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头孢哌酮/他唑巴坦(CFP/TAZ)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及抑酶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头孢哌酮/他唑巴坦(cefoperazone/tazobactam CFP/TAZR:1)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及抑酶增效作用。方法:以生物法测定酶对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及抑酶保护率,并与同类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CFP/SBT)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TAZ)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哌酮/他唑巴坦(4:1配比)使单头孢哌酮水解率由100%降至16%,抑梅保护率由0%增至84.0%。头孢哌酮/他唑巴坦4:1时相对水解率16%低于同类复方制砂孢哌酮/舒巴坦1:21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它们分别为19.5%、18.8%,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哌酮/他唑巴坦4:1时的抑酶保护率84%高于同类复方制头孢哌酮/舒巴坦1:1,后者为80.5%,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头孢呋辛/他唑巴坦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及抑酶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头孢呋辛(第2代头孢类抗生素)中加入不同配比他唑巴坦后,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抑酶保护作用。方法以超声破碎细菌,得粗制β内酰胺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抗菌药物浓度,计算酶对底物水解率,并以头孢呋辛水解率为100%,计算不同配比头孢呋辛/他唑巴坦的相对水解率和抑酶保护率。结果头孢呋辛中加入他唑巴坦后,β内酰胺酶对其水解率较单用头孢呋辛下降;对大多数菌株,相对水解率<30%,抑酶保护率>70%,3种配比与单用头孢呋辛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他唑巴坦有很好的抑酶作用,提高了头孢呋辛对革兰阴性杆菌所产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配比他唑巴坦(13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头孢噻肟(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复方制剂的体外抑酶率。方法从超声破碎细菌得粗制β内酰胺酶,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MIC值,测定临床分离菌31株的细菌敏感性,用生物法测定酶水解率,计算酶对底物水解率,以头孢噻肟水解率为100%,计算不同配比的抑酶保护率。结果头孢噻肟/他唑巴坦1:1与3:1组的酶水解率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3种配比(1:1),(5:1),(7:1)的酶水解率比较都有差别(P〈0.01)。结论头孢噻肟/他唑巴坦(1:1,3:1)抑酶率明显高于其他配比,建议用3:1配方,以降低酶抑制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5.
哌拉西林与不同配比他唑巴坦、舒巴坦对产ESBLs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配比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2:1、4:1、8:1)对临床分离的产ESBLs菌株的体外抗菌作用,以比较其抗菌活性及组方的合理性。方法:采用标准的平皿稀释法对我院临床分离的2种共35株致病菌(均为产ESBLs菌)进行药物敏感测定。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复方制剂(2:1,4:1,8:1)对多数产ESBLs菌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2:1的配比抗菌效果强于4:1和8:1,同配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菌活性强于哌拉西林/舒巴坦。结论:产ESBLs致病菌在2:1配比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优于哌拉西林/舒巴坦,为较好的配方组合。 相似文献
6.
碳青霉烯抗生素对质粒介导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抑酶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其它β—内酰胺抗生素为对照,研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帕尼培南对14种标准β—内酰胺酶(TEM—1,TEM—2,TEM—3,TEM—5,SHV—1,SHV—2,SHV—4,SHV—5,PSE—1,PSE—2,PSE—3,OXA—1,OXA—2,OXA—3)的稳定性及抑酶作用。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和头孢西丁对14种标准β—内酰胺酶均高度稳定。所有抗生素对超广诺β—内酰胺酶(TEM—3、TEM—5、SHV—2、SHV—4、SHV—5)的IC50低于3μmol/L;但对广谱酶(TEM—1,TEM—2,SHV—1,OXA)的IC50超过100μmol/L。整体上美洛培南对14种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强于亚胺培南和帕尼培南。 相似文献
7.
8.
头孢他啶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头孢他啶对 β 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对头孢他啶的抑酶增效作用。方法 体外抗菌实验、酶稳定性实验、提取质粒DNA和染色体DNA以及PCR扩增基因。结果 共对 11株标准产酶菌和 3 9株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致病菌进行了研究。结果 (1)体外MIC实验 :头孢他啶与舒巴坦联合应用 ,对多数细菌的MIC值是头孢他啶的 1/ 4或 <1/ 4;(2 )酶稳定性试验结果 :多数耐头孢他啶的产酶菌对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敏感 ,舒巴坦可一定程度的保护头孢他啶不被 β 内酰胺酶水解 ;(3 )PCR扩增结果显示 87 18%的致病菌含TEM 型基因 ,2 0 5 1%的细菌含SHV 型基因 ,12 85 %的细菌同时含TEM 型和SHV 型基因。结论 (1)我国临床分离产酶耐药菌以产TEM型 β 内酰胺酶为主 ;(2 )舒巴坦对头孢他啶具有抑酶增效作用 ,两者联合应用 ,可提高对舒巴坦敏感的头孢他啶耐药菌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部分替代三代头孢菌素应用于临床血液病患者,防治院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的价值.方法 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临床干预前后,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方法,检测患者直肠拭子中是否存在上述3种产ESBL菌,比较前后两阶段的寄殖率.结果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干预后,3种ESBL菌寄殖率从32.1%降至19.6%(P<0.05).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部分替代三代头孢菌素应用于临床血液病患者抗感染治疗,能显著减少院内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在肠道的寄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儿童及成人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 年4 月至2018 年3 月使用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的5 176 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年龄分为0 ~28 d,1 ~12 月,>1 ~12 岁,>12 ~18 岁,>18 ~65 岁,>65 岁6 组,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血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及转归等,并对患者血细胞减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儿童与成人使用该药的安全性差异。结果:血液系统ADR 总发生率为2.99%,1 ~ 12 月龄婴幼儿ADR 发生率最高,达14.48%,>65 岁的老年人最低,仅1.38%。898 例儿童中有88 例(9.80%)血细胞(NEU、WBC、PLT)减少,15 例(1.67%)3 ~ 4 级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Logistic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 岁(OR =5.399)是用药后血细胞(NEU、WBC、PLT)严重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在各年龄段儿童患者中血液系统ADR 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成人和药品说明书的报道,尤其是新生儿及1 ~ 12 月龄的婴幼儿,应高度关注其血液系统ADR,加强监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
11.
pH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择舒巴坦(sulbactam)和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为研究对象,考察在不同pH条件下(6.0、7.0、8.0)两者对三种β-丙酰胺酶(TEM-2、SHV-1、OXA-3)抑酶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克拉维酸对三种酶的抑制效力均较好,舒马坦对OXA-3酶的抑制效力远较其它两种酶差,且舒巴坦对pH的敏感性强于克拉维酸,其在不同pH条件下的抑制效力差异较大,说明克拉维酸的抑酶效力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文献数据库,收集有关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报告,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纳入文献12篇,提取文献数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综合分析显示,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细菌感染痊愈率计算OR值(95%CI)为0.98(0.78~1.23),有效率OR值(95%CI)为0.80(0.57~1.14),不良反应发生率OR值(95%CI)为0.84(0.54~1.33);哈药集团与上海先锋药业(HPGC&Asiapioneer)亚组哌拉西林-舒巴坦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细菌感染痊愈率、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计算OR值(95%CI)分别为1.07(0.68~1.69),0.82(0.37~1.81),0.64(0.29~1.41)。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不逊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头孢他啶和他唑巴坦复方制剂的最佳配比。方法 制备不同比例的头孢他啶和他唑巴坦,测定其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产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对感染小鼠的ED50。结果 头孢他啶与他唑巴坦在1:1和2:1时体内和体外的抗菌活性均最高。结论 头孢他啶与他唑巴坦的最佳配比是1:1和2:1。 相似文献
14.
头孢噻肟与他唑巴坦不同配比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4种不同配比的头孢噻肟/他唑巴坦(1:1、3:1、5:1、7:1)及头孢噻肟单剂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评价头孢噻肟联合他唑巴坦复方制荆的抗菌活性及不同配比间的差异。方法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β-内酰胺酶阳性)665株作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不同配比的头孢噻肟与他唑巴坦均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明显优于头孢噻肟单剂。对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宋内氏志贺菌、福氏志贺菌、伤寒沙门菌的MIC90为0.25-16mg/L,比头孢噻肟的活性提高1-32倍。4种不同配比的头孢噻肟/他唑巴坦对(艹卓)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无明显差异,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的MIC50为0.125-16mg/L,活性较头孢噻肟高1-32倍,MIC90为1-32mg/L,活性较头孢噻肟高2-8倍。结论5:1配比的头孢噻肟/他唑巴坦复方制剂对大多数临床分离致病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作用,降低产酶菌耐药性,作用与1:1和3:1配比相当。 相似文献
15.
洛美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门冬氨酸洛美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分别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温条件下,将这两种注射用抗生素分别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在8 h内,观察各配伍溶液的pH和外观变化,并采用HPLC法测定各配伍溶液中主药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门冬氨酸洛美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分别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配伍后,pH、外观无明显变化,相对含量分别在96%及99%/96%以上.结论:门冬氨酸洛美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在室温下与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的配伍液在8 h内稳定. 相似文献
16.
TEM型β—内酰胺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3种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TEM型β-内酰胺酶的动力学。以L-B作图法求取Km和Vmax。TEM-1、TEM-2对青霉类类有较强水解作用,对第一代头孢菌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也有一定程度水解,而对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新及其它第三代头孢菌素均无水解作用;而TEM-5对青霉素类及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解;TEM型酶的最适pH值为6.6-7.4,最适反应温度为35℃-40℃。不同TEM型酶其水解底物轮廓有较大差异,温度、pH值对酶活性也有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综述国内外有关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82种药物配伍稳定性。方法 检索文献资料,观察外观,pH值变化。结果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氨曲南等56种药配伍外观澄明,无颜色变化,pH值变化不大。与阿昔洛韦等26种药物配伍产生颜色变化或沉淀,属于配伍禁忌。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氨曲南等56种药物配伍是可行的。与阿昔洛韦等26种药配伍属于配伍禁忌,临床不宜配伍给药,应单独分别给药。 相似文献
19.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与不同溶媒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在不同放置时间、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不同厂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用以上4种溶媒分别配成溶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配伍液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含量,同时观察各配伍液外观、pH值变化情况。结果:20℃时,在6h内4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稳定,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溶解后测定含量较标示量下降,并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加重。温度对含量变化有显著影响。pH值在4.5~5.5之间对含量变化无显著影响。配伍液外观澄明,无色泽改变。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剂在20℃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最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