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浓度乙醇沉淀对丹参素回收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纸层析比色法测定不同乙醇浓度沉淀后丹参中有效成分之一-丹参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丹参素的损失率增大。从而为在各种丹参制剂工艺中保证丹参素的回收率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等方法筛选丹参中的丹参素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丹参中丹参素含量测定的方法,以丹参素为指标成分,在对多种提取工艺(传统水煎法、乙醇回流法、超声波法、水提醇沉法)的优选,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等对丹参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水提醇沉法提取丹参中丹参素的提取率较高,优选出的最佳工艺为:加水量8倍,提取时间90 min,浓缩体积1∶1.5,乙醇浓度70%。结论:优化的丹参素提取工艺,为丹参素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丹参1次醇沉中3个重要工艺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剂生产中1次醇沉中浓缩液水含量、加入乙醇的浓度和乙醇加入量等3个重要工艺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醇沉上清液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中心组合设计进行试验,建立了浓缩液水含量、加入乙醇的体积分数和醇料比等工艺条件和醇沉中总固体去除率、丹参素保留率和丹参素纯度等3个指标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模型分析各个工艺参数对3个指标的影响。结果: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预测结果和实测值的相对偏差在3%以下。浓缩液水含量下降和加入乙醇的体积分数提高都有利于沉淀固体和提高丹参素纯度,但会造成丹参素损失更多。醇料比的增加有利于产生沉淀,但是对于丹参素保留率和纯度都会有先增加后下降的效果。结论:为了取得更好的醇沉效果,生产中应该根据浓缩液含水量和待用乙醇的体积分数适当调整加醇量。  相似文献   

4.
丹参水醇法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张玲  于宗渊 《中成药》1995,17(5):1-3
以丹参素等水溶性总酚酸紫外吸收度及原儿茶醛、丹参酮ⅡA含量为检测指标,考察了不同醇沉浓度对丹参口服液中各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丹参采用水醇法提取工艺时,以50%乙醇沉降为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5.
丹参素钠及丹参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建立HPLC测定大鼠血浆丹参素的浓度,比较丹参素钠及丹参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点,评价丹参注射液中其他成分对丹参素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iv给予丹参素钠或丹参注射液(丹参素30 mg·kg~(-1)),颈动脉取血,分离血浆,高氯酸萃取后进行HPLC分析,测定血浆丹参素浓度.DAS2.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丹参素在0.5~80.0 mg·L~(-1)内线性良好,最低检测浓度为0.2 mg·L~(-1).大鼠静脉给予丹参素钠和丹参注射液后的丹参素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两药t1/2a,AUC,CL等参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注射液中共存成分可影响丹参素的体内过程,加快其分布和消除.  相似文献   

6.
丹参素钠与丹参注射液中丹参素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丹参素为指标,检测丹参素钠与丹参注射液的组织分布,初步探讨丹参注射液中其他成分对丹参素体内分布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腹腔注射丹参素钠和丹参注射液(含丹参素60 mg·kg-1),给药后30 min处死,HPLC测心、肝、脾、肺、肾等组织丹参素浓度,比较2组差异.结果:丹参素浓度从大到小,丹参素钠组依次为C肾>C脾>C肺>C心>C肝,丹参注射液组依次为C肾>C肺>C脾>C心≈C肝.心、肝、脾、肾等组织丹参素浓度2组间均有差异.结论:丹参注射液中其他成分可影响丹参素的体内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十味参归灌肠液中丹参、延胡索的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丹酚酸B、延胡索乙素得率作为考核指标,对乙醇提取工艺的药材粉碎度、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回流次数、回流时间等因素水平进行考核。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延胡索粉碎过10目筛、丹参切成2 mm薄片,加入70%乙醇,乙醇用量首次为药材量的6倍,第二次为5倍,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结论:优选出的制备工艺条件科学合理,适用于大生产。  相似文献   

8.
丹参舒心胶囊中丹参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参舒心胶囊是以丹参为原药材经提取其有效部位制成的制剂,丹参素为其水溶性主要成分,药理研究证明:丹参素具有抗心肌缺血和增加冠脉流量等生物活性,对丹参药材、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片中丹参素的定性定量方法已有报道,但丹参舒心胶囊中丹参素的定性定量方法未见报道,为了提高本品的质量标准,用薄层色谱法测定本品中丹参素的含量,方法简便,重现性较好。1试剂及仪器甲醇、乙醇、苯、乙酸乙酯、甲酸、乙酸、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均为分析纯。丹参素钠对照品为上海医科大学天然药化教研室提供。样品及阴性样品为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丹参提取工艺,探讨乙醇提取工艺对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丹参酮ⅡA、醇提干浸膏得率及丹参素、丹酚酸B为考察指标,对丹参醇提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优选的最佳工艺为6倍量95%乙醇提取3次,每次60min。结论优选工艺合理、稳定、可行,既能充分提取丹参中醇溶性成分,也可使丹参中水溶性成分得到最大程度保留,有利于对丹参中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0.
李俊娟  吴阳  张英丰 《河南中医》2012,32(6):763-764
目的:探讨丹参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模拟丹参素在人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过程,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素在透析袋内血浆中的药物质量浓度与透析袋外缓冲液中的质量浓度.结果:丹参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在20%~30%,浓度依赖性不明显.结论:丹参素属于低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大部分药物以游离形式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11.
丹参醇沉过程中多糖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丹参醇沉过程中多糖变化模型。方法: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丹参多糖的因素进行了筛选,所选取的5个相关因素为:水提浓缩液密度、乙醇浓度、醇沉液乙醇终浓度、醇沉加醇速度和醇沉温度。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在现行水平范围内对影响醇沉单元操作的关键影响因素水提浓缩液密度、乙醇浓度和醇沉速度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结果: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可以获得丹参多糖的试验模型。结论:该模型模拟了丹参醇沉过程中多糖变化规律,为生产过程中丹参多糖的监测与控制提供了基础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浓度乙醇提取丹参中12种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丹参中9种水溶性成分和3种脂溶性成分含量的方法,以不同浓度乙醇为代表,探讨溶剂极性对丹参有效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Agilent Extend-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80 nm,进样量10μL,考察不同浓度乙醇(0%、20%、40%、60%、80%、95%)提取的丹参中12种成分的含量。结果在95 min内,丹参中12种成分可实现完全分离,在线性范围内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平均回收率为95.28%~104.97%,RSD4.58%。不同浓度乙醇对丹参中12种成分含量影响不同,随溶剂极性降低,水溶性成分总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脂溶性成分持续升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定量准确,可用于同时测定丹参中9种水溶性成分和3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不同浓度乙醇对丹参中12种指标性成分的溶出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灌服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后的大鼠血清中丹参素的血药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探讨参元益气活血胶囊破血逐瘀法的作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灌服参元益气活血胶囊药液后丹参素的标准曲线,血清样品丹参素的浓度及其代谢过程。结果丹参素与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吸收入血的其他成分或代谢产物色谱峰均达到基线分离,参元益气胶囊中丹参素在大鼠体内吸收代谢过程符合双室模型。结论丹参素在胃肠道能迅速吸收,主要以消除过程为主,属慢消除过程,丹参素分布到组织后停留的时间较长,在体内作用时间持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丹参素和丹酚酸B在不同肠段、不同浓度的吸收分数(F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丹参素和丹酚酸B在各肠段的吸收均比较差,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较回肠和结肠略好,质量浓度、肠段对Fa和Papp无明显影响。结论:丹参素和丹酚酸B在全肠道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且吸收比较差,无特定吸收部位,不受药物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丹参有效成分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多种提取工艺(传统水煎法、乙醇回流法、超声波法、超临界萃取法)的比较,以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为指标成分,优化最佳提取工艺。结果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具有较高的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有效成分含量。结论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可以用于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为丹参制剂的前处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多因素正交试验法优选双频复合超声提取丹参的工艺,为规范丹参的提取工艺提供技术参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丹参酮ⅡA为指标成分考察了乙醇浓度、物料粒径、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5个因素,对丹参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选.结果:各因素对丹参中丹参酮ⅡA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为:乙醇浓度>物料粒径>固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90%,物料粒径80~100目,固液比1∶ 20,提取时间35 min,提取温度55℃.在此条件下,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是89.47%.结论:本研究将为丹参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丹参提取物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装置,并用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灌流液体积流量、灌流液pH值、胆管结扎、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以及P-糖蛋白(P-gp)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吸收的影响,以HPLC法分别测定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结果在灌流体积流量0.2~0.8 mL/min,随着灌流体积流量的增大,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呈线性增大;在考察pH值为7.4、6.8、5.5时,供试液的pH值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P<0.05),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随pH值的降低而升高,pH 5.5和pH 6.8的吸收无显著差异,而pH 5.5与pH 7.4吸收有显著差异(P<0.05);胆管结扎组与不结扎组的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吸收部位,丹参素的Ka和Papp分别按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原儿茶醛则下降趋势不明显,全肠段都有很好的吸收;在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0.8、1.5、2.2 mg/mL时小肠中丹参素的Ka和Papp随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而原儿茶醛吸收参数则无明显变化;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灌流体积流量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随着pH值的降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增加;胆管结扎与否对吸收没有显著影响;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整个肠段都有一定吸收,丹参素在肠上端吸收要比下端好;随着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大,原儿茶醛的Ka和Papp无明显变化,故其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推测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而丹参素的Ka和Papp有明显减小的趋势,推测其吸收机制除被动扩散外,还可能有主动吸收或易化扩散;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均不受P-gp的外排吸收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活血药丹参素和川芎嗪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内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心肌肥大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Fura-3荧光染料,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AngⅡ可明显增加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并随着时间的延长,于第5天其浓度达到高峰,然后下降,洛沙坦(Losartan)明显抑制其心肌和心肌成纤维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研究显示丹参素和川芎嗪不仅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同时也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结论丹参素和川芎嗪不仅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同时也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表明丹参素和川芎嗪可能具有钙拮抗剂的作用,抑制血管紧张素Ⅱ所介导引起细胞内钙离子升高,从而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9.
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素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血清中丹参素的浓度,紫外检测波长为279nm。丹参素的血药浓度在0.5~16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8),方法回收率为93.1%~101.7%。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大鼠灌服复方丹参滴丸后,丹参素在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从药-时配对资料获得有关动力学参数,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用具吸收过程的二室开放模型来描述。Ka为4.95  相似文献   

20.
正交试验优选宽心口服液醇沉工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优选宽心口服液的醇沉工艺。方法:以干浸膏得率及丹参中的丹参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考察相对密度、醇沉浓度、静置时间等对醇沉效果的影响。结果:最佳醇沉工艺为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加95%乙醇至含醇量为70%,静置12 h。结论:优化的醇沉工艺简单易行,适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