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创伤应激、酸碱平衡和能量代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uo K  Li J  Li L  Wang G  Sun J  Wu S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923-926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围手术期创伤应激激素水平、C反应蛋白和机体能量代谢与开腹胆囊切除术 (OC)的差异。 方法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2 6例 (LC组 14例 ,OC组 12例 ) ,于术前 1d、术后 1d和 3d晨分别检测血C 反应蛋白 (CRP)、生长激素、皮质醇和胰岛素。同时测定静息能量消耗 (REE)和呼吸商 (RQ)。 结果 胰岛素在OC患者术后第 3天与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生长激素、C 反应蛋白和皮质醇上升在OC术后明显高于LC(P <0 0 5 )。 2组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术后较术前显著增加 ,而术后OC患者REE明显高于LC患者 (P <0 0 5 )。 2组患者呼吸商(RQ)术后比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LC组动脉血氧分压与氧饱和度术后 1d明显下降 ,第 3天恢复。LC组术后 3dBE明显高于OC组。 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 ,应激水平低 ,对患者代谢影响小 ,有益于机体应激激素、氮平衡和能量代谢的恢复。气腹可以引起体内酸血症和肺血灌流不足。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应激影响的客观指标,我们在1995.1~5月间对15例LC病人,7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病人,在围手术期进行了应激激素的前瞻性动态观察。分别在术前、术终,术后第1、2、3d检测血中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胰岛素、C肽、生长激素(GH)的水平。结果除了E在LC组无明显变化外,其余激素在两组术终时均达高峰(P<0.01)。OC组NE峰值均高于LC组峰值(P<0.05);术后第2、3d胰岛素水平OC组高干LC组(P<0.01);术后第3d OC组皮质醇、C肽高干LC组(P<0.01);与术前相比,OC组术后第1d NE仍保持高水平(P<0.01);术后第3d OC组皮质醇再次升高(P<0.01);胰岛素在OC组术后1d、2d维持高水平(P<0.05)。因此,我们认为LC不但能明显减轻应激反应的强度,而且能大大缩短应激反应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机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及CRP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 (OC)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测LC 2 0例和OC 18例患者入院次日、术后 2 4h和 4 8h的IgG、IgA、IgM和补体C3、C4 及C 反应蛋白质 (CRP)含量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LC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手术前后无变化 ,OC组术后血清IgG和C3低于术前水平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OC组术后下降幅度比LC组大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两组术后CRP均明显升高 ,而OC组术后改变明显高于LC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LC和OC术后早期免疫功能均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 ,但LC组的免疫抑制程度较OC组轻 ,恢复快 ,表明LC对机体的创伤较小 ,是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及大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创伤反应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传统的胆囊切除术(OC)对机体的创伤反应程度及术后恢复角度出发,探讨胆囊切除术的未来趋势 。方法:对159例良性慢性胆囊疾病需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术前肝功、肾功、血糖、血尿常规正常且无其他重要脏器疾病者,随机分为LC组53例、MC组53例、OC组53例,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术前、术毕、术后1日至3日,每日早晨作血白细胞计数、血糖、体温监测,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腔引流液量 。结果:158例按组完成手术,LC组1例因胆囊三角粘连严重而中转OC,中转率为1.9%。159例病人均顺利恢复。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术毕血糖升高均为LC组小于MC组(P<0.01)、MC组小于OC组(P<0.01),白细胞增加、体温升高从术毕至术后3日,LC组小于MC组(P<0.05)、MC组小于OC组(P<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LC组短于MC组(P<0.01)、MC组短于OC组(P<0.05),腹腔引流液LC组少于OC组(P<0.05) 。结论:从创伤程度与术后恢复角度上看,LC优于MC,MC优于OC,微创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良性慢性胆囊疾病的首选术式,但不能完全代替开腹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临床评价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评价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探讨防范风险的应对措施。方法 :比较、分析 6 0岁以上老年人LC组 (n =74 )、开腹胆囊切除 (OC)组 (n =36 )及中青年LC组 (n =2 82 )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人LC及OC组并存病显著高于中青年LC组 (P <0 0 0 1 )。LC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平均手术时间 ,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及中转开腹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OC组平均手术用时、平均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延长 (P <0 0 0 1 ) ,且并发症多 (P <0 0 5 )。结论 :只要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 ,正确评估麻醉与手术的风险 ,把握手术时机及技巧 ,对老年患者施行LC不仅安全可行 ,而且更能凸现微创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种方法对胆囊疾病患者血中细胞因子、内皮素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比较两种方法对机体损伤的程度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剖腹胆囊切除术(OC)患者50例,LC患者5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抽取静脉血检测IL-2、IL-6、NK细胞活性、CD4/CD8、内皮素、C反应蛋白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OC组IL-2和NK细胞活性术后较术前下降(P<0.05),IL-6术后较术前明显上升(P<0.01)。IL-6术后OC组较LC组上升(P<0.05)。OC组IL-2术后较LC组降低(P<0.05)。CD4/CD8未发现明显变化。OC组血中内皮素术后含量明显高于LC组患者(P<0.01),C反应蛋白于术后亦高于LC组。结论:研究表明LC损伤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96例需手术切除胆囊的病例依据患者选择分为LC组(48例)和OC组(48例),LC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OC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观察术后1、3天心肌酶谱(CK,LDH,CK-MB,HBDH)的变化。结果除LC组CK-MB降低外,术后第1天两组心肌酶谱较本组术前升高,CK、LD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3天两组心肌酶谱均有明显恢复,但OC组CK仍高于术前(P 0. 05),HBDH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 0. 05)。术后第1天两组心肌酶谱CK、CK-MB、LD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BDH无显著性差异(P 0. 05);术后第3天两组心肌酶谱CK、LDH、HBD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KMB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 LC组与OC组手术均对心肌酶谱均有影响,OC组较LC组影响明显,且恢复慢,两组均对心肌没有明显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不同镇痛方法对胆囊切除术病人糖代谢和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比较多途径和单一方式镇痛方法对胆囊切除手术病人糖代谢和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在硬膜外阻滞下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人 ,随机分为多途径组 1(M1)、多途径组 2 (M2 )、对照组 1(C1)和对照组 2 (C2 )。C1组于术前从硬膜外腔给予吗啡 1mg +新斯的明 1mg。C2 组术后仅肌注哌替啶镇痛。M1和M2 组在C1基础上于术前至术后 2天口服双氯芬酸 ,M2 组于术毕在切口处采用 0 5 %布比卡因喷洒。结果 M1和M2 组血糖 (Glu)变化平稳。C1组血糖于术后第 1天上升 (P <0 0 5 ) ,C2 组血糖值则从术中至术后第 3天均明显上升 (P <0 0 5或P <0 0 1)。术后第 1天 ,四组胰岛素 (Ins)水平均明显上升 (P <0 0 5或P <0 0 1)。C1和C2 组胰岛素上升幅度明显高于M1和M2 组 (P <0 0 5 )。至术后第 3天 ,M1和M2 组胰岛素水平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P >0 0 5 ) ,而C1和C2 组胰岛素值仍高于麻醉前值 (P <0 0 5或P <0 0 1)。血浆皮质醇 (Cor)浓度均于术中 6 0分钟时明显上升 (P <0 0 1) ,与M1和M2 组相比 ,升高幅度以C1和C2 组显著 (P <0 0 5 )。IL 6水平在各组未见显著性改变 (P >0 0 5 )。结论 多途径镇痛方法对术后糖代谢和康复的影响小于单一途径镇痛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方式和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81例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41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血糖变化。结果LC与OC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C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其中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C组(P〈0.05)。LC组术中血糖明显低于OC组,但术前和术后血糖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用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可行,且安全有效。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尽量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与48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比例。结果L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少于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LC组有2例术中转开腹手术;LC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少于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LC组和OC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和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为观察指标,观察分析不同的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二氧化碳(CO2)气腹期间自主神经活动趋势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L患者45例,按手术日期分为全身麻醉组(Ⅰ组,对照组)、全身麻醉+艾司洛尔组(Ⅱ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Ⅲ组),分别在麻醉前,气腹前,气腹后5、10、20及30min观察HRV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与气腹前相比,Ⅰ组低频(LF)、低频/高频(LF/HF)在气腹后不同时点均显著升高(P〈0.05);Ⅱ组LF/HF在气腹后5、10min显著升高(P〈0.05);Ⅲ组气腹后各时点LF、HF、LF/HF均无显著变化(P〉0.05)。组间比较,Ⅰ组LF、LF/HF在气腹后各时点均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Ⅱ组LF在气腹后10min显著高于Ⅲ组(P〈0.05),LF/HF在气腹后5、10min显著高于Ⅲ组(P〈0.05)。HF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艾司洛尔可减轻气腹引起的应激反应,但不能完全阻止其交感活性的增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可以抑制气腹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维持自主神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气腹对糖尿病兔胰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四氧嘧啶制作糖尿病兔模型,建立不同压力气腹,观察气腹前和气腹后0、2、6及12h各时间点血糖、淀粉酶、胰岛素、C肽、胰腺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气腹结束后,血糖、淀粉酶、胰岛素、C肽浓度和MDA含量较气腹前上升(P〈0.05),SOD活性较气腹前下降(P〈0.05)。气腹结束后12h,10mmHg(1mmHg=0.133kPa)气腹组血糖、淀粉酶、胰岛素、C肽浓度和MDA含量与气腹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mmHg气腹组血糖、淀粉酶、胰岛素、C肽浓度和MDA含量仍较气腹前升高(P〈0.05);SOD活性在2组均未恢复至气腹前水平(P〈0.05)。10mmHg和15mmHg气腹组相应时相之间,血糖和胰岛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淀粉酶、C肽浓度、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2气腹对糖尿病兔胰腺功能有损伤作用,损伤程度与气腹压力相关,较低的气腹压引起的胰腺损害更易逆转。  相似文献   

13.
剖腹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胰岛素抵抗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岭  全卓勇  章希  许涛 《腹部外科》2005,18(4):216-217
目的对比剖腹胆囊切除术(O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和持续时间,以确定LC有更小的组织创伤。方法将53例择期手术病例分为OC组(28例)和LC组(25例),对比两组的生理学评分、住院时间及在术前、手术结束、术后24h、72h的胰岛素敏感性(IS)改变。结果LC组IS下降最多仅为8%,而OC组IS下降可达20%。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LC术后IS改变较OC术后少,对机体的损伤小,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血清IL-6、IL-10和IL-18影响,比较两种方法对机体肝功能的损伤和机制。方法:选择LC患者和OC患者各3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d、5d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ALT、AST、IL-6、IL-10和IL-18含量,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LC组和OC组术后血清ALT、AST、IL-6和IL-18含量均较术前增加(P<0.01),血清IL-10含量较术前降低(P<0.01),上述指标术后1d变化最为明显,LC组上述血清指标变化小于同期OC组(P<0.05)。结论:LC对患者肝功能损伤较OC小,可能与LC刺激机体产生IL-6和IL-18较少,维持较高血清IL-10水平,维护适度机体细胞因子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不同浓度丙泊酚,研究其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ASAⅠ级或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丙泊酚TCI靶浓度分别为2.5μg/ml(Ⅰ组)、3.5μg/ml(Ⅱ组)、4.5μg/ml(Ⅲ组)。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3min(T2)、气腹后3min(T3)、气腹后30min(T4)、气管拔管后即刻(T5),记录BIS值和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心率(heart rate,HR),同期抽取桡动脉血测定血糖和血皮质醇。结果:3组患者一般情况、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苏醒时间比Ⅰ组明显延长(P<0.05);Ⅰ组BIS值于T3、T4时平均(55.3±2.2),Ⅱ、Ⅲ组明显降低(P<0.05),分别为(46.5±3.1)和(41.8±1.4);与Ⅰ组比较,Ⅱ组各时点血糖和皮质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于T3~T5时血糖和皮质醇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3组靶控浓度丙泊酚均能维持满意的镇静深度,靶浓度4.5μg/ml的丙泊酚对抑制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更有效,但苏醒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中不同气腹压对血气指标、体内循环状况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张家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4例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行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治疗,依据术中采用的气腹压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低气腹压组及高气腹压组,每组患者37例。低气腹压组术中气腹压维持8 mmHg(1 mmHg=0.133 kPa),而高气腹压组维持12 mmHg。检测并比较术前、气腹后10 min、30 min及放气后10 min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及循环指标的变化。 结果与术前比较,气腹后10 min及30 min 2组气道压力(Paw)、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中心静脉压(CV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O)及每搏输出量(SV)显著高于术前,且高气腹组显著高于低气腹组(P<0.01);放气后10 min 2组PetCO2及PaCO2仍显著高于术前,且高气腹组显著高于低气腹组(P<0.01),同时高气腹组SBP、DBP、MAP、CO及SVR显著高于术前,且SBP、DBP及CO仍显著高于低气腹组(P<0.05);与术前比较,气腹后10 min及30 min 2组胸廓顺应性(Cmpl)显著降低,且高气腹组显著低于低气腹组(P<0.05);与术前比较,低气腹组全血碱剩余(ABE)及标准碱剩余(SBE)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气腹后30 min高气腹组ABE及SBE显著升高(P<0.05)。 结论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中高气腹压较低气腹压对患儿的血气及循环的影响大,因此临床应据实际情况尽量避免术中选择12 mmHg以上的气腹压。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同气腹持续时间对术后肩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手术不同气腹持续时间对术后肩痛的影响。方法:于全身麻醉下为91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压力为12mm Hg,根据气腹时间分为3组,A组<1h;B组1~2h;C组>2h。记录术后清醒、拔管时间及术后3d内的肩痛情况,并让患者于术后12h、24h、48h、72h肩痛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system,VAS)评分。结果:术后出现肩痛A组12例,B组10例,C组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肩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气腹时间对术后肩痛的发生率和疼痛程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