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液体复苏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救治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ICU收治的16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观察组予以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抢救,对照组予以非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抢救,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行液体复苏0.5、1、2h后,对照组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而心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3%、1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8%、38.3%。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救治过程中予以限制性的液体复苏能有效恢复患者的循环血量,降低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铁江 《中国基层医药》2014,(10):1518-1519
目的:了解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寻找该疾病的有效复苏方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241例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7例和治疗组1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记录两组的总补液量和输入胶体量,比较病死率。检测和比较患者复苏后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两组输入胶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05);治疗组总补液量少于对照组(t=0.468,P<0.05);治疗组病死率为3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1%(χ^2=15.89,P<0.05)。复苏后两组Hb、PLT、HCT和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0.451、0.746、0.512、0.409,均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度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比常规液体复苏病死率低,疗效更显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院共收治5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并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液体复苏治疗,而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治疗.通过观察患者的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G)、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死亡率等指标评定治疗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死亡率为11.5%,而对照组死亡率为30.8%,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的HBG、PLT、PT、HCT等指标都要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治疗失血性休克.可以改善、维持重要器宫灌流,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有效模式,为成功抢救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模式,B组采取积极液体复苏模式,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死亡率为11%,B组为2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剩余碱(BE)值、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显著低于B组。而术前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体复苏治疗在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是必要的,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抢救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卢书梅 《上海医药》2016,(16):30-32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5月实施院前急救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40例,采取创伤性休克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行院前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抢救介入时间和术前准备时间,以及窒息和多器官衰竭(MODS)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2.50%(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0%(26/40,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前死亡、入院后抢救无效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抢救介入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亦低于对照组(P<0.05);窒息发生率、MODS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较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 PiCCO)在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 EGD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诊断明确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于确诊0 h、6 h、24 h记录HR、MAP、CVP,PiCCO组(n=26),根据监测心排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及CVP指标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n=16)仅采用监测CVP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液体复苏治疗后6 h、24 h的效果,观察PiCCO组患者CVP升高2 mmHg、GEDVI增幅是否大于10%分析CVP、GEDVI与C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iCCO组液体复苏6 h后HR、MAP较对照组改善明显[(101.3±7.8)次/min比(119.4±7.2)次/min,t=-7.520,P<0.05;(71.8±7.6) mmHg比(51.5±8.9) mmHg,t=7.873,P<0.05],早期液体复苏成功率较对照组高;APACHEⅡ评分、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住ICU天数较对照组减少[(17.0±3.4)分比(22.7±4.1)分,t=-4.978,P<0.05;(53.6±11.5)%比(-16.5±5.2)%,t=9.283,P<0.05;(13.8±2.6)d比(23.3±2.2)d,t=-5.075,P<0.05],28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162,P>0.05);PiCCO组中液体复苏前后GEDVI的变化与CI的变化呈正相关(r=0.799, P<0.05),CVP变化与CI的变化无明显相关(r=-0.446,P>0.05);GEDVI随CVP升高而增加的16例中0 h CI≥3 L· min-1· m-2有13例(81.3%),GEDVI不随CVP升高而增加的10例中0 h CI≥3 L· min-1· m-2有3例(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9,P<0.05)。结论 PiCCO监测所得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下的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能有效地提高液体复苏的成功率。与CVP相比,GEDVI更能有效反应心脏前负荷,在感染性休克并心功能抑制患者中,CVP与GEDVI之间的变化关系更能有效反应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比非限制液体复苏的优越性。方法选5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传统液体复苏组,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复苏后4 h的实验室结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实验室结果 PLT、HCT、PT、APTT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降低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减少酸中毒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炎性反应指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病例数,28 d死亡病例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细胞因子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81、3.622、4.879,均P<0.05);治疗组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153,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为(9.3±3.1) 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4±3.3)d(t=3.964,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6,P<0.05);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45,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感染性休克患者炎性反应程度,降低MODS发生率,对患者预后可能存在潜在益处,但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创伤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限制组和常规组各50例。在一般处理基础上,限制组予限制性补液治疗,常规组予常规补液治疗。监测2组入院72h内心率、平均动脉压、凝血酶原时间(胛)、红细胞压积(HCT)、血氧分压(PaO2)水平及输液量。观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限制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PT水平均低于常规组,HCT及PaO2水平高于常规组,输液量少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创伤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58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两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行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凝血指标、血常规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治疗前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D-D水平较对照组低,Fib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PT、APTT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常规指标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下降,凝血功能无明显恶化,预后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抢救重度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接诊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通过120急救系统接诊的60例为观察组,由亲属和交警等人员送至急诊科的4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患者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0,P <0.05);观察组转运及抢救过程中,总病死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31.8%(χ2=5.200,P<0.05)。结论院前急救在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降低其病死率,提高抢救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许洪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95-3097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有效的心脏骤停的抢救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进行抢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抢救。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后收缩压、SpO2及心率分别为(95.2±10.4) mmHg、(93.1±8.2)%、(89.6±5.7)次/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6.7)mmHg、(78.7±5.5)%、(70.8±5.2)次/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6、8.246、9.625,均P<0.05);两组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分别为72%、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2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42、10.15,均P<0.05)。心肺复苏后5 min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68、0.922、0.747,均P>0.05);15 min、30 min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84、4.673、4.685、9.647、8.356、5.534,均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较徒手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缩短自主循环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抢救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张海燕 《北方药学》2011,8(8):86-86
目的:研究分析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诊抢救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81例创伤性休克病人,分为抢救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抢救;抢救组41例患者在常规急诊抢救基础上加用早期液体复苏方法.结果:抢救组41例共死亡9例,死亡率为12.1%;对照组40例共死亡16例,死亡率为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月12月收治的6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对照组(传统液体复苏组),每组32例。两组均在确诊后5min内完成基本抢救,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即初期快速输入复苏液体,快速输注林格氏液10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500ml(晶/胶比例为2-3:1),在止血前维持MAP在40-60mmHg,对照组则按常规快速充分输液。监测两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气、肝肾功能、PLT、APTT、PT、Hb等实验室指标,比较2组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平均输液量、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
  白明显高于常规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则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液体输入量为(1632±441)ml,对照组液体输入量为(2812±497)m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愈32例(100%),发生ARDS 1例(3.13%),MODS1例(3.13%),死亡0例(0%);对照组治愈30例(87.5%),发生ARDS5例(15.62%),MODS 3例(9.38%),死亡2例(6.25%)。2组患者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愈率、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术适用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的救治,在手术止血后根据失血量的情况再进行充分液体复苏,可以提高妇产科失血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严重胸腹联合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延迟与即刻液体复苏对严重胸腹联合伤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严重胸腹联合伤合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比较延迟液体复苏(n=45)和即刻液体复苏(n=43)两种方法对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乳酸含量、碱缺失水平、术前复苏时间及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延迟复苏组与即刻复苏组输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622±336)ml vs(3 500±568) ml,P<0.01],但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乳酸和碱缺失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术前复苏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液体复苏能显著改善胸腹联合伤并创伤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组织和器官灌注及乳酸酸中毒程度,降低病死率,缩短术前复苏时间,救治效果优于即刻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ΔPCO2)作为检测指标指导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感染性休克患者5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 n =30)和对照组( n =27)治疗。监测2组中心静脉压( CVP)、氧合指数( PaO2/FiO2)、ΔPCO2、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 d病死率、6 h液体平衡。结果2组治疗6 h后CVP,PaO2/FiO2均有明显升高,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试验组CVP和PaO2/Fi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以及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6 h液体平衡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监测ΔPCO2辅助液体复苏可有效降低液体平衡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5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积极早期液体复苏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实验组予以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实验组26例,对照组24例.结果:实验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抢救中的作用重大,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液体复苏方式的差异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组),各50例.评价对比两组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PT值、血压值、BE、病死率和DIC、ARDS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维持重要器官血液灌注,降低产科失血性休克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将80X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不补液组、限制补液组和常规补液组,通过颈动脉抽血制造急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同时通过剪尾制造活动性出血模型。之后分别对各组行相应的补液方案治疗,在达到各纽补液要求后停止并观察及统计6h内各组大鼠死亡情况。结果A组大鼠死亡1只,死亡率最低(5%);B组大鼠死亡率最高(80%),共死亡16只;C组大鼠死亡率明显低于D组(3只vs7只)。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时效果优于常规补液法。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研究APACHEⅡ评分、炎性因子IL-6,IL-10在限制性液体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意义。方法 选择10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另一组为限制液体复苏组,每组53人。另设健康对照组(20人)清晨抽取静脉血,留送IL-6、IL-10检测。观察两组在住院第1、3、5、7天检测血清IL-6、IL-10浓度,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统计28天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两组IL-6, 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限制液体复苏组IL-6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死亡组的IL-6浓度及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p<0.01);常规液体复苏组和死亡组IL-10浓度分别与限制液体复苏组和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IL-6浓度,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液体复苏方法;早期进行APACHEⅡ评分及检测血清IL-6对预见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