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踇外翻足X线二维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X线平片进行二维测量,探讨踇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外翻手术患者共计24例27足,志愿者27例27足,常规进行足部正位、负重侧位摄片,测定踇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骨跖骨关节角、I-II跖骨间角、I-V跖骨间角、II-V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近端关节固定角、跟骨倾斜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关节面-胫骨轴线角,检测踇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与踇外翻足的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跖关节角、I-II跖骨间角、I-V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之间存在显著差异;II-V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与跟骨-胫骨轴线角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踇外翻足存在第1跖骨内收畸形,原发于第1楔跖关节;与内侧纵弓塌陷导致的扁平足伴发,但是不一定会表现出扁平足症状.建议外翻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单足负重正、侧位片为最佳,必要时增加跟骨轴位片,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与伴发畸形,认真评价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X线平片进行二维测量,探讨[足母]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方法:外翻手术患者共计24例27足,志愿者27例27足,常规进行足部正位、负重侧位摄片,测定[足母]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骨跖骨关节角、Ⅰ-Ⅱ跖骨间角、Ⅰ-Ⅴ跖骨间角、Ⅱ-Ⅴ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近端关节固定角、跟骨倾斜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关节面-胫骨轴线角,检测[足母]外翻与足部其它畸形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的外翻角、跖骨内收角、第1楔跖关节角、Ⅰ-Ⅱ跖骨间角、Ⅰ-Ⅴ跖骨间角、远端关节固定角、内弓顶角、距骨~第1跖骨角之间存在显著差异;Ⅱ-Ⅴ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与跟骨一胫骨轴线角之间未见明显差并。结论:[足母]外翻足存在第1跖骨内收畸形,原发于第1楔跖关节;与内侧纵弓塌陷导致的扁平足伴发,但是不一定会表现出扁平足症状。建议外翻术前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单足负重正、侧位片为最佳,必要时增加跟骨轴位片.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与伴发畸形,认真评价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青少年足副舟骨综合征(AN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市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自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9例(24足)青少年AN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改良内固定融合术。测量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负重正位X线的距舟覆盖角(TCA),负重侧位X线的跟骨倾斜角(CPA)和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足部功能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末次随访时,正位X线TC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位X线片CPA[(17.60°±2.67°)vs(15.13°±2.34°)]、Meary角[(-1.75°±-0.87°)vs(-2.60°±-1.18°)]和AOFAS中足评分(87.85±5.14 vs 57.50±3.85)、VAS评分(1.75±0.77 vs 6.00±0.51)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未见骨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疼痛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青少年ANS患者,改良内固定融合术可以有效改善足弓,缓解症状,改善足部功能和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平足症常用检查法有足印法、X线法等五种,今介绍一种便于身体检查的测量法。测量原理:足内纵弓虽由跟骨、距骨、舟骨、三块楔骨及第一、二、三跖骨组成,而维持足弓的完整则在于前三骨的稳定及距跟舟关节的正常功能。正如跟骨前端与骰骨相关节,而前内侧与舟骨不构成关节,而是经载距突通过跟舟跖侧韧带与舟骨相连。距骨头前端与舟骨相关节,惟头下面大部空虚凌驾于跟舟跖侧韧带之上。当各种原因造成此韧带及其他支持足弓之韧带及肌腱劳损而致松弛、拉长、距骨头负全身部分重量又长期压于跟舟跖侧韧带之上时,即引起平足症。所以平足症均有距骨头下陷及跟骨结节后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制动术联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术治疗青少年痛性副舟骨伴平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应用距下关节制动术联合内侧软组织重建术治疗的20例8~14岁痛性副舟骨伴平足畸形患者(30足)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踝与后足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测量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T1MT)和距舟覆盖角(TNCA)、负重侧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和跟骨倾斜角(Pitch角)以及后足力线位片的跟骨外翻角(CVA)。结果 末次随访时,患者的AOFAS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T1MT、TNCA、Meary’s角、CVA均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Pitch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平均随访(38.33±10.15)个月,无患者出现跗骨窦螺钉脱出,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出现跗骨窦区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反Ponseti法治疗78例儿童先天性垂直距骨(Congenital vertical talus,CVT)的疗效.[方法]特发型和非特发型儿童CVT 78例(126足),采用反Ponseti法治疗,平均随访36 (8 ~57) 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治疗时平均年龄为5(1~23)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 (8~57) 个月.术后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有明显改善(P<0.05),表明距舟关节脱位得到矫正;侧位胫骨跟骨角和侧位跟骨距骨角也得到显著改善(P<0.05),表明跖屈畸形得到改善;距骨第一跖骨角和前后位跟距角显著改善,表明外翻、外展畸形改善.根据Adelaar等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48足,良58足,可18足,差2足,优良率84%,均可日常穿鞋行走.[结论]反Ponseti法是治疗特发型和非特发型CVT的有效方法,能降低其复发率和距骨坏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跟骨骨折的X线平片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26足)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及CT影像资料。结果 X线平片诊断距下关节内骨折16足,其中跟骨外侧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10足、跟骨全距下关节面塌陷骨折6足,距下关节外骨折10足,其中跟骨结节内侧突骨折4足、跟骨结节水平骨折3足、载距突骨折2足、前突骨折1足;距下关节内骨折者行螺旋CT检查,其中Sanders氏分型Ⅱ型3足,Ⅲ型4足,Ⅳ型9足。结论根据X线平片及CT表现,结合跟骨结节关节角(Boher氏角)测量等方法,可对跟骨骨折准确诊断并分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究足型及步态特征的动态压力分布,给扁平足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帮助。方法:通过三维足型扫描仪,测试80例男性在校大学生的足弓指数、拇外翻角度、后跟角度、足弓类型等指标筛选出扁平足患者,并使用Foot 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正常足和扁平足在自然行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比分析扁平足患者足型的步态特征。结果:扁平足足底各区域冲量在第1—5趾骨、第1—2跖骨处普遍小于正常足,在第3—5跖骨、足弓(P0.05)、足跟内侧(P0.05)、足跟外侧普遍大于正常足;扁平足在第2—5趾骨(P0.05)、第1—2跖骨、第3—4跖骨(P0.05)、足跟内侧、足跟外侧足底接触面积变小,在第1趾骨、足弓处的足底接触面积大于正常足;扁平足在第1—5趾骨、第1—4跖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的峰值压强均大于正常足,且在第2—5趾骨有较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5跖骨、足弓处的峰值压强均小于正常足;扁平足在整足接触阶段所占的时相比例均大于正常足,在着地阶段、离地阶段的时相比例小于正常足(P0.05)。结论:扁平足患者足底接触面积、足弓部位的冲量和峰值压强增大,足部易产生结构性损伤,对扁平足患者尽早开展矫正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跟骨侧位X线片上跟骨交叉角(Gissane’s角)、跟距角(B?觟ehler’s角)和跟骰角(跟骰关节与跟骨下缘的夹角)在正常跟骨和跟骨骨折时数值改变,从而在跟骨侧位X线片上更多的了解跟骨骨折。方法:测量53例正常跟骨侧位X线片,其中右足25例,左足28例,男25例,女28例。分别得Gissane’s角、B?觟ehler’s角和跟骰角的数值。再测量16例跟骨骨折的跟骨侧位X线片,其中男16例,右足11例,左足5例。分别得Gissane’s角、B?觟ehler’s角和跟角的数值,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Gissane’s角、B?觟ehler’s角和跟骰角男女、左右(均P>0.05)无明显差异,正常跟骨与骨折病例相比,跟骰角(P>0.05)无明显差异。Gissane’s角和B?觟ehler’s角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情况下,Gissane’s角、B?觟ehler’s角和跟骰角无性别和左右侧差异。骨折情况下与正常情况下,跟骰角无统计学差异,Gissane’s角和B?觟ehler’s角有显著差异。跟骨关节内骨折时,Gissane’s和B?觟ehler’s两角的存在有利于跟骨的修复。虽然跟骰角无统计学意义,但它是足弓的一部分,说明跟骨骨折对足弓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0.
拇外翻与第一跖跗关节形态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拇外翻患者前足有关解剖比如第一跖跗关节的X线片的测量数据变化及其与拇外翻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拇外翻患者(101足)前足正位X线片上第一、二跖骨间夹角、第一楔骨关节面与其外侧皮质骨间的角度(暂称为尖角)第一跖骨与第5跖骨间夹角(暂称1-5角)、第一跖骨骨干与其基底部关节面形成的角度(暂称基底角)等数据,并与跖骨或趾骨骨折患者16名(16足)的X线片同部位测量结果比较。结果轻、中、重度和前足内收型拇外翻组第一、二跖骨间分别为9.5°、10.0°、11.0°和10.3°,第一、第五跖骨间角分别为24°、28.3°、30.3°和29.9°。第一楔骨尖角分别为57.6°、54.9°、52.9°和49.7°,第一跖骨基底角分别为99.4°、99.5°、101.4°和102.1°。结论(1)尖角随拇外翻增加而减小。(2)1~2跖骨间角、1~5跖骨间角、基底角(重度以上拇外翻除外)随拇外翻增加而增加。(3)第一跖跗关节和第一楔骨畸形在拇外翻形成和治疗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