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IA)是心肌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其近期死亡率可达17%~50%。本文回顾性分析4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例,以探讨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IA)的发生机理、促发因素和预后。 1 临床资料 49例AMI病人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AMI后常规心电图监测1周,此后若必要随时予以监测。每次PIA发作均观察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疼痛时间>30分钟者及时复查心肌酶。若4周内心肌酶等再次升高,症状和心电图符合AMI诊断标准者定为早期再梗塞。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前壁导联(V1~V4)和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同时改变者在临床上很常见,本文通过对前壁和下壁导联ST段同时改变的AMI52例的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所见,以探讨体表心电图ST段改变与梗塞相关血管(IRA)的分布关系,旨为通过无创心电图推测梗塞相关血管的部位及梗塞面积,判断AMI的危险分层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早期T波改变与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再通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后ECG ST段动态改变作为判断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的主要指标之一,已被医学界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但对相关T波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报道较少,我院2000-01~2004-01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5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血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本文通过42例AMI患者早期血钾测定,观察其与梗塞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自1997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收治确诊的AMI患者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龄36~73岁。梗塞部位:V_1~V_6的梗塞为前壁梗塞共20例。下壁或/和后壁梗塞为下、后壁梗塞共22例,其中5例合并右室梗塞。既有前壁梗塞又有下、后壁梗塞,不在本研究之列。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速、室颤、室性自主心律。42例中出现室颤5例。将42例AMI分为前壁梗塞和下、后壁梗塞两组,两组在性别、年龄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相似文献   

5.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左前降支完全闭塞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8例,男14例,女4例,平均年龄55±9(32~68)岁。患者均无梗塞前心绞痛,也无梗塞后左前降支再通。均于AMI后26~96天进行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根据急性期是否给予肝素治疗而分为肝素治疗组(11例)及非肝素治疗组(7例)。两组病人的年龄、临床表现及发病至血管造影时间相似,除肝素外,其它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心肌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Early postinfarction angina,EPIA)是指急性心肌梗塞(AMI)后24小时至15天内反复发作的典型心绞痛样胸痛.此类病人的症状重.预后差.本文分析20例EPIA病人的临床表现.并随访其中18例病人半年或2年时间.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均为AMI后24小时至15天内发生心绞痛样胸痛且能除外再梗塞者,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40~82岁,平均63岁,基础疾病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AMI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谱如CK、CK-MR等的动态变化.1.2 临床表现1.2.1病变部位 前壁梗塞8例,广泛前壁伴下壁梗塞6例,下壁梗塞5例和侧壁梗塞1例.1.2.2心绞痛症状 再次心绞痛于AMI后24~48小时发作者8例,48~72小时者5例,4~10天者4例,10~15天者3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的心脏急症.AMI因梗塞部位、大小、侧支循环及个体差异可有三分之一缺乏典型的持续性胸骨后疼痛、发热等症状,为无痛性AMI,早期识别、积极救冶对降低其病死率、致残率,改善预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塞在急诊门诊的误诊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AIM)的住院病死率在 8%~ 12 %。Dewood等[1 ] 对 12 6例 AMI患者在发病 0~ 4h内行冠脉造影证实 ,冠脉完全阻塞者占87.3%。AMI早期坏死心肌心电不稳定及心搏传导系统的缺血坏死 ,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而猝死 ,是 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疗效和转归取决于年龄、梗塞部位、梗塞面积、并发症、溶栓至起病的时间等诸多因素。但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后 6 h内心肌的组织学改变是可逆的 ,闭塞的血管如能重新开通 ,使受损心肌再灌注 ,可缩小梗塞面积 ,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或减…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心血管病急症,及时抢救,尽早给药开通梗塞的冠状动脉,尽可能挽救濒死的心肌,有效地缩小梗塞面积,降低AMI早期病死率,在溶栓AMI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我科自1993年1月至今分别利用尿激酶和蝮蛇抗栓酶对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1 对象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61例符合溶栓条件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治疗组和蝮蛇抗栓酶对照组。AMI的诊断符合WHO(1979年)标准。两组在年龄、性别、梗塞部位等均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见表1。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我院近年住院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11例(DM组),与同期住院随机抽样非糖尿病性急性心肌梗塞52例(AMI组)对照分析。 1 临床资料 DM组:男8例,女3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46岁,平均59.3岁;梗塞前有心衰、高血压病、心肌梗塞史等危险因素7例,(63.6%),症状重7例(63.6%),无痛性梗塞1例(9.1%),单一部位梗塞和小范围梗塞都是3例(27.2%),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梗塞和大范围梗塞都是8例(72.8%),多数发生于前壁,再梗塞2例(18.2%),梗塞后发生心律失常8例(72.8),其中室性早搏4例,急性左心衰2例,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疗效.方法 66例 AMI患者接受急诊 PCI术,其中 59例同时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结果急诊 PCI成功 62例,成功率为 93.93%. 59例获 TIMI 3级血流.术后死亡 2例.术前梗塞相关血管狭窄程度为( 98.4± 1.5)%,术后残余狭窄为( 8.6± 6.1)%( P<0.001).术中心室颤动 1例、心室扑动 2例、房颤 1例、 2例出现无再流现象.随访 1~ 48个月,平均 25.5个月,有 6例( 9.09%)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急诊 PCI治疗 AMI安全,成功率高,梗塞相关血管残余狭窄轻.  相似文献   

12.
朱楚豪 《临床医学》1998,18(1):10-11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早期心绞痛的发生,是梗塞延展或再梗塞的高危因素。本文对我院216例AMI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梗塞后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理,旨在对治疗有所帮助。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1990~1997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AMI216例,其中男性171例,女性45例,年龄自31~82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前壁梗塞(包括前间壁,前侧壁,广泛前壁)114例,下壁梗塞(包括后壁,右室)68例,前下复合壁梗塞11例,无Q波梗塞23例,其中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合并脑梗塞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简称AMI),合并脑梗塞后病死率之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AMI合并脑梗塞对于降低病死率,提高恢复期生活质量有重要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们从1984~1996年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塞156例,其中合并脑梗塞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55~73岁,平均60±2.3岁。 1.2 AMI的特点 32例患者通过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等而确诊为AMI其中梗塞部位如下:下壁11例次,前壁8例次,前间壁6例次,正后壁3例次,侧壁4例次,其中2个以上部位6例,再梗3例。  相似文献   

14.
卢瑞福 《临床荟萃》1995,10(15):715-717
在过去十年中,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处理重点已由预防或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发展到缩小梗塞范围,预防再梗塞和促进心肌愈合.1912年首先提出心肌梗塞与冠状动脉血栓有关.50年代末期,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 CCU)开始建立.60年代直流电除颤应用于临床.1968年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ial bypass graftingCABG).1977年开展经皮冠状动脉内气囊成形术(Pai-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balloon angioplasty PT-CA).1979年开始进行溶栓治疗.随之新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如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斑块璇切术及冠状动脉内金属网血管支架植入等相继开展.AMI的治疗发展很快,但是一般性的处理仍是十分重要的.AMI治疗原则是:缩小梗塞面积、预防治疗合并症、降低早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自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引用于临床以来,急性心肌梗塞(下称AMI)死于心律失常者已显著减少,但死于心力衰竭及心原性休克者仍多。后两者主要与心肌梗塞范围及其所带来的血液动力学障碍有关。大部分AMI患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内膜破裂、出血,导致血栓形成,或可同时伴有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后,除造成心肌坏死之外,梗塞区的周围及其远端即陷于缺血状态。如在心肌梗塞早期将冠状动脉内血栓溶解,虽不能使梗塞的心肌复元,但可使尚未坏死或缺血区域免于坏死而可缩小梗塞范围。1979年Rentrop以链激酶作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入,使血栓溶解,管腔再通,称作经皮经腔冠状动  相似文献   

16.
有关AMI临床的几个问题(附20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AMI在诊断治疗方面均有较大进展,其自然病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病死率由60~70年代的20~30%降至到10~15%,结合我院近五年来202例住院AMI患者资料,对AMI临床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进一步了解本病发生,发展等方面的有关因素。 1 一般资料 (1)性别:202例中男159例,女 43例,男:女3.7:1。(2)年龄:≤39岁6例,40~49岁19例。50~59岁73例,60~69岁73例,70~79岁21例、≥80岁4例。(3)梗塞部位:前壁56例(27.7%),前间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康复与长期治疗是AMI治疗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AM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在临床也愈来愈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就其术后配合运动疗法的康复护理经验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其中男38例,女4例,平均年龄11~55岁。无呼吸系统疾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支血管病变18例(42.9%),2支血管病变8例(19%),3支血管病变16例(38.1%),病变部位为前降支(LAD)36例(45%),回旋支(LCX)24例(30%),右冠状动脉(RC…  相似文献   

18.
朱文玲等报道54例存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23例(42.6%)有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经多项危险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性别、梗塞前心绞痛史、梗塞部位、心功能、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和左室射血分数等与梗塞后早期心绞痛无关,唯有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室壁运动分数指数(WMSI)与梗塞后心绞痛有关。说明室壁运动异常的范围大和严重与梗塞后心肌缺血有关。WMSI≥2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都本洁摘自中华内科杂志,1994,33(8):513]。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原因和诱因是多方面的;发病机理也比较复杂。预防AMI的发病原因与诱因,有助于预防或减少AMI及再发性梗塞的发生。近年来对AMI的发病机理了解如下。原因与诱因AMI的原因:①90%左右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及/或硬化的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楼生  高丹屏 《临床荟萃》1992,7(11):483-485
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1~3小时内为超急性期。本期历时短暂而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并发病猝死者却占AMI早期死亡总数的50%。经皮冠状动脉血栓溶解术(PTCR)虽可望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但须在AMI发病6小时,特别是在3小时内进行方可获得满意效果。鉴于超急性期内一般血清酶学测定尚无异常,心电图(ECG)常Q波又多未形成,因此,如何在本期内及时而准确地诊断,尽早而有效地治疗,成为临床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就AMI超急性期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