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颈部淋巴结结核CT诊断的认识。方法:女性15例,男性7例。CT平扫22例,增强扫描19例。结果:22例均为多个淋巴结同时受累(100%)。以中下颈及颈后三角区受累最常见,Ⅳ区 锁骨上区占86.4%,V区占63.6%。CT增强扫描分4型:1型:均匀强化;2型:薄环状强化;3型:花环状强化;4型:不均匀强化。各种增强类型可同时存在,二种及二种以上增强类型同时存在占86.4%,淋巴结融合占68.2%。结论:CT增强检查能清楚显示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的数目、部位、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多种增强类型同时存在反映不同时期病理改变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T在颈部肿块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1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颈部肿块性病变患者,包括4例颈部先天性囊性病变(2例鳃裂囊肿,1例甲状舌管囊肿及1例淋巴管囊肿),13例颈部淋巴结病变(4例转移瘤,2例淋巴瘤,4例淋巴结核及3例单纯性炎症),3例神经源性病变(1例颈动脉体瘤及2例神经鞘瘤)以及1例血管瘤均经CT平扫,18例又经增强CT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鳃裂囊肿与甲状舌管囊肿有其固定的发病部位,增强扫描无强化,淋巴管囊肿显示瘤内多房、出血和脂肪成分,对诊断有一定价值。转移瘤与淋巴瘤均表现为软组织结节及中心坏死,但转移瘤环状强化更多见,淋巴结核与单纯性炎症多表现为小实性软组织结节或较大囊性影。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显著强化。神经鞘瘤可显示延迟充填及明显强化等征象。血管瘤于延迟期强化范围扩大是其特点。不同来源的肿瘤以及增大淋巴结与颈鞘内血管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的特点,有利于病变的定位和鉴别诊断。结论根据病变的部位、形态及密度特点及其与颈部血管的关系,CT对大部分颈部非器官源性肿块有定性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颈部肿块定位、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肿块病变21例,包括颈部淋巴结结核10例,神经元性肿瘤6例,淋巴管瘤3例,脂肪瘤2例。结果:①颈部淋巴结结核最常见,占47·6%(10例),典型表现为结节状环形周边强化,相互融合呈花环状;②神经纤维瘤好发于椎旁三角区,实性肿块呈不均匀强化。颈动脉体瘤好发于颈动脉分叉水平,肿块明显强化。神经鞘瘤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的等密度肿块,呈中等程度强化。神经纤维肉瘤肿块密度不均,边界不清,无特征性改变;③淋巴管瘤好发于颈部的疏松间隙,CT常为薄壁囊性肿块,囊壁及内部分隔可见强化;④脂肪瘤表现为典型的脂肪密度,无强化。结论:CT强化扫描有助于颈部肿块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牙龈癌的MS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评价CT检查在牙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牙龈癌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68岁。1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CT扫描。对病变的部位、形状、密度及向周围浸润转移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下颌骨前牙区8例,下颌骨磨牙区4例,上颌骨前牙区5例,上颌骨磨牙区1例,18例均伴有颌骨溶骨性骨质破坏,15例伴有溃疡,侵犯颊部软组织1例,侵犯上颌窦1例,侵犯口底2例,同时侵犯腭部及上颌窦1例,7例伴有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多发转移。牙龈癌CT平扫表现为上下颌骨牙龈区等或稍低密度不规则肿块,边界均模糊不清,内密度不均匀,浸润性生长。CT增强扫描后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区不强化,增强后肿块边界及轮廓显示清楚,呈分叶状,7例颌下区及颈部间隙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CT检查对原发性牙龈癌的形态、大小、密度及周围结构侵犯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增强扫描对病灶显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螺旋CT扫描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及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在胃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2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行螺旋CT扫描,层厚为5mm,螺距为1,将所得的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应用NavigatorSmooth功能行CT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其结果与胃镜和/或手术病理结果比较。结果28例中,螺旋CT平扫能客观反映出胃壁病变的部位、形态及大小,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及邻近结构受侵情况。其中大网膜、胰腺及肝脏受侵分别为7例、4例及3例,淋巴结转移3例。CTVE成像能很好地显示出正常胃壁内部结构,病灶的立体形态、大小及范围。28例中26例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基本相符。准确率高达92.8%。结论CTVE成像与螺旋CT平扫相结合,对胃癌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卵巢结核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卵巢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1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卵巢结核患者均经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结果 CT表现主要为囊性4例,囊实混合性10例,实性2例,其中,囊实混合性最常见。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和实性部分强化,病灶钙化出现率43.8%。结论 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卵巢结核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病变周围的情况,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各种颈外侧部肿块增强扫描前后的CT、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外侧部肿块增强扫描前后的CT、MRI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强化特点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间隙的关系.结果 45例颈外侧部肿块中,鳃裂囊肿6例,淋巴管瘤6例,淋巴结结核6例,淋巴结转移瘤8例,颈动脉体瘤3例,淋巴瘤2例,淋巴结炎4例,神经鞘瘤5例,颈部脓肿、巨大淋巴结增生、神经纤维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鳃裂囊肿、淋巴管瘤表现为囊性无强化;颈部脓肿表现为环形强化;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瘤表现为结节状轻中度强化与环形强化共存;淋巴瘤、淋巴结炎、巨大淋巴结增生、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呈轻中度强化;海绵状血管瘤、颈动脉体瘤呈高度强化.结论 颈外侧部肿块增强前后CT、MRI表现有特征性改变,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腮腺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腮腺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实验室检查诊断的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术前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复习CT扫描结果 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9例中发生于左侧7例,右侧2例.8例位于腮腺浅叶,1例累及腮腺深叶.病灶呈肿块型8例,数目1~4个,直径2.7~5.3 cm.浸润型1例,直径3.4 cm.CT平扫病灶5例密度均匀,边缘光整,4例病灶内旱斑片状低密度影,其中2例边缘模糊.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度均匀强化3例,环形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1例,花边状强化1例.病灶向周围浸润6例.同侧颈部出现增大淋巴结2例.结论 腮腺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多样化,与其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认识腮腺淋巴结结核的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确诊仍依靠病理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蒲红  宋彬 《放射学实践》2006,21(4):366-369
目的: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及螺旋CT影像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胰腺癌45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影像标准诊断有胰周淋巴结转移。根据本组45例病例CT所反映的肿大淋巴结的分布情况,将胰周淋巴结分为8组。设定淋巴结的短径≥1.0cm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影像表现。统计阳性淋巴结的出现率,重点观察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强化情况。结果:本组45例胰腺癌中,共计89个部位观察到淋巴结转移胰周转移淋巴结以腹腔动脉干组46.7%(21例),肠系膜根部组46.7%(21例),腹主动脉周围组35.6%(16例)为最多,胃周11.1%(5例)及脾动脉-脾门组13.3%(6例)最少。结论:胰腺癌转移所致肿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腹腔干、肠系膜根部以及腹主动脉周围。螺旋CT扫描检查可以较准确显示胰腺癌胰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诊断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对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扫描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CT影像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肿瘤位于浅叶7例,深叶3例,同时累及深浅叶13例。全组病例瘤体平均最大径6.7cm,14例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18例瘤内见液化囊变区,1例瘤内见钙化灶,20例边界不清、边缘毛刺或侵犯周围组织,增强扫描15例明显强化;另有10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CT对19例做出恶性肿瘤的诊断,并对其中4例做出正确的组织学诊断。结论 CT能准确定位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明确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肿瘤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可疑胰头癌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可疑胰头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经超声和临床拟诊的胰头癌行胰腺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延迟扫描时间分别为25秒和60秒,所有病例经病理或临床追踪诊断。结果:49例中,胰头变异例,胰头周围淋巴结病6例,慢性胰腺炎7例,胰头癌31例。其中46例(94%)诊断正确,1例胰头周围淋巴结结核和 2例慢性胰朱炎误诊为胰头癌。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可疑胰头癌的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及MRI在诊断节细胞神经瘤中的价值,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并分析30例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与临床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9例为单发病灶,另1例位于颈1/2椎管内病灶为双侧发病。后纵隔12例,椎管内外5例,后腹膜3例,肾上腺8例,淋巴结2例。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性低密度影,低于邻近肌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或无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持续性不均匀强化。6例肿瘤内见弧形、斑点状钙化。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呈轻至中度渐进性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当发生于后纵隔、腹膜后、肾上腺、椎管内外及淋巴结等部位时又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了解这些共性与个性,对进一步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非常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2例成人纵隔型淋巴结结核的MSCT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①部位:42例CT共见淋巴结肿大185个,淋巴结主要位于4R区、2R区,8例累及1个区淋巴结,34例累及2个以上区;②大小:短轴直径范围10~54 mm,加权平均(18±6)mm,长轴直径范围10~68 mm,加权平均(26±11)mm;③形态:37例进行病理对照的169个淋巴结中,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呈卵圆形或圆形,47个(27.811%)融合的淋巴结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④边缘:122个(72.189%)未融合的淋巴结边缘光滑、清楚。47个(27.811%)淋巴结干酪样坏死,边缘欠清楚;⑤密度:145个(78.378%)淋巴结平扫密度基本均匀,CT值40~60 HU。40个(21.622%)淋巴结平扫密度不均匀,中央部分CT值16~37 HU,平均25.2 HU;32个淋巴结内或周边有斑点状钙化。⑥增强表现:169个淋巴结表现为7种强化形式。a.均匀强化(12个);b.不均匀强化、中心低强化有小的低密度区(22个);c.周边不规则厚壁强化、中心无强化(52个);d.周边薄环状强化、中心无强化(36个);e.周边不规则强化、中心无强化区延伸至淋巴结外(4个);.f周边不规则环状强化、中心分隔状强化(40个);g.无明显强化(3个);⑦肺内结核:8例(19.048%)肺内有结核病灶,其中6例为非活动性条索状影及钙化灶,2例为斑片状活动性结核。结论: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各种三维重组技术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肺结核病例145例,全部病例行螺旋CT扫描,针对不同病例行CTVE、MPR及CPR等不同类型三维重组。结果螺旋CT(尤其是HRCT)能够显示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结核空洞、干酪肺炎、粟粒结节、支气管播散、支气管结核、淋巴结肿大和钙化等肺结核的不同表现。螺旋CT诊断正确率为96.6%,结合各种三维重组方式后,诊断正确率99.31%。结论螺旋CT结合各种三维重组法能够对肺结核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及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结果13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单独侵犯颈外侧淋巴结7例,同时侵犯颈外侧区及面淋巴结、颏下淋巴结各2例,1例侵犯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1例为颈、腋、纵隔、腹膜后区和腹股沟淋巴结同时肿大。肿大淋巴结短径最小0.6 cm,最大2.6 cm,平均1.6 cm。肿大淋巴结孤立存在12例,仅1例有融合。1例因相互融合而密度不均,12例密度均匀并有明显强化,增强后CT值增加19.1~113.2 HU,平均59.1 HU。结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该病的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活检病理证实或临床治疗观察符合诊断标准的26例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结果:26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23例(88.5%),其中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30.7%),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肺内病变15例(57.7%),仅见肺部浸润性改变而无淋巴结肿大1例(3.8%),肺纤维性改变2例(7.7%)。肺内主要表现为结节影15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7例,小叶间隔增厚4例,实变影1例,磨玻璃影1例。结论: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影是胸部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不典型者需密切结合临床检查及治疗后随访。  相似文献   

17.
对39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50例拟行预防性颈淋巴清扫术的颈部,术前应用CT扫描其颈部前瞻性评估其颈淋巴结内是否有肿瘤转移,并与颈部触诊检查及术后颈清标本的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表明:CT对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90.00%,45/50)显著地高于(P<0.005)触诊检查的结果(66.00%,33/50)。这表明:在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方面,颈部CT扫描比颈部触诊检查更准确、可靠,并能提供更多有关淋巴结的融合、被膜外转移的资料,从而有助于临床医生术前为病人制定出更加准确、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侧肾上腺淋巴瘤CT、MRI动态增强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6例。其中继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5例,原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1例。男4人,女2。年龄35~75岁,平均63岁。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1例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2名高年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变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强化程度,以及是否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果:12个病灶中,6个病灶呈椭圆形,肿块形4个,2个病灶呈肾上腺增生改变。肿瘤直径3.9~8.0cm。10个病灶CT平扫密度均匀,2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一个病灶内可见坏死。平扫CT值为24.1~35.2HU,平均25.5HU;CT动态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10个病灶均匀强化,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条状、网格状强化。动脉期CT值28.3~44.7HU,平均31.6HU。门静脉期继续强化,门静脉期CT值36.4~64.6HU,平均48.7HU。MR扫描T1WI信号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扫描信号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3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名医师诊断正确4例,2例误诊。结论: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密度相对均匀,坏死少见或范围较小,CT、MR动态增强呈轻~中等程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较均匀。肾上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术前CT、MR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9.
A 68-year-old man had malaise, weight loss, and enlarged right cervical lymph nodes. The first biopsy from a right cervical lymph node showed granulomas with negative acid-fast bacillus (AFB) staining, and he was treated for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isoniazid, rifampin, ethambutol, and pyrazinamide. Symptoms persisted even after receiving antituberculosis drugs for 2 months. He was transferred to our center for F-18 FDG PET/CT scan under the suspicion of occult malignancy. The PET/CT scan showed increased FDG uptake in the right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 and multiple bony lesions. The second biopsy from the FDG-avid cervical lymph node and bone marrow confirmed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NTM) infection. After another 6 months of adjusted 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with isoniazid, rifampin, ethambutol, and clarithromycin, a repeat PET/CT scan showed remission of previous le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