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目的: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血常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检测血常规患者360例,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各两份,用迈瑞BC—518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结果。结果:360例血常规标本用两种方法采血重复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采血重复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采血重复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有一定差异,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重复性较差,不易控制检测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稳定。所以,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应首选静脉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做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0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分别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常规检查。在室温下分别即刻、半个小时、2小时、4小时测定的差异。结果:末梢血检测结果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平均值均高于静脉血检测结果,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低于静脉血平均值(P0.05);2h内静脉血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各项参数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置4h后PLT与即刻测定比较下降明显(P0.05);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血部位与测定时间过长均影响血常规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应在采血后两个小时以内测定,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分别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运用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来郑州瑞龙医院体检的112例受检人员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静脉组与末梢组,其中,对静脉组采取采集静脉血,对末梢组采取采集末梢血的采血方法;随后对两组成员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对其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进行比较,以了解两种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结果:静脉组Hb、WBC、RBC、Hct、PLT、MCV、MCHC等指标与末梢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采血方法不同,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相较于末梢血,静脉血的检验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大理州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血常规检查的300例患者,根据患者血检期间接受的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两组,Ⅰ组患者150例,采用末梢血检验方式进行,Ⅱ组患者150例,血液检查采用静脉血采集方式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检结果,并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中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8项检测,其中除Hct、WBC、Hb外,其余5项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取末梢血和静脉血检验的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是静脉采血检验相对稳定,故在临床中应尽量进行静脉采血检验。  相似文献   

5.
<正>血常规是烧伤患者临床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与否至关重要。稳定,可靠,准确的有效数据可以防止临床治疗中出现错误的判断。1标本采集标本采集可以分为毛细血管采血法和静脉采血法。静脉血标本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毛细血管法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稳定的。1.1静脉血采集注意事项:1.护士不能从患者输液的同一肢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与末梢血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血常规检测患者120例,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甲组取静脉血为标本,乙组取末梢血为标本,对比两组各时段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甲组白细胞数量、血小板总数各时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10min与30min时白细胞数量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显著低于0min时白细胞数量(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与末梢血相比,静脉血可靠性与稳定性更强,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4300米以上高寒地区血液放置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对抽取的50名官兵的静脉血1小时内、2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进行血常规检测.以1小时内结果为基准,统计分析2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血常规结果与1小时内结果的差异,找出4300米以上高寒地区血液放置时间对血液常规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2小时、4小时的血常规所有结果与1小时的血常规结果无差异;8小时血常规结果中,WBC明显减少(P<0.05),PLT明显增加(P<0.05);24小时血常规结果中,除Hb无明显变化(P>0.05),其他检测项目均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4300米以上高寒地区血液放置时间4小时内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无影响;4小时后,除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外,其他的均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方法检测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小板的结果。方法:选取150例自愿参与实验研究的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血小板检测,按照采血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末梢血采血组和静脉血采血组,每组75例,分别采用血小板分析仪(Sysmex SE-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KX-21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法测量其血小板计数,并比较检测差异。结果:不同血细胞分析仪的不同通道检测获得的静脉血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测量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检测结果有:手工测量结果大于Kx-21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大于SE-9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末梢血的检测结果均显著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检测过程中,通过静脉血采血,受检测方法影响小,且结果更为准确,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研究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差异。方法:选取罗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12月住院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集末梢血,观察组患者采集静脉血,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8项血常规检验指标,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重复性验证,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的差异,并对两组样本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检测,观察对比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等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RBC)等血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静脉血在0 min、10 min、30 min时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末梢血和静脉血是血常规检查常用样本,两者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别,但相比于末梢血检查,静脉血的结果相对更准确、并且可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两种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验时的临床结果。方法:选取来广州黄花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4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和Ⅱ组各有200例,分别采集受检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检验,对两组受检者各项血常规检查指标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受检者在不同采血方式下各项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可见Ⅱ组受检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显著高于Ⅰ组,而WBC则显著低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项指标平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临床检验时,不同采血方法获得的标本检验结果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静脉血采血获得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对凝血功能四项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用真空采血管,采取门诊患者空腹静脉血标本30例,无黄疸、脂血和溶血,即刻以3000r/分钟离心10分钟,分离乏血小板血浆,上机测得的结果分别与在室温(20~25℃)和4℃放置2小时、4小时、6小时的血浆标本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无论在室温下还是4℃冰箱,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随血浆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延长,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不受放置时间和贮存温度的影响。结论:凝血四项标本采集后要及时送检和分离血浆,及时检测,2小时不能及时检测的将分离的血浆密闭保存于4℃冰箱。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体会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在临床价值。方法:将150例于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时段内,在我站进行献血的人员视为研究对象而展开,抽血位置差异为分组原则,设75例为对照组行末梢采血,设75例为观察组行静脉采血;观察分析2组血常规检验结果、重复检验差异、静脉血不同时段检测差异。结果:1、血常规检查各指标差异:①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观察、对照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 0.05。②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七项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 0.05。2、血常规重复检验各指标差异:观察组、对照组各指标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 0.05。3、静脉血采集后需即刻检测,放置6h后各指标会出现明显差异,P 0.05。结论:临床在血常规检验中,我们建议一般建议采取静脉血进行检测,数据结果可靠性较高,可帮助临床工作者准确诊断具体疾病,从而实施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幼儿末梢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于凤冈县人民医院接受血常规检测的103例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为所有幼儿实施末梢血检验,将取得的血液样本分别于即刻、30 min、2 h以及4 h实施血常规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结果:血液样本在室温下放置且检验,相较于即刻检验的方式,放置30 min及2 h下,血液样本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即刻检验的方式比较,放置4 h后血常规检验,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比较具有明显区别,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儿末梢血放置时间与血常规检验的结果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临床检验中放置的时间不能高于2 h,进而保证血常规检测的结果,为幼儿疾病的早期治疗能够奠定良好基础,需要科学控制常规检验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血常规检验中采用不同方法采取的血标本对于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门诊化验血常规健康人员18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人。观察组采取静脉采血方式,对照组采取末梢循环采血方式,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比较,观察组为(320.88±29.88)g/L,对照组为(323.54±29.09)g/L,两组无差异(P0.05)。但两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浓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观察组。结论:采血方式不同,检测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会受到影响,在采集血标本时,应选择静脉采血方式,以提高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减少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同时采集100例参加体检人员的静脉血和末梢血,用英国库尔特公司T~540型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进行重复性实验和对比实验,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差异。结果: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两组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WBC、RBC、HGB、MCH、MCHC、PLT均有明显差异;末梢血各参数的CV值大于静脉血。结论:进行血常规检测要取静脉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的180例住院患者,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末梢组和静脉组,每组各90例,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测数据。结果:两组MCHC检查结果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LT、HGB、HCT、RBC、WBC检查结果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稳定性更好,临床更适用于血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不同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查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血常规受检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为手指末梢采血,观察组为静脉采血,对比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检验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静脉采血方式,检测数据稳定,结果准确,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血常规检测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末梢血组和静脉血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的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等血常规检测指标的临床检查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血常规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在室温下静脉血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结果有无影响.方法:30例体检健康者静脉血经EDTA-K2抗凝,置室温(18~25℃)分别于即刻、30 min、2 h、8h 采用WD-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测定.结论:静脉血的血常规化验最好在2 h内完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4300米以上高寒地区血液放置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分别对抽取的50名官兵的静脉血1小时内、2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进行血常规检测。以1小时内结果为基准,统计分析2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血常规结果与1小时内结果的差异,找出4300米以上高寒地区血液放置时间对血液常规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2小时、4小时的血常规所有结果与1小时的血常规结果无差异;8小时血常规结果中,WBC明显减少(P〈0.05),PLT明显增加(P〈0.05);24小时血常规结果中,除Hb无明显变化(P〉0.05),其他检测项目均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4300米以上高寒地区血液放置时间4小时内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无影响;4小时后,除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外,其他的均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