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宾  郭淑珍  赵丹 《首都医药》2014,(17):43-43
虎杖来源于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名医别录》名“虎杖根”,陶弘景云:“田野甚多,此状如大马蓼,茎斑而叶圆。”《蜀本草图经》云:“生下湿地,作树高丈余,其茎赤根黄,所在有之。”  相似文献   

2.
葛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谓:“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干之.”陈藏器谓:“根堪作粉”.李时珍谓:“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  相似文献   

3.
张汉庆  刘勇 《黑龙江医药》2013,26(4):560-564
葛根作为常用的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具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之功.葛根素(Puerarin,Pue)又名普乐林,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份之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素是中药葛根中提取出的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其化学名称为4,7-二羟基-8-β-D-葡糖基异黄酮.  相似文献   

4.
葛根多糖含量的比较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不同来源葛根及同属植物根中多糖的含量,为葛根的质量评价及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苯酚一浓硫酸反应后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和结论:不同种葛及同种葛不同产地的多糖含量差异较大,以粉葛的含量最高,野葛则以南方产的明显高于北方产的。  相似文献   

5.
地榆的历史沿革 地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云:“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一茎长直上。”李时珍曰:“按《外丹方》言地榆一名酸赭,其味酸,其色赭故也。”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载:“今处处平原川泽皆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少狭细长,作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综合历代本草关于地榆的记载,并结合“江宁府地榆图”的特征看,古代所用地榆即是现今的地榆,而“衡州地榆”似为长叶地榆。《药物出产辨》云:“地榆产于广东北江、星子连州,湖南、湖北亦有出。”本品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具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效。常用于治疗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症。  相似文献   

6.
钩吻素子和钩吻素甲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钩吻为马钱科Loganiaceae植物断肠草(胡蔓藤)GelsemiumelegansBenth的根、叶[1]。其毒性大,以外用为主,能祛风、消肿、拔毒、杀虫和止痒[2]。近20年来,不少单位以口服钩吻粉或总碱来治疗胃癌、食道癌等。在镇痛方面也取得显著效果[3]。为了研究钩吻中多种生物碱,笔者用氯仿热提法[4]从福建长泰生长的约吻根中提取生物总碱,并用柱层析分离得到两种生物碱晶体,经光谱(IR、Ms)确定为已知生物碱钩吻素子(Koumine)和钩吻素甲(Gelsemine)。这两种生物碱是首次从福建长泰的钩吻中提取分离出来。1仪器:Kofler显微镜熔点测定仪,岛…  相似文献   

7.
草乌临床常用于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为大毒中药。明代李时珍曰:"处处有之、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但此系野生,又无酿造之法,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为异尔,然毒则甚焉。"又曰:"草乌头、射罔,乃至毒之药。非若川乌头、附子人所栽种,加以酿制,杀其毒性之比。自非风顽急疾,不可轻投。"清代《本草从新》:"草乌头,野生,状类川乌,故亦名乌喙。"可见,草乌与川乌自古就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两味药甚至被当做同  相似文献   

8.
浅谈柴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又名地熏、茈胡等,历代本草著作对柴胡多有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茈胡——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云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命名为柴胡也。更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并将之列为120种上药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 棘针、棘刺是古方书中常用药物之一,处方用名常见的尚有棘针钩子、倒钩棘针、曲头棘针和曲头棘刺等。但各方书所用并非一物,如《普济方》所用棘刺为枣针;《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所用棘针为皂角刺,而《刘涓子鬼遗方》所用棘根为枣根,棘针、棘刺和棘究系何物,相互之间有何联系,笔者为此作了本草考证。一、棘针、棘刺与棘的关系棘针一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云白棘“一名棘针”;棘刺一名始见于《名医别录》,云白棘“一名棘刺”。《新修本草》载白棘“茎白如粉,子叶与赤棘同,棘林中时复有之,亦为难得尔。”《本草衍义》云“其白棘,乃是取其肥盛紫色,枝上有皱薄白膜先剥起者,  相似文献   

10.
桔梗后市将趋升——桔梗产销现状及后市走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释其名日:“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药用价值较高,用途较广,除药用外,还大量用于食品辣菜加工,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2003年,其内销与外销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价格却大起大落,  相似文献   

11.
谈《天津医药》1975年10期吴江同志“关于祖国医学‘正’与‘本’学说的探讨”一文后,本着学习精神,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一、关于“正”与“本”的概念: 吴江同志说:“机体这种抗病能力,就是中医学里的‘正气’和‘本’”, “‘正气’是对一切致病因子——‘邪气’而言”。可以明白理解:即“正气”和“本”都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但又说“‘本’是机体生理的根本要素。”吴同志并引据《内经》“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者,身之  相似文献   

12.
王臻  张丽  王琰 《上海医药》2007,28(10):464-466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干葛藤的干燥根,干葛藤又可称为粉葛。葛根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具有发表解肌、开阳透疹、解热生津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其在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药剂学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葛根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葛根为豆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的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下面就将葛根及其主要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钩吻中毒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吻(Gelsemium elegans Benth)又名断肠草、胡蔓藤等,系马钱科植物,其全草各部均有剧毒,尤其嫩叶毒性很强。有人将它作为“杀虫剂”,还有人当作治疗“风湿病”的草药。我们自1959年至1979年收治钩吻中毒3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白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曰:“扬州之域多种白术,其状如桴……桴乃鼓槌之名。”又谓“白术,桴蓟也,吴越有之,人多取其根栽莳。一年即稠,嫩苗可茹,叶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再现《证类本草》附图,其中越州术和舒州术的植物形状与现今白术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中南药学》2006,4(4):315-315
葛根素注射剂主要成份为葛根素,其化学名称为:8-β-D-葡萄吡喃糖-4’,7-二羟基异黄酮。葛根素系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出的一种黄酮苷,为血管扩张药,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临床上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等。  相似文献   

17.
葛属药用植物的资源利用研究概况(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产葛属 (PuerariaDC .)植物约 1 1种 ,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南部至东南部。商品市场流通的葛根主要为野葛P .lobata和粉葛P .thomsonii的根 ,其药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中品。葛根的传统功效主要为清热解肌、生津止渴、醒脾解酒、透疹和升阳止泻等。现代葛根已跨越了传统清热解表的功效 ,在心血管系统等方面显示了多种药理活性。1 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我国该属植物资源较为丰富 ,野葛为广布种 ,粉葛除野生外 ,在我国南方地区广为栽培。一些种类如食用葛P .edulis、峨眉葛P .omeien…  相似文献   

18.
<正> 葛根是临床上常用中药之一,具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之功能。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滕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甘葛藤习称“粉葛”。近来,药材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葛根混淆品,冒充粉葛入药。本文从性状并以薄层层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粉葛及其混淆品加以鉴别。 1.材料:粉葛购自山东省药材公司,粉葛混淆品从市场上查获。葛根素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  相似文献   

19.
何首乌为常用中药材,系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又称首乌、交藤根、铁秤砣、地精、马肝石、红内消、赤首乌、黑首乌等。传说汉武帝时有一何姓老者,发现服用此物能乌发,因此后人称之为何首鸟,以“何首乌”、“陈知白”之名始载于《开宝本草》。《本草纲目》称其能“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  相似文献   

20.
蟋蟀草系禾本科植物牛筋草Eleusineindica(L.)Greartn的全草。福建闽东畲族群众习惯以全草入药,俗称千人、野鸡爪。其性甘味淡.具活血益气.清热利水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石淋疝气,小儿急惊,腰部挫伤,肠风下血,小便不利等症。[1]蟋蟀草载于《本草纲目拾遗》,谓“一名千金草,夏初发苗…….叶似韭而柔.六、七月起茎,高尺许,开花三叉;其茎弱韧,技之不易断.最难更除.故有牛筋之名.根火药,治脱力黄劳力伤。”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的清凉防暑冲剂中收入该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蟋蟀草并提供制剂投料药材质量依据.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