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和标准心肺复苏术(STD-CPR)对于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ACD-CPR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复苏的方法不同,186例心脏骤停患者被分为ACD-CPR和STD-CPR组;比较两组在复苏开始后10、20和30min时的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24 h存活率及心电图(ECG)按压波形变化。结果ACD-CPR组10、20 min时SBP显著高于STD-CPR组(85.32±39.85 mmHgvs62.15±30.14 mmHg at 10 min,t=5.648,P〈0.001;73.56±36.58 mmHgvs2.39±25.73 mmHg at 20 min,t′=5.350,P〈0.001,respectively);自主循环恢复率(19[23.75%]of 80 vs 10[11.63%]of86,χ^2=4.224,P〈0.05)、24 h存活率(17[21.25%]of80vs8[9.30%]of86,χ^2=4.625,P〈0.05)亦显著高于STD-CPR组;另外,ECG按压波形变化方面,ACD-CPR自动按压ECG按压波形变化较规律,STD-CPR人工徒手按压按压波形变化不规则。结论ACD-CPR在改善心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方面,优于STD-CPR。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倒悬腹式按压心肺复苏术在急救中的临床应用观察.方法 将68例大咯血窒息、心脏停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采用传统心肺复苏术救治;观察组(30例)采用倒悬腹式按压心肺复苏术救治.观察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率( ROSC)及24h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ROSC为80.0% (24/30),对照组ROSC为55.3% (21/38),两组ROS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P<0.05);观察组24h生存率为70.0%(2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7% (17/38)(x2=4.34,P<0.05).结论 倒悬腹式按压心肺复苏术可同时进行心肺复苏和气道异物的清理,提高急救效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复苏方法对院前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初期疗效,寻找最佳的CPR方法。方法:对42例心搏骤停的患者进行CPR,根据采用复苏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组(ACD—CPR,21例)和标准心肺复苏组(STD-CPR,21例);比较两组患者CPR进行后1、5、10、15、30分钟的收缩期动脉血压(SBP)、血氧饱和度(SaO2)、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和住院率的差异。结果: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组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结论: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初期效果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探讨心肺复苏机在急诊CPR中对PetCO2、有创动脉舒张压的影响,了解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内发生心跳骤停的病例,依据按压方式随机分成徒手组15例、心肺复苏机组18例,其他抢救措施依据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进行,监测复苏即刻(0、10、20 min)PetCO2和有创动脉舒张压测定值,同时依据是否达到自主循环恢复(ROSC),分成ROSC成功组、失败组,分别记录例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肺复苏机组ROSC成功率55.56%大于徒手组26.67%(P0.05);ROSC成功组0 min点两组PetCO2和有创动脉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C成功组10、20 min点心肺复苏机组PetCO2和有创动脉舒张压均高于徒手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改善了心搏骤停患者的组织灌注,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50例院前心肺复苏者进行分析,以期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选取50例院前心肺复苏术者且对复苏术者的基础资料、发病时间、复苏开始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和复苏效果等情况进行观察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结果 50例院前心肺复苏术者复苏成功率与年龄、复苏开始时间和除颤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 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术能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且分析和规范心肺复苏术是提高急救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赵宇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4):515-515
目的:探讨院前猝死急诊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其成功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中心71例院前猝死急诊患者心肺复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1例患者中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27例(38.03%),存活5例(7.04%),总死亡率为92.96%。复苏成功与心肺复苏(CPR)开始时间、ROSC时间呈负相关,与年龄、性别关系不明确。结论:尽早CPR是影响CPR成功的关键因素,复苏后综合征(PRM)是影响转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院前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存活率.方法 146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发生地点分为院前组(n=87)和院内组(n=59).2组均给予心肺复苏治疗,包括胸外心脏按压、畅通呼吸道、电除颤等,比较2组复苏总有效率、自助循环恢复情况、血压、心肺复苏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院前组、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分别为11.49%、74.58%,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分别为13.79%、79.66%,自助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8.60±1.03)min、(4.26±0.58)min,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自助循环恢复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院前组比较,院内组SBP、DBP、存活率显著升高,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除颤时间显著缩短,乳酸浓度、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心脏骤停患者,与第一旁观者的救治尤其相关,心肺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心肺复苏术必须向普通群众普及,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使用萨勃心肺复苏仪和徒手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的效果,以评价萨勃机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分别使用萨勃和徒手人工心肺复苏,比较两者循环,呼吸恢复情况。结果使用萨勃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的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徒手心肺复苏术,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标准的心肺复苏技术。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具有人工心脏复苏所没有的优越性,是一种可替代人工心肺复苏的先进仪器,值得在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素预抗凝对肺通气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家兔窒息致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N组,10只,麻醉、手术但无窒息),非抗凝组(NH组,20只,夹闭气管插管前静脉注射与抗凝组药物相同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和抗凝组(H组,12只,夹闭气管插管前肝素50U/100g预处理)。记录所有实验动物体质量,给肌松剂稳定5min测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NH组、H组静注维库溴铵稳定5min、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h、拔管后0.5h时的pH、动脉血氧分压(PaO2)。记录NH组、H组窒息到心跳骤停(CA)、开始心肺复苏(CPR)到ROSC时间。记录3组动物病死率。结果 NH组ROSC 10例,死亡10例,H组ROSC 10例,死亡2例;2组实验动物ROSC未成功则剔出实验,H组较NH组病死率显著降低(P<0.01)。与H组比较,NH组ROSC后1hpH显著降低(P<0.01),PaO2降低(P<0.05),拔管后0.5hpH显著降低(P<0.01),PaO2显著降低(P<0.01)。NH组较H组窒息-CR时间显著缩短(P<0.01),复苏-ROSC时间显著延长(P<0.01)。光镜下NH组病理损伤最重,H组病理损伤NH组较轻。NH组肺损伤评分显著高于H组(P<0.01)。结论在家兔窒息致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模型中,肝素预抗凝可以逆转肺组织损伤,改善心肺复苏后通气换气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在早产儿心脏停搏急救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早产儿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儿不同复苏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心肺复苏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95%复苏效果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我院疗效满意,高于对照组(65%)(P<0.05);实验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17.5%)(P<0.05);实验组收缩压为(76.4±5.5)mm Hg、心率为(89.4±4.6)次/分、血氧饱和度为(87±6.7)%,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早产儿心脏停搏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心肺复苏机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早期发现猝死,及时给以心肺复苏术和基础生命支持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猝死病例153例的救治过程。结果本组伴有原发病者123例,伴有原发病者在猝死病例中占有重要地位。抢救成功3例,成功率2.44%。本组无原发病猝死患者30例,抢救成功3例,抢救成功率10%。早期行心肺复苏术及基础生命支持在猝死的救治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统计学分析伴有原发病的猝死与不伴原发病的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视猝死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救治,及时控制原发病,早期行心肺复苏术及基础生命支持,积极贯彻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理念,终止病情发展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心脏停搏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心肺复苏术展开规范性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患者50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接诊),其中25例为对照组选择我急救中心常规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术展开救治,另25例为观察组,行院前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展开治疗,对两组患者救治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结果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4.00%(2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17/25),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对出现心脏停搏的患者,以我中心规范操作的心肺复苏术进行院前急救,使得患者的抢救成功概率有所提高,使得患者生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经验.方法 观察组来源于本院近 5 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的患者,入选共有 22 例患者,其中男性 17 例(77.2%),女性 5 例.年龄≤ 69 岁.从心脏停搏至开始心肺复苏术的时间≤3min;人均除颤 2.8 次,均行胸外按压,气管插管 2 例(9.09%).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10min 10 例(45.4%),10~15min 8 例(36.4%),16~20min 4例(18.18%).溶栓距发病时间(172±92)min,溶栓后出血4例(18.18%),对照组选同期(近5 年)我院心肌梗死患者22 例,年龄、性别、发病距溶栓开始时间及溶栓药物均与实验组相同.观察二者溶栓后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未见危及生命的出血,两组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对于心脏停搏时间<3min、心肺复苏 20min内恢复自主循环的AMI 患者,静脉溶栓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经验。方法观察组来源于本院近5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的患者,入选共有22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77.2%),女性5例。年龄≤69岁。从心脏停搏至开始心肺复苏术的时间≤3min;人均除颤2.8次,均行胸外按压,气管插管2例(9.09%)。自主循环恢复时间≤10min 10例(45.4%),10~15min 8例(36.4%),16~20min 4例(18.18%)。溶栓距发病时间(172±92)min,溶栓后出血4例(18.18%),对照组选同期(近5年)我院心肌梗死患者22例,年龄、性别、发病距溶栓开始时间及溶栓药物均与实验组相同。观察二者溶栓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未见危及生命的出血,两组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心脏停搏时间<3min、心肺复苏20min内恢复自主循环的AMI患者,静脉溶栓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102例院前猝死事件发生的特点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2004-2006年ICU进行院前急诊救治的102例患者的猝死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院前猝死病例102例,约59%有明确的心血管病史,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61.76%),男性多于女性,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引起猝死的直接原因:室颤,室速。在≤6 min内进行现场施救的复苏有效为42例,6-8 min内进行现场施救的复苏有效为10例,8 min以上进行复苏的均无效。结论对于已有心血管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加快普及现场第一目击的心肺复苏术(CPR)技能、意识及公共场合普及自动除颤仪(AED)是刻不容缓的,为进一步提高院前猝死急救复苏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韩振强  魏海苓 《河北医药》2008,30(4):454-455
目的观察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疗效,为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中的应用提供客观临床证据。方法治疗组56例患者使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2组患者均同时使用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肺复苏机(cardia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能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P<0.05)、减少并发症(P<0.05),有利于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但对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疗效要好于徒手心肺复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ZOLL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仪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并比较其与人工心肺复苏的不同和优点。方法将在院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纽各30名患者。对观察组患者使用ZOLLAutoPulse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脏复苏,而对照组则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术来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呼吸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和动脉压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苏成功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ZOLL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复苏患者心肺功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以及减少复苏工作时间等方面优于传统的人工心肺复苏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术后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以及APP17肽对NGF、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呼吸心跳骤停模型,然后行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3组:手术对照组(A组)、心肺复苏组(B组)、心肺复苏+APP17肽组(C组),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时静脉注射APP17肽10μg·(300g)-1。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复苏2h后海马神经元表达NGF、BDNF情况。结果与对照组(A组)相比心肺复苏组(B组)大鼠海马神经元NGF、BDNF表达明显降低(P<0.05);心肺复苏+APP17肽组(C组)NGF、BDNF表达明显增加,高于B组和A组(P<0.01)。结论心肺复苏模型大鼠自主循环恢复2h海马神经元NGF、BDNF表达降低,APP17肽能恢复神经元NGF、BDNF的表达,对缺血、缺氧性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65例院前猝死病例,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因素,提高院前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2009年3月~2011年9月诊治的院前猝死1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65例患者中59例有明确心血管病史,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院前急救仅3例复苏成功,占猝死抢救病例的1.82%。结论:院前猝死以心源性猝死为主,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对某些非医疗行业的特殊救助人群普及心肺复苏术技能,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55例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分为常规组(23例)和优化组(32例),常规组按常规护理流程、化化组按优化护理流程行心肺复苏抢救.对比两组急救效率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 优化组急救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心肺复苏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优化护理流程使心肺复苏抢救工作更具有条理性和程序性,提高了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