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报道1例口服阿维菌素后2 h出现心搏骤停,经103 min复苏抢救恢复生命迹象,经积极治疗康复出院病例的临床经过,为临床医生诊治急性中毒危重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心搏骤停患儿90例,对其:①系统相关因素;②心搏骤停出现前的相关因素;③CPR期间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中有28例(31.11%)心肺复苏失败患儿.入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时间(χ2=5.15)、心搏骤停前有无给予镇静药物(χ2=15.56)、有无进行中心静脉通路(χ2=3.02)、心肺复苏时间(χ2=21.13)、心肺复苏操作时有无进行胸外按压(χ2=4.06)、有无进行正压通气(χ2=8.05)、有无气管插管(χ2=5.03)及补碱(χ2=10.42)因素下,其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而心搏骤停出现时间、心搏骤停出现前有无进行机械通气、有无给予镇痛或血管活性药物、有无补钙、有无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心肺复苏时有无给予肾上腺素因素下,其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搏骤停前给予镇静药物(OR=12.24)、心肺复苏时间(OR=0.02)、心肺复苏操作时进行胸外按压(OR=0.07)、正压通气(OR=312.05)、补碱(OR=0.02)与心肺复苏失败存在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时间超过30min、心肺复苏操作时进行胸外按压及补碱的心搏骤停患儿出现心肺复苏失败率较高.因此,患儿出现心搏骤停前应给予其镇静药物并在心肺复苏期间应进行正压通气,有助于减少心肺复苏失败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除颤起搏监护仪与心肺复苏器联合使用在提升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复苏成功率方面的优势价值。方法:从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急诊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中抽选66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其中对照组33例采用除颤起搏监护仪+人工心肺复苏的方法,实验组33例采用除颤起搏监护仪+心肺复苏器形式抢救,通过分析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以及复苏成功率明确两种急救设备联用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2h后的各项血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更高。结论:针对心搏骤停患者联合应用除颤起搏监护仪以及心肺复苏器能够显著提升复苏成功率,强化急救质量,相关设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的院前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抢救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呼救-到达现场时间平均长达14min。复苏成功率1.23%。[结论]心搏骤停患者抢救的成功与否与抢救开始的时间、抢救人员专业水平、抢救措施是否正确密切密切相关。应该缩短呼救-到达现场时间,加强心肺复苏术在公众中的普及力度,提高专业人员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前和心肺复苏实施中的各种因素对心肺复苏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3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86例心搏骤停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系统因素、心搏骤停前干预措施和心肺复苏干预措施,以心肺复苏成功作为终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86例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成功55例(64.0%),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心搏骤停前是否中应用镇静药物、心静脉通路,心肺复苏实施中是否接受气管插管、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不同心肺复苏工作时长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心肺复苏实施中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心肺复苏工作时长与心肺复苏失败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对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心搏骤停患儿,其在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以及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正压通气者心肺复苏失败率低,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补碱者、胸外按压者以及心肺复苏工作时长≥30 min者的心肺复苏失败率高;对于因为呼吸因素导致出现心搏骤停的患儿,应该及时进行正压通气,危重症患儿应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且临床医生尽可能进行长时间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7.
8.
9.
院内心肺复苏成败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影响院内心肺复苏 (CPR)成败的相关因素 ,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2 86例实施院内心肺复苏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分别为 5 3 .8%和9 .4 % ;心跳呼吸骤停 10min以内的患者经积极有效的CPR、气管插管、电击复律能大大提高复苏成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 0 1;大剂量肾上腺素的应用虽能提高初期心肺复苏成功率 ,但对后期复苏及提高存活率并无帮助。结论 :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及早电击复律和合理应用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薛丽 《医疗装备》2022,(2):44-46
目的 探讨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用于心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心搏骤停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使用全自动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的3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将使用人工除颤联合心肺复苏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次除颤成功率、除颤总体成功率、院内存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生活质量的干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本院急诊科经心肺脑复苏抢救的116例心脏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心肺脑复苏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及复苏后24 h存活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分的差异。结果:经山莨菪碱药物干预治疗后,复苏后24 h存活率明显提高至32.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79%(P〈0.05),而ROSC率稍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综合评分方面,身体健康、心理社会功能累积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物质生活累积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莨菪碱干预治疗可改善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后的存活状况、神经功能情况及身体健康、心理社会功能相关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纳络酮(naloxone)对犬心跳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体外电击诱发犬室颤(VF),3min后复苏,25只犬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PR组)12只,纳络酮组(NLX组)7只,正常对照组(NS组)6只,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复苏前和后6h的CO。结果CPR组和NLX组各有6只完成6h的观察,两组间的恢复自主循环时间(ROSC)无差异。CPR组的平均动脉压在复苏后4、6h低于NS组,而NLX组在复苏后2、4、6h高于CPR组,与NS组无差异。复苏成功后0—JhNLX组和CPR组的CO均低于NS组,而NLX组则在复苏后1~6h高于CPR组。结论诱发室颤犬复苏成功后存在着心功能不全,NLX能改善犬心肺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3.
影响心肺脑复苏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分析发生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并找出影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及自主循环恢复 (ROSC)后影响存活率的有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心肺脑复苏及预后相关的因素有6个 :心搏骤停发生地点、CPR开始的时间、ROSC的间期、瞳孔、复苏后综合征、年龄等。多因素分析仅PRM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筛出的因素中显示心肺复苏成功关键是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后MODS -复苏后综合征 (PRM)是影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存活率的独立因素。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关键。心肺复苏成功后重点应放在对各脏器功能的评估、支持、监护治疗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在体外心肺复苏(ECPR)手段救治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ECPR治疗中应用ECMO,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的存活出院率为53.33%(8/15);15例患者ECPR时间(85.69...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cardiac arrest in nursing home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private residences and determin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Design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 that analyzed data from an Utstein-style registry of the Tokyo Fire Department.Setting and ParticipantsWe identified patients aged ≥65 years who experienced cardiac arrest in a nursing home or private residence from the population-based registry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in Tokyo, Japan, from 2014 to 2018.MethodsPatients were grouped into the nursing home or the private residenc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cardiac arrest location. We compar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between the 2 groups and determine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in the nursing home group.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1-month survival after cardiac arrest.ResultsIn total, 37,550 patient records (nursing home group = 6271; private residence group = 31,279) were analyzed. Patients in the nursing hom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older and more often had witnessed arrest, 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and shock delivery using an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The 1-month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nursing home group (2.6% vs 1.8%, P < .001). In the best scenario (daytime emergency call, witnessed cardiac arrest, bystander CPR provided), the 1-month survival rate after cardiac arrest in the nursing home group was 8.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6.4–9.9%), while none survived if they had neither witness nor bystander CPR.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Surviv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nursing home group than in the private residence group and was well stratified by 3 prognostic factors: emergency call timing, witnessed status, and bystander CPR provis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 decision to withhold vigorous treatment solely based on nursing home residential status is not justified, while termination of resuscitation may be determined by considering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在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急诊科突发心跳呼吸骤停140名患者为观察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徒手CPR组和CPR仪组,每组各70人,监测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以及CPR后10min、30min的MAP、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两组间MAP、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在CPR开始后10min、30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R仪组优于徒手CPR组(P<0.05).比较两组ROSC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徒手CPR组ROSC成功率为22.86%,CPR仪组ROSC成功率48.57%,CPR仪组优于徒手CPR组(P<0.05).结论:与徒手心肺复苏比较,使用心肺复苏仪可以提高ROSC成功率,同时改善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减少重要器官组织缺血性损伤,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动心肺复苏仪在急诊成人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抢救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成人心跳骤停患者48例并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均在2019年7月~2020年12月进行CPR抢救,将进行传统徒手心肺复苏的2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进行自动心肺复苏仪心肺复苏的24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肺功能恢复质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统计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复苏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AP、SPO2、PetCO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MAP、SPO2、PetCO2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高于治疗前,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SBP、脉搏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ROSC低于对照组,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30例,失败18例,抢救成功率为62.50%(30/48),成功率较高;48例患者血压恢复时间为(18.23±2.14)min、心跳恢复时间为(10.95±2.14)min、呼吸恢复时间(13.87±2.45)min,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护理措施对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的重要性.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47例,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机械通气的患者35例.分系统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全面护理.结果 经积极救治和护理,23例患者存活,死亡12例,病死率34.3%.结论 临床护理及监测对生存质量改善有积极意义,分系统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全面护理可获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重度酒精中毒导致窒息性心搏骤停病人的院前急救。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院前急救中救冶的6例患者资料。结果心肺复苏成功5例,死亡1例。结论在院前急救中,对急性重度酒精中毒导致窒息性心搏骤停病人应迅速准确判断,急救团队分工协作,同时迅速予以解除窒息、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安全转运等,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心脏骤停患者83例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43例和中年组(〈60岁)40例,对两组患者心脏骤停相关因素和复苏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组最常见心脏骤停原因为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同时窒息也是导致老年人心脏骤停的重要原因;老年组患者死亡率(76.74%)高于中年组(50.00%),P〈0.05,正常出院率(20.93%)低于中年组(42.50%),P〈0.05。结论老年人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中年人低,对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抢救以及对窒息等意外的预防,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