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断肠草中毒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急性断肠草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痊愈63例,死亡15例。结论尽早诊断,尽早洗胃、使用毒物拮抗剂、及时机械通气等综合对症支持治疗是提高救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口服敌百虫中毒洗胃导致胃穿孔1例报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朱玉华曹钟兴张云琴生活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首诊明确诊断后,彻底洗胃清除残留毒物是保证解毒的重要环节。本报告由于洗胃液量过大及操作不慎,引起胃穿孔,延误治疗,病情反复。特作报道,以吸取教训1...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积极有效的解毒治疗和抢救,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方法选择彻底洗胃和解毒治疗对患者进行中毒后的护理。结果38例有机磷中毒患者在入院后30min。lh均达到阿托品化,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有机磷中毒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一般护理和病情变化中的护理,熟练掌握病情变化的各种指征,对抢救有机磷中毒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朱星财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683-4683
2006年7月7日晚,我市拿口镇小仂村村民一家3人因自食木薯粉制作的菜丸引起中毒,经市立医院采取洗胃、解毒、对症治疗措施后痊愈出院,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5.
257例断肠草中毒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7例断肠草中毒原因分析廖良图,方淑真,方琼断肠草[1]又称钩吻、梭葛草等,为马钱科植物胡蔓藤的全草。其叶、茎、根所含生物碱均是剧毒物质,误服后极易引起中毒甚或死亡。近10年来我院共收治了257例断肠草中毒病人,资料分析于下:一、基本情况共发生断肠...  相似文献   

6.
吕斌 《现代养生》2013,(9):26-27
近日,广东一名镇干部在食用猫肉火锅后急性中毒而亡,后经检验,火锅中被人投入了"断肠草"。据报道,断肠草在当地俗称为"大茶药",当地村民平时会用微量的断肠草煲炖猪手,据称可"去湿",但若食用断肠草稍过量,则会很快致人死亡。易引起中毒的中草药多达172种据了解,目前全国常用易引起中毒的中草药有172种,其中植物药为145种,矿物药为10多种,动物药为14种。中医专家指出:有毒的中草药,用对地方就是治  相似文献   

7.
急救快车     
中和解毒:酸性毒物可用碱性药物中和解毒,如氧化镁、石灰水上清液、肥皂水,可以中和酸性毒物而解毒;碱性毒物可用弱酸,如淡醋、5%醋酸、柠檬汁、橘子水、5-10%枸橼酸等中和。氧化解毒:生物碱类、氰化物和无机磷等中毒,可用氧化剂1:2000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或用2.5-3.5%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再稀释10倍洗胃,可使毒物氧化而解毒。吸附解毒:利用吸附剂将毒物吸附于表面,减少或延缓吸收。如生物碱中毒时,服大量药用炭(活性炭),使毒物附着  相似文献   

8.
解磷定在胃内解毒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机磷农药在胃内吸收快,常规阻止毒物吸收的方法是洗胃。由于洗胃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时间,同时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病人情况很差、机器故障、停电、胃管阻塞等情况,会给抢救增加困难。据此,我们用解磷定灌胃及口服进行胃内解毒。现将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动物实验1.1 实验材料1.1.1 小鼠(取材于浙江省中医学研究所)20只,  相似文献   

9.
罗玉彬 《健康必读》2008,7(3):79-79
有些服毒后神志尚清醒的患者,由于某种因素而拒绝洗胃,为了挽救这些患者的生命,常常采用强制手段进行洗胃。强行洗胃,不但给抢救工作带来麻烦,也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创伤及痛苦。如在强行开口时.常损伤唇、舌、齿龈,引起肿胀、出血,牙齿松动;由于患者的极力抵抗.体位会突然变动,使胃管误插入气管,引起窒息;更严重的是洗胃时间的延长,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服毒后拒绝洗胃的清醒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配合洗胃,促进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心理护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将我院10余年来收治的206例中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护理体会浅谈如下。1 消除毒物,有效解毒皮肤吸收中毒患者应立即脱离中毒现场,脱去污染衣物,清洗体表。口服患者,应立即洗胃,清除胃内毒物,中止毒物的继续吸收。对危重患者,应保留胃管,以便必要时再次冲洗。洗胃同时应使用特效解毒药物、复能剂及对症治疗。在洗胃过程中,要注意出入量平衡。洗胃前要先抽吸胃内容物,注意洗出物的色、味、量。应用洗胃机时,要恰当地运用“反冲”与“洗胃”及抽吸时的负压,并注意排除胃管有无阻塞,  相似文献   

11.
一例二氯乙烷中毒抢救的护理体会锦西化工总厂职防所王雅馨收治一例误服二氯乙烷30ml中毒的中年男性患者,来院时患者昏迷、轻度休克、病情危重,经洗胃、解毒、保肝、保肾、降颅压、输血换血等一系列综合治疗后脱离危险,住院一个月痊愈出院。二氯乙烷毒性强,对多脏...  相似文献   

12.
西言 《益寿宝典》2015,(1):24-24
关于雷公藤有很多传说。相传“神农尝百草,死于断肠草”。人们对于神农的献身精神,充满了敬佩和惋惜之情。而这个传说给“断肠草”也抹上神秘的色彩。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中,有篇关于“水莽草”的故事。讲述一个姓祝的书生,路途口渴,巧遇卖茶美丽少女,买茶一杯饮下,顿时腹痛难忍,中毒身亡。原来此茶是用水莽草泡的。祝生死后,变成了...  相似文献   

13.
急性口服药物中毒是急诊接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时彻底清除胃肠道毒物、减少并发症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洗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洗胃术中和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因此而被迫中断洗胃,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中毒是急诊常见重症之一,能否充分彻底洗胃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洗胃不彻底将降低抢救成功率,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传统的洗胃技术,在洗胃结束后因胃内自身褶皱的影响,常导致残留液较多,不能将胃内毒物彻底清除干净。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在洗胃过程中采取适时地改变体位的方法,有利于胃内残留液的排出,明显提高了洗胃效果。  相似文献   

15.
性病也有假     
一天中午,急诊室里来了一位敌敌畏中毒的患者。经过洗胃、输液、打解毒针等一阵子紧张的抢救后,病人总算脱离了危险。后来问起患者为啥要服敌敌畏时,小伙子很难为情地道出了事发的经过。原来这年  相似文献   

16.
杀虫双中毒机制及洗胃液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杀虫双人体中毒的机制,摸索一种解毒方法。方法从杀虫双分子结构及其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入手,分析其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提出高锰酸钾(KMnO4)溶液可作为杀虫双人体中毒后洗胃液的设想。先后进行烧杯解毒实验、动物解毒实验,摸索出适宜洗胃液浓度后,再应用于临床试验。结果杀虫双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主要体现在胺类化合物对氧合血红蛋白的破坏作用,弱碱性盐对部分血红蛋白起沉淀作用,以及有机硫代硫酸盐的阴离子对细胞色素氧化酶中铁离子的络合作用。结论0.02%KMnO4溶液可建议应用于杀虫双中毒后的洗胃抢救。  相似文献   

17.
改良洗胃法减少服毒患者并发症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传统洗胃法进行改良,以提高洗胃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120例口服中毒需洗胃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59例,传统组61例。改良组采用改良洗胃法,传统组果用传统洗胃法。对两组间洗胃质量、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洗胃时间、洗胃过程顺利与否、并发症等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洗胃法可更有效地清除毒物、缩短洗胃时间,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减少应用洗胃机造成的医院感染,我院急诊科于2008年5月-2010年12月使用不同消毒液对154例洗胃后的洗胃机进行消毒效果比较,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54例洗胃患者,男69例、女85例,年龄13~73岁,平均42.0岁.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88例,鼠药中毒17例,安定中毒23例,砷化物中毒12例,乙醇中毒11例,蘑菇中毒3例.103例经洗胃、解毒等急诊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44例经急诊对症处理之后转入住院部,其中7例因中毒较重死亡,其余治愈出院,均未发生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9.
服毒自杀是急诊科的常见病例,近年来,笔者发现男性服毒患者正逐渐增加,急诊急救时患者大多都不配合,加大对男性服毒患者的心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笔者所在医院对男性中毒患者除了实施紧急抢救措施,如洗胃、输液、药物解毒、吸氧,同时加强了心理护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又名黄藤、断肠草,味苦、辛凉、有大毒,功能为驱风、杀虫、解毒。清朝赵学敏(1765年)所撰《本草纲目拾壹卷七藤部》中,对雷公藤的形态、性能及药理作用均有详细记载,是我国民间常用驱虫药。由于其在治疗人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有良好疗效,而被广泛用于治疗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疗效与剂量相关,治疗量和中毒量比较接近。20世纪7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雷公藤的范围逐渐扩大。近年的研究发现,雷公藤有抗炎、免疫拟制、抗生育、抗肿瘤、抗菌活性。其化学成分主要是二萜、三萜、倍半萜、生物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