区脑梗死与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交界区脑梗死与颅内外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检查证实的急性交界区脑梗死 4 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交界区梗死部位分为前交界区、后交界区及内交界区 ,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和经颅超声多普勒 (TCD)检查判断颅内外主要动脉有无狭窄或闭塞 ,观察梗死部位与血管受累的情况。结果  4 5例中共有 32例 (71 1% )存在相应血管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出现比例最高 (4 7 6 % ) ,其次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31% ) ,大脑前或后动脉狭窄少(11 9% )。动脉异常情况在单交界区与多交界区梗死的患者间无差别 ,但内交界区受累更易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 (P <0 0 5 )。结论 交界区脑梗死患者常存在颅内外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脑中动脉狭窄最常见 ,尤其在内交界区受累时。  相似文献   

7.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通过3例典型患者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有肢体抖动的临床表现,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继发性癫痫,给予抗癫痫治疗无效,行全脑血管造影、脑电图等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提示3例颈内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闭塞或狭窄性病变,而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但仍偶有发作。2例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发作完全停止,1例由于血管迂曲明显,手术未获成功,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临床少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发作形式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一侧肢体无力及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痫。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给68例TIA患者进行颈部B超、经颅多普勒(TCD)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对其中56例有明显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56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大动脉狭窄性TIA44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8例;栓塞性TIA1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腔隙性TIA4例;血管痉挛性TIA2例。结论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其与TIA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DWI和MRA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6例患者在DWI病灶均显示为高信号。MRA显示:142例患者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的动脉分布为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三级分支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48例腔隙性脑梗死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且有16例发展成进展性脑梗死,34例腔隙性脑梗死在MRA上未见明显血管狭窄和闭塞,仅1例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结论急性脑梗死DWI检出阳性率100%,MRA检查最常受累的是大脑中动脉。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所处解剖区的供血大动脉易发生狭窄,且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颅内血管成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对3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进行颅脑MRI、MRA及TCD检查观察颅内血管成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3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及远端分支减少15例,大脑前动脉狭窄及闭塞5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TCD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病侧MCA Vm、ICA 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病灶对侧(P<0.05),双侧ACA Vm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管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PI、RI)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MRA可直接了解颅内闭塞情况及狭窄程度,TCD可了解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管阻力,从而了解梗死区血供情况,间接了解颅内压,为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