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30例鼻咽癌患者的鼻咽活检组织中EB病毒DNA,以17例慢性扁桃体炎、鼻咽炎、慢性咽炎及颈淋巴结核患者的组织作对照。全部病例均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30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EB病毒DNA 阳性28例(93.33%),阴性2例(6.66%)。对照组17例均呈阴性。说明:应用鼻咽部活检组织进行PCR反应检测EB病毒DNA,是一种方法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检测手段。对鼻咽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乔昆  李晓江 《卫生软科学》2013,(11):718-720
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是我国南方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因不清,但其发生发展与EB病毒的潜伏感染关系密切。在人体感染后,可通过不同机制导致鼻咽癌的发生。文章就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王巧丽  熊伟 《现代预防医学》2019,(16):3053-3056
目的 了解EB病毒(爱泼斯坦 - 巴尔病毒,Epstein - barr virus,EB病毒)与复发鼻咽癌的关系及目前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就EB病毒与初治、复发鼻咽癌的关系,EB病毒在复发鼻咽癌中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结果 EB病毒潜伏感染是鼻咽癌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95%以上的初治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相关。复发鼻咽癌患者中,在鼻咽组织及外周血中可检测到EBV - DNA(Epstein - barr virus - deoxyribonucleic acid,EBV - DNA),鼻咽组织EBV - DNA阳性率甚至可高达100%,鼻咽癌复发时血浆EBV - DNA 平均浓度可用于预测肿瘤转移和再次复发。然而,EB病毒在复发鼻咽癌中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其分子通路需要进一步研究。结论 EBV - DNA作为复发鼻咽癌诊断的理想生物标志物,能实现早预测、早诊断、早治疗复发鼻咽癌,对EB病毒在复发鼻咽癌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廖莉娅  孔梅  刘春季 《现代保健》2010,(32):145-14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鼻咽癌(NPC)患者血液白细胞EB病毒DNA(EBV—DNA)和血浆EB病毒壳抗原抗体(EBVCA—IgA)的l临床应用。方法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4例NPC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EBV—DNA和EBVCA—IgA。结果34例NPC患者EBV—DNA阳性率为58.82%(20/34),EBVCA—IgA阳性率为44.12%(15/34),两者同时阳性为32.35%(11/34);30例健康体检者EBV—DNA阳性率为10.00%(3/30),EBVCA—XgA阳性率为3.33%(1/30),两者同时阳性为3.33%(1/30)。结论NPC患者血液白细胞EBV—DNA作为EB病毒的一种抗原物质,比EBVCA—IgA更能反映EBV在患者体内的实际情况,更适合在临床实验室使用。  相似文献   

5.
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前瞻性方法对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进行了调查。根据随访1987年广州市、中山市和四会市近10万居民EB病毒抗体(VCA/IgA)普查中所有阳性人群和配对选择阴性对照资料,到1994年底,共发现鼻咽癌94例,其中阳性队列91例,阴性队列3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313‰和126‰,调整性别年龄后相对危险度为1014。95%可信区间为348~4760。结果表明,EB病毒与鼻咽癌有密切的关联,除具有筛检的意义外,还提示长期的高鼻咽癌风险。  相似文献   

6.
EB病毒血清学筛查对鼻咽癌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既往中山市所作鼻咽癌EB病毒血清学筛查效果评价的基础上 ,调整对照组后 ,本研究重点探讨筛查对鼻咽癌死亡率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 :1987年中山市 16个镇区对 2 5~ 69岁本地户口自然人群进行了鼻咽癌筛查 ,并对筛查与对照组( 16个镇区未参加筛查者 )追踪随访至 2 0 0 0年底 ,搜集其发病与死亡资料。对照组人数由 1987年筛查镇区年中人口数减去筛查组人数而得。筛查与对照组总观察人数 ,扣除各自死亡与失访人数后逐年相加而得。筛查与对照组鼻咽癌患者病理诊断率分别为 97.6%、92 .5 % ,地市级以上医院确诊者分别占 96.7%、91.7% ;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泸州地区门诊女性STD患者生殖道感染EB病毒的现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386例门诊女性STD患者生殖道EB病毒。结果:在386例患者中,有91例被检出感染了EB病毒,其阳性检出率为23.58%(91/386);其中单纯感染EB病毒者15例,在EB病毒感染者中阳性率为16.48%(15/91);混合感染者76例,阳性率为83.52%(76/91)。结论:女性STD患者对EB病毒具有易感性,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具有简便、快捷、准确、特异性高的特点,检测的结果可作为诊断生殖道感染EB病毒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家庭医生》2012,(24):44-44
柯大夫: 我女儿5岁,近来查出EB病毒阳性。请问能通过服药、打针清除EB病毒吗?她以后得鼻咽癌的可能性会不会比常人高些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 IgA)在鼻咽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9年7月-2011年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EB-VCA IgA筛查的3 82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EB-VCA IgA;对结果异常者取鼻咽部黏膜脱落细胞或活体组织检查,分析EB-VCA IgA在鼻咽癌筛查中的意义。结果在3 820例居民中,EB病毒抗体阳性48例(1.26%),确诊为鼻咽癌2例。结论在鼻咽癌的高发地区,EB-VCA IgA可作为一项常规防癌检查项目,以有利于鼻咽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浆EB病毒DNA(EBV-DNA)载量检测在儿童EB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实验室指标对照研究,选取189例EB病毒感染患儿(EBV原发感染123例,EBV复发感染66例)及153例非EBV感染患儿(EBV既往感染135例,无EB病毒感染1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EBV-DNA载量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EBV抗体谱,跟踪监测33例EB病毒原发感染患儿2周,2、6个月的血浆EBV-NDA载量及EBV抗体谱变化。结果 EBV感染组血浆EBV-DNA阳性率22.2%,血浆EBV-DNA平均载量为3.72lgCopies/ml,EBV原发感染组与复发感染组血浆EBV-DNA阳性率分别为26.8%、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EB病毒感染的诊断中,血浆EBV-DNA的敏感度22.2%、特异度100.0%、诊断符合率57.0%,血浆EBV-DNA与EBV-CA IgM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患儿EB病毒原发感染诊断中,血浆EBV-DNA的敏感度26.8%、特异度95.7%、诊断符合率54.4%,血浆EBV-DNA与EBV-CA IgM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EBV-DNA与EBV-CA IgM检测结果一致性不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EB病毒急性感染患儿血浆EBV-DNA转阴率2周为84.8%、2个月为93.9%,EBV抗体谱原发感染转为既往感染率2个月为6.1%、6个月为93.9%。结论血浆EBV-DNA载量检测有助于患儿EBV感染的治疗效果观察和愈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及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 49例慢性乙肝患者PBMC及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4.9%(22/49),51.0%(25/49),两者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具有一致性;血清HBV-DNA高水平组PBMC的HBV-DNA含量与低水平组比较,两者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血清HBV- DNA高水平组PBMC的HBV-DNA阳性率(100%)与血清低水平组PBMC的HBV-DNA阳性率(42.9%)比较,两者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在24例血清HBV-DNA阴性患者中,发现5例PBMC HBV-DNA阳性.结论 PBMC的HBV-DNA检测可反映病毒在体内的复制程度,是对慢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检测有意义的补充,有助于临床上对慢乙肝患者血清病毒复制状态的了解及指导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2.
秦娟  何雅军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8):1174-1176
目的比较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血浆和白细胞EB病毒DNA的结果,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和白细胞EB病毒DNA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疑似EB病毒感染患者的外周血(EDTA-K3抗凝)814例,其中鼻咽癌患者18例,非鼻咽癌的其他患者79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同时同步检测血浆和白细胞的EB病毒DNA含量,比较鼻咽癌患者及其他非鼻咽癌患者的外周血血浆和白细胞EB病毒DNA的检测结果。结果 18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血浆和白细胞检测EB病毒DNA的阳性率相同,均为61%(11/18);其EB病毒DNA含量水平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796例其他非鼻咽癌患者血浆和白细胞检测EB病毒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2%(10/796)和7.4%(60/796),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血浆和白细胞EB病毒DNA的阳性率及其含量没有差异性(P〉0.05);而检测非鼻咽癌患者白细胞EB病毒DNA的阳性率高于血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EBV与HCC的关系及与其它病毒有无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包埋HCC标本中EBV。结果 PCR测EBV DNA(BamHl W和/或LMP1)阳性率为28.2%。免疫组化测EBV LMP1多定位于肿瘤细胞中。结论 EBV在HCC组织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可能在HCC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多重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与HBVcccDNA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建立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法(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揭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一种把一套扩增乙肝病毒基因组DNA(HBV genome DNA)的引物和一套特异性扩增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cccDNA)的引物掺入到一个体系中的PCR法,检测PBMC中的HBVDNA核酸分子。结果PCR法可使处于同一PBMC中的总HBVDNA和HBVcccDNA同时分别良好的扩增出来;3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PBMC中,总HBVDNA与HBVcccDNA同耐检出者23例,检出率76.6%;检出HBVcccDNA者占检出总HBVDNA者的82.1%。结论PBMC中的HBVDNA部分参与复制。成功的建立了能同时检测HBV基因组DNA与HBVcccDNA的M—PCR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和表达EB病毒重组抗原Rta蛋白,并建立筛查鼻咽癌的ELISA方法,为鼻咽癌的早期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设计引物扩增BRLF1编码区全长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 PICZαA-BRLF1,电转入毕赤酵母GS115,筛选His+Mut+表型转化子并用甲醇进行诱导表达和纯化;建立Ig G/Rta抗体的ELISA检测技术,用于300例鼻咽癌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的筛查,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成功构建p PICZαA-BRLF1重组质粒;目的蛋白在毕赤酵母GS115中高效分泌表达(50%),蛋白电泳显示在66.0 k Da处有相应条带;同时Western-blot也证明其有良好的免疫活性;利用该重组Rta蛋白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对鼻咽癌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Ig A/VCA试剂盒(P0.01)。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EB病毒重组抗原Rta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表达外源蛋白产量高,免疫活性好,可用于Ig G/Rta ELISA检测技术研究,适合于鼻咽癌的大规模筛查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25例大肠癌、60例大肠息肉、30名健康者的外周血NK细胞的数量,并用酶标仪检测各组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大肠癌患者的NK细胞数、NK细胞杀伤率[(1.1±0.7)×108、(26±7)%]均明显低于正常组[(2.8±1.3)×108、(66±9)%]、大肠息肉组[(2.6±1.2)×108、(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及活性明显降低,提高大肠癌患者NK细胞的数量及活性可增强大肠癌的细胞过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如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双重标记技术,对辅助鼻咽癌的组织学诊断最有帮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双重标记技术检测30例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组织,并在同一切片上检测细胞角蛋白(CK)和EB病毒(EBER),同时观察两种指标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K定位于鼻咽癌细胞胞浆内,呈棕黄色;EBER阳性反应定位于鼻咽癌细胞的细胞核上,呈蓝黑色。30例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癌组织均呈CK和EBER阳性,可看到鼻咽癌细胞同时表达CK和EBER,CK的棕黄色和EBER的蓝黑色对比清晰容易观察。增生的鼻咽上皮细胞CK阳性,而EBER呈阴性。结论 CK免疫组化与EBER原位杂交双标记技术有助于鼻咽癌的组织学诊断,可常规作为鼻咽癌病理诊断常用的辅助技术。双标技术以先做EBER原位杂交,后做CK免疫组化,显色剂分别用BCIP/NBT和DAB为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ET影像组学方法对鼻咽癌及原发鼻咽淋巴瘤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鼻咽癌(NPC)原发鼻咽淋巴瘤(PNL)患者,提取PET影像组学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建模,得到模型参数,并建立模型方程。结果:NPC患者58例,PNL患者31例(NK/T细胞淋巴瘤1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1例),采用低方差滤波法及LASSO法,将PET影像组学特征缩减到12个,共有4个特征(Small Dependence High Gray Level Emphasis、Run Percentage、Short Run Low Gray Level Emphasis、Short Run Low Gray Level Emphasis)的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AUC为0.913(95%CI:0.857~0.969),灵敏度0.935,特异度0.724,准确度0.798。结论:PET影像组学方法可以作为鉴别NPC和PNL的可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多重PCR技术检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DNA病毒的方法,以便及时监测并快速诊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方法参照NCBI数据库病毒核酸序列设计多重PCR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并对392份儿童呼吸道标本进行检测,验证多重PCR反应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采用多重PCR引物对人博卡病毒(h BOV)、KI多瘤病毒(KI)、腺病毒(Ad V)、WU多瘤病毒(WUPy V)、人细小病毒B19(HPVB19)5种DNA病毒进行扩增,分别获得404、324、248、77、128 bp片段,均无非特异性扩增条带,与设计相符;392份儿童呼吸道标本多重PCR扩增出190阳性标本,阳性率为48.46%(190/392),6个月~3岁以内婴幼儿阳性率70.00%(112/160)为最高。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应用多重PCR技术快速检测儿童呼吸道标本中DNA病毒敏感性、特异性好的方法,6个月~3岁以内婴幼儿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