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稳定型牙合垫和再定位牙合垫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牙合垫治疗的3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中使用稳定型牙合垫治疗的病例18人,再定位牙合垫14人,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关节弹响、疼痛程度(VAS)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及关节弹响状况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牙合垫对关节弹响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稳定型牙合垫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VAS低于再定位牙合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牙合垫均可有效地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再定位牙合垫主要用于治疗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稳定型牙合垫治疗关节疼痛的疗效优于再定位牙合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重度磨耗[牙合]的疗效。方法:182例重度磨耗低位咬合的老年患者进行口腔预备后,取模作树脂调位性咬合板,3个月后更换为金属[牙合]垫或复合垫可摘局部义齿,并进行半年期、1年期复诊问卷调查,2年期、3年期复诊和4年期电话随访或巡诊问卷调查。检查项目为义齿的固位和稳定性、咀嚼功能、颞下颌关节改善情况。结果:[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后能够提高咀嚼功能,义齿固位稳定性好,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疗效明显,结论:[牙合]垫式可摘义齿是重度磨耗[牙合]修复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石涛  郭英  李阳  邢文忠  李振春 《口腔医学》2019,39(2):144-147
目的观察采用稳定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门诊接诊的15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比较采用稳定垫治疗前后临床疗效、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数和髁突影像学改变(CBCT)。结果经过3~6个月治疗后,94.87%患者原有的颞下颌关节症状均得到改善; 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明显下降; 70.51%的患者髁突骨质增生硬化,出现适应性改建。结论稳定垫可以作为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牙合]垫对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稳定性[牙合]垫或再定位[牙合]垫治疗71例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比较治疗前后张口度、颌面部疼痛和关节弹响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51例患者中疼痛34例,张口受限15例,疼痛伴张口受限14例,单纯性疼痛20例,治疗后疼痛及张口受限均得到缓解,缓解率为100%。治疗前疼痛指数和张口度分别为7.5±2.09和26.5±5.12mm,治疗后分别为2.4±1.58和40.1±5.03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关节弹响41例,治疗后18例弹响消失,16例弹响减轻。对照组中有2例弹响自行消失,3例疼痛自行缓解,其余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合]垫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垫对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稳定性垫或再定位垫治疗71例颞下颌关节紊乱忠者,比较治疗前后张口度、颌面部疼痛和关节弹响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51例患者中疼痛34例,张口受限15例,疼痛伴张口受限14例,单纯性疼痛20例,治疗后疼痛及张口受限均得到缓解,缓解率为100%。治疗前疼痛指数和张口度分别为7.5±2.09和26.5±5.12mm,治疗后分别为2.4±1.58和40.1±5.03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关节弹响41例,治疗后18例弹响消失,16例弹响减轻。对照组中有2例弹响自行消失,3例疼痛自行缓解,其余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垫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用义齿式牙合板治疗伴有牙列缺损和牙体磨损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方法 对15例由于牙列缺损、余牙严重磨损等原因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应用义齿式牙合板修复缺牙,以恢复正常息止颌间隙、改善咀嚼功能.结果 经1~8年临床追踪,12例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消失,3例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明显减轻,全部病例均恢复咀嚼功能,治疗和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义齿式牙合板可有效地治疗伴有牙列缺损和牙体磨损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例.  相似文献   

8.
义齿式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牙列缺损磨损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用义齿式牙合板治疗伴有牙列缺损和牙体磨损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方法 对15例由于牙列缺损、余牙严重磨损等原因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应用义齿式牙合板修复缺牙,以恢复正常息止颌间隙、改善咀嚼功能.结果 经1~8年临床追踪,12例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消失,3例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明显减轻,全部病例均恢复咀嚼功能,治疗和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义齿式牙合板可有效地治疗伴有牙列缺损和牙体磨损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例.  相似文献   

9.
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TMD患者牙列缺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牙列缺损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老年患者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9例牙列缺损、余留牙重度磨耗、低位咬合同时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老年患者,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并作半年、1 年、3年追踪复查。检查项目为咀嚼功能与颞下颌关节改善情况。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8.73%、100%、93.67%,修复效果令人满意。结论: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在恢复缺失牙功能的同时,能有效缓解颞下颌关节症状,改善面容,提高咀嚼功能,固定松动牙,防止食物嵌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 总结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和疗效。方法 : 对 3 0例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病例 ,随访 1、3、6、12个月 ,检查义齿戴用情况 ,包括美学评价、牙合关系、颞下颌关节症状、咀嚼功能等。结果 : 牙合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效果满意 ,1、3、6、12个月评价有效率分别为 93 .3 %、10 0 %、10 0 %、10 0 %。结论 : 采用牙合垫式局部义齿修复效果比普通可摘局部义齿好。  相似文献   

11.
夹板式义齿在牙周病修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夹板式可摘局部义齿在牙周病修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67例患者应用铸造或弯制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结合牙周病修复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在修复缺失牙的同时固定松动牙。结果:经过修复后3年复查,有效率达92.5%。结论:夹板式可摘局部义齿是修复治疗牙周病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提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口腔临床常见病之一,其治疗方法众多。咬合板作为一种保守、可逆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在TMD的治疗上。然而,各类咬合板治疗TMD的疗效尚不完全明确,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高度的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颞肌前束、咬肌肌电的影响。方法:73例TMD患者随机分为3组,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使咬合距离分别增加3mm、5mm、7mm,比较分析戴板前和戴板后即刻测量的双侧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电位。结果:在静息及紧咬状态下,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即刻测量的TA及MM肌电电位均明显低于戴板前的测量值(P<0.05);紧咬状态下5mm和7mm咬合板对MM肌电电位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3mm组。结论:咬合板是治疗肌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高度为5mm和7mm的咬合板降低咀嚼肌肌电的能力较3mm咬合板更强。  相似文献   

14.
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和传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且余留牙较少的患者,为其中13例患者制作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12例患者制作传统可摘局部义齿,对患者的满意度和基牙牙周健康情况进行3年随访。结果: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患者的满意度和基牙的牙周情况均好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结论:磁性附着体覆盖义齿对下颌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且余留牙较少患者的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异常因素的变化情况,探讨咬合板治疗TMD的机理。方法:选取34名用咬合板治疗的TMD患者,记录其戴用咬合板后2个月时的咬合特征及临床症状,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TMD患者治疗后的力中心距中线距离减小,闭合时间与侧方分离时间明显较治疗前缩短,早接触出现率较治疗前降低,但前伸分离时间、非工作侧干扰及前伸干扰的出现率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咬合板对于纠正力中心位置、减小早接触的发生率、缩短闭合时间及侧方分离时间具有明显的作用,能够使TMD患者的关系向着更加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是其有效治疗TMD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可摘局部义齿临床设计的基本要求,强调保护基牙为设计的首要原则,并从支持、固位、稳定、连接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义齿的设计要点,供口腔医生在进行临床义齿修复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1) the presence of a clinical temporomandibular joint-related disorder has effects on short-term changes in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pain, and that (2) clinical variables of time since pain onset predict treatment outcomes of occlusal splint therapy. The study comprised 76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pain. The clinical disorder subgroup included 47 patients with a clinical pain side-related diagnosis of internal derangement type I (n = 16), internal derangement type III (n = 19), and 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 (n = 12). The clinical non-disorder subgroup consisted of 29 patients without a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A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compute the odds ratio for the clinical variables of time since pain onset, adjusted for age, gender, pretreatment pain level, and clinical subgroup. For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pain measurem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ession'/'clinical subgroup' interaction (P = 0.470).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benefit of a successful outcome of 'pain reduction >70%' occurred with a time since pain onset of 2 years might belong to the unsuccessful treatment group of 'pain reduction <30%' was strong (6.0) and significant (P = 0.026). Diagnosis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proved not to be linked to changes in therapeutic outcome measures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pain. Time since pain onset was an important prognostic determinant of successful occlusal splint therapy.  相似文献   

18.
口腔修复是目标明确的临床技术,其治疗计划的形成具有显著的“逆向设计”特性。制定过程大致为:首先从恢复外观功能的需求确认是否必须进行修复,然后根据患者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选择修复技术,可摘局部义齿是最常用的选项。从患者年龄和目前的口腔疾患及保健状况可推测剩余组织的预后,患者的经济条件和心理状况也应作为治疗计划的参考依据。下一步是根据患者剩余软、硬组织的条件设计义齿结构,包括基牙数量和布局、固位体、连接体、人工牙排列等。有关的辅助性措施如修复前正畸、拔牙、牙体牙髓治疗等应该针对最后的治疗目标而选择性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