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利用HepG2.2.2.15细胞模型研究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脂质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药物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下,依次设定4个浓度梯度,分别测定不同时间收集的培养液中的乙型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第12天时质量浓度为5μg/mL的药物对HBV的HBsAg表达的抑制率达到了63%,抑制程度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升高,或时间的增加而提高;药物质量浓度为5μg/mL时对HBV—DNA的抑制率达到了85.46%,抑制程度随着药物质量浓度的上升而提高。结论药物对HBV的HBsAg表达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对HBV—DNA的抑制作用也有很好的剂量效应;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制备的双链小分子RNA脂质体制剂具有明显抑制HBV的HBsAg表达和抑制HBV—DNA复制的作用,为利用RNA干扰技术研究开发新型抗HBV药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为此科学家广泛研究各种新的物理或化学消毒方法,以筛选出更多价廉、高效的化学消毒剂为目的,满足临床实际的需要。一、消毒剂的考核指标甲型肝炎病毒(HAV)已能组织培养,可以用组织培养及动物感染的方法来直接测定理化因子来考核消毒剂作用后对HAV灭活情况。乙型肝炎病毒(HBV)迄今不能培养,故消毒指标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目前常以HBsAg抗原性消失作为HBV传染性消失的指标。消毒剂对HBsAg的型态破坏可用电镜观察等方法,如  相似文献   

3.
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与ELISA法测两对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莺  陈建森 《福建医药杂志》2003,25(2):118-118,104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与乙肝两对半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PCR(FQ—PCR)与ELISA两种方法同时检测242份血清,对其结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51例乙肝大三阳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100%(51/51);60例乙肝小三阳患者血清HBV DNA检出率51.7%(31/60);9例HBsAg( )、抗—HBs( )、HBeAg( )血清HBV DNA检出率100%(9/9);5例HBsAg( )、HBeAg( )、抗—HBe( )血清HBV DNA检出率100%(5/5);11例抗—HBs( )及31例抗—HBs( )、抗—HBe( )、抗—HBc( )血清HBVDNA检出率o;38例抗—HBs( )、抗—HBc( )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7.9%;17例HBsAg( )、抗—HBc( )血清HBV DNA检出率58.8%;20例抗—HBc( )血清HBV DNA检出率10%。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具有准确、灵敏、特异等优点,对于乙肝患者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循环HBV—DNA和HBV血清学标志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正府  徐克成 《江苏医药》1994,20(12):663-665
用PCR法检测HBV-DNA,研究HBV-DNA与HBV-M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90例HBV-M阳性者血清中有32.6%HBV-DNA阳性。后者的阳性年在①HBSAg(+)/HBeAg(+)/抗HBc(+)组为734%(47/64例);②HBBAg(+)/HBeAg(+)组为100%(10/10例);③HBsAg(+)/抗HBc(+)组为185%(5/27例);其它组HBV-DNA均阴性。①②组间HBV-DNA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①②组与③组的HBV-DNA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1)。HBV-DNA是HBV感染的直接指标。资料显示HBV.DNA与HBeAg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S区DNA疫苗pCR3.1-S诱导BALB/C小鼠(H-2^d)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对稳定表达HBsAg的小鼠肥大细胞瘤细胞P815(P815-HBV-S)成瘤性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DNA疫苗;背部皮下接种P815-HBV-S细胞,观察成瘤情况;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s;4h^4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活性。结果:pCR3.1-S 外可表达HBsAg;小鼠接肿该疫苗后血清450nmA值为0.38,强化免疫后达0.87;pCR3.1-S组CTL细胞杀伤活性为51.1%,对照组为20.5%(P<0.01)。接种P815-HBV-S细胞后对照组成瘤率100%,pCR3.1-S小鼠成瘤率为16.7%,对照组小鼠6周后全部死亡;pCR3.1-S组6周后存活率为87.5%。结论:HBVS区DNA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对体内HBV感染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与HBV—DNA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HBsAg阳性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的关系,探讨Pre—S1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荧光定量PGR技术检测248例HBsAg阳性血清HBV—DNA的含量,同时用ELISA法检测Pre—S1蛋白。结果 大三阳组HBV—DNA的阳性率为98.6%,Pre—S1阳性率为84.6%;小三阳次之,分别为26.9%、22.47%。在不同HBV血清型模式(HBVM)中,Pre—S1的出现与HBV—DNA的含量有关系。结论 Pre—S1与HBV—DNA一样可作为HBV复制的指标,特别在HBeAg阴性时,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7.
双环醇抗病毒与保护肝细胞作用的动态观察和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双环醇抗病毒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双环醇打下理论基础。方法:通过2.2.15细胞与双环醇混合培养,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用药后与HBsAg,HBeAg,乙型肝炎病毒中DNA(HBV—DNA)之间的动态变化,定量逆转录PCR(RT—PCR)观察CTAT—1变化;临床实验中,患口服双环醇,每2周观察血清HBV—DNA与ALT,AST动态变化。结果:细胞模型实验中,随着双环醇与2.2.15细胞混合培养时间延长,HBsAg,HBV—DNA滴度逐渐降低,而培养上清ALT,AST无明显变化,细胞内稳定高水平表达STAT—1的mRNA;临床实验发现,以干扰素α为对照,患血清ALT,AST可以随着HBV—DNA水平降低而下降,但未发现患血清ALT,AST有一过性升高。结论:双环醇在发挥肝细胞保护作用的同时.还可能通过非细胞溶解性机制清除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8.
我院免疫室就目前认为对HBV有杀灭作用的金星、84、过氧乙酸三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实验方法和结果一、消毒剂来源:金星、84、过氧乙酸消毒液均由南京江南消毒药材加工部生产。二、实验方法:取HBsAg>1:4096阳性、HBV-DNA阳性血清4ml,分成4管(每管1ml),3管分别加5%金星、0.5%84、5%过氧乙酸消毒液0.1ml。1管作对照,不加任何消毒液。消毒时间为即刻、3分钟、5分钟。  相似文献   

9.
HBV DNA,Pre-S1和Pre-S2抗原检测对诊断乙型肝炎患者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詹克勤  吴杰敏  洪智海 《江西医药》2006,41(10):796-799
目的评价乙肝病毒Pre-S1、S2抗原检测在乙肝诊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84例乙肝患者采用FQ—PCR法和ELISA法对HBV DNA、二对半、Pre—S1、Pre—S2抗原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84例HBV患者血清中的HBsAg、HBeAg、HBcAb患者阳性率最高。其HBV DNA、Pre—S1、Pre—S2分别是87.6%、61.2%和77.7%。与对照组比较,P〈0.01。(2)乙肝各项指标与HBV DNA、Pre—S1、Pre—S2结果显示HBeAg最高.分别是87.6%、61.2%和77.7%;HBeAg组:HBV DNA与Pre-S1比较。经x^2检验,P〈0.01。结果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HBV DNA、PreS1和Pfes2抗原与HBV呈不同程度相关性,是病毒感染、复制的指标。对临床上判断HBV复制和疾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用凝胶过滤、等比带离心及区带离心法,从人血浆提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疫苗。最后制品的活性为原有活性的60%,基本上不含乙型肝炎病毒(HBV)和血浆蛋白。所提纯的HBsAg经0.1%浓度的甲醛处理后,已使残余感染性灭活,但其体外试验的抗原性及对豚鼠的免疫原性均未有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欧文湖  欧玲 《医药导报》2001,20(9):564-564
目的:观察华蟾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采用华蟾素口服液10mL,Po,tid阿昔洛韦200mg.po,每天5次,均连用3个月,对照组46例单独使用华蟾素口服液,方法,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减轻和消失率90.0%,降丙氨酸转氨酶有效率87.5%,HBsAg转阴率27.5%,HBeAg转阴率50.0%,HBV-DNA转阴率57.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显著,特别对于HBV标志物阴转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华蟾素联合阿昔洛韦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消毒剂杀灭物体表面HBV的效果,我们选择四种常用消毒剂对物体表面HBV·DNA阳性污染源进行了消毒后效果评价。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采用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倍比稀释,以能检出HBV·DNA阳性的最大稀释倍数的稀释血清为污染源,模拟被污染物体表面。分别采用2%戊二醛、1%盐酸、0.5?消毒液[市售,某牌(94)卫消准字01(H)-0020]和1%过氧乙酸进行消毒,在15和30分钟对四种消毒剂消毒后物体表面各取20份标本进行HBV·DNA检测。1.2 方法 在被消毒物体表面5cm×5cm内沿一个方向擦拭2次采样,被检测标本…  相似文献   

13.
丁贤  邵新华 《河北医药》2002,24(6):480-480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eAb的测定采用ELISA法,HBV-DNA采用地高辛标记斑点杂交法。结果:在不同模式的HBV血清标志物患者中均有一定比例的HBV-DNA阳性者,且e抗原阳性的乙肝患者HBV-DNA阳性率达88.2%,明显高于其它模式的HBV血清标志物患者。结论:e抗原阳性与HBV-DNA有正相关性,HBV-DNA的检测对于乙肝的诊断、病情转归的判别以及药物疗效的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的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模式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800例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结果为阳性的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检测其HBV—DNA含量;并根据患者HBV—M的不同模式进行分组统计,分析探讨HBV—M模式与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HBV—M模式中HBV—DNA阳性检出率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①“大三阳”组HBV—DNA含量以中、高拷贝为主;②“小三阳”组及HBsAg(+)&Antl—HBc(+)组HBV—DNA含量以中、低拷贝为主;③单纯HBsAg(+)组HBV-DNA的检出率仅为2,98%。④HBeAg(+)血样中HBV—DNA的阳性检出率高达98.33%(118/120),两者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993)。结论HBV—M与HBV—DNA的检测都能反映HBV感染、传染性及体内复制的情况;HBeAg与HBV—DNA含量存在明显正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乙肝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倩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36-2036
目的:探讨HBV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HBV DNA检测的实际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cAb、前S1抗原,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292例HBsAg(+)、HBeAg(+)、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2.2%;HBV DNA抗原阳性率为78.1%;134例HBsAg(+)、HBeAb(+)、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29.9%,HBV DNA抗原阳性率10.4%;160例HBsAg(+)、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31.3%,HBV DNA抗原阳性率为15.60/0;9例HBsag(+)、HBeAg(+)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8.9%,HBV DNA抗原阳性率为88.9%。55例HBsAb(+)、HBeAb(+)、HBcAb(+)患者组中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9.1%,HBV DNA抗原阳性率7.3%。结论:前S1抗原与HBV DNA、HBeAg阳性呈高度正相关,在防治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HBV DNA与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 DNA检出情况及其与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200份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同时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HBV5项血清标志物。结果 200份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不同组合组的HBV DNA阳性率有差异,HBsAg、HBeAg和(或)HBcAb阳性组阳性率为98.1%,其中96%以上HBV DNA≥10^4 cope/ml;HBsAg、HBcAb和(或)HBe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约为76,5%,但其中90%以上HBV DNA≤10^4 cope/ml;单纯HBV抗体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约为13.0%,但均为HBV DNA≤10^3cope/ml。三组间HBV DNA阳性率及分布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且HBV DNA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FQ-PCR检测HBV DNA含量结合血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3年元月至8月,我们对200例供血者的血样进行了乙型肝炎标志物(HBVM)4项指标的检测。对象与方法一、标本来源:随机留取供血者全血标本200份,分离血清后低温保存,一次性检测。二、试剂与方法:HBSAg、HBeAg、抗HBc由深圳华元医药生物工程公司提供试剂盒,ELISA法检测。HBV-DNA由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提供HBV异羟基洋地黄毒咸配基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结果200例供血者中共检出HBV-DNA阳性15例(75%),其中HBsAg阳性3例(1.5%),抗HBc2例(1%),HBV-DNAll例(5.5%)。3例HBsAg阳性者中有1…  相似文献   

18.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评价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65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31例,给予拉米夫定100mg.d^-1po,疗程2年,对照组34例,给予干扰素α-1b治疗,第1-4周300万u.d^-1,im,从第5周开始为隔日300万u,im,疗程为2年,各自随访1年,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87.1%,随访1年为80.7%,而对照组治疗后HBV-DNA阴转率为76.5%,随访1年为26.5%,治疗组的长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是治疗HBeAg阴性而HBV-DNA阳性的患者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9.
冯颖 《中国医药》2008,3(10):586-58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e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以及阿德福韦酯治疗12周时HBV抑制程度对治疗52周患者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9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定量≥1×10^6拷贝/ml,血清ALT水平1.5—10.0倍正常值上限(ULN)。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10mg/d,共52周治疗。定期随访,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及HBV DNA。比较不同基线ALT、HBeAg、HBV DNA水平以及治疗12周时不同血清HBV DNA水平患者治疗52周时的疗效差异。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5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的患者,基线ALT〉5×UIN组(72.7%)高于ALT〈2×ULN组(38.0%),P〈0.05;基线HBeAg≤350样本值与截止值之比(s/co)组(66.7%)高于HBeAg〉350s/co组(30.2%),P〈0.01;基线HBV DNA≤10^7拷贝/ml组(66.7%)、基线HBV DNA10^7~10^8拷贝/ml组(46.7%)高于血清HBV DNA〉10^8拷贝/ml组(34.4%),均P〈0.05。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基线HBeAg水平≤350s/co组和HBeAg〉350s/120组分别为42.2%和7.5%(P〈0.01)。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和〉10^5拷贝/ml组患者,52周时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的比例分别为82.6%、57.1%和17.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2.2%、25.7%和5.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患者52周ALT复常率分别为100%、82.9%和75.0%,血清HBV DNA〈10^3拷贝/ml组高于〉10^5拷贝/ml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52周时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HBeAg血清学转换与治疗12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中度相关(P〈0.01)。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对HBV携带者,采用CIK免疫疗法进行治疗产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HBV携带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则采取常规保肝治疗+CIK免疫疗法,对HBV携带者进行治疗;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概率6.67%;治疗前HBV-DNA载量、HBV-DNA阴转情况,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6个月后,HBV-DNA载量下降≥2个log值,共10例,有效率为33.3%,HBV-DNA阴转共6例,有效率为20%;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比较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对照组于治疗前后无差异( P >0.05),治疗组IL-2、IFN-γ升高,IL-4、IL-10水平均降低,IFN-γ/IL-10升高,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于治疗组组间依次比较,治疗后指标均出现显著差异( P <0.05)。结论 CIK免疫疗法治疗HBV携带者,可有效改善Th1/Th2细胞功能,促进HBV-DNA阴转,对治疗HBV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