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目的考察柿叶提取物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MEDDS)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灌流实验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槲皮素、山柰酚和酚红的浓度,研究了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吸收部位以及不同剂型对柿叶提取物大鼠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柿叶提取物自微乳化释药系统浓度的改变对提取物中槲皮素和山柰酚的KaP均无显著影响;十二指肠和回肠为柿叶提取物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主要吸收部位;柿叶提取物自微乳化释药系统中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相对吸收百分率P均显著大于溶液组(P<0.05)。结论柿叶提取物在大鼠小肠主要通过被动扩散方式吸收,柿叶提取物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全肠吸收效果优于溶液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染料木素自微乳在大鼠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装置,UV,HPLC分别测定酚红和染料木素的含量。考察药物浓度、pH、不同肠段及P-糖蛋白( 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染料木素吸收的影响。结果:染料木素自微乳在药物浓度为0.05~0.5 g·L-1和pH为5.4~7.8时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均无统计差异;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空肠与其他肠段有统计差异(P<0.05);维拉帕米显著增加染料木素的肠吸收 (P<0.05)。结论:染料木素自微乳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最佳吸收部位在空肠。药物吸收受P-糖蛋白外排影响,而 pH对药物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黄芪甲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糖蛋白抑制剂对黄芪甲苷吸收的影响。结果: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0~80 mg·L-1内,小肠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糖蛋白抑制剂对黄芪甲苷的肠吸收影响不大。结论:黄芪甲苷的肠吸收为典型的被动扩散吸收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晓艳  刘扬  张玮  贝永燕  许静玉  王文娟  张学农 《中草药》2009,40(12):1930-1935
目的 考察去甲基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NCTD-CS-NP)的体外释放以及其在体、离体肠吸收特征,并建立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离子诱导交联法制备NCTD-CS-NP,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以去甲基斑蝥素(NCTD)水溶液为对照,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法与在体同流法研究纳米粒制剂在大鼠小肠区段内的吸收规律;并对体外释放、离体及在体肠吸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NCTD与NCTD-CS-NP在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K_a)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两种剂型在十二指肠的K_a分别为15.69、29.16 h~(-1),纳米粒制剂的吸收显著好于水溶液;同一剂型,不同质量浓度药物的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之间无显著影响(P>0.05),均符合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离体小肠外翻吸收的趋势与在体吸收一致.仅K_a稍有降低,二者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0.999 4).结论 壳聚糖纳米粒有利于药物释放,可有效促进NCTD在肠黏膜的吸收;NCTD在肠道中上部吸收明显,药物质量浓度对吸收速率尤显著影响;NCTD体外释药、在体、离体肠吸收三者之间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煎和醇提2种工艺,通过大鼠肠外翻模型评价黄连-大黄配伍药对中生物碱的体外肠吸收特征。以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4种主要生物碱成分为代表,采用一测多评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吸收速率常数,进而评价2种工艺中,4种生物碱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吸收特征。结果显示:2种不同工艺提取物中上述4种成分的高、中、低剂量在小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大于0.9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现为水煎组>醇提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灯盏乙素-聚乙二醇(PEG)酯在大鼠各肠段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的药物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对吸收的影响,以探讨PEG修饰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对小分子药物口服吸收的影响规律。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法。结果灯盏乙素-PEG400酯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32 6,0.079 9,0.081 9 h-1;不同浓度的灯盏乙素(30,100,200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29 2,0.033 8,0.030 6 h-1;不同浓度的灯盏乙素-PEG400酯(40,130,260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57 7,0.162 4,0.170 8 h-1;灯盏乙素,灯盏乙素-PEG200,400,1000酯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33 8,0.154 7,0.162 4,0.068 0 h-1。结论灯盏乙素经PEG化后,口服吸收明显增加,但随着PEG片断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其PEG化物的吸收相应减少;灯盏乙素-PEG酯在十二指肠吸收较好;药物浓度对吸收速率常数无影响,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7.
尼群地平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究尼群地平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实验装置,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分别测定酚红和尼群地平的含量。结果 尼群地平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61 2,0.047 7,0.041 1,0.035 8 h-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不同药物浓度5,10,15 μg·mL-1时分别为0.101 1,0.108 6,0.108 5 h-1;不同pH值6.4,6.9,7.4,7.9时分别为0.101 0,0.118 5,0.108 6,0.141 7 h-1;增溶剂聚山梨酯80浓度0.3%,0.5%,1.0%时分别为0.107 8,0.108 6,0.102 3 h-1。结论 不同的药物浓度、pH值和聚山梨酯80的浓度对尼群地平在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尼群地平在各肠道均有较好的吸收,提示适于制备日服一次的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8.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红景天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征。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酚红为标示物,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肠段红景天苷的吸收情况。结果:红景天苷在pH 5.5~8.0的Krebs-Ringer(K-R)试液中稳定性较好。不同浓度的红景天苷在大鼠各肠段的Peff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内吸收无明显变化,且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主要以被动转运方式吸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肠灌流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吸收速率参数(Ka)值表明,红景天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优于结肠。结论:红景天苷在大鼠小肠吸收方式以被动转运为主,且在肠道中易吸收。  相似文献   

9.
东莨菪素大鼠在体胃、小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东莨菪素在大鼠胃、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小肠吸收实验模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注液中药物的浓度,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的浓度。结果:东莨菪素在大鼠胃中2 h的吸收百分率为76.31%;东莨菪素在结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的吸收率分别为46.25%,40.54%,38.21%,32.77%;不同质量浓度东莨菪素(10.014 4,20.028 8,40.057 6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643 4,0.613 7,0.597 0 h-1;不同pH(6.0,6.8,7.4)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621 7,0.603 3,0.613 7 h-1。结论:不同质量浓度、pH对东莨菪素在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没有显著性影响,药物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东莨菪素在胃肠道均有较好的吸收,结肠为最佳吸收部位,提示适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相似文献   

10.
邓鸣  刘会臣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2):1733-1737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在大鼠小肠吸收及肝脏分布特征。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大鼠小肠不同区段注入普伐他汀钠溶液1 mg,1 h后处死大鼠,采集肠内容物及肝组织,HPLC和HPLC-MS测定其中普伐他汀及其主要代谢物3′α-异普伐他汀的浓度。结果普伐他汀的吸收百分率、肝组织中普伐他汀和3′α-异普伐他汀的浓度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顺序依次下降。各肠段普伐他汀的吸收百分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给药和空肠给药后、空肠给药和回肠给药后肝组织中普伐他汀的浓度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给药和回肠给药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肠段给药后肝组织中3′α-异普伐他汀的浓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伐他汀主要在小肠中上部吸收,最佳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普伐他汀肝脏分布量与小肠吸收量成正相关。提示应改良现有制剂,增加其在小肠中上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研究葫芦素B胆盐磷脂混合胶束(Cu B-SDC/PLC-MMs) 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葫芦素B混悬液进行对比。该研究采用外翻肠囊法制备离体肠吸收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葫芦素B的含量,研究Cu B-SDC/PLC-MMs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状况,并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Cu B-SDC/PLC-MMs在不同肠段不同浓度下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且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药液中葫芦素B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吸收。Cu B-SDC/PLC-MMs在回肠段吸收最好,且各肠段的吸收均高于葫芦素B混悬液。磷脂胆盐混合胶束能显著增强葫芦素B的肠吸收,该肠吸收的研究为其进一步合理固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杨武  侯佳  陆苑  陈鹏程  廖尚高  黄勇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1):4281-4287
利用大鼠在体循环灌流模型,采用UPLC-ESI-MS/MS测定灌流液中头花蓼提取物主要活性指标成分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杨梅苷、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含量,并计算出吸收速率常数和累积吸收百分率。分别考察不同药物浓度、不同肠段、胆汁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头花蓼提取物中没食子酸等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头花蓼提取物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杨梅苷、槲皮苷在高浓度下存在饱和现象(P<0.05);胆汁对原儿茶酸的吸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杨梅苷和金丝桃苷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P<0.05);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能显著增加原儿茶酸的吸收(P<0.05);各成分的吸收总体趋势为小肠优于结肠。表明头花蓼提取物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几种成分在整个肠段都有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原儿茶酸可能是转运蛋白P-gp的底物。  相似文献   

13.
外翻肠囊法研究芍药苷脂质液晶纳米粒肠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芍药苷脂质液晶纳米粒(Pae-LLCN)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芍药苷(Pae)溶液进行比较,该试验采用离体肠外翻模型进行肠吸收试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ae的含量,研究Pae-LLCN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状况,并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Pae-LLCN与Pae在不同浓度不同肠段均有吸收,且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提示其可能为被动吸收;Pae-LLCN各肠段的累积吸收量Q和吸收速率常数Ka均高于Pae(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Pae-LLCN与Pae在整个大鼠小肠均有吸收,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吸收;LLCN能显著改善Pae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洋川芎内酯I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 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技术考察洋川芎内酯I在大鼠4个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灌流液中洋川芎内酯I的含量;从药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灌流介质3个方面对洋川芎内酯I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利用重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514、257和128.5 μg·mL-1)洋川芎内酯I在相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十二指肠段的表观吸收系数Papp与空肠、回肠和结肠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而空肠、回肠、结肠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洋川芎内酯I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在所选剂量范围内呈线性动力学过程,提示其吸收可能以被动转运为主;在大鼠各肠段均有较好吸收,其中十二指肠为其最佳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巴戟甲素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利用HPLC-ELSD测定巴戟甲素的含量,研究巴戟甲素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质量浓度(43.92,87.84,175.68 mg·L-1),灌流液p H(5.4,6.8,7.4)和P糖蛋白(P-gp)抑制剂(0,0.2,0.5 mmol·L-1)对巴戟甲素吸收的影响。结果:巴戟甲素为全肠道吸收的药物,吸收速率与灌流液p H和肠段部位有关,其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在2.752~2.861,1.435~1.574,1.353~1.403,1.144~1.301 h-1。与原药组相比,含高浓度P-g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增加(P<0.05)。结论:巴戟甲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  相似文献   

16.
秦皮甲素大鼠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秦皮甲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以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考察秦皮甲素的肠吸收动力学情况。结果:秦皮甲素在大鼠各肠段吸收有差异,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的Ka依次为0.185 0,0.186 5,0.065 7 min-1。结论:秦皮甲素在小肠吸收迅速完全,其吸收呈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适于制成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7.
白桦脂酸在大鼠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肠循环液中白桦脂酸和酚红浓度的HPLC-DAD法,并探讨白桦脂酸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药物浓度对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模型,并考察吸收部位、药物浓度和pH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在75~125 mg.L-1白桦脂酸的吸收速率与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Ka基本保持不变;各肠段的吸收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Ka分别为(0.151±0.004 9),(0.159±0.005 6),(0.156±0.008 3),(0.149±0.004 1)h-1。结论:白桦脂酸在小肠中吸收良好,没有特定吸收部位;不同浓度对白桦脂酸在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影响,其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白桦脂酸是难溶性药物,可以通过增加药物的溶出度,进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8.
芒果苷及其磷脂复合物大鼠在体肠吸收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研究芒果苷及其磷脂复合物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考察磷脂复合物对芒果苷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选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芒果苷为对照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磷脂复合物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结果]芒果苷磷脂复合物在肠各吸收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大于芒果苷,其中在空肠的吸收均显著强于其他部位(P<0.01)。[结论]与芒果苷相比,芒果苷磷脂复合物可改善大鼠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