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回顾性分析中,139例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平均随访8.9(1至28)年。病人分为二组:A 组60例内科治疗,B 组79例外科治疗(室间隔肌肉切除术)。按照所用药物,AB两组再分为若干亚组。A_1组20例接受普萘洛尔,每天160mg;A_2组18例接受维拉帕米,每天360mg;A_3组22例未用药物治疗。B_1组17例手术后接受维拉帕米,每天120至360mg;B_2组62例手术后未用药物治疗。A 组中19例病人死亡,年死亡率3.6%;B 组中17例病人死亡,年死亡率2.4%;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所有死亡病人中,约1/2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术后新发心房颤动(POAF)对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328例HOCM患者行单纯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POAF分为POAF组(79例)和非POA...  相似文献   

3.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长期预后尚无研究。本文报告一组成人PDA 的长期随访结果.研究对象:患者117例,男22例,女95例,年龄18~81岁(平均36岁).非手术治疗组:45例,其中33例未接受任何治疗,12例仅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组:72例,皆施行手术结扎动脉导管,其中4例同时应用药物治疗.临床表现发绀者,非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肥厚型心肌病并发冠状动脉肌桥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9年5月经心脏超声或左室造影证实的肥厚型心肌病并经冠脉造影证实并发冠状动脉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6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73例(11.9%)并发冠状动脉肌桥78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31例,心前区疼痛22例,心悸8例,晕厥及晕厥前驱症状8例,乏力2例,发现心电图异常前来就诊2例。肥厚性非梗阻型心肌病患者28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6例。肌桥长度(10±4)mm。肌桥位于前降支中段49处(63%),前降支近中段2处(3%),中远段11处(14%),近段1处(1%),远段12处(15%),间隔支2处(3%),后降支1处(1%)。收缩期管腔直径压缩50%者31处(40%),50%~75%者21处(27%),75%者26处(33%)。68例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5例患者因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禁忌证而服用钙离子拮抗剂,临床随访3~20(13±4)个月,临床症状缓解率75%,不同药物间无统计学差异(76%vs.60%)。诊断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均嘱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经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4例,植入支架4枚,靶血管均为非肌桥段血管。6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接受了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术后住院期间自觉症状均缓解。出院后随访3~12(7±3)个月均存活,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无患者因肌桥接受支架植入术或外科手术。结论: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均适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和肌桥。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可选择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的成年患者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的长期预后尚无充分报道.1951~1984年间117例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的成年患者中,114例(114/117)平均随访18(1~37)年.其中45(男11、女34)例未经手术治疗(组Ⅰ),平均年龄43(20~81)岁.另72(男11、女61)例经手术治疗(组Ⅱ),平均年龄32(18~68)岁.除2例因导管钙化须在心肺转流下手术外,余均作闭式手术.组Ⅰ有紫绀者较组Ⅱ为多(9/45对0/72,p=0.002),而舒张期杂音较少(17/45对47/72,p<0.001).组Ⅰ累计生存率低于组Ⅱ(p=0.003).组Ⅰ和组Ⅱ原有心脏肥大者的累计生存率均低于  相似文献   

6.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及随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诊断、临床症状及预后。方法 对超声心动图诊断的 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男 8例 ,女 4例 )进行 1~ 15年的随访。结果  12例患者的心尖部心肌明显增厚 16~ 38mm ,平均 2 0 6mm ,随访期间仅偶有胸痛、胸闷及心悸 ,尚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 ,心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本病病情进展缓慢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两组病例的比较,探讨肥厚型心肌病人左室肥厚程度和心性猝死的关系。病人和方法两组肥厚型心肌病病人。研究组29例为猝死或心跳骤停后复苏成功者,年龄11~62(平均30岁),17例(60%)男性,此29例在发生意外前没有或仅有轻微症状。对照组95例为存活病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初步经验。方法:3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脏病病人接受左心室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行二尖瓣成形术,3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在体外循环冷晶体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手术。切除左心室心肌重量35~52.8g。2例肥厚型心肌病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施行手术,主动脉根部注入冷晶体停搏液使心脏停跳,左主动脉横斜切口,切除心室间隔肌肉组织,1例二尖瓣置换。结果:3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行左心室部分切除术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心功能恢复Ⅰ-Ⅱ级。1例扩张型心肌病行部分左心室切除术同时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后5天死于心衰。2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后心功能Ⅰ级,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厚度变薄,3个月随访,正常生活。结论: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取得初步经验,并取得良好效果,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和外科手术室间隔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观察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5例行化学消融术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以17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和3年的随访,包括临床的心脏事件和心脏超声等。结果:1例手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例化学消融患者术后1个月时发生猝死。化学消融术中2例患者出现过一过性传导阻滞。术后患者症状缓解,心功能改善。术后1个月时室间隔厚度[手术组(14.11±1.12)mm∶化学消融组(17.68±0.82)mm,P<0.05]和左室流出道压差[手术组(22.55±6.49)mm∶化学消融组(44.13±5.93)mm,P<0.05],手术组显著小于化学消融组。随着时间延长,化学消融组患者室间隔和左室流出道压差有进一步下降。随访3年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有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左房左室内径增大的趋势,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化学消融和手术切除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均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和心功能,术后患者长期存活。化学消融术对于药物治疗不佳的患者是手术切除治疗之外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克朗宁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肥厚型心肌病30例,分为:治疗组(20例,用克朗宁治疗)和常规治疗组(10例,常规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E/A比值方面较显著优于对照组(P分别<0.05,<0.01)。结论:克朗宁治疗对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舒张功能改善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1.
63例扩张型心肌病的长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扩张型心肌病的远期预后。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3例,给予强心、利尿、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中药生脉(参麦)复方制剂治疗,定期随访,随访时间3~13年。随访项目包括:心功能改善情况、体力活动适应程度、院外服药治疗、再次入院次数,死亡,了解并登记死亡原因。结果:63例中随访3~5年16例,5~10年35例,10年以上12例,平均随访时间6.1年。随访期间死亡18例(病死率28.6%);存活45例,存活者患病时间2~15年,其中28例能从事一般正常劳动及工作(62.2%),生活可自理者10例(22.2%)。结论:由于治疗方案的改进,特别是中西医结合药物的应用,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预后改善,平均存活时间延长,多数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2007-03至2016-01期间16例符合适应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阜外医院接受CRT,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3.3±13.5)岁;术前心电图平均QRS时限为(158.7±32.2)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33.6±6.3)%;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Ⅳ级的例数分别为1例、5例、8例和2例;新安装CRT装置者13例,升级者3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例。平均随访(2.56±2.13)年,共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猝死,1例死于卒中。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对CRT有反应(定义为: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且LVEF绝对值提高≥5%);NYHA心功能分级从(2.69±0.79)级改善为(2.38±0.89)级(P=0.02);LVEF从(33.6±6.3)%提高到(40.03±9.83)%(P=0.01)。结论:符合CRT适应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更高,传统起搏器或者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升级为CRT的患者较多。接受CRT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总体预后较差,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对CRT有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长期疗效是否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选择101例椎动脉颅内段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70%)患者,分为支架置入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54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再发脑血管事件、死亡及神经功能恢复等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2组患者平均随访(23.3±19.9)个月。支架置入组发生主要终点事件6例(12.8%),药物治疗组10例(18.5%,HR=2.65,95%CI:0.84~8.33,P=0.095)。2组30 d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7);但30 d至随访结束的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23,95%CI:0.07~0.81,P=0.022)。支架置入组临床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95.7%vs 87.0%,P=0.021)。结论椎动脉颅内段成功置入支架对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合并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常规组为合并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对照组为无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结果常规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2.1±10.2)岁,女性占总人数的65%;对照组平均年龄(47.4±17.8)岁,女性占其总人数的45%;常规组平均收缩压为(150.2±11.3)mm Hg,平均舒张压为(77.4±13.1)mm Hg,对照组平均收缩压为(111.2±16.8)mm Hg,平均舒张压为66.9±14.2)mm Hg,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ST-T改变25例(62.5%),常规组ST-T改变27例(67.5%)。但是对照组右束传导阻滞(RBBB)和常规组左束传导阻滞(LBBB)都为0。结论合并高血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呈高龄趋势,其预后及特征应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接受药物治疗的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选的无AF病史HOCM患者进行随访及相关资料收集,用SPSS19统计学软件分析随访结果.结果 147例HOCM患者入选,随访(4.5±3.3)年新发AF27例(18.4%);AF组左房内径(LAD)[(49.3±4.0)mmvs(37.9±5.7)mm]明显大(P=0.000);根据LAD分成两组,分别为LAD45mm组(23例,15.6%)和LAD≤45mm组(124例,84.4%),KaplanGMeier分析结果显示LAD45 mm组累积新发AF率高于对照组(LogGRankχ2=28.0,P=0.000).结论 长期随访中,接受药物治疗的HOCM患者新发AF率较高,LAD增大是其新发A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接受药物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选的无AF病史HOCM患者进行随访及相关资料收集,用SPSS19统计学软件分析随访结果。结果 147例HOCM患者入选,随访(4.5±3.3)年新发AF 27例(18.4%);AF组左房内径(LAD)[(49.3±4.0)mm vs(37.9±5.7)mm]明显大(P=0.000);根据LAD分成两组,分别为LAD45mm组(23例,15.6%)和LAD≤45mm组(124例,84.4%),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LAD45 mm组累积新发AF率高于对照组(Log-Rankχ~2=28.0,P=0.000)。结论长期随访中,接受药物治疗的HOCM患者新发AF率较高,LAD增大是其新发A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典Morrow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1年12月—2018年1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行经典Morrow手术治疗的3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平均年龄(56.5±8.6)岁。比较手术前、术后早期和随访期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价手术效果。术后平均随访(23±9)个月。结果:全组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PG)从术前(91.39±38.38)mmHg下降至(15.48±14.12)mmHg(P<0.001),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P<0.001)。术后3例患者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起搏器,无室间隔穿孔、瓣膜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8例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LVOTPG下降至(10.30±8.41)mmHg(P<0.001),流出道梗阻改善更为满意,无不良事件发生。1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于脑卒中,3例患者失访。随访26例患者,LVOTPG降至(6.41±7.25)mmHg,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典Morrow手术可有效解除左室流出道梗阻,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1963年至1991年间364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17例,女性146例,年龄5个月至76岁,平均40岁。274例单经主动脉作瓣下心肌切除术,住院期间死亡8例(2.9%)。另外92例同时施行其他心脏手术,住院期间死亡10例(10.9%)。346例存活出院,随访2个月至25.2年,平均8.2年。随访期间38例死亡,所  相似文献   

19.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诊断特点及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超声诊断特点及预后随访.方法 对27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1~13年(平均5.2年)随访观察.结果 27例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异常T波深置,V_(3-5)导联最为显著,重者出现巨大倒置T波≥10 mm,胸前导联R波振幅V_4>V_5>V_3,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明显增厚15~37(18.0±3.3)mm,末次随访心尖部厚度(19.7 ±3.7)mm,左室心尖部厚度与左室后壁厚度比值分别为1.7±0.3和1.9±0.9,随访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随访前后未见显著差异.主要心血管事件为心房颤动,心功能Ⅲ~Ⅳ级,前壁心肌梗死及心脏猝死.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主要依据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深置及超声心动图心尖肥厚特点作出诊断,该病进展缓慢,一般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循环杂志,2018,33(10):1006-1010.该文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pHCM)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asymmetric sept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S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1996-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ApHCM(ApHCM组)300例,采用1∶1配对原则,又纳入诊断年龄、性别及左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