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53和c-myc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对瘢痕内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p5 3和 c myc两种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增生性瘢痕内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方法 :在 16份被测标本中包括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 8例和其对应的周围正常皮肤组织 8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 p5 3和 c myc两种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及变化规律。结果 :p5 3和 c myc蛋白在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内都有表达。正常皮肤组织中 p5 3蛋白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胞质和胞核中 ;而 c myc蛋白的阳性信号则存在于表皮基底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毛囊和汗腺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p5 3和 c myc两种蛋白表达均增强 ,p5 3主要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和胞核内 ;而 c m yc阳性表达颗粒则分布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增生性瘢痕的 p5 3蛋白含量虽有增高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而c m yc蛋白的阳性颗粒明显增多。结论 :在增生性瘢痕发生过程中 ,p5 3和 c myc蛋白不同的分布和表达变化规律显示 ,这两种蛋白可能参与调控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 ,以 c myc蛋白的作用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研究珍珠梅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me,DEN)致癌初期p53、c—myc及bcl—2蛋白的影响.方法 给动物ig给药,用DEN制备大鼠肝脏化学致癌初期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大鼠肝脏p53、c—myc及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 珍珠梅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降低DEN致癌初期大鼠肝脏P53、c—myc及bcl—2的表达率。结论 珍珠梅乙酸乙酯提取物对DEN致大鼠肝脏癌变初期的p53、c—myc及bcl—2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转化生长因子β、癌基因c—myc和c—fos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了解c-myc和c-fos蛋白产物在瘢痕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对其表达及胶原合成分泌的影响,探讨瘢痕增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增生性瘢痕(HS)、非增生性瘢痕(NHS)和正常皮肤各9例标本进行了c-myc和c-fos蛋白产物的检测和比较;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了TGF-β1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癌基因c-myc和c-fos的表达及胶原分泌的影响。结果:癌基因c-myc和c-fos蛋白产物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TGF-β1可显提高HS成纤维细胞c-myc和c-fos的表达及胶原合成分泌的增加。结论:c-myc和c-fos蛋白产物可能是TGF-β1旨起成纤维细胞内生物学效应的中间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5.
c—myc,P53基因表达缺陷与白血病细胞生物学行为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传清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8,21(5):277-280
c-myc,p53基因是调失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重要基因,其表达缺陷与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密切相关,在白血病发生及演变过程中重要作用,本文对c-myc,P53基因“操纵”白血病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及联系的研究进展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myc蛋白在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极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20例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病人化疗前后及20例非白血病病人的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白血病组c-myc蛋白表达较非白血病组明显增高,两者呈显著性差异(P<0.01),白血病组中,化疗后完全缓解与不缓解病人c-myc基因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myc蛋白在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细胞中高表达,而且与化疗疗效密切相关,提示c-myc蛋白的检测对于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估计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突变型与野生型c-myc基因在非p53依赖性通路中对Bim基因表达调控及细胞凋亡的诱导功能。方法分别用携带突变型与野生型c-myc基因慢病毒载体感染p53缺失型乳癌HCCl937细胞,并得到二者过表达的稳定细胞株,以未感染组及感染不携带cmyc基因的慢病毒细胞做空白对照和感染对照,RT-PCR检测突变型与野生型c-myc及Bim基因mRNA表达,MTT、TUNEL检测突变型与野生型c-myc基因过表达乳癌HCCl937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结果RT-PCR结果显示,突变型组与野生型组cmyc基因mRNA过表达,野生型组Bim基因mRNA表达量与突变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25.191、157.974,P%0.05)。突变型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组(F=769,64,P%0.05)。突变型组与两对照组细胞凋亡率较低,三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野生型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突变型组与两对照组(F=61.57,P%0.05)。结论非p53依赖性通路中,野生型c-myc基因过表达能明显上调Bim基因表达,通过Bim诱导细胞凋亡,而突蛮后此作用丧失,致瘤件增高。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凋亡与p53和Bcl-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5 3和Bcl- 2蛋白在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TUNEL法检测 48只兔AMI模型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 3和Bcl- 2蛋白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TUNEL法发现兔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千分率在冠脉结扎前 (0h)和结扎后 1、2、3、4、6、8、12h的改变如下 :0h组 (31 0 0± 14 0 0‰ )和 12h组 (6 8 0 0± 31 72‰ ) <1h组 (142 33± 5 3 5 2‰ ) <2h组 (370 83± 6 6 0 1‰ )和 8h组 (32 1 17± 86 43‰ ) <3h组 (5 86 83± 5 5 0 2‰ ) <4h组 (836 17± 43 73‰ ) (P均 <0 0 5 ) ,即急性心梗心肌细胞凋亡数在冠脉结扎后 1h时开始逐渐增多 ,到 4h时达高峰 ,其后逐渐下降 ,到 12h时已逐渐降至正常 ;阳性表达的p5 3蛋白积聚于胞核内 ,阳性心肌细胞千分率在冠脉未结扎 (0h)组 (4 5± 4 14 )和结扎后 1h组 (37 33± 35 43‰ )、2h组 (71 33± 5 4 93‰ )、8h组 (76 6 0±45 31‰ )、12h组 (6 5 0± 4 32‰ ) (P均 <0 0 5 ) ,而其它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则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P均 >0 0 5 ) ;阳性的Bcl- 2蛋白积聚于胞浆中 ,阳性心肌细胞千分率在冠脉结扎后 3h组 (41 0 0± 2 1 6 0‰ )、4h组 (6 83± 5 34‰ )和 6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中p62^m—myc和p16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免疫且化LSAB法对107例有随访资料的乳腺癌石蜡标本进行了p62^mmyc和P16蛋白的联合检测,结合ER、PR、病理类型、组织不究级等进行了cox模型分析,并绘制了两者表达相反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P62^m-myc蛋白在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63.55%,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0.19%。P62^m-myc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存活时间较短,P16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及瘢痕疙瘩周围皮肤(距瘢痕疙瘩边缘0.5cm范围内)的成纤维细胞呈现不同生物学性状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及周围皮肤各6例为标本,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同时比较它们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和在不同浓度FasMcAb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MTT比色法比较其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正常。增生性瘢痕增殖活跃且细胞凋亡状况不良,瘢痕疙瘩中央部成纤维细胞处于低增殖—不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边部成纤维细胞处于高增殖—无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大量细胞也处于高增殖及低凋亡状况。结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状况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其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T Hayakawa M Hino H Fuyamada T Nagatsu H Aoyama 《Clinica chimica ac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chemistry》1977,75(1):137-142
Post-burn granulation tissues showed an extraordinary high prolyl hydroxylase (EC 1.14.11.2; proline, 2-oxoglutarate dioxygenase) activity, 25 to 50 times higher than the mean value of human normal skins from the frontal thighs of 15 subjects, 385 +/- 247 (S.D.) cpm/min/g of wet weight tissue. The activity in the scars decreased sharply within 4 to 5 months,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to the normal range after 2 years or so. Well-aged scars tended to show lower values than the mean value of normal skins. 相似文献
13.
T Hayakawa N Hino H Fuyamada T Nagatsu H Aoyama 《Clinica chimica ac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chemistry》1976,71(2):245-250
Lysyl oxidase activity of human normal skins derived from the frontal thighs of 33 subjects showed large variations and the mean value was 11 455 +/- 7 172 (S.D.) cpm/g of wet weight tissue. The age of lesion affected the lysyl oxidase activity in postburn scars. Granulation tissues showed a fairly low activity; however, the activity increased sharply within 2--3 months, and reach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value than that of normal skin. The high level of activity continued for up to 2--3 years,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to normal range after 5 years or so. Lysyl oxid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only after 4 M urea treatment of tissues. Benzylamine oxidase activity also showed large variations in both normal skins and postburn scars, with mean values of: 0.128 +/- 0.077 (S.D.) and 0.145 +/- 0.090 (S.D.) mmol/g of wet weight/h, respectively. No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lysyl oxidase and benzylamine oxidase activities. The granulation tissue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 values of benzylamine oxidase activity in contrast to the low values of lysyl oxidas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4.
皮肤溃疡伤口中Bax和Bcl-2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溃疡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Bax和 Bcl- 2蛋白在溃疡、溃疡边缘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溃疡形成的影响. 方法 24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溃疡组织 8例 ,其对应的溃疡边缘和正常皮肤组织各 8例 .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确定这两种蛋白在溃疡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 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 Bax蛋白的阳性颗粒较少 ,在表皮细胞内稍有表达 , 而 Bcl- 2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中. 在溃疡组织中 , Bax蛋白存在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 而 Bcl- 2蛋白在表皮基底层细胞内有表达 . 从正常皮肤到溃疡组织 ,Bcl- 2含量逐渐下降 , 而 Bax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 .结论在正常皮肤和溃疡组织中 , Bax和 Bcl- 2蛋白不同分布和表达变化规律显示, Bcl- 2和 Bax两种蛋白可能与溃疡创面处细胞凋亡增加相关 ,从而导致伤口愈合迟缓和溃疡的发生 . 相似文献
15.
胃癌中p53,c—myc蛋白异常表达与多药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7例胃癌标本中p53和c-myc的表达与多药耐药性(MDR)的关系。结果显示本组胃癌中p53阳性32例,阳性率47.8%;c-myc阳性37例,阳性率552%;P-gp阳性39例,阳性率58.2%。p53的异常表达与mdr-1基因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7,P<0.05),而c-myc和mdr-1的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提示p53异常表达可增强mdr-1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胃癌细胞获得MDR类型。 相似文献
16.
胃间质瘤相关基因蛋白及细胞增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中p16、p53、c-myc基因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S-P方法对71例(GST组织进行p16、p53、c-myc基因蛋白和PCNA检测,并将PCNA的不同表达进行细胞增殖指数(PI)分级。结果 71例GST中p16、p53、c-myc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恶性34.8%、95.7%、100%;交界性45.5%、77.3%、90.9%;良性65.4%、73.1%、65.4%。p16蛋白表达PI分级I、Ⅱ级明显高于Ⅲ、Ⅳ级(P<0.01),存活期<3年的明显低于>3年的(P<0.01)。p16蛋白随肿瘤分化程度和生存率降低,阳性表达率也逐渐下降;而p53、c-myc蛋白及PI分级则相反。p16与p53、c-myc蛋白及PCNA的PI分级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 p16、p53、c-myc基因蛋白和PCNA的PI分级有助于判断GST的恶性程度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7.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在胎儿和成人皮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 P5 3蛋白在胎儿与成人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 (8例 )和成人皮肤(8例 )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 :在妊娠早期和中期胎儿的皮肤组织中 ,PCNA呈强阳性表达 ,而 P5 3蛋白表达很低。随着胎儿生长发育 ,PCNA蛋白的阳性细胞率逐渐降低 ,而 P5 3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在发育后期的胎儿和成人皮肤中 ,PCNA的阳性细胞率显著下降 ,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的胞核内 ;P5 3呈阳性表达 ,蛋白颗粒定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中。结论 :在不同发育阶段皮肤组织中 ,PCNA和 P5 3蛋白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内 DNA合成和修复 ,调节皮肤组织的生长发育、结构和功能的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溃疡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异构体与其受体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的3种异松体(TGF-β1、β2、β3)和其受体-I(TGF-βRI)在溃疡和正常皮肤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24份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溃疡中心组织及其对应的溃疡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8份,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规定TGF-β1、β2、β3和TGF-βRI的4种蛋白的溃疡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2、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表层细胞、汗腺和毛囊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TGF-βRI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在溃疡组织中,TGF-β1因子存在于巨噬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TGF-β2、β3分布于肉芽组织中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内,而TGF-βRI在组织内分布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从正常皮肤到溃疡组织,TGF-β1含量逐渐下降,而TGF-β2、β3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而TGF-βRI的含量几乎没有改变。结论:在溃疡组织中,TGF-β1含量下降,TGF-β2、β3蛋白表达增强,这可能与溃疡形成密切相关;而TGF-βRI蛋白有其下游的信号传递蛋白是否参与溃疡的形成,还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p53是一个肿瘤抑制蛋白,它通过影响编码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质的基因表达来调控细胞周期的G1停滞,同时还会因为DNA的损伤增多,诱导细胞发生细胞凋亡。p53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多年来一直不太清楚,而最近发现的 p53凋亡刺激蛋白 ASPP蛋白家族对 p53 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ASPP蛋白家族与 p53 的作用主要是特异性增强 p53 的细胞凋亡功能,而对 p53的细胞生长停滞功能则没有作用。ASPP蛋白家族增强 p53 的细胞凋亡功能是通过增强 p53的促凋亡基因启动子与DNA的结合而促进细胞凋亡,现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