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身抗体是指能与自身成分特异性相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1],是造成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抗体。同种抗体,是指能与同种异体成分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是引起输血反应的抗体,是交叉配血工作的要点。依据自身抗体的作用温度将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分为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游离的自身抗体的影响,温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交叉配血变成了非常棘手的工作。能排除自身抗体的干扰,鉴定出同种抗体的特异性,是工作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王辉 《海南医学》2006,17(2):139-140
近年来对免疫性不孕的研究,发现与不孕有关的自身抗体分两类:非器官特意性自身抗体和器官特异自身抗体.所谓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是指针对存在于不同组织的共同抗原的抗体.如抗磷脂抗体(APA)、抗核抗体(ANA)、抗DNA抗体等.所谓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是指针对某个特异性器官组织自身抗原的抗体,如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AEA)、抗卵巢抗体(AOA)和抗甲状腺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1].  相似文献   

3.
刘丽丽 《北京医学》2022,(2):171-172
目的 分析红细胞同种抗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与临床意义,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廊坊地区临床医疗机构送检的156 528例患者血液标本中的不规则抗体,并经廊坊市中心血站抗体特异性鉴定筛查红细胞同种抗体,采用盐水试管法、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并统计红细胞同种抗体在各...  相似文献   

4.
<正>自身抗体是指机体自身耐受受到破坏,无法识别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导致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相应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自身抗体一般分为冷自身抗体和温自身抗体2类。根据自身抗体对输血前实验的影响情况分为冷自身抗体型、温自身抗体型和温冷自身抗体混合型3型。自身抗体一般无特异性,可凝集自身红细胞以及所有  相似文献   

5.
易峰  何锐洪  袁文声  林惠燕 《重庆医学》2015,(28):3996-3998
目的: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的自身抗体吸收法,寻找一个合适、经济和有效的自身抗体吸收法,以更好地筛选和鉴定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血清中的同种抗体。方法取20例 AIHA 患者血清,分别采用木瓜蛋白酶自身红细胞温吸收法、聚乙二醇(PEG)自身红细胞温吸收法、木瓜蛋白酶同种红细胞吸收法和 PEG 同种红细胞吸收法对自身抗体进行吸收,比较吸收时间、吸收次数、吸收后血清抗体鉴定结果。结果 PEG 同种红细胞吸收法平均每例吸收1.8次,明显低于木瓜蛋白酶同种红细胞法的平均值4.1次(P<0.05)。两种方法平均吸收时间分别为90.0 min 和225.1 min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吸收方法同种抗体的特异性、效价检测结果一致,均为 RH 系统的同种抗体。结论 PEG 法可以快速、经济和有效去除 AIHA 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便于同种抗体鉴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患者人群中各类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及分布的特点。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待受检的免疫血液学标本总计111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ombs试验(即抗人球蛋白试验)与微柱凝胶技术确定不规则抗体及其特异性。结果:在1113例标本中,确定血型不规则抗体总计59例,检出率为5.30%。59例血型不规则抗体中包括41例同种特异性抗体与18例温自身抗体。结论:本次研究检出的血型不规则抗体同我国其它地区及国外同类研究中的数据有着一定的差异,可见其发生存在一定的地域与人种特性;此外,研究还发现血型不规则抗体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探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的临床意义,以促进临床治疗质量的提高.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在该市中心医院接受预输血的患者10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对患者血清中的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测筛查,计算检测阳性率,分析患者的性别、输血史及妊娠史与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 之间的关系,在我市中心血站对不规则抗体特异性进行进一步鉴定.结果 10000例患者中共有44例筛出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阳性率为0.44%.其中女性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有输血或妊娠史的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或妊娠史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阳性的患者中,特异性同种抗体、非特异自身抗体分别占65.91%(29/44)、27.27%(12/44),而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同时阳性的患者占6.82%(3/44),以特异性同种抗体为主,特异性同种抗体中又以抗-D所占比例最高,为50.00%(22/44).结论 输血前对患者血清中的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测和筛选,不仅有利于血液制品的合理选择,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甚至避免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治疗质量,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天然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然自身抗体(NAA)是指在没有任何抗原主动免疫的情况下,正常机体产生的至少能与一种自身抗原反应的抗体.  相似文献   

9.
6 036例输血患者不规则抗体检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输血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本院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6 036例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用盐水、酶、抗人球法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 在6 036例输血患者中共筛查出抗体阳性13例,阳性率0.22%,其中自身抗体4例,确定同种特异性抗体9例,分别为抗-D 3例,抗-E 2例,抗-A1 1例,抗-Mur 1例,抗M 2例.结论 输血前检测不规则抗体必不可少,特别对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更为重要,对保证患者输血安全、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预期输血患者血清中有无意外同种抗体,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914例患者血清(血浆)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并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同种免疫性抗体占1.75%,多为Rh血型免疫性抗体( 包括2例Rh抗D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抗体(包括冷自身抗体、温自身抗体及IgM+IgG自身免疫性抗体)占5.5%,患者均有多次输血史或妊娠史.结论 对有妊娠史、输血史患者输血前应常规筛查不规则抗体,以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县级综合医院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意义及筛查情况和分布特点,为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检测技术对9 625例拟输血患者血清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 46例血清样本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检出率0.48%,其中男20例,占43.48%,女26例,占56.52%,女性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χ~2=7.12,P<0.05)。无输血史者血样中检出不规则血型抗体阳性6例,占0.14%,有输血史者血样中检出不规则血型抗体阳性40例,占0.75%,有输血史者阳性检出率高于无输血史者(χ~2=18.66,P<0.001)。46例抗体筛查阳性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30例,占65.22%。其中自身抗体10例,占特异性抗体检出数的33.33%,同种特异性抗体20例,占特异性抗体检出数的66.67%。同种特异性抗体中Rh血型抗体检出17例,占同种特异性抗体的85.00%。结论为了有效防止输血并发症的出现,从而达到安全输血、有效输血的目的,在输血前对患者尤其是多次输血者以及妊娠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Lewis血型系统抗体的血清学特异性及其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例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血清分别与一组试剂红细胞在盐水介质、木瓜酶-抗痛素介质、抗球蛋白、酶-抗球蛋白介质中反应,分析鉴定其抗体的特异性.结果2例患者血清与试剂红细胞在多种反应介质中的反应结果显示有IgG抗-Lea.结论该同种抗体为特异性抗Lewis血型系统抗体,且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Lewis血型系统抗体筛选意义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温抗体型AIHA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寻求简便有效的输血对策。方法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ABO、Rh血型鉴定,吸收放散试验,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并对检出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效价测定及红细胞相应抗原鉴定。结果21例患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均为阳性。血清抗体筛查阳性15例(71.4%),经谱红细胞鉴定均存在自身抗体;血清抗体筛查阴性6例(28.6%,从6例患者红细胞放散液中均检出自身抗体,其中1例为类抗-E特异性自身抗体(Rh表型CcDee)。另对5例抗体筛查阳性且有输血史的患者进行自身抗体吸收,吸收后的血清和谱红细胞反应,检出3例同种特异性抗体,分别为抗-cE1例(效价4,Rh表型CCDee)和抗-E2例(效价8和2,Rh表型均为CCDee)。结论本组病例检出的同种抗体和类同种自身抗体均呈Rh特异性。因此,选择ABO、Rh(包括D、E、c、C、e抗原)同型血液输注,可有效保证患者输血安全;必要时扩展考虑MNS、Kidd血型系统抗原,可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该原则可替代自身抗体吸收试验,使AIHA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4.
重症肌无力相关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肌无力(MG)是由自身抗体引起、T细胞免疫依赖、补体参与的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在MG中的阳性率为85% ~90%,对MG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研究中发现,MG患者血清中还存在其他自身抗体,如肌联蛋白抗体(Titin-Ab)对胸腺瘤合并MG(MGT)的诊断也具有良好的灵敏性;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主要存在于AchR-Ab阴性的MG患者血清中;突触前膜抗体(PsM-Ab)能反映突触前膜的损坏与AchR-Ab水平高度相关;兰尼碱受体抗体(RyR-Ab)对诊断MGT的特异性高,在迟发型MG中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患者人群中各类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及分布的特点。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待受检的免疫血液学标本总计111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ombs试验(即抗人球蛋白试验)与微柱凝胶技术确定不规则抗体及其特异性。结果:在1113例标本中,确定血型不规则抗体总计59例,检出率为5.30%。59例血型不规则抗体中包括41例同种特异性抗体与18例温自身抗体。结论:本次研究检出的血型不规则抗体同我国其它地区及国外同类研究中的数据有着一定的差异,可见其发生存在一定的地域与人种特性;此外,研究还发现血型不规则抗体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的检测方法。方法:选取42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对其进行输血前3项检查,统计自身抗体分型、ABO和Rh血型鉴定结果,温、冷及混合型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交叉配血结果。结果:421例血样本中,温抗体361例(85.75%),冷抗体19例(4.51%),混合型抗体41例(9.74%)。血型鉴定:正定型中90例存在抗体干扰,其中温抗体35例,冷抗体和混合抗体55例。反定型中存在60例干扰,19例冷抗体和41例混合型抗体。361例温抗体患者中,特异性自身抗体54例(14.96%),自身抗体+同种抗体43例(11.91%),无特异性自身抗体264例(73.13%);19例冷抗体患者中特异性自身抗体6例(31.58%),无特异性自身抗体13例(68.42%);41例混合型抗体患者中无特异性自身抗体35例(85.37%),自身抗体+同种抗体6例(14.63%)。通过试管法LISS-IAT做主侧交叉配血符合者有28例,LISS/Coombs卡做主侧交叉配血符合者有27例;经典IAT法做主侧交叉配血符合者有247例。结论:针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引起的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困难应引起高度重视,选择适当的方法消除干扰可提高检验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自身抗体配位特异性及其与可变区分子结构的关系 .[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竞争抑制试验测定抗体的配位特异性 ,并对抗体的可变区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 ]结合特异性相似的抗体其配位特异性相似 ,而且可变区序列也相似 .[结论 ]抗体可变区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决定了抗体结合特异性和配位特异性的一致性 .  相似文献   

18.
王咏梅  孙绪德  项泉  崔英霞  黄宇烽  姚兵 《医学争鸣》2002,23(24):F003-F003
0 引言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抗体阳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相关 ,并易导致女性不育 ,并且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但是内膜抗体阳性和其他特异性自身抗体间的血清学关系至今未见相关报道 ,我们研究了我院不育门诊内膜抗体阳性患者和健康经产妇女血清中的几种特异性自身抗体 ,并观察它们间的相关性 ,进一步探讨内膜抗体形成的机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0 0 1 0 3/ 2 0 0 2 0 3我院生殖门诊经ELISA实验 ,诊断为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患者 5 0例 .3mo内未用激素类药物 .年龄 2 1~ 4 5 (平均 33± 4岁 ) .同期选择…  相似文献   

19.
抗核抗体ANA(Antinuclear Antibody)筛查是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规检测手段。ANA是一个统称,通常是指抗各种细胞核成分的抗体。ANA的性质主要为IgG,也有IgM、IgA和IgD,它们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即该类抗体可以和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  相似文献   

20.
天然自身抗体(NAA)是指在没有任何抗原主动免疫的情况下,正常机体产生的至少能与一种自身抗原反应的抗体。自LANDSTEIER提出正常人血清中存在NAA以来,人们对NAA的认识逐步深人。以往人们认为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主要缘于个体发生过程中自身反应性克隆的缺失,而忽略了NAA在免疫调节中的重要性。现已明确,正常机体内存在自身反应性抗体、B细胞及自身反应性T细胞,所有自身反应性组成部分主要在胚胎期获得选择。天然自身抗体就是“生理性自身免疫”或称“正常自身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NAA的研究进展迅速,特别是对其产生、自身反应模式、结合性、功能及临床意义等的认识不断更新。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予以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