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肾小球疾病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肾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伴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多数病例通过体检发现,部分以活动(或劳累)后出现肉眼血尿、浮肿、泡沫尿、腰酸(或腰痛)以及排尿不适为表现,尿相差显微镜红细胞分类为肾小球源性或混合性血尿,且平卧位即出现尿检异常。临床表现为血尿合并蛋白尿11例,发作性肉眼血尿7例,肾病综合征4例,单纯血尿3例,单纯蛋白尿1例。肾组织病理表现多样化:IgA肾病9例,系膜增生性坚小球病变8例,局灶节段系膜增生性肾炎4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4例,膜性肾病1例。结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肾小球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临床及病理均呈现多样性;当临床上遇到左肾静脉综合征不能解释的血尿及蛋白尿时.应积极进行肾活检,避免漏诊而延误病情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呈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IgA肾病(IgA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1988年1月至2002年2月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的患者587例,其中呈FSGS85例,呈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162例,呈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MsPGN伴FSGS)185例,比较3种类型IgAN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FSGS型IgAN占同期所有IgAN的14.5%,临床类型以大量蛋白尿型为主,占37.64%。肾小球球囊黏连发生率高达74.12%,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率97.65%,病理分级以LeeⅣ~Ⅴ级为主,免疫病理以IgA—MG型为主,与MsPGN伴FSGS型和MsPGN型的IgAN相比,FSGS型IgAN病程较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较高(P〈0.05),而血尿的发生率与后两者无明显区别。结论呈FSGS型IgAN大量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病变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小儿单纯性血尿的临床和病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儿单纯性血尿有肾穿刺活检资料的50例。临床表现为镜下血尿者17例,镜下血尿伴发作性肉眼血尿29例,单纯发作性肉眼血尿4例。病理结合临床诊断为系膜增生性肾炎10例,局灶节段性增生性肾炎2例,IgA肾病13例,薄基底膜肾病15例,遗传性肾炎2例,高钙尿症3例,乙肝病毒相关肾炎1例,轻微病变2例,肾小球形态基本正常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隐匿性肾炎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特点及其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肾活检的323例隐匿性肾炎患儿的临床和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323例隐匿性肾炎患儿中,单纯性血尿229例,单纯性蛋白尿19例,血尿伴蛋白尿75例。肾组织病理改变类型包括:轻微病变103例(31,89%)、基本正常74例(22.91%)、IgA肾病(IgAN)73例(22.60%)、薄基底膜病(TBMN)27例(8.36%)、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18例(5.57%)、局灶增生性肾炎(FPGN)10例(3.10%)、膜性肾病(MN)8例(2,48%)、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舢)8例(2.48%)、微小病变(MCD)1例(0,31%)、IgM肾病(IgMN)1例(0.31%)。单纯性血尿组中肾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的比例较血尿伴蛋白尿组明显偏高(P〈0,01);血尿伴蛋白尿组中IgAN的比例高于单纯性血尿组和单纯性蛋白尿组(分别P〈0.01、P〈0.05)。IgAN的Lee分级:单纯性血尿组中Ⅰ、Ⅱ级85.00%,Ⅲ级及以上15.00%;血尿伴蛋白尿组中Ⅰ、Ⅱ级58.10%,Ⅲ级及以上41.90%,明显高于单纯性血尿组(x^2=6.47,P〈0.05)。结论:儿童隐匿性肾炎的病理以轻微病变、基本正常、IgAN为常见表现,血尿伴蛋白尿患儿病变较单纯性血尿患儿为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肾损害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肾脏活体组织检查的AS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表现。结果18例患者中,9例呈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表现,5例呈慢性肾小球肾炎表现,1例呈肾病综合征表现,3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4例血压增高,14例血压正常。24h尿蛋白定量平均为(1.17±1.39)g。15例肾功能正常,3例肾功能异常患者血肌酐平均为(153.2±36.8)umol/L。8例患者血清IgA水平升高,10例c反应蛋白升高,13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且血清IgA水平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707,P=0.001),血清IgA水平和ESR呈正相关(r=0.858,P〈0.001)。病理检查结果发现15例为IgA肾病(其中10例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1例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并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2例为局灶增生性肾炎,1例为局灶增生坏死性肾炎,1例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1例为膜性肾病,1例为局灶增生性肾炎伴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1例为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有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者均有服中药史。结论AS相关性肾损伤的病理改变多样,但主要为IgA肾病,也可表现为膜性肾病、局灶增生性肾炎和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其肾损伤可能与AS疾病本身和(或)治疗用药相关。  相似文献   

6.
继发于金盐或青霉胺疗法的肾脏淀粉样变性和膜性肾炎(MGN)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最常见肾异常。其临床表现常为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NS)。但RA伴有蛋白尿或NS者并非均有上述病变,1/3以上的蛋白尿患者有其他肾小球病变。此外,人们很少注意到血尿作为RA时肾疾患的一种症状。本文对39例(23~73岁)平均已有12年RA的患者因尿异常伴或不伴有肾功能损害作了肾活检,并前瞻性随访了0~6年(平均26个月)。结果11例(28%)肾活检有轻度系膜性肾小球  相似文献   

7.
C1q肾病是一种以系膜增生为主的肾小球疾病,其特点为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系膜区高强度C1q沉积,电镜下可见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分为3类,包括微小病变(MCD)、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和免疫介导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1q肾病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可表现为肾炎或肾病范围内蛋白尿,伴有或不伴有血尿和肾功能损伤。虽然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治疗C1q肾病的主要方法,但多数研究认为C1q肾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差。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望提高C1q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儿童孤立性血尿207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孤立性血尿的病理类型.方法:对207例符合孤立性血尿诊断标准的患儿行肾活检术,肾组织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轻微病变72例(34.8%);正常肾小球61例(29.5%),其中局灶节段性肾小球透明样变性5例.IgA肾病36例(17.4%);薄基底膜肾病21例(10.1%),其中正常肾小球7例,伴轻微病变14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3例(6.3%),其中伴薄基底膜肾病2例;局灶增生性肾炎4例(1.9%).结论:轻微病变与正常肾小球占第一位,IgA肾病是小儿表现为肉眼血尿的孤立性血尿的主要原因,但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病理变化相对较轻,为轻微病变或轻度系膜增生.所有病例均无新月体形成、肾小球硬化和小管间质受累.提示孤立性血尿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福建地区571例IgA肾病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IgA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地区571例IgA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发病年龄≤20以下占17.0%,21~30岁占36.1%),31~40岁占24.5%,41~50岁占21.7%,50岁以上仅为1.7%。蛋白尿发生率高达93.0%;伴高血压病者15.9%0,肾功能不全者14.3%。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性尿检异常型最常见(占39.4%0),病理类型以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伴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最为常见(占31.9%),MsPGN占27.5%,局灶节段系膜增生性肾炎(FsPGN)占22.6%,其他类型占18.0%),肾小管间质损害以中度损害为主(71.6%)。免疫病理类型以IgAMG型占53.1%,IgAG型占21.0%,其他类型占25.9%。IgA肾病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以FSGS病理类型最常见。结论福建地区IgA肾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存在一定的地区特点:老年人比例少,蛋白尿比例高,最常见病理类型是MsPGN伴FSGS,免疫病理以IgAMG型最常见,肾小管间质病变较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CP)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73例明确病理诊断的CKD男性患者进行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比较不同类型肾脏病、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程度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对CP发生率的影响。结果:273例CKD患者中91例患者伴有CP,总的发生率33.3%;膜性肾病患者CP发生率最高60.0%,较非IgA肾病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5.5%)、乙肝相关性肾炎(24.2%)及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患者(0%)高(P〈0.05)。IgA肾病(IgAN)患者CP发生率39.7%较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高(P〈0.05)。随年龄增加CP的发生率升高但是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别;不同程度蛋白尿、血尿、肾功能组间CP的发生率无差别。结论:CKD是CP的高发人群,随年龄增加CKD患者中CP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肾脏病病理类型是影响CP的发生率的主要因素;CP与部分CKD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分析本院经过临床以及肾脏病理(包括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确诊的2例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两例患者均为青壮年男性,年龄分别为44岁和38岁,血压及肾功能均正常.例1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镜下血尿;例2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两例患者临床上均除外继发性肾脏病,根据蛋白尿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效果良好.结论 原发性膜性肾病合并IgA肾病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兼具有膜性肾病和IgA肾病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更似于膜性肾病,治疗方面则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IgA肾病合并急性肾衰竭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IgA肾病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1992年~2006年经肾活检确诊IgA肾病合并ARF 20例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病理选择治疗方案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20例IgA肾病合并ARF,占活检IgA肾病的3.8%(20/527)。其中急性肾炎综合征4例,急性肾炎综合征合并肾病综合征5例,以浮肿、少尿为主8例,以恶性高血压为主3例。病理改变上系膜增生性肾炎5例,新月体肾炎8例,增生硬化性肾炎伴新月体肾炎3例、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合并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4例。14例肾功能恢复正常,4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性透析治疗后行肾移植。结论:IgA肾病合并急性肾衰竭发生率达3.8%,高于目前文献报道。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理表现为多种病理类型。病理轻则预后好,新月体肾炎诊断治疗及时预后好,多数患者肾功能可以恢复正常。因此早期及时肾活检对IgA肾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S)相关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10年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AS患者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男性9例,女性l例,平均年龄(28.6+6.8)岁(16~53岁)。4例患者表现为无症状镜下血尿;6例表现反复血尿合并蛋白尿,其中2例有发作性肉眼血尿。平均尿蛋白量(24h)为(1.56±1.53)g(0.02-5.26g)。2例患者有血压升高。所有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光镜下,8例患者呈轻度系膜细胞增生,IgA肾病Lee氏分级均为Ⅰ或Ⅱ级;另外2例呈中重度系膜增生性改变,IgA肾病Lee氏分级分别为Ⅲ级和Ⅵ级。结论AS相关IgA肾病临床表现为隐匿性肾炎或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改变以轻度系膜增生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gA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ARF)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1例IgA肾病并发ARF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1)本组11例IgA肾病患者并发ARF,占我院同期IgA肾病的1.28%(11/860);(2)本组患者7例患者以浮肿、少尿为首发症状,3例以反复肉眼血尿为主诉、1例以恶性高血压为主要症状,6例患者蛋白尿≥2.0g/d;(3)肾活检示系膜增生性肾炎7例、新月体肾炎1例、增生硬化性肾炎伴新月体形成1例,余2例为In肾病的基础上伴发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4)本组资料中8例患者行激素加MP/CTX冲击治疗,4例予以单纯对症处理;8例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肾功能部分缓解,2例患者肾功能进展行维持性透析治疗,总有效率为81.8%。结论:IgA肾病并发ARF发生率不低,病理可表现为多种病理类型,病理改变轻,预后好,多数患者肾功能可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包括原发性肾损害和继发性肾损害,前者包括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炎和基底膜变薄等,后者包括肾血管炎,肾淀粉样变,药物性肾损害(继发于非甾体抗炎药,青毒胺,金制剂,环孢素A及氨甲喋啶的肾损害),肾结石等,本文综述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的发病机理,病理及临床表现,治疗进展及预后等。  相似文献   

16.
80例持续性镜下血尿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进一步探讨持续性血尿患者肾组织活检的指征和临床价值。方法 对80例持续性镜下血尿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51例,年龄12~74岁,平均30.4岁。根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80例患者可分为3组。Ⅰ组:单纯持续性镜下血尿54例;Ⅱ组:持续性镜下血尿伴微量蛋白尿20例;Ⅲ组:持续性镜下血尿伴间歇性肉眼血尿6例;这些病人经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均为肾性血尿且肾功能正常。肾组织活检IgA肾病18例,肾小球病变轻微及未见明显病变33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6例,肾小球球性硬化9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4例。80例患者中6例电镜示肾小球薄基底膜,值得注意的,在54例单纯镜下血尿患者,30例(56%)呈肾小球病变轻微或肾小球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不伴蛋白尿和肾功能正常的持续性下血尿患者可暂不行肾活榆检,直至出现蛋白尿或伴间歇肉眼血尿时再作肾活检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银屑病合并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3年至2004年有肾活检结果的银屑病并肾损害患者6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8岁。肾损害在银屑病发病后平均16年(7—30年)被发现。2例表现为无症状性镜下血尿和蛋白尿;3例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1例为肾病综合征。6例均有中大量镜下血尿,其中2例有发作性肉眼血尿:蛋白尿平均为2.05g/24h(0.01—5.42g/24h);血压4例正常,2例升高;Scr均正常。肾组织免疫荧光检查发现系膜区IgA沉积4例,系膜区IgG沉积1例,免疫荧光阴性1例。光镜表现均不严重,轻度系膜增生3例,中度系膜增生3例;均无新月体形成;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不明显;2例肾内动脉内膜增生、管腔狭窄。结论在银屑病合并肾损害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并不少见。可能与银屑病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IgA肾病伴部分性新月体形成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选取79例经肾活检确诊伴部分性新月体形成IgA肾病患者,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并根据新月体形成所累及肾小球的比例分组:≥10%为A组,31例;≤10%为B组,48例。结果:(1)临床表现:79例均有血尿+蛋白尿,蛋白尿〉1g/24h者48例(60.8%);两组比较,A组蛋白尿〉1g/24h28例(89.3%),B组蛋白尿〉1g/24h20例(41.7%),A组大量蛋白尿、肉眼血尿、高血压、肾衰竭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2)病理表现:79例新月体形成累及肾小球3.3%~29.0%,均以细胞性为主,几乎均有肾小球硬化、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球囊黏连、灶性肾小管萎缩、以及炎性细胞浸润;两组比较A组中、重度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新月体所占比例均较B组明显;病理改变硬化肾小球占55例(69.6%)。结论:IgA肾病伴部分性新月体形成患者临床均有血尿+蛋白尿,尤其大量蛋白尿;病理改变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常见;炎性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等活动性病变易见并影响新月体形成;新月体的多少及纤维化程度影响临床病理表现,≥10%较≤10%严重。  相似文献   

19.
IgA肾病特征性的表现是IgA及IgG免疫复合物(ICs)弥漫性沉积伴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IgA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镜下血尿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虽然IgA肾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但约25%~50%的患者在确诊后25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  相似文献   

20.
正IgA肾病为一免疫病理学诊断名称,是指以IgA和C_3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临床和病理表现复杂多样,病变程度轻重不一,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等感染诱发,临床多表现为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或伴蛋白尿,肾病综合征,重症者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