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中经皮空肠营养置管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中空肠营养管置入肠内营养组(66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47例).两组均行全胃切除术,术后分别接受7d同等条件的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7d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肠外营养组[(4.1±2.2)d比(5.1±2.0)d,t=2.156,P=0.037];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术后7d血清前白蛋白显著增高[(18±7)mg/dl比(14±7) mg/dl,t=2.370,P=0.022]、转铁蛋白水平明显增高[(205±45)mg/dl比(186±39) mg/dl,t=3.665,P=0.001];术后7d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血清IgA[(2.3±1.0) g/L比(1.9±0.7) g/L,t=2.178,P=0.034]、IgM[(1.4±0.4) g/L比(1.0±0.4) g/L,t =2.124,P=0.039]、IgG[(9.5±1.9) g/L比(9.0±2.3) g/L,t =2.189,p=0.033]均显著增高;术后肠内营养组消化道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肠外组(3%比13%,x2=3.962,P=0.048).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术中经皮穿刺空肠营养管置入予以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方便,营养状态及免疫水平改善均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螺旋型鼻肠管在胃癌根治术加速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74例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因心理接受程度及经济水平差异,36例患者通过术中放置螺旋型鼻肠管行术后营养支持治疗,为鼻肠管组;15例患者通过术中空肠造瘘行术后营养支持治疗,为空肠造瘘组;23例患者因治疗时间较早,采用传统的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方式,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为肠外营养组.术后定期检测和比较3组患者血清Alb、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数、IgA、IgG、IgM,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漏及切口延迟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3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组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无腹腔感染、肠梗阻及切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鼻肠管组患者术后第3天Alb、淋巴细胞数、IgA、IgG、IgM分别为(34±4)g/L、(0.9±0.3)×109/L、(1.9 ±0.8)g/L、(9.5 ±2.1)g/L、(1.00 ±0.29) g/L;空肠造瘘组患者分别为(34 ±4) g/L、(0.8±0.7)×109/L、(1.6±1.2)g/L、(8.2±1.4)g/L、(0.91±0.15)g/L;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31±5)g/L、(0.9±0.3)×109/L、(1.7±1.0)g/L、(9.3±1.8)g/L、(0.97 ±0.33) g/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68,1.745,2.115,2.189,2.124,P>0.05).鼻肠管组患者术后第7天Alb、淋巴细胞数、IgA、IgG、IgM分别为(36±5) g/L、(1.7±0.5)×109/L、(2.3±1.2) g/L、(10.5±1.9) g/L、(1.40±0.40) g/L,空肠造瘘组患者分别为(35±5)g/L、(1.5±0.7)×109/L、(2.1±0.9)g/L、(10.4 ±2.1)g/L、(0.80±0.60) g/L,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32±5)g/L、(1.3±0.5)×109/L、(1.8±0.7) g/L、(8.2±2.1)g/L、(1.20 ±0.60) g/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25,1.785,2.756,2.882,2.278,P>0.05).鼻肠管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消化道漏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例、0、(7.2±1.8)d;空肠造瘘组患者分别为0、0、(8.1±2.2)d;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0、1例、(7.8 ±2.6)d,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88,P>0.05).鼻肠管组、空肠造瘘组和肠外营养组患者术后第3、7天前白蛋白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68±34) mg/L、(167±32) mg/L、(3.1±1.6)d,(162±36) mg/L、(166±34) mg/L、(3.3±2.1)d,(127±38) mg/L、(118±26) mg/L、(4.2±2.1)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09,4.438,3.425,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术后第3、7天前白蛋白鼻肠管组和空肠造瘘组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鼻肠管组和空肠造瘘组显著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8,2.225,2.189,2.185,2.228,2.155,P<0.05);术后第3、7天前白蛋白、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鼻肠管组和空肠造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1.408,1.733,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 ~ 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无因术后并发症再次入院患者.结论 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优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经螺旋型鼻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可靠,可促进患者营养状态改善及肠功能恢复,利于患者术后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分析评价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等,收集比较胃癌根除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治疗结果。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包括426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肠内营养组排气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OR=-2.69,95%CI (-3.45,-2.13)];排便时间、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间不存在异质性(P>0.05,I2=0%)。结论: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排气时间较肠外营养组短,说明肠内营养符合机体的一般代谢规律,可能是目前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可以促进预后且其安全性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4.
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术后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646例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215例)和肠内营养组(215例)及对照组(216例),术后营养支持7d,采用等热卡[125.5kJ(30kcal)·kg-1·d-1]和等氮(0.25g·kg-1·d-1);对照组术后常规补液直至恢复正常饮食。观察比较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入选的3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总死亡率为1.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外营养组33.5%(72例),肠内营养组28.4%(61例),对照组44.9%(97例);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1;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0。肠内营养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0.2%,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15.3%,P=0.002;而两组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vs.23.7%,P=0.06)。住院时间:肠外营养组(11.2±5.0)d,肠内营养组(9.8±3.4)d,对照组(14.5±7.1)d;肠内营养组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02;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3;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1。结论术后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预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疗效观察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CEP组),分别于术后24 h后予营养支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免疫指标及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TPN组9%、CEP组3%);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PN组(69.75±9.49)h、CEP组(48.54±8.46)h;平均住院时间TPN组(15.18±2.21)d、CEP组(12.89±2.23)d,CEP组明显低于TPN组(P<0.05);两组术后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和体质量(BW)在营养支持后均有所下降(P<0.05),TPN组淋巴细胞计数(LY)减少(P<0.05),CEP组L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营养及免疫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在加快免疫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优于全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后接受EN和肠外营养(PN)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营养支持方法 对患者营养状况、围手术期并发症、胃肠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及血清蛋白的影响.结果 与PN组比较,EN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早(P=0.001),住院时间短(P=0.004),且术后8 d前清蛋白和清蛋白恢复较快(均P<0.05).结论 早期EN是胃癌根治术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3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收治的55例肝叶切除术患者,均为择期手术.根据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肠内外营养组(n=25)和肠外营养组(n=30).结果 肠内外营养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28% vs 40%),[(4.50±0.50)d vs (5.50±1.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体重指数变化[(22.10±1.80) vs (22.30±1.70)]、前白蛋白[(130.00±45.00) mg/Lvs (124.00±55.00) mg/L]和白蛋白[(35.50±2.72) g/L vs (36.50±2.70) g/L]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分为回输组(32例)和非回输组(19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胆汁和胰液日均引流量,手术情况,肠内营养耐受性,肝脏功能及营养状态等指标.应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回输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3% (1/32),低于非回输组患者的26%( 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组患者自术后4~10 d胰液日引流量显著低于非回输组(t=7.143,9.244,8.808,7.915,6.461,14.097,15.038,P<0.05),而两组患者胆汁日均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支持治疗后,回输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为9%(3/32),低于非回输组的37%(7/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组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支持的平均时间为3d,短于非回输组的4 d(U=145.000,P<0.05).回输组和非回输组患者术前TBil、DBil、IBil分别为(261±108)、(132±55)、(129±55) μmol/L和(239±92)、(124±46)、(116 +46) μmol/L;营养支持治疗12 d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39±19)、(20±10)、(19±9) μmol/L和(55±22)、(29±12)、(26±11) μmoL/L,回输组患者上述指标下降程度高于非回输组(t=7.324,8.437,5.827,P<0.05).回输组和非回输组患者术前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分别为(0.261±0.021)g/L、(34.3±2.8) mg/L、(3.08±0.26) g/L和(0.263 ±0.021 )g/L、(33.8±3.5) mg/L、(3.10±0.27)g/L;术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迅速下降,营养支持治疗3d后各项指标逐步回升,12 d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0.238±0.025)g/L、(30.7±2.0)mg/L、(2.78±0.19)g/L和(0.222±0.025) g/L、(29.3±2.1)mg/L、(2.63±0.21)g/L,并且回输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非回输组(t=4.615,6.097,4.913,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可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耐受性,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促进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全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患者恢复效果及对免疫指标IgG、IgM、Ig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间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组(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人数等采取率(%)表示,组间率采取χ2检验;术前、术后血清相关指标免疫指标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采取(x±s)表示,计量资料先作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使用单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使用配对秩和检验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没有差异(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明显高于术前(P0.05),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总蛋白(TP)明显低于术前(P0.05),血红蛋白(HB)变化不显著。术后第8天,肠内营养组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而肠外营养组仅有ALB、PA、TP恢复正常,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发生呕吐、腹泻、腹痛和腹胀的人数均少于肠外营养组患者,总发生率5.0%(2/40)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0.0%(1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17,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更有效的改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和免疫力,促进快速恢复,安全高效,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差异. 方法 将2009年至2011年来,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17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观察两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营养支持的并发症、体重、血浆白蛋白、早期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EN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PN组,早期化疗不良反应明显低于PN组. 结论 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显著改善术后的营养指标,尤其是肠内营养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营养康复、减少早期辅助化疗不良反应,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40例)和PN组(40例)。于术后48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术后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完全肠外营养组(TPN)、完全肠内营养组(TEN)及部分肠内加肠外营养组(EN加PN),每组40例。比较3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耐受性、术后7d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营养支持过程中,EN加PN组耐受性(97.5%,39/40)明显高于TPN组(82.5%,33/40)和TEN组(80.0%,32/40)(P〈0.05)。术后7d,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加PN组和TEN组CD3、CD4、CD4/CD8等免疫指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EN加PN组和TEN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5.13%(2/39)和6.25%(2/32)比12.12%(4/33),P〈0.05],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快于TPN组f(49.5±22.1)h和(48.2±17.6)h比(68.2±16.7)h,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EN加PN为最佳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3.
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EN)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胃癌手术后需要营养支持的90例患者随机进入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术前、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结果(1)EN组体重、上臂肌围(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血红蛋白均高于PN组(P>0.05);(2)PN组血浆白蛋白、血中谷氨酰胺的下降较EN组明显,P=0.02和0.009;(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N组8.9%(4/45例),PN组26.7%(12/4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死亡4例,其中PN组3例,EN组1例。结论EN可降低胃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病人营养状态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探讨PD术后营养支持的意义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在2008年至2011年间,按特定筛选标准入组40例病人。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PD术后病人EN和PN支持模式后的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结果:PN组和EN+PN组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在术前1 d,术后第7、10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白蛋白水平在术后第7、10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EN+PN组并发症总数明显少于PN组(P<0.05)。PN组病人出现肝功能损害机会较大(P<0.05),EN+PN组病人中心静脉导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PN组,住院费用也明显少于PN组(P<0.01)。结论:PD术后病人PN和EN支持对营养状况都有明显改善作用,PN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相对EN有一定优势,但长期应用存在较多不利因素,在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尽早行消化道EN,并以EN和PN联合方式进行术后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和人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360例老年胃癌患者分为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180例.EEN组术后20~24 h开始行EEN;PN组术后1d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开始PN.术前、术后1d、7d检测营养指标、免疫和人体成分指标测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免疫指标及人体成分指标值均有降低,但EEN组术后下降程度显著小于PN组(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EEN支持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人体成分的变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 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 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GB)、血浆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 d 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54.6%(6/1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灌注化疗(HIIC)及术后营养支持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江苏省肿瘤医院胃肿瘤诊疗中心收治的6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EN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20例)、HIIC加EN组(HIIC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22例)和HIIC加PN组(HIIC加术后肠外营养,23例)。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3、7、12d,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尿L/M比值,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结果术前1d,EN组、HIIC加EN组和HIIC加PN组患者L/M值分别为0.0280+0.0183、0.0305+0.0208和0.0298±0.0229;术后3d,3N患者L/M值均明显升高(0.1235±0.0611、0.1648±0.0571和0.1702±0.062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IIC加EN组和HIIC加PN组明显高于EN组(P〈0.05);之后,3组L/M值均开始回落.至术后12d,EN组(0.0278±0.0217)和HIIC加EN组(0.0336±0.0235)L/M值已回落至术前水平(均P〉0.05)。而HIIC加PN组(0.0616±0.0430)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及其他两组(均P〈0.05)。与术前1d相比,术后12dEN组和HIIC加EN组患者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HIIC加EN组和HIIC加PN组CD4+细胞比例显著低于EN组(均P〈0.05)。结论HIIC会加重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肠黏膜通透性的损伤,并一定程度地抑制细胞免疫功能: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改善HIIC引起的肠黏膜通透性损害。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方法、效果。方法 对209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146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3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1),而肠内营养组腹泻发生率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00),住院费用、胃肠减压总量、胸腔引流液量亦较静脉营养组明显减少(P=0.000)。术后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量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而血尿素氮、肌酐和中性粒细胞数低于静脉营养组(P=0.000)。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参麦注射液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胃癌患者半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19例、肠内营养组19例、观察组(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20例,术前第1d及术后第1、5、9d检测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观察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9d血清CD3、CD4、CD4/CD8、前白蛋白均比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相应指标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IgA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缩短(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较常规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