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内乳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IM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作IM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86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MA参与肝癌供血患者进行TACE。全部病例均曾行TACE治疗,16例曾行经皮微波固化治疗,4例有外科手术史。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行IMA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或PVA颗粒,并摄肝区平片,观察肝区碘油分布及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病灶均为巨块型,均位于肝脏前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57例累及S4、S5、S8段,29例累及S5、S7、S8。80例为右侧IMA参与供血,5例为左侧IMA参与供血,1例为双侧IMA参与供血。86例参与供血的IMA栓塞全部成功。未出现皮肤损伤并发症。结论IMA参与肿瘤供血一般多见于过去曾多次行TACE的巨块型肝癌患者,且肿块位于肝前部。IMA TACE方法安全,技术可行,但应警惕皮肤损伤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左侧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左膈下动脉(LIPA)对肝癌的供血及其介入性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评价经导管行L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资料与方法 对16例经DSA确认有LIPA 参与肝癌供血者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其中,结节型15例,巨块型1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常规行腹腔动脉、肝动脉及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PVA)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DS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3例(81.2%):5例位于S3, 5例位于S2,3例位于S4.病灶位于肝右叶(S5)3例 (18.8%).16例患者LIPA TACE全部成功.8例进行LIPA化疗栓塞时发现肝动脉完全阻塞.2例术后发生左下肺叶盘状肺不张和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LIPA参与肝癌供血多见于多次行TACE的患者并且肿块位于肝左叶.栓塞LIPA的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相似文献   

3.
肝癌肝外动脉供血随着介入放射技术水平的提高,已被血管造影所证实,充分认识这些肝外动脉供血的特点,是实施介入治疗,提高临床肝癌动脉化学药物栓塞(TACE)的总体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具有肝外动脉供血的89例肝癌患者血管造影表现和特点及其夼入治疗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肝癌脾动脉供血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2 9岁。近日来觉全身乏力 ,消瘦 ,食欲减退 ,伴右上腹疼痛来我院就诊。作胃肠道检查无明显异常阳性征象 ,后又作CT平扫加增强扫描 ,诊断为肝癌。收住入院 ,行介入治疗。采用Seldmder技术经右侧股动穿刺插管将 6FCobra导管置于腹腔动脉内 ,在DSA机下行造影检查 ,结果 ,脾动脉显示良好 ,肝动脉未显示 ,同时 ,并发现从腹部左侧发出一支血管直达肝脏。遂调整机器光圈 ,缩小图像尽量包全上腹部 ,再用超选技术经导管插入 0 .0 35黑泥鳅导丝将导管送至脾动脉主干内 ,再次行脾动脉造影 ,发现这支变异血管是从脾脏下极发…  相似文献   

5.
6.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比102例经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与术后DSA片。分析单纯化疗组(TAI,44例)和化疗加化疗栓塞组(TAI TACE,58例)介入术后的影像表现。结果:TAI组:瘤体缩小4例,无变化23例,染色变淡26例,供血动脉末梢变细、闭塞11例,血管湖或动静脉瘘形成8例。TAI TACE组:瘤体缩小9例(僵直瘤血管逐渐迂曲5例),无变化35例,瘤体进展伴碘油缺损12例(无肝内侧枝形成),肝内侧支形成11例(均见侧支形成侧碘油缺损),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影像分析,对术后疗效评估,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笔者分析了94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参与肝癌侧支供血的血管造影资料,描述其侧支供血的X线表现。根据供血量的多少分为主要供血、合并供血和辅助供血三种类型。上述分型能反映胃十二指肠动脉参与肝癌侧支供血的特点,对治疗提供影像诊断依据。本文还探讨了胃十二指肠动脉侧支供血的形成机制,认为与肝癌侵及脏面包膜或突出至脏面轮廓以外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动脉解剖变异和肝癌多支供血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140例肝癌行介入治疗前常规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邻近膈肌病灶加作选择性膈下动脉造影,分析造影图象。结果:肝动脉常见型113例(80.8%),变异27例(19.2%)。病灶单纯由肝动脉供血92例,48例存在除肝动脉外的多支血管供血。结论:熟悉肝癌的血供特点可指导术者方便快捷插入导管,发现除肝动脉外的供血动脉,并给予化疗栓塞以确保疗效。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临床意义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插管技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4 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现肝外动脉供血5 1条 ,分别超选择插管行化疗栓塞。结果 :肝外动脉供血与肿瘤部位、大小密切相关。治疗三周后复查 ,肿瘤缩小 >5 0 %者 14例 (30 .4 % ) ;肿瘤缩小 <5 0 %而 >2 5 %者 2 2例 (47.8% ) ;肿瘤无明显变化 10例 (2 1.7% )。AFP下降 >5 0 %者 2 8例(80 .0 % )。肝功能损害轻 ,全部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肝癌有丰富的肝外动脉供血。对肝外动脉供血支超选择性栓塞治疗 ,对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脾动脉在肝癌供血中的DSA表现和治疗价值.方法 3例肝癌患者在栓塞治疗中行DSA检查发现肿瘤有脾动脉供血,对DSA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并同时进行超选择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3例肝癌患者经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后,所有病例的供血血管均显著减少,病灶均明显缩小.结论 脾动脉供血型肝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肝动脉变异性供血,熟悉其血管变异的特点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脾动脉栓塞在急诊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经脾动脉造影,根据脾脏受损程度行脾动脉栓塞治疗急诊外伤性脾破裂101例.结果 术后患者均有左上腹轻度胀痛,左侧胸腔积液56例,腹膜后血肿5例,脾脓肿1例,胰腺炎1例,左下肺膨胀不全1例.96例急诊外伤性脾破裂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肾联合介入栓塞治疗脾肾损伤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4例外伤性脾肾损伤出血患者行血管造影后,采用明胶海绵对出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栓塞治疗。结果 24例患者全部一次性栓塞成功,均得以存活,并发症轻微,复查效果良好。结论对加以选择的患者实施脾肾联合介入栓塞治疗脾肾损伤出血的疗效确切,安全有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3.
外科术后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DSA诊断及介入治疗在外科术后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8月-2008年1月经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的14例外科术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其中胃大部切除术后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例,削宫产术后2例,肾结石取石术后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1例,内痔术后1例.结果 共发现17处动脉出血,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2例,胃左动脉出血4例,膈动脉出血1例,胃短动脉出血1例,肠系膜上动脉出血2例,肾动脉出血4例,子宫动脉出血2例,阴部内动脉的肛动脉出血1例.全部病例经DSA明确诊断,其中13例进行栓塞治疗,均一次性栓塞止血成功,1例超选插管失败而再次外科手术止血,止血有效率达92.3%.所有病例均无器官坏死、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在外科术后出血的诊断及介入治疗上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操作时间短、安全、疗效可靠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The site of fatal haemorrhage from the splenic artery, caused in one case by a ruptured aneurysm and in another case by an intracystic haemorrhage of a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pseudocyst, was revealed by postmortem angiography. Radiopaque silicone rubber vulcanizing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used as contrast medium. In the latter case, the dissection was seriously hampered by tight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adhesions following four abdominal operations to control bleeding into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usefulness of postmortem angiography with contrast medium vulcanizing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postmortem diagnosis of rare causes of 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 Offprint requests to: P. J. Karhune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用三维DSA观察子宫动脉的开口位置、解剖形态及最佳投照角度,以提高子宫动脉的插管成功率.方法 对42例(84侧)成年女性子宫动脉进行前瞻性206°旋转DSA检查,对获取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子宫动脉的DSA表现,并观察子宫动脉的最佳显示角度.结果 所有84侧子宫动脉开口均能在三维DSA上清晰显示,其中58侧起源...  相似文献   

16.
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协同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协同应用的价值。方法肺癌介入治疗患者46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加增强。其中,26例术前通过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三维重组技术完成肺癌供血动脉MSCTA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即为CTA组。20例未行MSCTA重组,即为无CTA组。对两组术中查找肿瘤供血动脉数量、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序列次数、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全组46例均插管成功,并完成介入治疗。CTA组术中DSA造影显示供血动脉情况与MSCTA显示一致。两组术中在查找供血动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次数、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A组均少于无CTA组。而对支气管动脉变异、多支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的显示,CTA组优于无CTA组。CTA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无CTA组中1例术后出现“脊前动脉综合征”。结论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协同应用是较合理、可行的操作方案,术前常规行MSCTA有利于降低术中操作难度、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疗效。  相似文献   

17.
DSA对外伤后动脉损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DSA对外伤后动脉损伤的诊治价值。方法:对外伤后疑合并血管损伤患者进行DSA检查,40例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法经健侧股动脉穿刺,当导管插管至可疑血管近端时行DSA造影,栓塞材料使用弹簧圈或明胶海绵,结果:检查结果阳性38例,阳性率为95%,损伤血管有48条。造影征象:血管闭塞26条,充盈缺损7条,近端扩张7条,对比剂外渗5例,对比剂滞留5例,管腔细小15例,血流变慢9例, 以增多19例,假性动脉瘤5例,动静脉瘘1例。病理分析:血管断裂9条,血管痉挛3条,血管挫伤17条,血栓形成20条,血管受压4条,假性动脉瘤5例,动静脉瘘1例,盘膜间隙综合征2例。对38例阳性患者行带皮瓣移植9例,行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4例,保守治疗5例,其余为手术治疗,疗效为治愈29例,好转8例,转院1例。结论:DSA对外伤后动脉损伤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外伤后1-2d为血管闭塞的高危时期,对可凝病例应立即行DSA检查,明确诊断;DSA检查可提高带血管皮瓣移植术的成功率,适当病例行介入治疗可替代传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8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DSA表现,评价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8例均进行了cT检查,并均得到手术证实,包虫3项试验检查均呈阳性。8例行DSA检查,其中3例经导管注入碘化油栓塞治疗。随访3个月。结果DSA表现为肝动脉迂曲,增粗,包绕,呈“抱球”征象。8例毛细血管期有环形染色。3例栓塞后DSA表现有碘化油沉积。3个月后CT随访,碘化油沉积良好。手术病理所见病灶区碘油沉积。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DSA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介入性治疗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非手术治疗提供了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症介入诊疗价值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急症介人在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影响因素,探讨其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动脉性上消化道出血资料.分析导管在2级动脉和3-4级动脉开口造影时出血阳性率差异:经导管灌注缩血管药、止血剂和经导管栓塞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结果 导管在2级和3-4级动脉开口处出血的阳性诊断率分别为21.4%(12/56)和100%(56/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前、后(24 h内)平均收缩压分别为(93.14±18.63)mmHg和(116.84 ±13.61)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经导管灌注垂体后叶素和血凝酶20例,技术成功率80%(16/20),临床成功率55%(11/20).再出血9例行微导管超选择栓塞,7例成功,2例失败,接受手术治疗.经导管灌注血凝酶和明胶海绵条栓塞共45例(36例+9例灌注后再出血),技术成功率93%(42/45),临床成功率89%(40/45).2种介入治疗方法比较,止血的技术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8),临床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例患者栓塞后因酗酒再出血,血管造影显示原出血动脉闭塞:1例患者仅行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和栓塞,死于动脉性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肝动脉.门静脉瘘).结论 急症介入能快速发现出血部位并有效控制出血,是急性上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有效诊疗手段;出血的诊断率、止血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受多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咯血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效果。 方法将34例咯血患者按介入栓塞治疗前是否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分为单纯DSA组及术前CTA组,每组17例。比较两组检出可疑出血动脉情况、手术时间及术后一年复发率,分析术前CTA组的CTA血管检出率。 结果术前CTA组共检出可疑出血动脉28支,单纯DSA组检出31支,并全部予以栓塞。术前CTA组的手术时间为(28.33±7.68)min,低于单纯DSA组的(40.55±10.0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P<0.05)。 结论支气管动脉CTA可以客观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的起源、数目及走形,可为术中寻找出血动脉提供准确的定位。并且能减少手术时间及医患人员的辐射剂量,避免漏栓,降低复发几率,对指导咯血的介入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