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穴位动态性是指气血在腧穴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动态是腧穴的状态本质特征,疾病的变化会影响气血的变化,因此有学者提出"动穴"及"穴位敏化"等学说;运动针法是在应用针刺的同时,通过活动以达到激发气血运行,更好地发挥针刺效果的方法;带针康复是将传统针刺法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以达到更好地应用中医特色技术,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该文旨在从穴位动态性及穴位的本质对运动针法及带针康复的疗效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综述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文献,以期指导未来的临床工作。目前以针刺为主治疗本病的方法包括:体针、项针、舌针、头针、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结合电刺激治疗、针刺结合电刺激及康复治疗,以及一些特色针法的应用,包括:通关利窍针刺法、调神通络针法、互动式针法、曾氏太极针法、四步针刺法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取得了肯定的疗效。通关利窍针刺法、补肾针刺法、穴位深刺法、舌三针等针刺方法在临床上不断应用,笔者整理近些年相关文献对此类针法进行总结,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A、B两组针刺和药物穴位注射法轮换治疗重症脑干出血后遗症.方法:单日用A组针刺、药物穴位注射法,上午用头针(留针)、体针、电针法,下午用“醒脑开窍“针刺法、A组药物穴位注射法.双日用B组针刺、药物穴位注射法,上午用头针(留针)、体针、电针法,下午用“醒脑开窍“针刺法、B组药物穴位注射法,如此轮换治疗.结果:经上述A、B两组针刺和药物穴位注射法轮换治疗93天,诸症显著好转.结论:本法治疗1例重症脑干出血后遗症,获显著疗效,值得临床试用.  相似文献   

5.
过梁针法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海涛 《四川中医》2002,20(6):72-73
过梁针是针刺的一种透穴法,选用与疾病相关的、位于肘膝肩关节等部位的、体位相互对称的阴阳二条经脉的两个穴位为组穴,进行透刺得气,以调整阴阳治疗疾病。作者用过梁针法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是一种值得同道研讨和不断完善的针法。  相似文献   

6.
郁证涉及范围广泛,症状纷繁复杂,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李志道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逐步总结出分步针刺法治疗郁证的经验,包括速刺不留针法、互动式针法、留针候气法、拔罐通经法,按照一定的针刺顺序进行治疗,秉承"内外调治、身心同治"的理念,遵循调心疏肝、健脾滋肾的治疗原则。所选穴位切中病机,组穴配伍严谨精当,针刺手法灵活多变,对于郁证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郑氏针法源远流长、针法多样,其代表人物郑魁山教授在长期临床工作中针对疑难杂症创立温通针法,将特色针刺手法与特定穴位相配合,形成特色针刺技术,即过眼热针法与穿胛热针法,其主要学术传承人方晓丽教授在此基础上演变出通督热针法与周天热针法。此针刺技术手法特点鲜明、疗效独特。本文对郑氏温通针法的历史渊源、操作手法、临床应用、典型病例等几个方面做一分析,进一步深化对郑氏温通法针刺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拓宽临床工作者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颈肩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以局部选穴、远部选穴及直接针刺激痛点为主,辨证选穴应用不多,可能与MPS辨证分型尚不完备有关,因而针刺补泻亦无统一标准。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特色针法有:"金钩钓鱼"针法,"董氏奇穴"针刺法,滞针法,阻力针法,排针刺法,管氏特殊针刺法等。亦有根据针刺时间治疗的方法有:根据就诊时间采用灵龟八法开穴,子午流注择时取穴。大多针刺后采用平补平泻法,个别穴位在针刺时会强调补泻,一些特殊针法操作时会有特殊补泻要求。笔者认为,应针对患者的年龄、体质等进行辨证选穴,并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此外,针刺后留针是针刺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留针时间长短对疗效的影响不可小觑,针刺后留针时间从不留针到留针2 min、15 min、20 min、30 min、40 min等不尽相同。对于针刺激痛点后是否留针、留针多久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调泌针法"是韩华明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通过特定的手法针刺调节特定的穴位治疗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一种疗法。"调泌针法"包括调泌腧穴、调泌针刺手法及调泌腧穴配伍应用,适用于与内分泌相关的临床各科,对与内分泌相关的妇科疾病疗效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0.
透穴刺法,又名透针法、透刺法,是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方法。“透穴”意味着针刺深度较深,跨经跨穴而刺,一针可通透多个穴位,或多经穴位,使其同时产生针感,加强得气力度,以有效地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11.
通经接气针法是通过针刺远端手部穴位,针尖朝上,并加针以引气,使针感反应直通病灶,达到消除炎症、痛症的目的;转移兴奋灶针法是取穴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针刺用泻法或用药物穴位敷贴发泡法,使穴位产生较强烈的刺激,强于局部病灶的兴奋度,从而抑制局部病灶兴奋,使局部疼痛消失,炎症吸收消退和增生组织吸收、软化、消散,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刺运动针法即针刺局部的同时结合缓慢咀嚼、吞咽和深呼吸运动达到增强针感、尽快缓解病痛的目的;综合剌营微创针刀疗法是采取针刺或针刀丛刺患部(咽病刺患部,喉病则不刺)、点刺拇指三商穴和耳轮三点(即耳轮上、中、下各一点,等距离)放血的方法达到清泄热毒、消肿止痛之目的;而经验穴“开音1号”和“开音2号”穴分别位于人迎穴及水突穴旁开1.67cm处,更靠近喉窍,该二穴之针法对急慢性喉病所致的声音嘶哑疗效明显。以上五种针法单独或结合运用,对五官科疾病炎症、痛证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开关通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开关通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中风合并有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开关通脉针法和手三阳经穴位针刺,采用Fugl-M eyer评定上肢功能活动,并对肢体疼痛、肿胀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上肢运动积分评分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对疼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对肿胀的疗效,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开关通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肯定的疗效,在改善肢体疼痛方面优于手三阳经穴位针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针法加通痹方穴位贴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针刺配合运动针法加通痹方穴位贴敷,对照组(36例)采用单纯针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针法加通痹方穴位贴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合谷穴的"倒马针法"不同于传统的齐刺法,笔者在董氏"灵骨""大白"穴同刺用于温阳补气的基础上,沿着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揣穴,运用"灵骨"、合谷、"大白"3穴合用直刺的"倒马针法",直通三焦,整体协调脏腑功能以强化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合谷穴的部位在示指桡侧面上,穴位随着机体的功能状态而动态变化,董氏奇穴"灵骨""大白"穴只是病理状态下,合谷穴在第二掌骨桡侧的移动点。《四总穴歌》中记载:"面口合谷收",揭示了合谷穴与头面五官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此针法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等面口疾病较单纯针刺合谷穴疗效显著,并有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刺的最基本的作用在于疏通经络、行气止痛。针刺治疗痛证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广泛的适应性。选穴以阿是穴、近端的经穴、远部穴位为主。刺法:用毫针浅刺,得气后,可用静留针法,亦可用动留针法,但持续性针刺刺激是必须的。总之,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叶,潘菲尔德与拉斯穆森绘制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图,即"矮人图",对神经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而同时期兴起的部位针法,其施术部位与"小矮人"身上的突出部位不谋而合。本文从神经系统与针刺效应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矮人图"与针刺选穴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上穴位的选择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使用针法最早的民族之一,从文献记载和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出土的实物例证来看,壮族医家(壮医)使用针刺治病已有数千年历史~([1])。壮医在初起使用针刺治病时,大多是在疼痛处或患病部位来进行针刺的,或以针刺入肌肤或以针挑破表皮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无"穴位"一说。随着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复的临床验证,壮医们发现了大多数的疾病都可以使用疼痛部位或患病部位进行局部针刺治疗,且能收获疗效,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以  相似文献   

18.
王磊  黄荣高  陈进法  李璟 《中国针灸》2012,32(4):297-300
目的:比较多元时间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时间针法组、常规针刺组,每组25例。两组取穴相同,均取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尺泽等,时间针法组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首先针刺上述穴位中属于该时辰气血旺盛经脉上的特定穴,再按照十二经循行顺序依次针刺其他特定穴;常规针刺组按常规从上向下顺序取穴。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6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分和各分项积分。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总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时间针法组PSQI总分低于常规针刺组(7.20±2.45vs 9.44±3.07,P<0.05);时间针法组对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积分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结论:多元时间针法治疗失眠症可明显改善睡眠,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方法:将5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25例。温通针法组采用温通针法。主穴取百会,患侧风池、耳门、听宫、翳风、外关、中渚、支沟,双侧足三里。外感风邪证取外关、合谷作为配穴,气血亏虚证取气海、血海作为配穴,肾精亏损证取太溪、关元作为配穴。左手(押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刺手)持针刺入穴内;待气至,押手穴位局部加压,刺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出现沉紧感,针尖牵着有针刺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用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沉紧,同时押手在风池穴下方施以关闭法,促使针感传至耳部产生热感,守气1min;留针后,缓慢出针,出针后按压针孔。配穴行虚补实泻针法。普通针刺组取穴同温通针法组,主穴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配穴行虚补实泻针法。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各疗程间隔2 d。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温通针法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96.00%;普通针刺组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7例,有效率72.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通针法治疗神经性耳鸣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归纳总结特色针法治疗脑卒中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查阅了近10年关于特色针法治疗脑卒中的相关文献报道,并从理论基础、临床实践和机理研究三方面就项针、眼针、舌针等3种特色针法治疗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研究总结。该法通过经络系统将项、眼及舌部与脏腑联系起来,针刺这些部位,既有"近治作用"以治咽喉、舌、眼的病症而治标,又有"远治作用"使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荣于脑,以疏通脑部经络、行气活血而治本。结果特色针法治疗脑卒中的各项研究表明,通过选取项、眼及舌部穴位或功能区针刺,可增加患者脑血流量,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达到脑保护作用,明显改善脑卒中后遗症。结论项针、眼针、舌针等3种特色针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血管的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