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生物技术药物口服微粒给药系统在胃肠道中的吸牧机制、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影响因素、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策略以及常用生物技术药物口服微粒给药系统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口服给药系统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环糊精在药物制剂方面的新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力  姚静  于洪生 《药学进展》2003,27(5):279-283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改善药物理化性质、改进处方、提高药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靶向及微粒给药系统等尖端制剂技术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速释和缓释制剂、控释给药、定位给药、微粒给药系统、药物微粉化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以促进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几种可生物降解材料在胶体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邓小龙  陈浩凡 《中国药师》2002,5(8):492-494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现已能制备粒径1nm~1μm的胶体微粒给药系统,即微球、微囊及毫微粒。这种给药系统主要由药物与载体构成,有的添加了不同的附加剂,在机体内显示出被动靶向、缓释的优点,这有利于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提高药物选择性,使之浓集于靶部位,使药物缓慢地释放而维持比较持久的有效浓度。因而该类制剂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这也正是当今临床用药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4.
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在毫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宗发  王苹 《中国药业》2006,15(19):60-61
目的 综述两亲性环糊精衍生物在毫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 两亲性环糊精适合作为难溶性药物的载体,可应用于毫微粒给药系统,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凝集素介导的生物黏附微粒制剂研发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第二代生物黏附微粒制剂的概念及黏附机制,介绍了影响凝集素黏附性能的因素和凝集素的类型,并对该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生物黏附释药系统作为一种新颖的药物释放系统,以特有的靶向性,缓、控释等优势成为很有前途的给药系统。其中凝集素介导的第二代生物黏附给药系统具有特异靶向性,微粒制剂又在提高药物稳定性、控制药物释放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抗癌中药靶向制剂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钢  张平 《中国药师》2007,10(4):382-383
靶向给药系统亦称靶向制剂(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 tem,TDDS),是指给药后能使药物主动地或被动地选择性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新型给药系统。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脂质体、微粒、纳米粒(毫微粒)、复合型乳剂等。靶向制剂可使药物到达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近年来国内外药品开发的热点。我国中药  相似文献   

7.
为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增加选择性,近年来发展了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of drugs with synthetic systems),包括脂质体、受体靶向、毫微粒制剂的靶向给药等.  相似文献   

8.
吕娟丽  孙慧萍  沈丹 《中国药业》2008,17(12):78-80
生物粘附性微粒是生物粘附给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物粘附特性与微球制剂结合的给药载体的研究近年来广受关注。生物粘附性微粒制剂结合了生物粘附和微粒两种载体的优点,可通过各种黏膜吸收控制药物释放、达到靶向给药。该文介绍了生物粘附性载体的特点、影响因素、材料和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在中国健康人体的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方法用区组随机化设计,选择18~50岁健康成人36名,随机分至50~300mg共6个剂量组,每组6人,男女各半。观察试验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事件,及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变化。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给药前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给药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和脑电图等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有5例受试者出现给药侧手部肿胀,1例出现头晕、冷汗等可能与药物相关的轻度一过性药物不良反应。试验中未见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最大剂量至30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陆海 《北方药学》2014,(8):81-81
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眼病患者的增多。眼用制剂的使用呈现高速增长趋势。由于眼部的生理结构特殊,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偏低。为了使治疗药物进入眼内发挥疗效,新型眼用给药系统是近年来医药市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未来的眼科用药需要新型的给药系统如凝胶系统、微球毫微粒给药系统、植入剂、插入剂、眼用冻干载体系统等,其优势是:提高了药物的吸收率,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局部给药系统中具有独特性。现将新型眼用给药系统的特性、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作一论述。新型给药系统虽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却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应用药物载体作为增进药物疗效的一种方法目前已被人们广泛认识。已经注意到几种不同类型的个别载体,诸如可生物降解的多聚物、可溶性的大分子和其它已经应用的给药系统。微粒型载体包括所有胶体系统,如脂质体、乳剂、微囊、微粒和毫微粒无疑将用于注射给药。微粒载体对抗真菌药和免疫调节剂特别有用,因为它们在体内是被动地集中在巨噬细胞簇里。脂质体是广泛研究过  相似文献   

12.
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传递系统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东华  周建平 《药学进展》2001,25(5):260-265
综述了药物克服血脑屏障,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达到脑靶向目的的研究进展。从药物透穿血脑屏障的途径、药物传输系统及给药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穿透机制包括被动转运、载体介导的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吸收介导的转运和外排泵活性的抑制。药物传输系统分为前药系统、大分子载体给药系统、微粒给药系统和植入输注系统。给药方法有脑室内注射、植入疗法和静脉给药等。  相似文献   

13.
载药纳米微粒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纳米、纳米科反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概述了载药纳米微粒中的普通载药微粒,控释载药微粒、靶向定位载药微粒、载药磁性微粒等类别,介绍了复乳化法技术、超声乳化法、等电临界法、氧化还原法等制备载药纳米微粒的方法。结果:纳米技术与现代医药学结合的产物-载药纳米微粒具有易吸收、定向性强等优点。结论:载药纳米微粒的研究开发可解决口服易水解药物的给药途径,延长药物的体内半衰期,更精确的靶向定位给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消除生物屏障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眼科用药主要剂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睛是人体最敏感的器官之一。通常眼用药水滴人眼内因角膜组织均是药物透过的屏障,而且角膜囊容纳液体量仅为20止,而一滴眼药水体积约为50-60μL,所以大部分药液流失,同时又被泪液稀释,造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所给予的药物最多有10%能被吸收,因此提高外用眼用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是极其重要的。眼科用药制剂出现了新的给药系统包括凝胶给药系统、胶体给药传递系统、微粒给药、植入剂等。  相似文献   

15.
由于眼部生理结构复杂和诸多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对眼部疾病的治疗作用甚微。为了更好地使治疗药物进入眼内发挥疗效,眼部给药的途径也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凝胶、微粒、胶粒、注射、植入等眼部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聚(β-氨基酯)[poly(β-amino esters),PBAE]是一类p H敏感、低毒、合成方法简单且结构多样的药物载体,在肿瘤靶向给药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总结了PBAE的结构特点和靶向递药特性,重点介绍PBAE作为靶向递药系统的应用形式和基于PBAE递送不同抗癌药物的肿瘤靶向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7.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体脂质纳米粒是新一代亚微粒给药系统,由于其生理相容性好,可控制药物释放以及良好的靶向性等优点,日益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体外释药,给药途径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微粉工程技术在药剂领域中的应用(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世斌 《中国药师》2002,5(2):83-84,107
4 现代给药系统中的微粉技术 药物的微粉化使药物粒径变小,比表面积增大,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增加。但是由于表面能增加也给制剂带来两大问题:一是活性成分易氧化变质;二是颗粒容易聚集结块。为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药用辅料将药物微粒包裹起来。实际上,现代给  相似文献   

19.
陶金成  简炎林 《中国药房》2004,15(2):113-115
固体类脂纳米粒(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是近年来很受重视的一种毫微粒类给药系统。它是以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类脂如卵磷脂、甘油三酯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夹嵌于类脂核中,制成粒径约为 50nm~ 1 000nm的固体胶粒给药系统。 SLN具有靶向控释、增强药物稳定性、载药量高、毒性小、可大批量生产和灭菌等优点。本文拟就 SLN的制备、特性和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微粒作为疫苗载体,在疫苗投递系统中的优势已越来越明显.从疫苗微粒在疫苗的口服给药、皮内注射给药、呼吸道黏膜直接接种和其他接种途径等四个方面对微粒给药系统在疫苗投递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同时对疫苗微粒给药系统常用高分子化合物进行综述;从单剂量疫苗、新型疫苗、老疫苗新用等方面对微粒给药系统在疫苗投递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