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20例,所有病人均行CAS治疗,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验(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文听觉词汇学习测验(CALT)和语言流畅性测验(VFT)对病人注意、记忆等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病人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无死亡,无急性颈内动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病人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为(84.36±8.38)%,术后3个月复查显示颈内动脉残余狭窄率为(10.82±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个月和3个月MMSE、DS、CALT和VFT评分均较术前升高,而ADL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个月和3个月MMSE、DS、ADL、CALT和VF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能有效改善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的认知功能,尤其术后早期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支架植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国  黄兆栋  曹爱梅 《山东医药》2009,49(34):93-94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6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个月行MMSE、MOCA量表评分及颈内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加,MMSE、MOCA评分增加。结论支架植入术可提高颈内动脉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2例未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患者行CAS,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视觉保持测验(VRT)观察认知功能的变化,用WHO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观察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CAS,成功率100%。与术前颈动脉狭窄率比较,术后3个月狭窄率明显降低[(83.4±7.6)%vs(4.3±1.3)%,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MMSE评分、VRT正确计分、WHOQOL-BREF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RT错误计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无症状性脑卒中复发。结论严重颈动脉狭窄可能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CAS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同期治疗老年颅内外血管串联性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症状性颅内外血管串联性狭窄老年患者,均经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存在重度狭窄(狭窄程度均在70%以上),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研究组采取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同期治疗老年患者颅内、外血管串联性狭窄,对照组采取仅处理颅外狭窄血管的手术方式。结果 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MSE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年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同期治疗颅内外串联性血管狭窄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降低术后1年复发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7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进行MMSE、ADL、RVR、DS量表评分。结果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6个月时,患者的MMSE、ADL、RVR、DS评分逐步增加,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60名患者成功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随访12个月的患者其认知功能较6个月时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不断提高,但在术后6~12个月的过程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停留在一定的程度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脑血管病患者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年,并行TCD及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36例老年患者全部支架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指标均显著改善,患者术后1个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SPECTS评分中显示患者术后1个月、1年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地治疗老年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相对来说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相对于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引起脑缺血的颅内、外段动脉狭窄的手术策略.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109例,其中93例行单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6例行多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其中5例患者狭窄动脉病变远心端并存颅内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94例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术前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9.2±13.4)%,术后为(18.1±9.20)%.平均随访时间(10.8±4.2)个月,129处狭窄病变术后9处(7.0%)发生轻度再狭窄,无重大脑卒中发生.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外段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并存多支血管狭窄病变或其他血管病变时应充分了解颅内血流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策略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对患者认知功能、脑血流参数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实施PTAS治疗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且伴有症状的患者49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脑血管储备能力(CVR)、动脉狭窄段直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CA)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术后3d复查,49例患者的MCV平均PSV值、PI值、CVR值较术前提高(P 0. 05),患者狭窄段颈动脉直径较手术前增大(P 0. 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患者的NIHSS评分较术前呈显著的降低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个月复查,49例患者的MMSE、MoC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PTAS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对患者认知功能、脑血流参数及神经功能均具有显著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短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分为药物组38例和支架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治疗后随访3个月内不良临床事件(脑出血、脑梗死、死亡)的发生率。结果支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ADL评分优于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例,其中前循环狭窄2例(1例狭窄位于颈内动脉眼段交通段,1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后循环狭窄9例(3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6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交界处);均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全脑血管造影复查及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结果11例患者支架全部置放成功,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85.6±7.4)%降至术后(35.7±12.1)%。按NIHSS评分评估,1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1例患者术后15天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随访1~12个月,其他患者未出现脑缺血再发作及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路径血管纡曲不光滑的患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EC-IC)对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AS组43例,EC-IC组32例,对照组35例,分别在术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比较各组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神经心理评分较基线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CAS组和EC-IC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时神经心理评分均较基线水平增加(P<0.01);受教育年限、饮酒和血管重建术影响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认知功能的变化(P<0.05)。结论 CAS和EC-IC均可能改善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及内膜剥脱术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比较。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98例,其中50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为支架组,48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为剥脱组,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同时测定患者术前、术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均低于正常值,提示颈动脉狭窄合并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MMSE评分、MoC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两组患者NSE含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术后6个月较3个月下降更为明显(P0. 05);术后两组患者hs-CRP含量较术前均显著升高,且支架组明显高于剥脱组(P0. 05,P0. 01)。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及内膜剥脱术均有效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作用,但二者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病变特征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TIA患者128例,行头颈部CTA检查及ABCD2评分,分析狭窄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及与ABCD2评分的关系。按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中高和低危组,中高危组中有44例患者行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128例患者中,头颈动脉狭窄104例(81.25%),累及动脉298段,其中颅内动脉162段(54.36%),颅外动脉136段(45.64%)。低危组患者动脉狭窄以轻、中度为主,中高危组患者以中、重度为主(χ~2=9.621,P=0.008)。与血管支架成形术前的ABCD2评分(6.41±0.50)分相比,术后患者3、6、12个月评分明显降低,分别为(3.00±0.71)、(2.82±0.63)和(2.88±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联合头颈部CTA能有效评价TIA患者血管狭窄情况及介入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介入治疗前后认知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认识功能变化并进行评价。结果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观察组病人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 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及2年,两组MMSE、Mo C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以及治疗后6个月记忆力、执行能力、信息处理速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及2年,观察组病人记忆力、执行能力、信息处理速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与认知功能具有相关性,介入治疗、高血压与认知功能无相关性。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介入治疗短期内病人认知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之后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68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分析全组的介入情况,手术前、后整体及不同病理参数(缺血事件、狭窄部位及病变长度)的狭窄率,术后48 h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术后3 d、1 w的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及认知功能情况〔中文版神经行为认知状态评定(NCSE)〕并记录手术并发症;随访并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主要、次要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结果 68例患者(共有70处病变)中11例使用单纯球囊扩张、28例使用自膨支架、29例使用球扩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8.53%;总体术前狭窄率为(77.83±11.64)%,高于术后的(16.58±4.57)%,且不同缺血事件、狭窄部位及病变长度的术前狭窄率均高于术后(P<0.05);术后3 d的NIHSS和NCSE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 w的NIHSS、Barthel指数及NCSE评分均优于术前和术后3 d(P<0.05);67例中有9例并发症(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出血,2例脑梗死和1例脑血管痉挛),全组中位随访19.0个月(7.047.0个月),Kaplan-Meier曲线显示1、2、3年的主要和次要事件的累积无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6%和91%、72%和89%及55%和82%。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手术成功率较高,对狭窄的改善效果显著,手术并发症、主要和次要事件累积发生率较低,并可改善功能指标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致狭窄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精神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脑血管病患者80例,均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为颈动脉狭窄、且达到支架置入治疗标准,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别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0例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全部成功,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患者的MMSE、SAS、SDS以及NIHSS评分分别为(21.20±3.72)分、(55.32±3.28)分、(53.94±3.31)分及(10.00±4.82)分;术后1个月,患者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24.02±4.11)分、(48.15±3.57)分、(45.63±4.25)分和(5.00±3.05)分,与术前比较,MMSE评分明显增高,而SAS、SDS以及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例临床诊断脑梗死和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同程度狭窄,对狭窄段大脑中动脉行颅内支架成形术。结果6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成形术均获得成功。大脑中动脉M1段平均直径狭窄程度从92·8%降至6%(P<0·01)。1例患者在支架置入10min后出现急性血栓形成,术中经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接触性溶栓,25min后血栓溶解。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有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与强化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强化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记录观察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血管狭窄率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51处,血管内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4.1%(48/5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6个月~1年及1~2年观察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能更有效地改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远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及其与血清炎症因子和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狭窄并行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后6~12个月随访再狭窄的情况,根据是否发生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12个月时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IL-8和CRP水平。结果 46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时发现有9例(19.6%)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组术前、术后3 d血清IL-1、IL-6、IL-8和CRP水平和无再狭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再狭窄组术后6~12个月血清IL-6、IL-8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IL-1低于无再狭窄组,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IL-6、IL-8和CRP水平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的再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远程团队支持对颈动脉狭窄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颈动脉狭窄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给予常规院外随访,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给予远程团队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及出院后6个月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当天中文版MoCA、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中文版MoCA、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当天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89.83%,高于对照组的60.34%(P0.05)。结论远程团队支持可有效改善颈动脉狭窄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