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瘤大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外伤等引起。常见的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处,少数局限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干,而颈外动脉则罕见。我科从1973年以来收治动脉瘤33例,其中颈动脉瘤6例,占18%。  相似文献   

2.
吴晔  温良  金心 《中国现代医生》2013,(33):94-96,F0003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术(STA—AAGbypass)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9例实施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术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资料。包括术前及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的脑血管情况、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显示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术中所见、随访结果。结果术前DSA显示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和(或)闭塞,后循环和(或)颈外动脉和(或)对侧前循环部分代偿,术中多普勒检测颞浅动脉-角回动脉吻合处血流通畅。术后DSA示颞浅动脉-角回动脉吻合通畅,CTP各项参数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3~20个月,无新发脑缺血事件及死亡。结论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术前及术后需DSA全面评估颅内外血管情况及CTP评估脑血流动力学情况,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方法:取S—D大鼠11只,分离左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左颈外动脉远心端,夹闭左翼腭动脉和颈总动脉,经颈外动脉逆行插管并缓慢注入月桂酸钠至颈内动脉系统,造成大脑中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结果:从模型动物的行为表现、梗死灶形态学和病理学进行考察,10只大鼠均产生一定程度的脑梗死表现,造模成功率为90.9%。结论:该模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能在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产生恒定的梗死灶,适合进行脑缺血损伤的有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窦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患者进食中晕厥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部位及大小。结果:4个病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1.1~1.3mm),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处后壁,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长4~16mm,厚2.4~5.0mm)。结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伴硬化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总结 1997~ 2 0 0 2年手术治疗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 34例的经验。其中 2 3例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 ,11例无任何脑缺血症状。病变部位在颈动脉分叉及颈动脉起始处 2 5例 ,其中 2 2例行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rotidendarferecfomy ,CEA) ,3例行CEA 补片 ;病变在锁骨下动脉起始处 5例 ,其中 4例行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 ,1例行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搭桥术 ;颈总动脉闭塞 4例 ,均行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搭桥术。结果 32例术后恢复良好 ,1例术后第 4天并发缺血性脑卒中 ,1例因术后第 2天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预防和治疗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葛根注射液对大鼠血栓形成、脑缺血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组后给予葛根注射液,通过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血流旁路造成大鼠血栓形成模型,通过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大鼠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并用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结果:葛根注射液能减少血栓的湿重及干重,能降低大鼠脑缺血模型的脑梗死面积、脑指数、脑含水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择TIA患者48例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分析TIA与脑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并且给予病因治疗。结果 48例中3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21例发现有不稳定斑块,其中重度狭窄9例,闭塞2例,颅外动脉狭窄18例,颅内动脉狭窄8例。支架治疗的5例患者及2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治疗后未再有TIA发作。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对于TIA患者应及早行DSA检查,查明病因并给予针对病因的治疗,从而避免或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技术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05月至2013年08月经检查确诊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62例,分别进行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A检查,评价两种检查技术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102处粥样硬化斑块,其中软斑、硬斑、扁平斑的个数分别为45、33、24;45个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30个斑块位于颈内动脉分叉处,7个斑块位于颈外动脉起始处,19个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干;此外,29例患者管腔为轻度狭窄,12例患者单纯内膜增厚,6例患者血栓形成。MRI共检出93处粥样硬化斑块,38个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29个斑块位于颈内动脉起始段,7个斑块位于颈外动脉起始段,19个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干。多普勒超声在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显示明显优于MRA(p〈0.05),其余部位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技术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能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和诊断价值,两种技术互为有益的补充,联合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后期并发症无一不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美国、日本相继从1989年,1991年报道关于以顿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标志”’,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否有效,也用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指标“’。我们自1994年开始利用美国引进HDI超九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在研究顿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工作中,发现内膜——中层增厚常并发顿总动脉内经扩大,后者也同样有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而劲总动脉内径扩大与颈总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的关系更密切。1材料与…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兔不同程度血液动力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不同程度血液动力性脑缺血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经3个月高脂饮食喂养后,采用主动脉弓上选择性动脉结扎法制作兔全脑或后循环缺血模型。应用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I subtract angiography,DSA)和血液动力学检测仪对靶血管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各组间的循环时间、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均存在明显差异。不同靶血管闭塞组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缺血强度,病理切片可见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液动力性脑缺血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临床某些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动力学特点,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小鼠双侧颈总动脉血流阻塞法是较常用的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方法[1,2]。Yang等[3]报道不同种属的小鼠对该法所致的脑缺血的敏感性不同。我们在用昆明(KM)小鼠和NIH小鼠实验时也发现,与同时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及椎动脉血流相比,仅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的小鼠脑缺血症状较轻,有一些小鼠甚至无脑缺血症状。这提示在制作脑缺血模型时不应忽视小鼠颈动脉和椎动脉间的吻合情况。我们采用经左心室注射墨汁明胶混合液灌注血管方法,首次观察国内较常用的昆明(KM)小鼠和NIH小鼠的脑动脉分布及脑底动脉环组成情况,为制备小…  相似文献   

12.
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MCAO)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改进后的线栓法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塞(P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使用价值。方法:分离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结扎颈外动脉,经由颈总动脉剪一小口,将制备好的栓线插入颈总动脉,并推进送入颈内动脉内,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成PMCAO模型,并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成功率可高达95%,模型符合脑梗死病理过程。结论:改进后的方法(PMCAO)简便、易重复,降低了动物死亡率,提高了成功率,可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程麒麟 《中外医疗》2012,31(4):108-10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6例,通过临床观察、检查,分析致病原因和特点。结果 36例患者中,24例(66.7%)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例(33.3%)为椎基底动脉脑缺血发作,以上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者29例(80.6%)。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病变部位主要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相似文献   

14.
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冲53具经体积分数为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暴露头颈部的血管,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距颈总动脉分叉及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的距离,并观察颈外动脉的分支形状,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和结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水平、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者分别占44.34%,28.30%与27.36%;颈外动脉分支形状有树枝状和丛状,以树枝状为(94.34%);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多为后外与前内的关系。但不能就此认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的动脉就是颈外动脉,也不能单凭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来判断颈内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15.
<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能有效防止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缺血和中风等。颈动脉狭窄主要原因是颈总动脉分叉处或颈内动脉起始处动脉粥样硬化。CEA是一种风险性较高的手术,我院从今年7月份起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比较60例TIA患者(TIA组)发病1~2周内颅内外动脉CTA及同期54例患者因头晕、肢体麻木住院患者(对照组)CTA。结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80%);对照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同时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结论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  相似文献   

17.
线栓法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PMCAO)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改进后的线栓法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塞(P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使用价值.方法分离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结扎颈外动脉,经由颈总动脉剪一小口,将制备好的栓线插入颈总动脉,并推进送入颈内动脉内,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成PMCAO模型,并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成功率可高达95%,模型符合脑梗死病理过程.结论改进后的方法(PMCAO)简便、易重复,降低了动物死亡率,提高了成功率,可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采用病理学检查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为手术组,予以1.5%胆固醇喂养1wk后氮气损伤右颈外动脉,以左颈外动脉为自身对照组,术后继续1.5%胆固醇喂养。15只兔于4wk后组织取材行病理学检查,另15只兔于8wk后行病理学检查。另取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空白对照。结果胆固醇喂养后兔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4wk病理学检查示:右颈外动脉管壁区域性轻度增厚,管腔轻度狭窄。8wk病理学检查示:右颈外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较明显,5只右颈外动脉管完全闭塞;自身对照左颈外动脉无狭窄(P〈0.01)。空白对照组兔病理学检查未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论氮气损伤加高脂喂养能有效地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病变随时间进行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3例老年患者卧位依次对颈总及颈内、外动脉进行横向纵向扫查。结果检出硬化斑块142例,占69%。结论通过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对颈部动脉疾病可以定性定量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能否通过结扎处或通过结扎处上下血管间形成的侧支循环吻合再通。方法:1988年9月至1995年4月对9例严重顽固性老年鼻出血患者施行了颈外动脉结扎术,其中2例分别于颈外动脉结扎后5年和7年在结扎侧鼻腔再次出血,为明确患者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和复发鼻出血之间的关系,对患者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进行血管数字减影造影。结果: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不会通过双重血管结扎处,也不会通过结扎处上下血管形成的侧支循环吻合再通,而且在结扎处周围也不可能形成侧支循环的吻合支,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和复发鼻出血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结论:已经结扎的颈外动脉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重新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