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民国时期空前激烈的中医存废之争中,沪上中西医汇通流派鼻祖之一的恽铁樵先生提出"中医发展需要引进西医",之后二代传人陆渊雷先生倡导"以今日之理、释古人之法",三代传人姜春华先生开创"三个实验论证中医课题",四代传人沈自尹先生揭示"肾阳虚证现代医学病理本质"。其后当代沪上众多传承者,在各自领域坚持不懈地进行中西医汇通,多有建树。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历时90余年,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中西医汇通事业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本刊近期将以沪上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代表人物的生平纪事、学术著作及学术思想为主要内容,连续刊载相关学术论文,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2.
文庠 《中医教育》2023,(1):17-23
恽铁樵,江苏武进县孟河镇人,以其扎实的古文、医籍基础,加之会外语、懂西医的学术视野,终以一介寒儒,卒成医林一代宗匠。面对西医对中医的挑战,他揭示了中医的科学价值,简明了“新中医”的观点,形成了系统的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为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他开办函授教育,将学术与教育融会贯通,实践“保国粹”与“利民生”相统一的教育目标;编写系列讲义,建构中西医汇通的中医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注重临床实践,形成遥从指导与跟师带教结合的临床教学方法;强化思维培养,形成博学与精读、技巧与学问结合的教学方式。恽氏中西汇通、学教融会的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医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探讨近代中西医汇通及其对当代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从明代万历年的西医传入到1949年的中西医结合,300余年的中西医汇通史经历了启蒙、创立到鼎盛发展的3个历史时期。近代中西医的碰撞、沟通,使得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中医开始了第一次对自身生存命运的思考,汇通派的"实验中医观"、"以西补中观"和"新中医观"等思想主导了近代中医的变革与发展。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面临着危机,迫切需要中西医合力;现代中医只有与西医和其他学科加强深入汇通,加快发展步伐,才能适应世界医学重新调整医学目的和改变医学模式的需要。同时,在现代的中西医汇通中,坚持中医的思维方式,推进中医特色的科学研究,提高汇通人才的传统文化素养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导读陆渊雷(1894—1955)为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的二代传人,更是民国时期上海中西医汇通界的中流砥柱。本文记述渊雷先生的生平纪事,并介绍其主要学术观点及著作。陆氏天资聪颖,酷好科学,兼习百家,一生致力于国医改良及中医教育事业,为捍卫及发展中医鞠躬尽瘁。渊雷先生深得其师铁樵先生中西医汇通之真传,并又有所发挥。"以今日之理释古人之法"是渊雷先生中西医汇通的主要思路与方法。渊雷先生学贯中西、著作等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如果从中医汇通派的出现算起,已经有了三百多年曲折的经历.中西医汇通可以看成是中西医结合的前期阶段,属于自发的,经验的性质,自然不能与现代中西医结合之科学的、实验的阶段相比.但回顾这一段历史,却可以看出,中西医  相似文献   

6.
<正>导读前文[1]记述了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三代传人姜春华的生平纪事并介绍其学术创见,本文总结姜春华教授七大学术成就。①《黄帝内经》探赜:反映姜老对《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及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造诣,其所撰《阴阳原始》《相火考略》两文尤显功底。②《伤寒杂病》索隐:潜心仲景之学,著《伤寒论识义》,撰"伤寒论六经若干问题"等论文,其风格与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尊崇仲景之学的特征一脉相承。③《神农本草》续焰:认为本草的主治也只有医经、经方可以解释  相似文献   

7.
前文记述了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二代传人陆渊雷的生平纪事,并介绍其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本文分六个方面总结渊雷先生的学术成就。(1)独步国医改良:先生一方面强烈反对废止中医,一方面又强烈提倡改良中医,认为中医执业者当具备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并从政府层面进行督管考核;提出改良中医的第一步为统一中医病名,并在后期自我修正了"中医不识病能治病"的观点。(2)质疑《黄帝内经》:主张从西医解剖生理学解释中医理论;认为《黄帝内经》徒事空洞说理,而于药方治病的原理几乎一字不提;极力反对《黄帝内经》的气化学说。(3)今释仲景古法:尊崇仲景之学,著《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并以之授课,力倡以今日之理释仲景之法。(4)师范《医案》《医话》:医案中主张以西医病名诊断,重视临床症状的描述;医话中有论药,有论医,或答疑,或明理,真知灼见,不胜枚举。(5)领航中西汇通:主张改良中医,实行中西汇通,著《生理补正》《病理补正》《诊断治疗学》《流行病须知》《细菌学补编》等并以之授课,重视医理今释,强调识病诊断,以求提高疗效。(6)潜心佛学书法:译《法海搜珍》,著《书法浅说》《题文明书局影印兰亭十二种》,反映了其佛学修养及书法功底。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专业的中医学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中医西医两种理论体系和思维的碰撞。如何汇通中西医思维,让西医思维为主导的学生理解中医学藏象学说的脏腑生理功能,从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是中医学教学中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陆渊雷,字彭年。民国时期医家。生于1894年,逝于1955年。陆氏受中西医汇通学派影响,对中医学术有较深研究,试图以西医学说来印证中医古代学术见解。其代表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多引证古代注家及日本汉医学者的解释,证以现代医学理论。对沟通中西医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从事中西医汇通的著名中医学者为数不少,张山雷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也是一位中西医汇通的热心探索者。所谓汇通,大抵包括中西医理的汇通,中西医临床的结合,以及中西药物的联用。张山雷就是从外科临床上结合并探索中西药物联用的。本文就他在中西药联用治疗外疡方  相似文献   

11.
从西学东渐开始,中医内部就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由于中西医来自不同医学体系,结合概念欠清晰,又没找到切合点,所以收效甚微。一方面中医主动去结合西医,千方百计证明自己;另一方面西医则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研究中医、中药,而不是真正的融合。所谓融合,应该是彼此融洽,取长补短,最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解境界”所产生的新医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9 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唐容川、恽铁樵、陆渊雷4 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及其他8 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 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汇通各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中西医汇通派4 家临证处方规律有其相似之处,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介绍恽铁樵在文学创作上,有外国著作翻译和主编《小说月报》的成就;在中医学上,他是著名儿科专家,并倡言立足于中医传统基础上的中西医汇通,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人物。  相似文献   

14.
<正>导读沈自尹(1928—2019)为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的第四代传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中医,著名中西医结合学家,师从姜春华教授。本文记述沈自尹先生的生平纪事,并介绍其主要学术创见、实验成果及著作。先生继承与发展了姜春华教授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学术思想,创新性提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观点,并  相似文献   

15.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后,给中医药学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许多中医自发地学习西医,他们不但在治疗上吸取西医的某些有效方法,有的在理论上探讨中西医之特点,加以分析比较,甚至试图汇通中西医,这就形成了中医学术上的所谓"中西医汇通派"。其代表人物当数清代王宏翰、朱沛文、唐容川、张锡纯等为最。随着西医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解放后,在党的"团结中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许多现代著名老中医热心中西医结合工作,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途径,成为我们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良师,现介绍几位著名老中医之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西医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清末民国初年时,中医就受了西医的影响,在中医界便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并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医学衷中参西录》等著作行之于世。尔后,如名中医陆渊雷及先师施今墨等,均主张中西医结合。施今墨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倡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民清时期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恽铁樵两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恽铁樵及其他7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两位医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均不显著(P均〉0.05),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两医家临证处方同中有异,皆为攻补兼施,张氏偏补后天脾胃,恽氏更重先天精血。  相似文献   

18.
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影响而形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其所倡导的思想理论虽然存在某些偏颇和缺陷,但仍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西医汇通思想为现代健康管理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促进了中医和西医2个医学体系健康管理的碰撞与结合,并进一步地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9.
喜读《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五周年特刊——"中西医结合之路"。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集。说它难能可贵,首先是它的作者。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我国医学史上首次成批出现的西医学习中医的先驱;还有些是中医造诣很高,后学西医,同样献身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中医老前辈,他们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及掌握程度是远非近代中医史上"中西医汇通派"所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汇通学派对近代中医药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通学派勇于接受西医知识,积极维护中医地位,主张中西医应取长补短,并多方面进行中西医汇通的尝试,促进了中西医汇通思潮的形成。在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引导现代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