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2006—2010年云南省禄丰县伤害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云南省禄丰县人民医院、罗次卫生院和广通卫生院作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监测对象为首次在云南省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病例。结果 2006—2010年共收集有效病例28 479例,男性病例多于女性,居前3位的伤害发生原因依次为跌倒/坠落(5年分别为32.60%、35.08%、39.90%、47.67%和46.82%)、道路交通伤害(15.78%、17.20%、15.99%、12.50%和15.12%)、钝器伤(12.48%、14.05%、14.33%、11.71%和9.69%);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家中(28.00%、30.22%、31.84%、29.60%和29.26%)、公路/街道(22.18%、22.81%、21.66%、16.83%和19.18%);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32.74%、35.89%、39.70%、36.23%和35.03%)、有偿工作(16.37%、21.39%、27.71%、33.84%和35.40%);伤害病例以非故意伤害(85.07%、88.67%、90.33%、93.21%和94.02%)、轻度伤害(58.03%、52.86%、53.14%、58.60%和58.16%)为主。结论 2006—2010年云南省禄丰县伤害监测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伤害原因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钝器伤,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以降低伤害对当地居民生命健康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6-2007年山东省蓬莱市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为当地制定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提供依据。方法以2006-2007年蓬莱市居民死亡登记系统的交通事故导致死亡资料和2008年蓬莱市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计算率、构成等指标。结果2006-2007道路交通事故导致309人死亡,死亡率为34.72/10万,男性是女性的4.47倍,主要集中在15~59岁,骑乘摩托车人员死亡最多;非致死性交通伤害约为5 017人次,发生率为0.56%,男性为女性的2.17倍,主要发生在15~59岁,驾乘两轮摩托车发生伤害人次数最多,主要分布在3月、8月和10月及上午的8点和10点;2006-2007年蓬莱市道路交通事故导致约5 325.82人次受伤或死亡,发生率为0.60%;男性伤害发生率高于女性;15~59岁年龄段的劳动力人口伤害发生率最高;伤害受伤人数是伤害死亡人数的16.24倍;骑乘摩托车人员伤害发生最多,且受伤者大多为驾驶者。结论蓬莱市道路交通事故中驾乘摩托车发生伤害较多,应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措施,针对摩托车的交通安全应是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012—2021年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方法 本文死因数据和人口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的内蒙古自治区20个死因监测点数据和中国疾控中心基本信息系统常住人口数据,用ICD-10编码筛选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的病例,并进一步计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道路交通死亡构成比、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最后用joinpoint回归分析2012—2021年内蒙古道路交通伤害死亡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2—2021年,内蒙古道路交通伤害粗死亡率在12.87/10万到23.04/10万之间,标化死亡率在9.42/10万到19.84/10万之间,2012—2021年道路交通伤害过早死亡概率在0.67%到1.23%之间。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5.30%、-7.00%;过早死亡概率总体也呈下降趋势,其中2012—2015年间APC为-12.40%,2015—2018年间APC为5.50%,2018—2021年间APC为-11.90%。男性标化死亡率在1...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20年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水平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道路交通伤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道路交通伤害防控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以云南省4个监测哨点共12家医疗机构门诊因道路交通伤害首次就诊的患者作为分析数据,死亡数据来自2020年云南省死因登记报告的信息收集,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云南省道路交通伤害共有8 033例,占报告伤害事件的11.89%,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位居全部伤害就诊原因第3位,其中因道路交通伤害导致死亡的患者共有6 827例,占云南省全年总死亡人数的2.26%。道路交通伤害患者中男性(4 415例)高于女性(3 618例),男、女患者性别比为1.22∶1,平均年龄为(38.75±0.40)岁,死亡者平均年龄为(45.22±0.45)岁,死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294∶1。道路交通伤害患者中,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死亡占比最高的年龄段均为45~<55岁;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最高的职业是农牧渔水利业,为26.25%;死亡离最高的职业是农民,为80.84%;发生率最高的月份是8月,为12.5%;死亡率最高的月份是1月,为9.98%;发生和死亡率最高的文化程度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6-2013年全国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2006-2013年因伤害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1年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占当年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比例波动较平稳。2013年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占当年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比例较2012年比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38,P<0.001)。2013年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18,P<0.001),年龄多集中在15~64岁年龄组。2013年城市地区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占全部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比例(52.11%)高于农村地区(4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27,P<0.001)。伤害部位以下肢 (29.08%)和头部(24.82%)为主。伤害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73.54%)、骨折(10.72%)和扭伤/拉伤(5.49%)。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80.49%),伤害结局以病例治疗后回家(82.34%)为主。结论 2006-2011年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占当年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比例波动较平稳,2013年较2012年比例上升。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以男性为主,多为青壮年人群,应根据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伤害病例的性别、年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伤害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点,为针对性开展农村道路交通伤害预防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因伤害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农村地区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道路交通伤害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道路交通伤害是农村地区门(急)诊就诊伤害病例的第2位伤害发生原因。2006—2009年,农村地区共收集有效道路交通伤害病例164 036例,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05∶1,2.06∶1,2.11∶1和2.01∶1;病例构成居前3位的年龄组为30~44岁组(分别为36.95%,35.17%,34.75%和33.21%),15~29岁组(分别为27.73%,27.34%,26.79%和27.45%)和45~64岁组(分别为22.68%,24.52%,25.59%和26.04%)。伤害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分别为49.24%,50.38%,51.20%和56.76%)和骨折(分别为21.28%,21.20%,20.15%和18.99%),伤害部位集中在头部(分别为35.45%,35.26%,36.80%和36.56%)和下肢(分别为23.32%,23.84%,23.47%和23.65%),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分别为58.69%,57.38%,57.29%和61.82%),伤害结局以治疗后回家为主(分别为51.17%,51.33%,50.85%和54.24%)。结论 2006—2009年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伤害的情况无明显变化。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人群是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国道路交通伤害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2006-2008年因伤害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道路交通伤害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监测的3年中,道路交通伤害是门(急)诊就诊伤害病例的第二位伤害发生原因.其中男性(2006-2008年分别为64.63%、64.07%和64.38%)多于女性(分别为35.37%、35.93%和35.62%);病例构成居前三位的年龄组为30~44岁(分别为36.04%、34.82%和34.28%)、15~29岁(分别为30.74%、31.57%和30.13%)、45~64岁(分别为20.28%、20.70%和22.80%);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意图以非故意为主(分别为98.34%、99.07%和99.07%);伤害部位集中在头部(分别为35.21%、33.74%和35.77%)及下肢(分别为24.08%、24.54%和23.95%);伤害性质主要为挫(擦)伤(分别为56.47%、57.92%和58.89%)及骨折(分别为17.70%、15.84%和15.88%);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分别为63.69%、67.24%和65.68%);伤害结局以病例在医院门(急)诊治疗后返家为主(分别为59.43%、63.76%和62.80%).结论 2006-2008年在门(急)诊就诊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无明显变化,青壮年男性是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连市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为开展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3所伤害监测医院急诊收治的道路交通伤害病例信息。结果 2006 - 2014年共收集道路交通伤害病例24 905例,男女性别比为1.3∶1,21~30岁年龄组病例所占的比例最高(23.8%),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占职业分布的前2位;公路/街道(83.8%)是该类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发生高峰时间分别为上午9时和下午18时;发生伤害时的活动前2位分别为驾乘交通工具(44.6%)和休闲活动(37.5%);病例头部受伤比例(31.6%)最高,主要为挫伤和骨折,分别占62.6%和17.4%,并且随年龄的增长,骨折比例逐渐上升(rs = 0.91,P = 0.002);伤害严重程度较重,中、重度伤害占21.9%,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重度伤害程度比例逐渐增大(rs = 0.76,P = 0.028),住院和死亡比例(21.0%)也较高。结论 大连市道路交通伤害干预应重点关注青、中年男性人群,并且加强头部等重点部位的防护,最大程度减少并降低该类伤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2006-2008年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状况。方法分析2006-2008年度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总结与描述2006-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的状况、事故原因及其变化趋势。结果从2006-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数、伤亡人数、人口死亡率、万车死亡率、里程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每起事故平均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08年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为5.56/10万人口,伤害死亡率以西藏、青海、新疆、天津、浙江等地较高。伤亡人员以男性、21~45岁青壮年为主,60岁以上的伤亡呈上升趋势;乘客、摩托车驾驶者、行人是主要的受害者。道路交通事故以19~20时为最高,平均每起事故死亡人数在3~5时最高。道路交通伤害原因主要是机动车肇事,主要肇事机动车类型为客车、摩托车和货车。电动自行车是非机动车肇事的主要交通工具,且其造成的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呈上升趋势。驾驶人员的违法行为是机动车肇事的主要原因,其中超速驾驶、未按规定让行、无证驾驶、逆行和酒后驾驶是引起交通肇事的前五位原因。结论 2006-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伤害呈下降趋势,事故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探索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因素,减少和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关键。在构成道路交通伤害的整个过程中,驾驶员是导致道路交通伤害的主导因素,主要包括驾驶员的酒精行为、疲劳驾驶、个性特征、使用手机、驾驶能力、安全带的使用、摩托车骑者的特征、生理特征、年龄、性别等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可减少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继红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10):804-806
目的掌握遂宁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为制订防制措施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遂宁市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结果2005—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9.39/10万;4~6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总数的49.55%,发病季节高峰明显;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6.33/10万,女性为32.17/10万(P〈0.01);学生和幼托儿童报告发病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65.96%、19.60%,人群高峰明显;4~14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85.73%,呈典型儿童和少年发病高峰。结论应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疫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001~2004年间上海市发生的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特征和人群分布状况。[方法]对该市交通警察总队记录的2001~2004年间该市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进行整理,计算事故的频数和构成比,并用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检验各时间段的事故分布情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受伤人数和10万人口死亡率仍处在较高水平。月份分布显示:1月份发生事故次数最多(占全年的10.27%),死亡人数最多的月份是11月(占9.96%),受伤人数以4月份最多(9.08%);每周事故发生次数以周一为最多,死亡人数以周五最多;24小时内分布结果:发生的事故次数以10:00~11:00最多(占6.85%),死亡人数以19:00~20:00最多(占6.44%),受伤人数以8:00~9:00最多(占6.26%)。方差分析得各月份死亡人数分布差异有显著性。人群分布中男性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伤、死亡数都为女性的2倍多。年龄段的分布:31~40岁年龄段的死亡、受伤人数比例最高,分别为21.21%和24.85%;41~50岁年龄段的死亡、受伤人数所占比例次之,分别为19.18%和21.78%;>65岁的老年人死亡人数也占全部死亡的16.94%。[结论]应充分重视道路交通事故的危害,并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缔造安全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季节性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SARIMA)模型预测道路交通伤害的可行性,为掌握上海市交通伤害趋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VIEWS软件对2000—2009年上海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季度数据进行SARIMA模型拟合,并利用2010年数据对预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上海市道路交通死亡具有明显的季节要素,趋势要素呈逐步下降趋势;对原始图形识别后,综合考察几种模型拟合优劣,最终采用SARIMA(2,1,0)(0,1,1)4,其能很好地拟合上海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情况。2010年4个季度死亡率预测值分别为1.49/105、1.74/105、1.93/105和2.06/105,实际值均在预测区间内,残差也显示为白噪声序列。预测结果较好。[结论]SARIMA模型是一种能较好地预测道路交通伤害趋势的工具,可为预防与控制道路交通伤害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下称CR法)估算上海市某地区道路交通伤害(RTI)实际发生人数,评价和改进道路交通伤害登记方法。[方法]利用某地区中心医院住院病例登记数据库作为第一样本资料来源、公安部门信息登记数据库作为第二样本资料来源,严格匹配两样本中重复的伤害病例,运用两样本CR法估算该地区实际道路交通伤害人数。[结果]在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该中心医院病例485例,公安部门报告655例,经CR法估算该地区同期估计发生道路交通伤害人数为2470人(95%CI:2144-2796人),发生率为(380±50)/10万。[结论]CR法是一个颇具前景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具有高效、经济、简便的特征,可以广泛地应用于伤害预防控制领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冬季交通事故伤害发生特点,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6年威海市12月份的交通伤害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年的12月份,2005年交通事故发生率(1.24次/万辆)最低,但致死率最高(42.35%).1日内事故好发时段在17:00~、6:00~7:59,2006年在20:00多1个高峰.事故发生率与事故伤亡率,2005年环翠区最高,2006年荣成市最高;2004年4市(区)相近.3年的323名伤亡人员中,男性占76.78%,女性占23.22%;0~9岁占2.48%,10~19岁占7.12%,20~29岁占16.41%,30~39岁占30.65%,40~49岁占17.65%,50~59岁占13.93%,60岁以上占11.76%;骑乘摩托车的占36.84%,步行的占24.46%,骑自行车的占15.17%;3年的265次交通伤害事故中,由机动车驾驶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乘车人引起的分别占94.34%、4.15%、1.51%.[结论]暴雪天事故发生率最低,受伤人数最少,事故致死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1988—2004年萧山区居民交通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地区特点和疾病负担,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全死因登记监测资料,描述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并计算交通伤害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和潜在工作减寿年数(WPYLL)。结果萧山区1988—2004年交通伤害累计死亡3543人,年平均死亡率为23.15/10万,占伤害死亡的36.86%,居伤害死亡第1位;居民交通伤害死亡水平以每年3.80%的速度递增;交通伤害死亡水平与机动车数量呈正强相关;17a来交通伤害死亡平均减寿30.88人.a,20~59岁年龄段的PYLL标化率和WPYLL标化率均高于其他年龄段,是交通伤害的高危人群。结论17a来交通伤害死亡率上升明显,交通伤害是青壮年的主要死因,交通伤害导致的PYLL和WPYLL是明显的,带来了沉重疾病负担,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部门的重视,并针对其死亡特点,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8.
19.
Ranjana Singh Hemant Kumar Singh S C Gupta Yogesh Kumar 《In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dicine》2014,39(1):30-34
Introduction:
Expansion in road network, motor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country has been accompanied by a rise in road accidents leading to road traffic injuries (RTIs). Today RTIs are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s, disabilities, and hospitalizations with severe socioeconomic costs across the world.Objectives:
The following study analyses the:- Age and sex distribution of injured in road traffic accidents (RTAs).
- Circumstances leading to RTA.
- Pattern and severity of injuries sustained in RTAs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