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PCT及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变化,探讨PCT及乳酸清除率在评价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ICU脓毒症患者60例。根据病情转归可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12例;根据患者乳酸清除率水平(以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39例,低乳酸清除率组21例。当患者确诊为脓毒症后留取静脉血10ml,离心取血清监测PCT水平;确诊为脓毒症后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治疗6h后再次抽取2ml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并对患者确诊当天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域(APACHE域)评分。结果死亡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PCT水平、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及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均较存活组明显增高(P<0.01);死亡组6h乳酸清除率较存活组明显降低(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在性别组成、年龄、动脉初始血乳酸水平、血清PCT水平及APACHE域评分之间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脓毒症休克的发生例数及病死率均较低乳酸清除率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PCT能反应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一个评价临床治疗疗效和预测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脓毒症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4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感染危重患者200例,其中脓毒症组140例,局部感染组6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科后进行APACHEⅡ评分,监测患者血清PCT水平及动态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脓毒症组和局部感染组首次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休克组和休克组首次PCT水平、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组PCT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组PCT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并维持较高水平。结论血清PCT水平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评估病情、判断预后及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在脓毒症诊疗过程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联合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对小儿脓毒症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128例脓毒症患儿分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25例,轻度组45例,严重组31例,休克组27例。根据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各组血清PCT、CRP 及SOFA 评分。结果①患儿的血清PCT、CRP及SOFA评分均高于正常,且均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除严重组与休克组的CRP水平接近外,其他相邻两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死亡组血清PCT、CRP 及SOFA 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CT 与SOFA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血清PCT、CRP与SOFA评分均是脓毒症患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PCT 联合SOFA 评分对脓毒症患儿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肌钙蛋白I(cTnI)对脓毒症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 人选住院的脓毒症患者66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脓毒症组(24例)、严重脓毒症组(22例)及脓毒症休克组(20例);根据患者的28天生存率,分为死亡组(20例)和存活组(46例).在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清cTnI、NT-pro-BN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各组血清cTnI、NT-pro-BN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分析NT-pro-BNP、cTnI水平与PCT水平、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休克组的血清NT-pro-BNP、cTnI、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严重脓毒症组及一般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的血清NT-pro-BNP、cTnI、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高于一般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血清cTnI、NT-pro-BNP、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与PCT呈正相关(r分别=0.901,0.866,P<0.05),血清NT-pro-BNP、cTnI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02、0.521,P<0.05).结论 血清cTnI与NT-pro-BNP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常规临床检测指标来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脓毒症患者诊断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并发脓毒症患者27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无并发脓毒症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段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与脓毒症程度呈正相关,即脓毒症程度越重的患者血清PCT水平越高(P〈0.05)。结论血清PCT对脓毒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监测其动态变化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脓毒症患者100例入脓毒症组及健康体检成年人80例为对照组,检测脓毒症组和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脓毒症患者予以Sepsis集束化治疗及乌司他丁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PCT、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探讨PCT水平变化及其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探讨不同预后患者PCT水平的差异。结果脓毒症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治疗进展血浆PCT水平逐渐降低(P<0.01)。死亡患者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且PCT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PCT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联合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长沙市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68例脓毒症患者按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PCT,并同时进行APACHE Ⅱ评分,对PCT与APACHE Ⅱ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再根据患者转归不同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评价PCT、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判断的指导价值。结果脓毒症组PC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PCT低于脓毒性休克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CT及APACHE 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PCT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具有相关性;检测PCT水平联合APACHE Ⅱ评分对脓毒症病情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早期乳酸动态监测指标预测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115例,按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所有患者入 ICU 后,尽早开始治疗,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入 ICU 第1个24 h 内 APACHEⅡ评分、SOFA 评分、Ramsay 评分、医院住院时间、ICU 住院时间、原发病发生情况、可疑感染源、28 d 病死率;记录2组患者液体复苏不同时点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ScvO2改变情况(ScvO2 variation )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等,评价各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2例因入组后24 h 内放弃治疗而排除本研究,所有患者至入院28 d 共21例死亡。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 APACHEⅡ评分及 SOFA 评分均升高,医院住院时间延长,T24时的乳酸浓度明显升高,T12、T24时的乳酸清除率明显下降(P <0.05)。T24时乳酸清除率ROC 曲线下面积最大(AUC =0.78,95%CI:0.56~0.82),预测患者28 d 预后的准确性最高,不同时点 ScvO2、S cvO2 variation相关的 ROC 曲线下面积较小,预测患者28 d 预后的准确性较差。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4时的乳酸清除率和 APACHEⅡ评分是患者存活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入 ICU 后第1个24 h 内的乳酸清除率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最好,对预后的评价价值最高,即使超出入 ICU 最初6 h 的最佳治疗窗后,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也应以乳酸清除率为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儿童细菌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1月本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50例脓毒症危重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细菌感染组60例、病毒感染组36例、病因不明感染组54例。全部患儿于入院治疗前(R)及使用抗感染药物24h(TM)、96h(氏)分别检测血清PCT的水平。结果在抗感染治疗前,血清PCT在病因不明感染组中为(1.83±0.25)ng/ml,在病毒感染组中为(0.45±0.12)ng/ml,在细菌感染组中为(4.38±0.39)ng/ml;细菌感染组中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病因不明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监测全部患者的PCT水平发现,细菌感染组在抗感染治疗后血清PCT快速下降,而病毒感染组和病因不明感染组PCT水平仍维持在原有水平,其回落变化速度明显慢于细菌感染组(P〈0.05)。结论血清PCT与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具有对病情的早期评估、预后评价及疗效观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脓毒症患者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0(IL-10)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周口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6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入院28天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51例)和死亡组(25例)。比较两组脓毒症患者基线资料及入院24 h内血清PCT、IL-10及IL-18水平,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PCT,IL-10及IL-18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3种指标单独或联合使用对脓毒症预后的判断效能,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脓毒症患者性别和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存活组血清PCT,IL-10及IL-18的水平分别为(13.14±4.11)ng/mL,(675.90±91.78)ng/L及(814.02±156.8)ng/L,死亡组血清PCT,IL-10及IL-18的水平分别为(25.22±6.50)ng/mL,(400.4±135.4)ng/L及(1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的变化趋势与脓毒性休克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脓毒症休克患者146例,入院后1、3、5、7 d晨间空腹取静脉血,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PCT,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检测患者治疗0、24、48、72 h血清PCT值,并将结果与前一次结果比较计算出PCT下降百分比,用ΔPCT表示,评估PCT的变化趋势与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记录患者28 d死亡率,并将其记为死亡组,生存患者记为生存组,比较两组入院后1、3、5、7 d的PCT、CRP及WBC水平,评估PCT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CT的变化趋势与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相关性。随入住ICU时间的延长,生存组PCT、CRP呈下降趋势,死亡组PCT、CRP呈上升趋势,入院3 d起,两组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 d后两组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后1、3、5、7 d的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脓毒性休克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连续监测PCT的变化趋势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PCT水平的持续升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血清PCT可作为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其对于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肺炎合例并脓毒症患者完整资料作为探究依据,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将其分为严重脓毒症组(n=24)、轻微脓毒症组(n=30)、脓毒性休克组(n=26),另选取同期人院治疗的35例单纯性肺炎患者资料作为对比分析依据(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间的PCT、hs—CRP、Apache—Ⅱ变化差异,并以ROC曲线评估PCT、hs—CRP、Apache—Ⅱ评分对于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轻微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者间的PCT、Apache—Ⅱ得分呈递增升高的态势,各类脓毒症患者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轻微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间的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hs—CRP、Apache—Ⅱ均对肺炎合并脓毒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PCT的特异性优于hs—CRP,而敏感度则低于hs—CRP。结论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均呈升高状态,其中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评估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程度与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周登川  王楠  方芳  张泓 《安徽医药》2015,(5):875-878
目的:探讨静脉血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其变化率在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2例脓毒症患者,分别于入室即刻(PCT1)、入室后72 h(PCT2)检测静脉血中PCT含量,并计算PCT变化率。患者入室后24 h内利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进行评分。以患者入室后28 d生存状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2例)和死亡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静脉血中PCT含量、PCT变化率及APACHEⅡ评分对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入室即刻PCT含量分别为14.72μg·L-1(7.82~20.25μg·L-1)比18.25μg·L-1(13.43~21.83μg·L-1),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7);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72 h PCT含量分别为4.11μg·L-1(2.03~8.22μg·L-1)比12.33μg·L-1(8.21~15.76μg·L-1),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PCT变化率依次为0.718(0.589~0.827)比0.365(0.256~0.57),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PCT变化率预测患者预后价值同APACHEⅡ评分一致,但优于不同时点静脉血中PCT含量,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敏感度82.7%,特异度75%。结论患者静脉血中PCT变化率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其预测能力优于入室即刻PCT和72 h PCT含量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含量变化,探讨二者联合检测在AP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AP患者92例,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5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8例,在发病24h内分别检测血清中PCT和SVCAM-1水平,并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h内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和SVCAM-1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急性重症胰腺炎组较轻症胰腺炎组PCT和SVCAM-1亦有显著性增高,P〈0.01。结论 PCT和SVCAM-1是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判断和预后评估的灵敏且特异的实验室指标,二者联检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介素6(IL-6)与脓毒症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治疗、病情评价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130例健康人和130例脓毒症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PCT和IL-6含量。结果PCT和IL-6水平在脓毒症患者组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期显着高于恢复期,死亡组大于存活组。结论PCT和IL-6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皮质醇水平变化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4例脓毒症患者、30例非脓毒症患者血清游离甲碘甲状腺原氨酸(FL)、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及血清皮质醇(COR)浓度进行对照分析,并对脓毒症生存和死亡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和COR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患者COR水平明显增高,而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降低。脓毒症死亡组COR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而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降低。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血清CO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与FT3、FT4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COR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脓毒症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价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内毒素对于腹腔感染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感染脓毒症8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存活和死亡)和病情严重程度(局部感染、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分组,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PCT及内毒素水平,比较PCT和内毒素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和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评分( 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core ,SO-FA)的相关性,并比较PCT、内毒素和两个临床评分系统对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根据不同评分及预后分组,各组之间PC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CT与两个评分系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内毒素与评分系统无显著相关。 PCT、内毒素、APACHE Ⅱ和SOFA评分对于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5.7%、56.3%、86.7%和86.0%。结论 PCT较内毒素能更好地评价腹腔感染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郭皓  齐宇明  王海燕  胡振杰 《河北医药》2010,32(22):3118-3120
目的 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脂多糖受体(mCD14)、HLA-DR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符合重症脓毒症患者35例和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按预后分为生存组(25例)和死亡组(1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mCD14、HLA-DR在病后不同时间的动态改变.结果 死亡组PBMC表面mCD14、HLA-DR各点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生存组mCD14在 0-24 h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48、72 h恢复正常对照组水平;HLA-DR在 0-48 h均低于正常对照组,72 h逐渐升高但仍未恢复正常对照水平,0-24 h生存组与死亡组mCD14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72小时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或〈0.01);0-48 h生存组与死亡组HLA-DR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2小时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呈抑制状态,不同预后患者其免疫功能恢复时mCD14恢复早于HLA-D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D-二聚体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6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7例、女69例,年龄(75.5±4.0)岁,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134例)、脓毒性休克组(32例),另根据治疗28 d后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119例)、死亡组(47例)。比较不同病情及预后情况患者血清TBil、D-二聚体及IL-6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TBil、D-二聚体及IL-6水平与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TBil、D-二聚体及IL-6水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血清TBil、D-二聚体、IL-6水平分别为(26.90±4.37)μmol/L、(4.86±1.14)mg/L、(276.25±24.33)pg/ml,均明显高于脓毒症组(19.85±3.83)μmol/L、(2.10±0.89)mg/L、(212.66±22.7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血清TBil、D-二聚体、IL-6水平分别为(24.15±4.09)μmol/L、(3.66±1.05)mg/L、(245.33±22.72)pg/ml,均明显高于生存组(20.05±3.56)μmol/L、(2.23±0.67)mg/L、(221.36±20.9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Bil、D-二聚体、IL-6水平与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均呈明显正相关(r=0.531、0.626、0.627,均P<0.001)。ROC显示,血清TBil、D-二聚体、IL-6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一定评估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790、0.795、0.785,均P<0.001],且三项联合评估价值较高(AUC=0.892,P<0.001)。结论 检测血清TBil、D-二聚体、IL-6水平可有效评估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且三者联合检测时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水平对早产儿脓毒血症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鹿邑县人民医院儿科治疗的182例脓毒血症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监测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记录临床资料,并观察预后情况。结果存活组患儿的胎龄大于死亡组,发病日龄长于死亡组,出生体重高于死亡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存活组患儿随治疗天数增加,血清CRP和PCT水平均逐渐降低且均小于死亡组,差异显著(P〈0.05);而死亡组患儿的血清CRP和PCT水平均随治疗天数增加基本无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患儿与死亡患儿的NCIS分级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水平对早产儿脓毒血症预后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