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对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入住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60例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导致猝死发生的临床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在导致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所有临床病因中,有40%的患者为冠心病导致心源性猝死,13.33%的患者是由于高血压心脏病导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6.67%的患者是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导致发生的心源性猝死。有60%的患者发现合并患有心力衰竭。结论导致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有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等,必须对心内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因素予以重视,对病因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制定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更有效的减少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诱发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发生心源性猝死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病因,6~12时及18~24时是猝死的易发时间,3~6月及11~12月是猝死的易发季节。猝死常见的直接原因是室性心律失常。结论控制多种危险因素,有效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将可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心源性猝死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心血管疾病的规律。现将108例心源性猝死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8例猝死患者均为心脏病住院者,在病情基本稳定后突然发生心脏骤停迅速死亡。猝死标准按WHO规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与心源性猝死有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防治心源性猝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部收治抢救的6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62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1)急救结果:成功复苏患者为11例,占17.74%,死亡51例,占82.26%。(2)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与冠心病相关性很强,占76.48%,猝死前多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3)心源性猝死的常见诱发原因为心理应激状态(35.29%),用力排便(21.57%),运动或过度劳累(19.61%)等。(4)在心源性猝死诸多危险因素中,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等。(5)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病年龄段、性别、发作时间、发作季节、心电图特征、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防治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在于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和危险因素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AMI2周后发生心脏性猝死10例。分析了猝死的原因,认为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室颤均为晚发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对于室颤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如纠正心功能不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长期应用等,可以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药源性自杀及猝死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延海 《淮海医药》2003,21(5):374-375
目的 分析抗精神病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致死及不明原因猝死 ,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 根据死亡病历 ,分析致死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严重的毒副反应。结果 药源性抑郁自杀 9例 ,阿斯综合征 5例 ,噎食窒息4例 ,过度镇静 3例 ,麻痹性肠梗阻 3例 ,粒细胞缺乏症 3例 ,迟发性运动障碍 3例 ,中毒 2例 ,MS 1例 ,猝死 11例。从出现临床危象后 ,2 4 h内死亡率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致死和猝死者为高 ( P<0 .0 1)。结论 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处理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反应 ,但要防止药物间协同作用导致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心内科老年患者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导致出现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40例心内科老年心源性猝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导致出现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加以分析,以研究具体的方法加以干预,降低心源性猝死疾病发生率。结果对造成心内科老年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疾病原因加以分析,主要因为患有冠心病疾病以及患有高血压疾病。对导致老年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加以分析发现,主要集中于进行相关剧烈活动以及患者的情绪过激等。在患者住院2周与3周之间,表现出猝死的患者90例(64.29%);在猝死率方面,夜间发生率同白天比较,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升高(P<0.05)。结论导致心内科老年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疾病的原因较多,疾病原因主要因为患者患有冠心病,疾病危险因素主要表现为进行相关剧烈活动以及患者的情绪过激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非心源性病变致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5例非心源性病变致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用药情况。结果45例患者经治疗后,1例死亡,其余患者复查心电图,全部恢复正常。结论心内科医生对患者采用多种一t~,Cn管药物治疗时,必须了解这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不利的相互作用的发生。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常潜在引起猝死的危险,须迅速积极的治疗,以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心源性猝死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的重要杀手.为了解老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点,识别老年高危病人,预防猝死,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现将我院8 年来所抢救的76 例心源性猝死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50例猝死原因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所收治的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本组50例神经内科住院猝死患者在猝死前的治疗记录、临床病症等,进而分析其猝死的时间及猝死的原因。结果10例患者为心源性猝死,占总患者数的20%;10例患者为肺栓塞猝死,占总患者数的20%;25例患者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猝死,占总患者数的50%;5例患者为不明原因猝死,占总患者数的10%。14例患者出现抽搐,5例患者出现昏倒,15例患者出现呼吸不规则、大汗淋漓,10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11例患者出现发绀,5例患者睡眠中猝死。有15例(30%)患者猝死时间为当天的10 h以后;有35例(70%)患者猝死时间为当天的0~10 h之内。结论医护人员在神经内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应该严密观察起病情变化,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看护,尽量避免出现猝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2018年2月我院精神科诊治的471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抗精神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涉及18种用药方案,其中单一用药5种,共249例;2种药物联用10种,共214例;3种或3种以上药物联用3种方案,共8例;应用率最高的5种药物为是氯氮平、利培酮、舒必利、奥氮平、奎硫平。结论:精神病临床治疗药物种类和用药方案较多,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应用,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用药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2.
精神病患者QTc间期异常与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病患者心血管病死率高 ,精神病患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可发生不能解释的猝死 ,可能是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所致 ,因为许多抗精神病药物的心脏电生理作用与奎尼丁相似。据报道 ,抗精神病药物过量可导致多形性室速 ,即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QTc延长是心脏病患者猝死的预测因素 ,药物诱发的 QTc间期延长程度是心律失常危险的重要标志。本文旨在确定精神病患者 QTc延长发生率 ,评价 QTc延长与抗精神病药物、用药剂量或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495例精神病患者及 1 0 1例健康对照者行心电图检查 ,应用逻辑回归方法对比两者 QTc,QT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进行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150例,对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风险因素进行干预。结果 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运动系统;单因素分析表明,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年龄、给药剂量、过敏史、合并用药、用药疗程以及既往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具有统计意义(P <0.05);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给药剂量(OR=3.576,95%CI=2.482-6.314)、合并用药(OR=6.411,95%CI=5.682-8.453)、用药疗程(OR=4.081,95%CI=3.235-4.572)、既往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OR=1.034,95%CI=0.284-4.391)为导致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高险因素(P <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院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011年的471例抗精神病药物所发生的ADR报告,对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用药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上报的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21~60岁;累及10个系统-器官,主要以神经系统不良反应(28.03%)及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19.32%)最常见。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抗精神病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抗精神病药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医护人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154份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用药方案、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54例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是大于40岁的中老年患者;病因复杂,多集中在脑血管疾病、脑萎缩、脑白质病3大原因;精神病表现综合征主要为精神病性症状,脑器质性精神病治疗方案多采用精神药物联用的方案,且奥氮平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脑器质性精神病的治疗药物。结论从药物流行病学角度考察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药物利用模式,对临床制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猝死是指直至死前 2 4小时仍无死亡迹象的非预期突然死亡[1] 。据国内外有关报道 ,精神科住院患者的猝死率明显高于综合医院住院病人的猝死率[2 ] ,住院精神患者猝死发生率约为 7‰[3] 。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情况比较复杂 ,猝死的原因与抗精神病药物及躯体因素等有关[4 ] 。本文仅就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关系作一阐述。1 猝死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关系目前猝死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关系尚无定论 ,与之有关的猝死发生率亦无报道。有报道表明药源性猝死者占精神科猝死者的 77 96 % [5] 。各类抗精神病药治疗特点不同 ,其不良反应也比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住院患者中,搜集上报的16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临床资料,如患者性别、年龄、用法用量、合并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史以及不良反应/事件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院上报的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各年龄段皆有发生,主要发生在30~60岁;不良反应/事件共累及7个系统-器官,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肝功能损害;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药物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上报例数多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结论 医疗机构应重视抗精神病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抗精神病药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发生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原因,便于指导临床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2013年9月心内科住院老年患者48例,分析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及时间过程。结果 48例心内科老年患者出现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主要有冠心病17例(35.42%)、扩张型心肌病7例(14.58%)、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12.50%)及风湿性心脏病5例(10.42%)。患者心源性猝死主要发生于病情恶化6h以内,约45例(93.75%)。结论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容易出现院内心源性猝死,患者往往在病情恶化后6h内死亡,需要密切关注该类住院患者的病情进展,并进行有效监护和及时抢救。  相似文献   

19.
160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住院患者中,搜集上报的16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事件,对患者性别、年龄、用法用量、合并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史以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上报的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主要发生在30~60岁;不良反应/事件共累及7个系统-器官,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肝功能损害;引起不良反应/事件的药物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上报例数多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抗精神病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抗精神病药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0.
猝死是指直至死前24小时仍无死亡迹象的非预期突然死亡[1].据国内外有关报道,精神科住院患者的猝死率明显高于综合医院住院病人的猝死率[2],住院精神患者猝死发生率约为7‰[3].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情况比较复杂,猝死的原因与抗精神病药物及躯体因素等有关[4].本文仅就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关系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