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辛不过钱”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肇源宋·唐慎微《证类本草》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自此以降,沿袭者甚众。清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细辛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严西亭等在《得配本草》中也说:“其性极辛烈,气血两虚者,但用一二分亦能见效,多则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钱,真气散,虚气上壅,一时闷绝。”上述如出一辙的记载,导致了后世形成“辛不过钱”的定见。笔者认为此说其又有四:一是指“单用”;二是指作“散剂”使用;三是强调用量不可超过一钱;四是强调多用会产生“闷塞不通”的情况。《本革新编》指出:“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张隐庵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  相似文献   

2.
细辛味辛性温,主祛风散寒,温肺化饮,止咳逆上气,为治疗风寒湿邪留滞肝肾而导致筋骨疼痛的首选药物之一。中医界有“细辛不过五”“细辛不过钱”的说法,而余认为细辛用量不宜太小。前人确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如:《本草纲目》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本草别说》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非常明确,这是针对“单用末”口服的用量而言,而在汤剂中的用量,就不一定受这种  相似文献   

3.
世有“辛不过钱”之说,考此说始见于宋代陈承,他说:“细辛……若单用来,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痞塞不通而死。”后世医家大多承袭其说而不敢逾越这个界限。但亦有不少有识之士持有异议,如陈修园就认为:“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来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近  相似文献   

4.
从“细辛不过钱”谈药用部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有“细辛不过钱”之说,如《会约医镜》中云:“按细辛燥烈,不可过用,过用一钱,闷绝而死”。然而,为什么现在临床细辛用量可以超过一钱(3.125克),甚至可以加大到12~15克呢?让我们从细辛的本草考证中找找原因吧。关于细辛的药用部位,《名医别录》云:“细辛生华阴山谷,二、八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云:“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细辛。二、八月采根,阴干用”。这些说明古代本草的细辛药用  相似文献   

5.
“细辛不过钱”之源与误 :源出《本草纲目》,其引北宋·陈承语谓 :“若单用末 ,不可过一钱 ,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随出“细辛不过钱 ,过钱赛人言”、“细辛不过钱 ,过钱命相连”等语。“细辛不过钱”是“细辛不可半钱匕”之误 ,系此单味研末吞服 ,并非指复方煎剂。柯雪帆云 ,小青龙汤中用细辛 1 0~ 1 5g,煎药汁顿服不会中毒 ,而能更好地发挥其镇咳、镇痛、强心等作用 ;当代细辛用量一般在 3g左右 ,但接近或超过仲景用量者屡有所见 ,有人用独活寄生汤化裁治寒痹坐骨神经痛 ,细辛加至 30g而收全功 ;治慢性支气管炎细辛用至 4 0 g,而疗效方…  相似文献   

6.
“细辛不过钱”之说源于《本草纲目》引《本草别说》:“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此后,“细辛不过钱”之说在医界风行,尽管时珍是指散剂,但即使汤剂,细辛用量也大多在一钱左右。近年,愈来愈多的临床研究发现,若入煎剂,仍拘泥于“不过钱”...  相似文献   

7.
细辛用量与用法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辛作用较多,其用量、用法也应各有选择。尤其用量有传统的不过“钱”之说。如《本草纲目》“发明”载:“若单用为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大部分药书均不越雷池,有的参考书曾有水煎用3克~4.5克的记载(上海中医学院方药教研组编《中药临床手册》)。而一些临床文献中,用量破格的记载却屡见不鲜。如:张仲景小青龙汤中用“细辛三两”(约合现在9克);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用量“二两”(约合6克),张隐菴对不过“钱”之说,  相似文献   

8.
细辛,《本经》上品,为散寒解表止痛之良药。然其用量自宋人陈承在《本草别说》中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后,就一直是人们所争论的焦点《神农本草经读》曾对此提出异议,谓曰:“宋元佑·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  相似文献   

9.
细辛用量与剂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辛具有良好的止痛、止咳逆上气等作用。作者将其大剂量配于汤剂中,经临床观察,未见不良反应,确是味好药。可是目前多数中医药工作者,却拘于“不可过一钱”之说,用之慎不过钱。偶有用至3~5钱(10~15g)看,但为数亦甚少。因而使细辛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有必要阐明细辛“不可过一钱”的来意与可以用过一钱的可靠根据,以期使之在临床应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细辛的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细辛的带根全草。 辛、温。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用量一 般为1.5~3g。临床上有“细辛不可过钱” 之说,所以,临床上对细辛的用量要求比较 严格,现就古今报道考证之,与同行商讨。 1 临床用量1.1 本草论述《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注:一钱=3. 12g)《本草经疏》“细辛,其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则性 过烈耳”。《本草纲目》“细辛不过钱”。1.2 古代用量《伤寒论》太阳篇40条小青龙方:“麻黄三两(去节)。芍…  相似文献   

11.
中药琐谈     
“细辛不过钱”宋代医家陈承在《本草别说》中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闷塞不通者死……”。这就是后世所谓“细辛不过钱”之由来。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了这句话,并解释  相似文献   

12.
细辛用量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细辛的用量,历代多谓不超过一钱,民谚亦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之说。因而很多医生在临床中不多用。近代一些中药学将其用量延伸至1钱5分。笔者认为,细辛虽有小毒,如果辨证明确,亦可大剂量应用。多年来个人在临床上以不同剂量的细辛配合其它药物,在治疗某些疾病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未发现不良反应。今将笔者体会,介绍如  相似文献   

13.
戴美友 《中医杂志》2005,46(6):477-477
"细辛不过钱"一说可追溯到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其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沿用其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虽死无伤".直到现在,大多数医生仍奉之为圭臬,致使细辛的运用受到一定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细辛不过钱”这句中药临床传统术语历时已久 ,其意是说 ;细辛在临床运用时 ,刻求用药剂量 ,如超过一钱就会出现危情。如《本草新编》所述 :“细辛 ,止可少用 ,而不可多用 ,亦止可共用 ,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增痛 ,独用则气尽而命丧”。〔1〕历代医家无不尊此古训 ,且从清代罗国纲的《会约医镜》中可窥一斑 ,其曰“按细辛燥烈 ,不可过用 ,过用一钱 ,闷绝而死”。〔2〕这条良训至今乃不失为医家遣方用药的一盏鉴灯。然而 ,现代临床运用细辛已不太受此约束 ,临床上超“钱”疗疾的实践不胜枚举 ,且疗效可佳。如陈氏等人选用小青龙汤治疗哮…  相似文献   

15.
细辛的用量 ,多有“不过钱”之说 ,但查阅文献 ,发现此说一般是指细辛入散剂直接服用时不可超过一钱 ,如《本草别经》中记载 :“细辛 ,若单用末 ,不可过草钱匕 ,多则气闷塞 ,不通则死”。但如果入汤剂 ,笔者认为一钱( 3 g)以内的用药效果往往不理想 ,临床用量可在 6~ 1 5g之间。1 三叉神经痛某男 ,47岁。 1 997年 5月 1 6日初诊。右侧头面部阵发性剧痛 2年余 ,加重 1个月 ,痛时右颞及耳前部有抽动感及灼热感 ,日均发作4~ 6次 ,每次持续 1 0分钟以上。曾服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及进行局部封闭 ,短期疗效可 ,但喝水、刷牙或感冒后又…  相似文献   

16.
“细辛不过钱”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不过钱”刍议怀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418000)金兰,金卫平“细辛不过钱”之说源于《本草纲目》卷十三,草部《发明》载:(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承乃宋代《本草别说》作者陈承。时珍自注“一钱”具大...  相似文献   

17.
临床解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不过钱”,临床应如何掌握?答:“细辛不过钱”本来是针对“单用末”而言,并不包括饮片入煎,后世曲解原意,不问用法,一概予以限量,实属讹传。《本草别说》“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而死”,陈承言“不可过一钱”。其它著作皆系引录上文,并已明示“单用末”。对于人煎剂,中药文献中并无类似说法,临床上也无明确限制。《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诸方中,细辛用量与麻、桂、芍药、当归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细辛用法用量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苏俊 《中草药》2006,37(6):956-957
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药性辛温,既能外散风寒、祛风止痛,又能内祛阴寒;有温肺化饮、镇咳祛痰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风湿痹痛,痰饮咳喘等症。细辛虽属常用中药,但因其毒性较大,用量过大则会导致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死亡,所以中医早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我国历版药典也均规定其常用量为1~3g。“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据考证出自陈承《本草别说》中“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半钱匕”改为“一钱”,乃至后世均将此视为前人通过经验总结出的一条用药法则…  相似文献   

19.
细辛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心动过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鼎祺 《中医杂志》1993,34(7):389-390
细辛为辛温药物,具有毒性。古人对其用量上有:“细辛不过钱”(相当现代不超过3g)的说法,中药书中的用量大多为五分至一钱(1.5~3g)。此药有发汗、止痛、祛风、化痰之功,治疗感冒头痛,鼻塞多涕,齿痛,痰饮,咳嗽,吐逆,风寒湿痹等证。  相似文献   

20.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由来已久,然而仍存在争议,致使临床细辛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文章从文献源流、细辛用量、剂型及给药方式4个方面再谈“细辛不过钱”,得到结论:“细辛不过钱”的确切说法为《本草别说》之“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钱匕”是量药器,“钱”是质量单位,“半钱匕”约合0.3 g,而“一钱”约合3 g;《本草别说》中的“细辛末”可能是一种粒度较为细小的散剂,而非“粗末”;给药方式很可能是外用鼻吹法,而非内服。综合分析可知单用细辛末可因剂量较大、粉末剂型及外用鼻吹法等多重因素,导致“气闷塞,不通者死”的症状,非后世“细辛不过钱”这一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