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精确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e L  Wang M  Rong G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6):379-38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定位方法。方法取20例新鲜或冷冻保存的尸体膝关节,通过做骨道至股骨和胫骨的ACL附丽区,穿以钢丝并被动屈曲膝关节,测得其长度参数。用自行研制的等距测尺,连续观察测值的变化。结果在30°~120°屈曲过程中,前上区纤维由短变长,前方制约作用逐渐增加;后上及中心区纤维的长度变化很小;前下区及后下区纤维由长变短,前方制约作用逐渐减少。结论股骨附丽区后上区和中心区应视为ACL的重建位置。在陈旧损伤附丽区标志不明时,可使用等距测尺来决定重建位置中心。  相似文献   

2.
股骨单隧道内分叉双束纤维重建后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在人膝关节标本上行股骨单隧道分叉双束纤维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探讨其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应用力学试验机对14侧捐赠新鲜冷冻人膝关节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男12侧,女2侧;年龄20~31岁。标本股骨段长20cm,胫骨段长20cm。首先测量PCL完整时胫骨后移距离和交叉韧带的应变(完整组,n=14);然后切断PCL(切断组,n=14),测量胫骨受力时的后移距离后,再将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单束重建组(n=7)和分叉双束重建组(n=7),分别测量屈膝0、30、60、90和120°5个角度时胫骨后移距离和移植韧带的应变。结果胫骨受到100N后向力量,完整组在不同屈膝角度下,胫骨向后移位1.97±0.29~2.60±0.23mm,前外束和后内束纤维交替紧张松弛。切断组膝关节明显松弛,胫骨向后移位达11.27±1.06~14.94±0.67mm,与完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束纤维重建组,在不同屈膝角度下胫骨向后移位1.99±0.19~2.72±0.38mm,移植韧带持续紧张。双束纤维重建组在不同屈膝角度下胫骨向后移位2.27±0.32~3.05±0.44mm,移植的双束纤维交替紧张,协同作用。组内比较:双束重建组在不同屈膝角度时胫骨向后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束重建组在屈膝90°时与屈膝30、60和120°时相比,胫骨后移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单隧道内分叉双束纤维重建PCL术在各屈膝角度均能有效防止胫骨后移,股骨单隧道单束重建术屈膝90°时后移较其他角度时增大。分叉双束重建PCL的两束纤维束交替紧张,生物力学特征更接近于正常PCL。  相似文献   

3.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重建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前交叉韧带 (AnteriorCruciateLigament简称ACL)损伤在膝关节损伤中比较多见 ,约占 15 %~ 2 0 % ,通常为复合伤。ACL损伤特别是断裂后的治疗比较棘手 ,除单纯的止点处撕裂或伴有骨块撕脱者手术比较简单外 ,其余的断裂均需早期或后期行韧带重建 ,一般认为伴有合并损伤尤其是内侧关节囊、伸膝筋膜横形撕裂以及内侧副韧带断裂时需早期重建 ,单纯ACL损伤则应后期重建[1] 。恢复或加强关节囊或侧副韧带的手术称外重建 ,因其疗效不确切而临床很少单独使用 ,常作为内重建的补充 ;内重建是模拟恢复关节内的正常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前内束及后外束股骨止点的解剖位置,找到确定ACL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止点的简单可行的方法,为双束重建ACL手术中的股骨骨道定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解剖18个新鲜膝关节标本(25~45岁)的股骨端前内束和后外束的足迹,以标定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的位置。在屈膝90°位,测量ACL前内束及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股骨髁间窝外侧壁前方、后方和下方软骨缘的距离。再对测量数据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 ACL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前方软骨缘(8.55±1.33)mm,距离股骨后方软骨缘(8.65±1.54)mm,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t=-0.191,P〉0.05);而ACL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下方软骨缘(5.11±0.79)mm。ACL前内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前方软骨缘(14.95±2.06)mm,距离股骨后方软骨缘(6.08±0.88)mm,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16.633,P〈0.01);而ACL前内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下方软骨缘(9.10±1.55)mm。结论膝关节屈膝90°时,ACL后外束的股骨止点中心点位于股骨髁间窝外侧壁距离下方软骨缘5mm的高度,并处在与前方和后方软骨缘几乎等距的位置。而ACL前内束的股骨止点中心点位于股骨髁间窝外侧壁距离下方软骨缘9mm的高度,并处在前后连线大约后1/3的位置。在ACL双束重建的手术中,应用本研究的结果能够简单、快捷地确定ACL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骨道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恢复膝关节前后方向稳定性的能力,并与单束单隧道重建法进行生物力学性能的比较。[方法]应用跟腱分别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单前内侧束和单后外侧束三种方法对10个新鲜尸体膝关节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15°、30°、60°及90°时对胫骨施行±100 N的作用力,测量胫骨相对于股骨移动的距离。[结果]在屈膝角度较小(0°~30°)的情况下,单前内侧束重建法术后胫骨的移动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但屈曲超过30°,特别是超过60°后,单前内侧束重建法术后胫骨移动的距离明显大于完整标本(P<0.05)。在屈膝角度<60°的情况下,单后外侧束重建法胫骨移动的距离明显大于完整标本(P<0.05):但屈曲超过60°胫骨移动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在膝关节的整个屈曲范围(0°~90°)内,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术后胫骨移动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在膝关节的整个屈曲范围(0°~90°)内,比单束股骨单隧道重建法能更有效的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2):1118-1120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于胫骨止点处的解剖形态以及测量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交汇点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对胫骨骨道定位的解剖学意义,为ACL重建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8例,仔细剔除关节周围肌肉、后关节囊等结构,保留前后交叉韧带及两侧侧副韧带,保证膝关节正常屈伸范围。在屈伸膝关节时按照ACL纤维张力区将其分为前内束和后外束,在胫骨附着处将ACL切断制备ACL损伤模型。用测量工具和Phontoshop软件获取ACL基本解剖参数以及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的交汇点、ACL前缘、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分别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结果]ACL平均体部直径为(11.21±0.76)mm,ACL在胫骨止点处的平均最大横径为(11.34±0.79)mm,平均最大前后径为(16.54±0.82)mm。前内束和后外束在胫骨止点处的平均面积分别为(113.35±29.65)mm~2和(83.29±16.99)mm~2。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的交汇点、ACL前缘以及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2.13±0.96)mm,(21.14±0.83)mm和(8.82±0.77)mm。[结论]利用胫骨平台骨道定位ACL在股骨的解剖止点现实可行,在ACL重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骨道位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患者术后骨道位置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初步探讨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定位评价.方法 随访研究2005年5至12月33例自体胭绳肌腱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的患者,通过X线片测量其骨道位置.术后29例获14~2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KT-2000及Biodex肌力测试评价.结果 患者术后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及KT-2000结果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前内束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线水平的股骨外髁长度的29.68%±5.25%,高度的16.93%±5.73%.后外束股骨骨道位于Blumensaat线水平的股骨外髁长度的30.33%±9.44%,高度的31.24%±6.87%.前内束和后外束胫骨骨道分别位于胫骨平台长度的32.92%±5.37%和46.33%±7.74%.前内束股骨骨道前后位置与KT-2000 30°前后稳定性呈负相关(P<0.05),即前内骨道越偏后30°稳定性越好.前内束股骨骨道相对外髁高低程度与患肢术后12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正相关.后外束股骨骨道前后位置与6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正相关,后外束胫骨骨道前后位置与120°角速度下屈肌力矩呈负相关.骨道位置与各功能评分均未表现出相关性.结论 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X线测量可以较客观、准确地反映骨道的定位情况并分析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留前交叉韧带残束在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2006年10月~ 2009年10月保留残束重建前交叉韧带39例,其中运动伤3例,交通事故伤24例,生活扭伤12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18 ~52岁,平均31岁.关节镜下发现前内侧束断裂13例,后外侧束断裂26例;在股骨髁间窝处ACL上止点断裂29例,在胫骨止点断裂10例.采用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单束前交叉韧带,均保留原前交叉韧带残束,胫骨端、股骨端采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本组39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13 ~28个月,平均24个月,膝关节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70.5分,终末随访平均93.8分,术后提高23.3分.前抽屉试验阴性39例;Lachman试验阴性37例,弱阳性2例.按BRISTOL膝关节评分系统对术后疗效评分,优35例,良4例.[结论]对于前交叉韧带部分纤维束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残束的重建,能够促进移植韧带的再血管化及本体神经感受器的建立,有利于术后膝关节早期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围膝关节骨折术后粘连、关节僵硬是常见的并发症 ,多由于关节内骨折破坏关节结构、术后外固定时间过长引起。我院自 1996年 6月— 2 0 0 1年 6月收治 92例围膝关节骨折 ,采用CPM机、中药外熏洗及几丁糖关节内注射方法 ,收到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92例中男 61例 ,女 31例 ;年龄 2 3~ 69岁 ,平均4 1 6岁。骨折部位 :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 2 6例 ,胫骨平台骨折 4 3例 ,髌骨骨折 2 3例。骨折分类 :闭合性骨折 67例 ,开放性骨折 2 5例。2 治疗方法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一般采用解剖钢板或动力髁螺钉 (dynamiccondylarscre…  相似文献   

10.
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PCL)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并与单束重建法进行比较。方法用双束股骨双隧道、单束前位点和单束后位点三种方法对膝关节标本进行后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30°、60°、90°及120°时,对胫骨施行200N的后向作用力,测量胫骨相对于股骨后移的距离。结果在屈膝角度较小(0°~30°)的情况下,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但屈曲超过30°,特别是超过60°后,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明显大于完整标本(P<0.01)。在膝关节的整个屈曲范围(0°~120°)内,双束股骨双隧道和单束前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在某些角度有轻微的过度限制胫骨后移的现象。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在膝关节的整个屈伸范围(0°~120°)内,可以有效地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单束前位点重建法维持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也较强;而单束后位点重建法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最不确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