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氟钼酸铵溶液对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10%氟钼酸铵溶液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探讨氟钼酸铵溶液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牙本质渗透实验及扫描电镜技术对21颗离体牙分别用10%氟钼酸铵溶液、去离子水及38%氟化氨银溶液处理,观察氟钼酸铵溶液局部应用不同作用时间牙本质小管封闭情况.结果10%氟钼酸铵与38%氟化氨银均可封闭牙本质小管,其封闭效果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结论10%氟钼酸铵溶液有明显封闭牙本质小管作用,且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氟钼酸铵溶液提高根部牙本质抗酸性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钼酸铵溶液提高根部牙本质抗酸性的机理。方法:用X光衍射、等离子发射光谱、光量法对10%氟钼酸铵溶液、2.86%氟钼酸铵溶液、2%氟化钠溶液、7.26%钼酸铵溶液及去离子水处理过的根部等量牙本质粉进行产物分析;并用氟电极测定产物中氟的含量;钙电极测定用乳酸溶解出的产物中钙的含量。结果:氟钼酸铵溶液处理过的牙本质粉中有氟化钙、钼酸钙生成,其中碳酸磷灰石的含量有所减少,牙本质抗酸溶液性得到提高。结论:氟钼酸铵溶液可能通过促进根表面对氟吸收生成难溶性的盐类;降低易溶解的碳酸磷灰石的含量等作用提高根表面的抗酸溶解性。  相似文献   

3.
10%氟钼酸铵溶液预防和抑制乳牙龋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评价10%氟钼酸铵溶液预防和抑制乳牙龋的作用。方法:E和10%氟钼酸铵溶液和0.9%生理盐水(对照组)涂擦牙面;实验前、后统计幼儿乳牙乳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10F一年后纪儿患龋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患新生龋的人数和牙数,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与对照组比10%氟钼酸铵液有明显地抑制牙本质龋的作用。结论:10%氟钼酸铵溶液对乳牙龋不仅有预防作用,而且对已形成的龋  相似文献   

4.
氟钼酸铵溶液对人工根面龋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人工根面龋实验研究,以确定10%氟钼酸铵溶液的防龋作用。选择正畸减数双尖牙60颗,分为五组。根面实验区分别用10%氟钼酸铵、38%氟化氨银、2%氟化钠、7.3%钼酸铵溶液及去离子水处理后,所有标本在混合培养的三种致龋菌液中形成人工根面龋。经过各组标本的软X射线照片图象分析、扫描电镜与波谱观测表明:10%氟钼酸铵组与38%氟化铵银组根面人工龋损相似,较其它组明显窄,而表面层增宽,表面较完整,孔  相似文献   

5.
氟钼酸铵防治根面龋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患有根龋的37个牙使用我院研究所制备的10%氟钼酸铵进行表面涂布治疗。同时对16名患者40个牙使用2%氟化钠进行对照治疗。结果表明:氟钼酸铵溶液的有效率为88.16%,氟化钠的有效率为15%,经统计学处理证实:氟钼酸铵明显优于氟化钠,有显著性差异,临床表明;10%氟钼酸铵使用方便;安全、无毒副作用,对牙龈粘膜无刺激,对牙齿不染色,是目前值得推广应用根面龋有效的理想新制剂。  相似文献   

6.
氟钼酸铵溶液抑制人工根面龋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 10 0g/L氟钼酸铵溶液对体外形成的人工根面龋的抑制作用。方法 :3 2个正畸减数前磨牙根面开窗 ,置于致龋菌液中 48h形成初期人工龋损后随机分为 4组 ,各组从开窗区中央分为 2部分 ,一半为龋损基线 ,另一半开窗区 ,分别用 10 0 g/L氟钼酸铵、3 80g/L氟化氨银、2 0g/L氟化钠溶液及去离子水处理 2min× 3 ,再次放入新鲜菌液中 48h。标本磨片拍摄显微放射照片并测定龋损深度及脱矿量。结果 :氟钼酸铵组形成的人工龋损深度浅 ,脱矿量变化小 ,与氟化钠组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与氟化氨银组无差异 (P >0 .0 5) ;氟钼酸铵和氟化氨银处理组龋损深度及脱矿量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而氟化钠溶液及去离子水处理组处理前后有差异 (P <0 .0 5)。结论 :10 0g/L氟钼酸铵有抑制根面龋损作用 ,其作用与 3 80 g/L氟化氨银相似 ,优于 2 0 g/L氟化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氟钼酸铵对变形链球菌粘附性的影响。方法 :以苯酚 -硫酸法研究氟钼酸铵对变形链球菌合成胞外葡聚糖的作用。以Somogy -Nelson法来研究不同浓度的氟钼酸铵和氟化钠对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的作用。结果 :( 1) 0 .1mg/ml氟钼酸铵可使变形链球菌合成胞外葡聚糖的量明显减少 ,0 .5mg/ml氟钼酸铵此作用更显著 ,而 0 .1mg/ml氟化钠则无此作用。 ( 2 ) 1.2 5mg/ml至 10mg/ml氟钼酸铵可抑制葡糖基转移酶的活性 ,并且随着浓度增加 ,此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6.8mg/ml氟化钠可以抑制葡糖基转移酶的活性 ;当氟总量相等的情况下 ,氟钼酸铵抑制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的作用显著地强于氟化钠。结论 :低浓度氟钼酸铵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胞外葡糖基转移酶的活性 ,因此减少变形链球菌胞外葡聚糖的形成 ,降低变形链球菌的粘附性 ,具有显著抗龋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人工龋和动物龋实验研究了氟钼酸铵的防、抑龋作用.人工龋实验结果表明:涂擦10%氟钼酸铵组人工龋损深度小于1%和5%组;表面层厚度大于1%和5%组,防、抑龋最适浓度为10%.用10%氟钼酸铵比用2%氟化钠处理过的牙齿人工龋损深度小(P<0.01),表面层厚度大(P<0.05).大白鼠用10%氟钼酸铵涂擦下磨牙组比用2%组龋均龋损均数,龋齿发病率明显降低.总之,本研究结果证明10%氟钼酸铵有显著的防龋、抑龋作用,增强牙齿的抗酸溶解性,促进龋损的再矿化是其防龋、抑龋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氟钼酸铵溶液对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的观察;根管超声冲洗效果的扫描电镜研究;牙病治疗后产生折裂的原因分析;不同扩根器械拆除根管充填物的比较研究;替硝唑碘仿地塞米松糊剂根管消毒的临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0.
氟钼酸铵对致龋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观察新型防龋剂氟钼酸铵对三种口腔中常见的致龋菌的作用,抑菌实验采用杯碟法,并以氟化钠为对照,结果表明氟钼酸铵对变形链球菌最小抑菌浓度为0.078%,低于氟化钠的最小抑菌浓度0.125%;10%氟钼酸铵对致龋菌的生成、粘附的抑制作用也都明显优于2%氟化钠。  相似文献   

11.
氟钼酸铵对牙本质胶原分解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氟钼酸铵对牙本质龋损中胶原分解的抑制作用。方法:用10%、2.8%氟钼酸铵、2%氟化钠、去离子水分别处理4组牙本质人工龋损,然后用胰蛋白酶、胶原酶分解其胶原,通过羟脯氨酸含量测定,计算并比较各组牙本质标本胶原分解量。结果:10%、2.8%氟钼酸铵比2%氟化钠抑制两酶分解胶原的作用强(P<0.01),对胶原酶的作用尤为显著(P<0.01)。结论:氟钼酸铵抑制蛋白分解酶(尤其胶原酶)对胶原的分解作用是它抑制牙本质龋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观察低浓度氟钼酸铵对变形链球菌糖代谢产酸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厌氧菌的连续培养技术,以ΔpH表示培养液中有机酸总量的变化,以气相色谱法检测培养液中各种有机酸含量。结果显示:0.001%浓度的氟钼酸铵可使变形链球菌的产酸量和培养液的总酸量减少,且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结果提示低浓度氟钼酸铵通过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糖代谢产酸来降低变形链球菌的致龋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结合能谱分析,观察了大鼠牙本质局部应用氟钼酸铵后,该制剂对牙髓的作用。结果表明:1用10%氟钼酸铵涂擦牙本质表面,不引起牙髓炎症及坏死,不影响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2氟钼铵对牙本质小管的渗透深度约为10-50μm,其作用可能仅在表层。由此认为,在牙本质上涂氟钼酸铵用以防龋、脱敏或促进再矿化时,相应的牙髓是安全的。此外,本研究对牙髓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的建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氟钼酸铵是有效的防龋抑龋新药。本研究通过多项毒理学试验,为该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①氟钼酸铵的LD50为203.6mg/kg,其毒性小于常规使用的氟化氨银;②连续90天给药的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剂量为人用量的25倍时不发生毒性反应,达到人用量的100倍时胃粘膜有轻度损伤,与蓄积毒性试验结果相符合;③该药与口腔粘膜及皮肤接触时,不引起过敏反应和皮肤、粘膜损伤,在牙面涂药时不引起牙髓刺激反应。作者认为,在规定剂量范围内使用氟钼酸铵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氟钼酸铵溶液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雯  马茹苓  吕军 《北京口腔医学》2002,10(3):147-148,158
牙本质过敏症是口腔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学者采用多种药物及方法治疗该症,但疗效多不理想或不持续.寻求较为理想的脱敏药物,一直成为我们口腔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目标. 我院马茹苓等应用38%氟化氨银溶液治疗牙本质过敏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氟化氨银对皮肤及器皿可染成褐色,对粘膜牙龈有轻度白色损害现象.为克服这一缺点,近年来,我们将10%氟钼酸铵溶液应用于临床,并以氟化氨银作对照,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应用特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氟化微量元素制剂对变形链球菌葡萄糖基转移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含相同氟浓度的5种氟化微量元素制剂(氟化锌、氟化镧、氟化亚锡、氟化锶、氟钼酸铵)和氟化钠分别加入到含变形链球菌悬液的TYC培养基中,采用Ne-son-Somogyi法,观察变形链球菌葡萄糖基转移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氟化钠、氟化锌、氟化锶、氟化亚锡、氟化镧、氟钼酸铵制剂均有抑制变形链球菌ATCC25175葡萄糖基转移酶活性的作用,其中尤以氟化亚锡抑制作用最强(P<0.05)。结论锡可提高氟化物的防龋生物活性,在抑菌防龋方面,氟化微量元素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氟化微量元素制剂对牙釉质显微硬度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氟化微量元素制剂对酸蚀下牙釉质显微硬度降低的抑制作用,为找到低毒高效的防龋制剂提供依据。方法:牙釉质样本分别经含相同氟浓度的5种氟化微量元素制剂(氟化锌、氟化镧、氟化亚锡、氟化锶、氟钼酸铵)及氟化钠处理后酸蚀,MH-5型显微硬度计测量牙釉质酸蚀前后显微硬度,观察牙釉质显微硬度的变化。结果:氟化钠、氟化锌、氟化锶、氟化亚锡、氟化镧、氟钼酸铵均有抑制酸蚀下釉质显微硬度降低的作用,其中氟化亚锡对酸蚀下牙釉质显微硬度降低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氟化钠(P〈0.05)。结论:含锡氟化物可显著提高牙釉质的抗酸能力,在抑龋防龋方面,氟化微量元素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氟化物对人工羟基磷灰石摄氟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复合氟化物制剂(Co-F)及其组成成分中的氟化锌对牙齿无机质的影响。方法:将羟基磷灰石浸入各种氟化物溶液中,经过1、10d作用后,测定羟基磷灰石摄取氟量。应用与Co-F溶液相同氟浓度的氟化钠溶液作为对照。结果:发现浸入氟化锌溶液的羟基磷灰石摄取氟量最高。X线衍射分析有磷酸锌及氟化钙生成。浸入对照组氟化钠溶液的羟基磷灰石摄取氟量明显低于浸入Co-F溶液的羟基磷灰石摄取氟量。浸入Co-F溶液的羟基磷灰石1d及10d期间摄取氟量与浸入氟化锌溶液的羟基磷灰石摄取氟量相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羟基磷灰石摄取氟方面,复合氟化物制剂中氟化锌组分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3种氟素制剂氟离子进入离体乳牙釉质内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3种氟素制剂对离体乳牙釉质氟含量的影响。方法:24个乳前牙随机分为3组,各牙冠唇舌向均分为两半,分别开窗,酸蚀,随机将其中1个作为实验区分配给1种氟素制剂处理,另1个作对照。1、2、3组实验区分别用10%(NH4)2MoO2F4溶液、38%Ag(NH3)2F溶液和APF-LaCl3溶液联用处理3min,对照区去离子水处理。将经处理的标本各置入4ml 0.1mol/L乳酸中,48h后终止1、2组试验,第3组持续至144h。用氟离子电极法测定各管溶液内氟离子浓度,统计分析。结果:3种氟素制剂处理后,离体乳牙釉质中均有氟摄入;釉质氟增量以APF-LaCl3溶液联用组最多,38%Ag(NH3)2F溶液组次之,10%(NH4)2MoO2F4溶液组最少。结论:3种氟素制剂均可增加离体乳牙釉质内氟含量,其中APF-LaCl3溶液联用作用最强,10%(NH4)2MoO2F4溶液最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测牙釉质酸蚀后不同时间点的氟离子释出量 ,评价含钙的氟化钠溶液对牙釉质抗酸溶解性作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釉质完好的新鲜人牙 75个 ,随机分为 3组 ,分别用含相等氟离子的 0 .5 %NaF溶液和 0 .5 %NaF+2 %CaCl2 溶液及去离子水处理 8h后 ,所有样本浸泡于乳酸凝胶中 ,观察第 1、3、7、14、36h酸蚀液中牙釉质释出的氟离子含量。结果 :0 .5 %NaF +2 %CaCl2 溶液组较 0 .5 %NaF组在不同时间点释出的氟含量有统计学差异 ,两组与对照组相比氟离子浓度明显增加 (P <0 .0 0 1)。结论 :含氟溶液可以增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 ,钙离子能延长氟离子的作用时间 ,增强含氟溶液的抗酸脱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