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患者髋关节的MSCT表现及MSCT在FA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0例临床确诊为FAI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另90例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为<30岁、30~60岁、>60岁组,每组各30例)。采用MSCT对120例患者的髋关节进行扫描,测量并记录每一位患者的四个特征值:α角、股骨颈干角(CCD角)、股骨头赤道边缘角(Equatorial-edge angle,EE角)及髋臼深度大小。分别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组间、组内特征值差异及特征值与FAI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双髋α角值、双髋EE角值及深髋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髋CCD角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组内,Cam型FAI、Mixed型FAI的α角值分别为64.0°±5.3°、61.0°±3.8°,Pincer型FAI的α角值为45.9°±3.7°,Cam型、Mixed型FAI的α角值与Pincer型FAI的α角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m型FAI的EE角值为13.5°±3.3°,与Mixed型FAI的EE角值(10.8°±4.2°)、Pincer型FAI的EE角值(10.4°±3.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Cam型FAI深髋臼改变与Mixed型FAI、Pincer型FAI的深髋臼改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型FAI的CCD角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头颈交界处畸形和髋臼异常形态是FAI的主要影像学征象,α角、EE角及深髋臼对FAI诊断有重要价值;MSCT是诊断FAI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近端股骨髓腔不同水平形态的变化.方法 应用螺旋CT对18个股骨头坏死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近端进行扫描,选择股骨小转子中点、小转子中心点下4 cm、峡部水平3个水平的股骨断面,观察各个水平的股骨髓腔的扭转角(髓腔断面的长轴与股骨髁后缘的交角).结果 3个水平面股骨髓腔的扭转角分别为57°±3.1°;73°±2.7°和 87°±2.4°.统计学分析显示各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髓腔扭转角从小转子中点至峡部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 股骨近端髓腔在不同水平呈不同程度的扭转,股骨近端内植物植入时应考虑到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不同颈干角股骨假体对股骨近端解剖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0例患者,根据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不同颈干角股骨假体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颈干角为135°的股骨柄,对照组采用颈干角为127°的股骨柄。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术侧股骨偏心距相对于健侧的变化值(x FO)、该变化值与健侧股骨偏心的比值(sd FO)指标值、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全局偏心距以及术前、术后(1、3、6、12个月)双下肢长度差和Harris评分,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x FO、sd FO指标值分别为(1.8±4.6)、(8.9±12.6),明显低于对照组(5.9±4.8)、(20.4±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股骨头旋转中心高度以及全局偏心距分别为(4566.5±32.6)和(65.5±11.4)mm,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579.5±37.6)、(69.4±12.6)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的双下肢长度差、Harri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未出现任何不适现象,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出现3例大转子疼痛现象,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7°和135°的颈干角股骨假体应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均可以取得良好的早期功能恢复,135°的颈干角股骨假体可以更好地重建股骨近端解剖。  相似文献   

4.
黄群  付华成  邵蓉芳  曹阳  邵岚   《放射学实践》2012,27(7):782-784
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组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的正常值,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利用平行于股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和利用髋关节标准冠状面图像)的差异。方法:筛选行骨盆或下腹CT检查而无任何髋部症状的101例成人的202个髋关节的容积CT数据进行MPR后处理,其中男性髋112个、女性髋90个。选取平行于股骨颈斜正中矢状面和标准冠状面MPR图像,通过Digmizer V3.1软件分别进行股骨头、颈的直径测量并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利用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12~2.17,平均值为1.78±0.14;男性平均值为1.77±0.14,女性平均值为1.80±0.14,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0,P>0.05);右侧平均值为1.81±0.12,左侧为1.75±0.15。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07~1.83,平均值为1.46±0.10;男性平均值为1.45±0.12,女性平均值为1.48±0.09;右侧平均值为1.46±0.11,左侧为1.46±0.10,左右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8,P>0.05)。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的202个股骨头颈直径比的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102,P<0.001)。结论:利用平行于股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较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凹陷程度,可为诊断凸轮型撞击综合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CT多平面重组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的正常值,比较两种测量方法(利用平行于殷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和利用髋关节标准冠状面图像)的差异.方法:筛选行骨盆或下腹CT检查而无任何髋部症状的101例成人的202个髋关节的容积CT数据进行MPR后处理,其中男性髋112个、女性髋90个.选取平行于股骨颈斜正中矢状面和标准冠状面MPR图像,通过Digmizer V3.1软件分别进行股骨头、颈的直径测量并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利用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12~2.17,平均值为1.78±0.14;男性平均值为1.77±0.14,女性平均值为1.80±0.14,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0,P>0.05);右侧平均值为1.81±0.12,左侧为1.75±0.15.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为1.07~1.83,平均值为1.46±0.10;男性平均值为1.45±0.12,女性平均值为1.48±0.09;右侧平均值为1.46±0.11,左侧为1.46±0.10,左右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8,P>0.05).两种测量方法所得的202个股骨头颈直径比的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102,P<0,001).结论:利用平行于股骨颈的斜正中矢状面MPR图像测量股骨头颈直径比较利用冠状面MPR图像测量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股骨头颈交界处的凹陷程度,可为诊断凸轮型撞击综合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量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的空间移位程度并进行三维重建,为临床评估移位型股骨颈骨折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80例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GardenⅢ型40例,GardenⅣ型40例)双侧股骨近端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数据(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生成双侧股骨近端三维模型.通过软件的三维测量技术计算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结果 GardenⅢ型、Ⅳ型股骨头小凹最深点的移位分别为(23.7±10.0)mm和(30.2±9.0) mm(P< 0.05);GardenⅢ型、Ⅳ型股骨头中心的移位分别为(14.4 ±5.6)mm和(18.8 ±5.5)mm(P <0.05);GardenⅢ型、Ⅳ型股骨头空间位移的角度分别为(29.2±15.7).和(39.1±17.1).(P<0.05).GardenⅣ型组中13% (5/40)为粉碎性骨折,而GardenⅢ型组无粉碎性骨折. 结论 三维重建能更全面、准确地评价股骨颈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Garden分型对于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医师需重新认识并制订更适宜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凸轮型髋臼撞击综合征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凸轮型髋臼撞击综合征(FAI)影像学表现,为早期诊断FAI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前瞻性研究凸轮型FAI 11例,均行CT、MR检查,以平行于股骨颈轴线的平面为测量平面,测量α角,及通过距离股骨头中点r, r/2点至股骨边缘的长度d1、d2,分析其与髋关节内旋角的关系.结果 11例患者,股骨头颈联合处均可见骨性突起, 7例髋臼前缘可见骨质硬化,3例股骨头颈联合处可见囊变,3例MRI显示有软骨损伤.FAI组利用CT、MR测量α角一致性好(P=0.92),且FAI组与对照组α角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α角与d1、d2相关性强,CT(r=0.74,P=0.009;r=0.73,P=0.01),MR(r=0.94,P<0.001;r=0.93,P=0.01).FAI组随着CT、MR测量平均α角的增大,内旋角呈直线下降(y=34.3-0.41x,t=-4.7,P=0.001).结论 α角及d1、d2增大是凸轮型FAI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量正常人群枢椎的形态几何学数据,为寰枢椎失稳的临床评价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选取18~70岁寰枢椎正常的志愿者193例,采用MPR重建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及不同角度斜面图像,观察枢椎形态及几何学特征,并进一步测量分析。结果:枢椎齿状突后倾角为13.5°±3.7°,左侧椎弓根高度为(0.71±0.12)cm,宽度为(0.45±0.09)cm;右侧椎弓根高度为(0.72±0.11)cm,宽度为(0.43±0.10)cm。左侧上倾角、内斜角的标准角和安全角分别为:23.4°±6.3°、40.6°±3.4°和12.4°±3.2°;右侧上倾角、内斜角的标准角和安全角分别为:24.8°±5.3°、41.9°±4.8°和12.0°±2.7°;其径值在性别、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PR能准确、直观显示枢椎形态及几何学特征,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对枢椎手术的实际操作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前瞻性的分析股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 , FAI)的影像学表现,探寻FAI诊断及分型的相关影像学指标,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以期有助于术前对手术方案制定。方法对20例拟诊的FAI患者进行CT检查。观察指标如下:从股骨头异常突起、股骨颈a角、髋臼缘软骨增生硬化。结果20例患者中,共有20个髋关节诊断为FAI,其中左侧9例,右侧11例。股骨颈a角的范围为31.3~69.1,股骨颈a角的平均值为43.55°。股骨头异常突起位于股骨头颈连接处前部或前上部,共11例,占55%,其股骨颈a角的平均值为52.69°;髋臼边缘软骨增生6例,占30%,其股骨颈a角的平均值为39.8°;股骨头颈连接处前部或前上部骨质异常突起与髋臼边缘软骨增生并存3例,占15%,其股骨颈a角的平均值为38.9°。结论 CT诊断指标即股骨头异常突起、a角、髋臼缘软骨增生硬化有助于FAI的诊断、分型及术前病情程度评估,并指导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严重股骨颈前倾角畸形患者采用普通假体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30~42岁,平均37岁.前倾角40°~50°,术前Harris评分(59±8)分,术中通过将股骨假体缩小前倾角20°~30°,同时将髋臼杯前倾角增大10°~15°,使其基本恢复正常对合关系,防止关节前脱位.术后定期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疗效Harris髋评分.结果 术后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2.5~3.7年(平均2.9年),关节假体稳定性良好,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术后2年Harris评分为(88±6)分,与术前相比,疗效显著(P<0.01).结论 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合并严重股骨颈前倾角畸形患者手术中通过对普通的股骨假体及髋臼杯安放的角度的联合调整,使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假体与髋臼的对合基本恢复正常,疗效显著,同时避免了使用小柄股骨假体、转子下截骨或使用特殊前倾角股骨假体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测量退行性腰椎滑脱(DS)的小关节有关数据,观察小关节面的改变,探讨引起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可能局部因素.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对退行性L4~5腰椎滑脱的28例患者(滑脱组)与腰部疼痛但无腰椎滑脱的78例患者(对照组)的CT图像作小关节形态及其结构特点的对比分析.测量小关节椎弓根角、椎间小关节角角度,对所获的数据进行2组兼得参数t检验分析.结果 DS组L4~5矢状面椎弓根角平均值为左侧119.0°±2.2°、右侧118.8°±1.9°,对照组分别为左侧102.9°±1.2°、右侧104.7°±1.2°;滑脱组L4~5轴面小关节角平均值为左侧41.1°±1.2°、右侧29.0°±1.2°,对照组平均值分别为左侧45.5°±2.1°,右侧45.1°±1.2°.两组L4~5小关节椎弓根角、小关节夹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L4~5矢状面椎弓根角和轴面小关节角的改变对诊断退行性腰椎滑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股骨假体柄安放角度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头颈部拉/压应力分布的影响,预测骨折发生的可能性,为临床髋关节表面置换选取最适股骨假体柄安放角度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采集正常成人髋关节数据,建立安放角度为120°、125°、130°、135°、140°、145°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所有模型施加关节及肌肉载荷,观察不同模型间股骨头颈结构中的中性层位置、拉/压应力区范围,并统计超过屈服应力的节点比例。结果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随股骨假体柄安放角度增加,中性层的位置发生变化,拉应力区范围逐渐减少。当股骨金属假体柄安放角为135°~145°时,这种变化趋势不明显,并且股骨金属假体下松质骨及股骨颈皮质骨没有超过屈服应力的节点存在,股骨颈松质骨内超过屈服应力的节点比例数均未超过0.3%;随着假体柄安放角度的减小,股骨头颈部皮质骨、松质骨均存在超过屈服应力的节点,且该节点比例明显增加。结论骨质正常时进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股骨假体柄安放角度在135°~145°间可降低骨折的危险性,140°为其最适安放角度。  相似文献   

13.
全膝置换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参照轴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比较全膝置换术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方法———股骨上髁轴与Whiteside′s线的准确性,旨在为国人的人工膝关节手术技术提供实验依据,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80例正常人(年龄19~42岁,男女各半)的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螺旋CT扫描(层厚0.5mm)获取股骨远端精确的横断面图像,通过测量比较股骨上髁轴、Whiteside′s线与股骨后髁轴之间的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准确性。结果股骨上髁轴与股骨后髁轴的夹角(股骨后髁角)为男性6.7°±1.5°,女性6.4°±1.8°,Whiteside′s线与股骨后髁轴的夹角为男性7.2°±3.1°,女性7.8°±3.2°。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股骨上髁轴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较为恒定可靠,而Whiteside′s线的变异度较大、重复性较差。国人的股骨后髁角比西方人大,术中如以股骨后髁轴外旋3°来放置股骨假体,容易出现假体内旋。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岁。患儿无痛性跛行1年余,因有进 行性加重倾向来我院就诊。体检:左下肢有短缩,左 侧大粗隆位置较高。髋部无肿胀,无压痛。内收、外 展受限。X线检查:左股骨颈短缩、增宽,股骨头位置 下降,颈干角变小,股骨头内侧与股骨颈交界处见近 三角形骨片游离,骨密度正常,大粗隆位置较高,沈通 氏线连续。X线诊断:先天性髋内翻畸形。图1 左股骨颈变短,颈干角变小,大 粗隆位置升高,股骨头内侧与股骨颈 交界处见三角形骨片   讨论 先天性髋内翻较少见,据文献报道发病率 约占新生儿的1/25000,单侧发病多于双侧。女性发 病率大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阳性支撑、阴性支撑、中性支撑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6年1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80例,男性31例,女性49例;年龄54~88岁,平均71. 4岁。根据复位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中股骨干内侧皮质与股骨颈内侧骨皮质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组,即股骨干内侧皮质位于股骨颈内侧骨皮质外侧(阳性支撑组46例)、股骨干内侧皮质位于内侧(阴性支撑组19例)、近似解剖复位(中性支撑组15例)。比较三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小转子完整性、术后及时尖顶距(TAD)以及术后3个月后TAD、颈干角、股骨颈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小转子完整性、术后及时TAD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3个月影像学随访,阳性支撑组的TAD、颈干角改变较小(平均1. 24mm和2. 87°),而阴性支撑组变化较大(平均5. 55mm和6. 21°),中性支撑组变化最小(平均1. 04mm和2. 81°),阴性支撑组TAD、颈干角改变与阳性支撑组、中性支撑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阳性支撑组与中性支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长度变化的平均值在阳性支撑组、阴性支撑组、中性支撑组中分别为4. 89mm、5. 03mm、2. 86mm,中性支撑组股骨颈长度变化与阳性支撑组、阴性支撑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阳性支撑组与阴性支撑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均恢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在复位时,应尽量解剖复位(中性支撑),若达不到解剖复位,允许骨折远端向外轻度移位,使股骨内侧皮质位于股骨颈内侧骨皮质的外侧(阳性支撑),如此能为骨折端提供有效的力学稳定,从而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acetabular dysplasia,AD)并发骨囊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成人AD的标准双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12例CT片、5例MRI图像,并按有无髋周骨囊变分为囊变组和无囊变组。分别测量髋臼指数、Sharp角、CE角、股骨头覆盖率、髋关节内间隙、髋关节上间隙。数据均以x±s形式表示,并行t检验。结果:50例(86髋)成人AD中出现骨囊变20例(28髋),占40%(33%),其中单纯髋臼囊变14髋(占17%),股骨头和髋臼同时囊变12髋(占14%),单纯股骨头囊变2髋(占2%)。囊变组和无囊变组对照测量:CE角分别为15.73°±9.08°和22.18°±4.69°;Sharp角分别为48.8°±1.88°和45.2°±2.26°,髋臼指数分别为(39.6±5.31)%和(44.4±10.85)%,股骨头覆盖率分别为(55.4±7.41)%和(66.4±3.93)%,髋关节内间隙分别为(10.68±3.80)mm和(8.56±1.86)mm,髋关节上间隙分别为(2.56±1.36)mm和(4.14±0.53)mm。2组数据除Sharp角和髋关节内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学检查是成人AD并发髋周骨囊变的有效检查手段,且CT和MRI明显优于X线平片,尤其是MRI可早期显示软骨下小囊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由于干性尸体股骨标本形态不规则,在进行股骨颈干角测量时难度较大。本文旨在为干性尸体股骨标本颈干角的测量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将19对,即40例干性尸体股骨标本放置于设计有栅格信息的背景图案下,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同时将这19对,38例干性尸体股骨标本进行CT扫描,并获得三维图像进行测量。将非接触式测量结果与三维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股骨颈干角的测量结果彼此间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接触式测量干性尸体股骨标本颈干角的结果准确,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转子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本组106例,其中男45例,女61例;年龄80~105岁,平均88岁.大部分为滑倒跌伤.骨折按Evans分型:ⅢA型31例,ⅢB型45例,Ⅳ型30例.均采用股骨转子重建、骨水泥型普通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采用4种方法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了重建:(1)股骨大转子复位后采用"∞"字钢丝张力带固定;(2)股骨小转子复位后用钢丝绕股骨近端骨皮质环扎固定;(3)股骨距部位的骨缺损用骨水泥充填、重塑;(4)部分股骨颈基底较完整者,在股骨颈截骨变转子间骨折为股骨颈骨折,保留的股骨距用插入的人工股骨柄固定.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手术时间45~70 min,平均55 min.79例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无晚期关节松动、脱位或感染,优良率达87.3%.结论 采用股骨转子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恢复股骨近端解剖,稳定髋关节,使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应用皮质支撑原理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根据皮质支撑的方法 ,探讨应用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 选择8具成人防腐股骨标本,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4具,制成股骨颈骨折的模型.实验侧3枚空心螺钉采用皮质支撑方法 固定,对照侧采用非皮质支撑方法 固定.两组标本分别进行抗压试验和抗扭转试验. 结果 在抗压试验中,当压力为600 N和800 N时,皮质支撑组股骨头的位移分别为(0.677±0.135)mm和(0.907±0.132)mm,非皮质支撑组分别为(0.899±0.160)mm和(1.202±0.152)mm(P<0.05).内固定失败时,皮质支撑组承受的最大载荷为(2782±228)N,非皮质支撑组为(1950±281)N(P<0.01).在抗扭转试验中,扭转4°和6°时,皮质支撑组的扭矩分别为(10.406±1.515)Nm和(15.328±1.471)Nm,非皮质支撑组的扭矩分别为(6.628±1.163)Nm和(9.072±1.570)N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固定失败时,皮质支撑组和非皮质支撑组的最大扭矩分别为(25.437±5.213)Nm和(13.235±3.012)Nm(P<0.01).结论 根据皮质支撑理论使用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能明显提高内固定的抗压和抗旋转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PFNA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初始内固定失效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27 ~ 76岁,平均54岁.Ⅰ期失效的内固定包括动力髋螺钉(DHS)7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8例,Gamma钉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2例,国产重建钉2例.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150 min(100~240 min),出血量平均800 ml(400 ~2 000 ml),术中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 66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3~8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为36 ~ 48分[(42.1±3.2)分],末次随访为62 ~ 94分[(87.2±3.8)分](P<0.05).X线片测量颈干角平均130°时(110°~ 142°),未发现髋关节退行性改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表现.结论 对于活动能力强、股骨近端残留骨量多、髋关节无严重损害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PFNA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