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心内科就诊158例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其30 d病死率的基线资料及治疗因素分别进行应用单因素变量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8例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为34.81% (55/15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既往心肌梗死史、Killip分级、AMI部位、心率、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基线资料与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有关(p<0.05).溶栓治疗、肝素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胰岛素、β-受体阻滞剂、ACEI、抗心律失常药物、降脂药物及钙离子拮抗剂的应用等治疗因素与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有关(P<0.05).经Logisitc多因素分析可知,年龄>60岁、前壁心肌梗死、Killip分级Ⅳ级、心率≥60次/min、入院糖化血红蛋白≥6.3、未应用ACEI、未进行降脂治疗是影响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TE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病死率高,患者基线资料及治疗因素均可影响患者预后.临床应对影响STE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旨在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163例,根据其是否在院期间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和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同时对比存活组患者溶栓前后的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水平.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预测因素.结果 死亡组的男性、年龄>65岁、前壁心肌梗死(MI)、高血压、高血脂、饮酒、糖尿病、Killip分级≥II级比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白细胞、血肌酐、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三硝基甲苯(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尿钠肽(BNP)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而HDL-C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患者溶栓后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显著低于溶栓前,(P<0.05).死亡组的溶栓成功率显著低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龄、血肌酐和hs-CRP水平升高、前壁MI、BNP升高、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溶栓不通、在院期间发生心源性休克和Killip分级≥Ⅱ级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及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根据溶栓是否再通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测量每例患者QT离散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延长,(P<0.05),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再通组比溶栓未通组的QTd明显缩短(P<0.05)。结论 QTd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及溶栓成功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对73例AMI溶栓治疗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4小时、溶栓后1周及出院前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下壁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47.8±24.5)ms和(42.9±22.3)ms(P<0.001);以心率校正的QTd(CQTd)也明显长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53.8±28.7)ms和(48.8±26.5)ms(P<0.05)。溶栓成功组QTd和CQTd明显缩短;而未成功组QTd和CQTd无明显下降,甚至在出院前反而仍高于溶栓前(P<0.05)。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4小时QTd及CQTd增加,与溶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④结论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d及CQTd有明显影响,溶栓成功者Q-T离散度明显下降;Q-T离散度增加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溶栓治疗的AMI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与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可能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肾损害(AMI-AKI)危险因素。方法 195例AMI患者分为AKI组(27例)和非AKI组(16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AMI-AKI危险因素。结果 AKI组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6 h、基利普(Killip)分级≥3级、前壁/前间壁梗死、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高于非AKI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AKI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6 h、Killip分级≥3级、前壁/前侧壁梗死、CK-MB是AMI-AKI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龄、入院延迟、Killip分级≥3级、前壁/前侧壁梗死、CK-MB升高是AMI-AKI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前壁与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平华 《当代医学》2010,16(28):75-76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发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前壁心梗(n=56)和下壁心梗(n=63)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既往患有陈旧性心肌梗死比例更高(P〈0.01)。前壁心梗共发生心律失常31例,死亡3例。下壁心梗共发生心律失常46例,死亡5例。下壁心梗发生Ⅲ度AVB9例,与前壁心梗发生Ⅲ度AVB1例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更多,死亡率也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照分析40例经急诊溶栓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再通后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分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组(观察组,n=20)及无再灌注心律失常组(对照组,n=20),于溶栓后1、6个月应用心脏超声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illip 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LVEF值较对照组低(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溶栓治疗再通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心功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对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死亡3例,1例广泛前壁心梗的患者因再发高侧壁心梗死亡,2例死于急性泵衰竭;6例转为慢性心力衰竭,其余好转出院。心律失常具体情况:下壁+后壁心梗18例中无心律失常2例(11.11%),窦缓6例(33.33%),房室传导阻滞下壁8例(44.44%)中Ⅰ度5例,Ⅱ度2例,Ⅲ度1例,室早3例(16.67%),室速、室颤2例(11.11%),房早2例(11.11%);前壁+侧壁心梗20例中无心律失常2例(10.00%),房室传导阻滞下壁2例(10.00%)中Ⅰ度、Ⅱ度各1例,室早11例(55.00%),室速、室颤5例(25.00%),窦速3例(15.00%),房早6例(30.00%),房速4例(20.00%);前间壁心梗9例中无心律失常3例(33.33%),室早2例(22.22%),室速、室颤1例(11.11%),房早3例(33.3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梗死部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鲁云鹤 《吉林医学》2009,30(23):2976-2977
目的:探讨延边朝鲜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31例延边朝鲜族AMI患者发病情况,分别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特征,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比较不同性别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位部的死亡差异。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AMI患病率低,年龄偏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P〈0.01);男性患者吸烟、饮酒史多,高脂血症患病率高(P〈0.01)。广泛前壁AMI发生率最高,其次是下壁AMI,广泛前壁、下壁的死亡数占总死亡病例的50%以上。结论:延边朝鲜族AMI以前壁和下壁为主,男性仍是发生AMI的主要人群,不同性别AMI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差异显著,女性病死率高。广泛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急性心肌梗死平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对QTd的影响,QTd的变化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病人分成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静脉溶栓前、后2小时、12小时、24小时、2~7天、14天、21天和睦周的QTd、QTcd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QTcd呈逐渐减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静脉溶栓未再通组QTd、QTcd变化不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可降低QTd、QTcd,同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2)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