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肺癌血供的DSA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4,自引:6,他引:104
目的:进一步明确肺癌的血供来源,为肺癌的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对18例原发性肺癌和2例转移性肺癌在介入治疗前同时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和肺动脉DSA造影。结果:20例肺癌全部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肺动脉不参与肺癌的供血。结论:肺癌的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均应经支气管动脉,不必经肺动脉 相似文献
2.
利用CT灌注成像研究转移性肺癌的血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观察转移性肺癌的血供。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肺部转移瘤患者19例,通过DSA导引下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选择性肺动脉插管,插管后将患者平移至多层螺旋CT(MSCT)下分别行转移瘤的双导管增强的同层动态螺旋CT扫描,其中支气管动脉内对比剂流率为1.5ml/s,总量6~8ml,肺动脉导管内对比剂流率3ml/s,总量加ml,2次扫描间隔为10min。扫描后采用功能CT软件分别在转移瘤内选取3个不同感兴趣区,即高强化区、低(不)强化区和整个瘤体区进行灌注值和高峰强化值(PEI)测量,并描绘时间-密度曲线,同时测量转移瘤最大直径。结果经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肿瘤结节灌注值分别是133.70(29.00~346.75)和2.30(0~24.25)ml·min^-1·ml^-1,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281,P〈0.01);PEI值分别是100.00(20.75—428.60)和11.30(1.05~26.00)HU,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5.776,P〈0.01)。3个不同感兴趣区的肿瘤结节,经两种不同途径增强后灌注值和PEI值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肺动脉和经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灌注值与肿瘤结节直径均无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67和0.104,P〉0.05),而经肺动脉和经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肿瘤结节PEI值与结节直径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1和0.405,P〈0.05)。结论 转移性肺癌血供主要来自于肺动脉,同时支气管动脉也参与了肿瘤的血供,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血供均不断增多。功能CT为活体状态下评价肺部转移瘤的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3.
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造影血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BA)供血情况.方法 35例肺转移瘤,其中转移自原发性肝癌15例,胃癌7例,肠癌6例,子宫附件癌3例,胰腺癌3例、黑色素瘤1例;其中25例有手术史.35例患者共97枚转移瘤,病灶平均直径为(3.2±1.2)cm,单枚肿瘤直径最大者7 cm,1例患者肺转移瘤最多6枚.对35例肺转移瘤患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5例同时作肺动脉造影,根据转移瘤的分布部位、肿瘤类型、肿瘤直径,评价肺转移瘤的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结果 35例97枚转移结节在肺内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7枚中70枚(72%)为富血供 中等血供,肿瘤越靠近内、中带,支气管动脉供血越丰富;肺动脉造影见肿瘤仅周边浅染色或无染色;肺转移瘤支气管动脉供血与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动脉是肺转移瘤的主要供血动脉,肺动脉不参与或仅参与周边供血. 相似文献
4.
肺癌的肺动脉供血初步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对肺癌的肺动脉供血进行临床研究。材料和方法:对43例支气管肺癌进行选择性肺动脉DSA,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表现为血管结构异常和肿瘤染色。其肿瘤染色范围/肿瘤面积>50%者31例,占72%,肿瘤染色范围/肿瘤面积<30%仅4例,占9%。结论:作者认为:1肺动脉参与肺癌的供血,并且是主要供血动脉之一;2供血情况与肿瘤侵犯肺动脉程度有关;3肺动脉DSA对肺癌诊疗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通过对50例支气管动脉DSA造影的分析,探讨支气管动脉DSA造影的技术问题。方法 使用万东CGO—2100型数字减影系统,50例患,年龄38~77岁,其中支气管肺癌43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7例,均成功实施支气管动脉DSA造影和介入治疗。结果 50例造影所见,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1例,占42%,其中右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较多,31例中有16例,占51.6%。3例存在脊髓动脉分支或与脊髓动脉共干。两例开口在锁骨下动脉,2例开口在心包隔动脉。结论 支气管动脉DSA造影技术对肺部疾病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动脉插管与肺动脉留置导管治疗转移性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治疗中晚期肺癌是介入治疗中应用较普遍的方法。由于目前已普遍承认原发性肺癌(支气管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且对支气管动脉插管药物灌注治疗的效果已有共识,所以临床上对失去手术机会或不宣手术的中、晚期肺癌常采用该法治疗。但目前对肺动脉是否参与肺癌血供认识不一,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癌血供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目的 用支气管动脉(BA)和肺动脉(PA)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BA—MSCTA和PA—MSCTA)的方法进一步研究肺癌血供。方法 对1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BA—DSA和PA—DSA)后,留置导管行PA—MSCTA和BA—MSCTA,判定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对肺癌的血供。结果 PA—MSCTA和PA-DSA上均未见明确的肺动脉供应肿瘤,也未见肿瘤内部和边缘有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BA—DSA和BA—MSCTA上均可见肿瘤内部杂乱无章的肿瘤血管影,以及对比剂进入肿块内部。PA—MSCTA清晰显示肿块内部及其与肺动脉的关系。BA—MSCTA上5例可见肿瘤内血管和对比剂部分缺损,7例可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染色,其中BA-DSA上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染色的4例中,3例染色的淋巴结个数增多。结论 MSCTA是研究肺癌血供的较好方法,该研究再次证明肺动脉不参与原发性肺癌的血供,但应注意多支体循环供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动脉CT血管造影对肺转移瘤的血供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 用支气管动脉 (BA)和肺动脉 (PA)CT血管造影 (BA CTA和PA CTA)的方法研究肺转移瘤血供。方法 对 1 5例肺转移瘤患者分别行BA和P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BA DSA和PA DSA)后 ,留置导管行多层螺旋CT的PA CTA和BA CTA ,判定BA和PA对肺转移瘤的血供。结果 1 5例患者共 33个结节在BA DSA上 2 2个结节可见支气管动脉肿瘤染色 ,1 1个结节未见肿瘤血管或染色。PA DSA均未见肿瘤染色。PA CTA上肺动脉参与供血的 1 6个结节和未参与供血的 1 7个结节离胸壁最短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 32 ,P <0 0 5 ) ;而结节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 1 3,P>0 0 5 )。BA CTA上支气管动脉参与供血的 2 7个结节和未参与供血的 6个结节离胸壁最短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 95 ,P <0 0 1 ) ;而结节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 2 7,P >0 0 5 )。结论 BA仍是肺转移瘤的主要供血动脉 ,PA仅部分参与周围肺转移结节的血供。 相似文献
11.
迷走肝动脉的DSA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研究迷走肝动脉的解剖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000例肝动脉DSA资料,将直接起自腹腔干及胃肠道供血动脉的变异肝动脉称之为迷走肝动脉(aberrant hepatic artery,AbHA),并根据其在肝内的走行方向和分布范围不同,进一步将其分为迷走肝右动脉(aberrant right hepatic artery,AbRHA),迷走肝左动脉(aberrant left hepatic artery,AbLHA),迷走肝中动脉(aberrant middle hepatic artery,AbMHA),迷走肝固有动脉(aberrant proper hepatic artery,AbPHA)及迷走肝总动脉(aberrant common hepatic artery,AbCHA)等,分别统计其发生率,描述其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等解剖学特征。结果 1000例中,共发现210例存在AbHA,占21%,其中12例分别显示2支AbHA,共发现222支AbHA,其构成如下:AbRHA 102支(45.95%,102/222),AbLHA88支(39.64%,88/222),AbMHA 4支(1.80%,4/222),AbPHA 3支(1.35%,3/222),AbCHA 25支(11.26%,25/222)。222支AbHA中,起于肠系膜上动脉114支(51.35%,114/222),起于胃左动脉83支(37.39%,83/222),起于胃十二指肠动脉13支(5.86%,13/222),起于腹腔干10支(4.50%,10/222),起于胃右动脉2支(0.90%,2/222)。结论 AbH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肝动脉变异,熟悉这种血管变异对肝癌的动脉内化疗栓塞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DSA上支气管动脉间侧支吻合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上支气管动脉间的侧支吻合及其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对90例肺癌或咯血病例中的48例的支气管动脉DSA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有无通过侧支吻合显示其他支气管动脉开口和走行;对另外42例的造影片在介入操作中进行DSA动态回放,观察到其他支气管动脉开口后,即时根据开口部位行插管造影证实. 结果共行123支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15例中支气管动脉有吻合(15/90,16.7%),其中14例表现为插管的支气管动脉附近或远处另一支支气管动脉间断显影和主动脉壁上类圆形染色(支气管动脉开口);另1例左侧支气管动脉造影显示起源于左锁骨下动脉的右畸形支气管动脉.DSA动态回放发现吻合的8例中,根据显示的支气管动脉开口均插管造影证实. 结论支气管动脉间存在一定机率的吻合,重视这种吻合,有助于支气管动脉的寻找、多支血供的发现、介入治疗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Moyamoya病侧支途径的DSA评价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应用DSA分析Moyamoya病的侧支途径,探讨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临床、CT表现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Moyamoya病患者的血管造影表现、CT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出现颈内动脉或其分支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和颅底异常血管网(MMD血管);7例可见后组MMD血管;20例由Willis环提供侧支血流;14例眼动脉增粗;17例软脑膜吻合支明显增粗;1例脉络膜前动脉增粗。30例中头颅CT显示有脑梗塞灶4例,正常表现3例,脑出血23例。结论 DSA是诊断Moyamoya病的金标准,对其侧支途径的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Moyamoya病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临床密切相关。明确Moyamoya病的侧支循环情况,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DSA表现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DSA的检查,归纳分析了原发性肝癌的DSA表现,并提出DSA的分方法即ABCD分型法、A代表肝癌的形态、B代表肝癌的血供,C代表有无动静脉分流,D代表门脉情况,同时作者指出了该分型的临床意义:其能简明扼要、全面地反映肝癌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这对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预后的判断、疗效的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癌变异性及侧枝性血供的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癌的动脉供血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970例肝癌供血血管DSA资料,将直接起自腹腔干及胃肠道供血动脉的变异肝动脉称为迷走肝动脉,并根据其在肝内的分布范围不同,进一步将其分为迷走肝右动脉、迷走肝左动脉、迷走肝中动脉、迷走肝固有动脉、迷走肝总动脉等;将除肝动脉以外,通过肝内侧枝吻合的非肝动脉供血、及肝动脉闭塞时通过肝外侧枝为肝癌供血称为侧支型供血.并分别统计其发生率,描述其起源、走行及分布等解剖学特征.结果 970例肝癌,共发现迷走肝动脉289例(29.8%),侧枝型肝癌供血107例(11%),其中迷走肝动脉起自肠系膜动脉161例(55.7%)、胃左动脉95例(32.9%)、胃十二指肠动脉19例(6.6%)、腹腔干11例(3.8%)、胃网膜动脉3例(1.0%).结论 迷走肝动脉供血及侧枝型供血在肝癌较常见,重视这些肝癌血供对提高TACE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肺癌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的肿瘤血管形态,指导肺癌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材料和方法:对100例肺癌病人在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DSA,其中20例同时作了肺动脉DSA。结果:①肺癌的血供来自支气管动脉;②供血的支气管动脉增粗;③出现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④少数病例可见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或肺静脉直接交通;⑤纵膈或肺门淋巴结显影。表现与原发癌相似。结论:肺癌的介入治疗应选择支气管动脉为靶血管,不但要进行灌注化疗,而且要栓塞支气管动脉以阻断肿瘤的血供和异常交通,不但要栓塞原发瘤的供血动脉也要栓塞转移淋巴结的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成因,探讨其在肝癌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性栓塞(TACE)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膈下动脉参与供血肝癌患者行TACE术治疗的病例资料,重点分析其血管造影表现。结果:31例中,首次接受TACE术2例,既往接受过TACE者29例,31例中,有16例为手术切除后复发病例。膈下动脉直接发出分支供应肝癌27例,与肝固有动脉分支间形成吻合支供应肝癌4例。膈下动脉与肺动脉交通7例,与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心包动脉交通各1例。栓塞膈下动脉成功率100%。术后有9例出现肩背部疼痛不适,无其它特殊并发症。31例中有13例出现肺转移,其中与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交通者肝内病灶进展较快,并较旱出现肺、肩胛骨等转移。结论:外科手术、多次TACE术等是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重要成因,及时发现膈下动脉供血是提高TACE疗效的关键,膈下动脉栓塞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消化道出血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讨论DSA检查及介入治疗对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4例患者先行腹腔动脉 ,肠系膜上、下动脉DSA检查。根据DSA表现 ,采用灌注垂体后叶素或用明胶海绵粉和弹簧栓子栓塞治疗。结果 44例中 ,32例血管有异常表现 ,1 9例见造影剂外溢并行垂体后叶素灌注 ,7例用明胶海绵粉栓塞 ,2例胰腺癌术后小肠出血、4例胆道出血用弹簧栓子栓塞出血停止。结论 诊断不明确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DSA检查及介入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47例经DS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RA、CTA影像资料,对比两者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及瘤体大小的差异。结果47例DSA诊断颅内动脉瘤52个;MRA诊断42例共检出46个动脉瘤,阳性率为88.5%(46/52);CTA诊断44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阳性率为94.2%(49/52)。二者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MRA显示瘤体直径为5~23mm,平均(9.72土5.68)mm,而CTA显示瘤体直径为3-25mm,平均(9.85土5.81)mm,瘤体直径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17)。结论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无明显差别,临床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从而达到最佳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