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硅胶环管支撑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目的 观察硅胶环管作为支撑物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表面麻醉和阻滞麻醉,在手术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用硅胶管环作为支撑物对10例泪小管断裂患者行泪小管断端吻合术。结果 随访3-6月,10例下泪小管断裂均获治愈。并且在硅管留置期间无异物感,无外观影响。结论 硅胶环管是一种理想的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支撑物。 相似文献
2.
赵英晓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2,34(8)
目的 评价泪小管断端寻找方法以及环形硅胶管作支撑在泪小管断裂吻合中的可行性.方法 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或探针引导下寻找泪小管断端,以泪道硅胶引流管作支撑物,吻合泪小管断端.结果 30例(30眼)吻合成功.结论 寻找断端耗时少,准确有效.环形硅胶管组织相容好,对眼部无刺激,隐形美观,无泪点泪小管撕裂,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用硅胶棒逆行置入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内眦部的外伤,常伴有泪小管断裂,以下泪小管多见。如不及时修复,可造成溢泪后遗症。从1991年1月至1993年3月,我院应用硅胶棒逆行置入治疗泪小管断裂伤11例11眼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本文11例11眼均为男性,最大年龄者41岁,最小者5岁,平均年龄20.5岁。右眼4例,左眼7例。受伤时间:当天来诊者8例,3天者2例,2个月以上者1例。2例断端距泪小点处3~5毫米,其余9例位于泪小管与泪囊处。二、方法:所有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1.器械:泪小点扩张器,探针,改制成回头的9号腰穿针,5毫升注射器,特制圆… 相似文献
4.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睑外伤常伴有泪小管断裂 ,下泪小管的功能比上泪小管重要得多 ,断裂如不及时修复吻合 ,可能造成术后流泪。我们自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9月对我科门诊 15例眼睑裂伤合并下泪小管断裂患者采用新法行泪管吻合术 ,均获得成功。资料与方法 :本组 15例 ,均为男性 ,年龄 19~ 5 6岁 ,病因为拳击伤、脚踢伤及锐器伤 ,均于伤后 48小时内就诊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手术方法 :寻找泪小管的两个断端并用尼龙线穿入上下泪小管。冲洗针头自下泪点插入自泪点侧断端出来 ;把泪道冲洗针头做成半环状由上泪小管进针约 8~ 10mm后 180°弯向外侧 ,经泪总… 相似文献
5.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我们使用日本产泪小管吻合器对64例新鲜泪小管断裂伤进行吻合术治疗.随访6月~3年效果满意,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0年1月~1993年8月我院收治新鲜泪小管断裂伤80例(占同期住院眼外伤的2.82%),内中以泪小管吻合器修复64例(以泪道探针修复的16例不在本文统计).64例中男57例,女7例(8.14:1).年龄1.5~65岁,平均32.24岁.工人29例,农民11例,干部10例,司机4例,教师2例,学生5例,待业青年2例,幼儿1例.接受伤原因分为他伤40例(62.5%),多为拳脚伤、器物打伤和手指抓伤;自伤24例,多为 相似文献
6.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32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泪小管断裂是眼睑外伤中的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给予手术修复接通,将会造成终生溢泪。我院自1990年至今式共收治下泪小管断裂32例,均在显微镜下进行支撑管放置吻合术,并在手术方法上进行改良,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制泪小管探针行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伟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95,17(4):310-311
我们从1989年以来,将普通注射针头改制成螺旋形泪小管探针,用于58例外伤性泪小管断裂鼻侧断端的寻找,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泪小管吻合,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一般资料:58例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病例中,男56例,女2例.右眼26例,左眼32例.受伤时间在24小时内46例,2天至1周8例,1至4周3例,6个月1例. 相似文献
8.
改良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国禹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5,27(4):308-308
我科 1995年 3月~ 2 0 0 3年 12月对 18例 (18眼 )眼睑内眦部撕裂伴下泪小管断裂采用改良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18例 (18眼 )均为下泪小管断裂 ,从上泪小管冲洗证明上泪小管均未受累。右眼 12例 ,左眼 6例。其中男 14例 (14眼 )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眼外伤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泪小管断裂仅次于眼球破裂伤,尤以内眦部皮肤裂伤时,更易合并泪小管的损伤。我院1989年6月~1991年6月采用自制的“泪小管吻合针”为15例泪小管断裂进行了修复,收到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泪道阻塞的激光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继发性泪道阻塞[1,2 ] ,目前尚无有效的处理方法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3月在我们应用泪道激光对其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 :选择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3月在本院治疗的2 1例 (2 1只眼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继发性泪道阻塞患者 ,其中男性 17例 ,女性 4例。年龄 2 4~ 5 2岁 ,平均 41 3岁。右眼 8例 ,左眼 13例。 2 1例中 ,下泪小管断裂 15例 ,泪总管断裂 6例。吻合术中插硬膜外麻醉管 1个月后拔除者 14例 ,15d后拔除者 3例 ,全部病例拔管后发生泪道阻塞。2 .设备 :带导光纤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泪点或泪小管狭窄合并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泪道引流管治疗方法。方法:临床诊断为泪点或泪小管狭窄合并鼻泪管阻塞或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患者23例28眼,经泪道探通后,采用泪道引流管[1]和硅胶管联合置入治疗。结果:术后4mo拔管,随诊1a,患者23例28眼中,23眼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为治愈,治愈率82%。2眼少许溢泪,泪道冲洗时另一泪点少许返流,探针可达骨壁,可以入咽,为好转,好转率为7%。2眼泪道冲洗原路返流,针头不能达骨壁为无效;1眼泪道冲洗时探针可达鼻骨,但再次出现脓性分泌物,为无效,无效率为11%。结论:鼻泪管引流管和硅胶管联合置入是治疗泪道系统多点阻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改良的冲洗式泪道探通术与泪道探通冲洗一体式治疗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07/2012-09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52例273眼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患儿,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其中140例156眼行改良的冲洗式泪道探通,112例117眼行泪道探通冲洗一体式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并随访1wk~1mo。结果:改良冲洗式泪道探通术一次性探通成功152眼,术后随访有2眼再次阻塞;泪道探通冲洗一体式一次性探通成功107眼,术后随访有8眼再次阻塞;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冲洗式泪道探通术对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泪道探通冲洗一体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鼻腔内窥镜辅助下鼻泪管支架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的疗效。
方法:对36例40眼鼻泪管阻塞患者在鼻腔内窥镜辅助下行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采用 Munk 评分评价泪溢程度,判断疗效,鼻泪管支架长期应用的成功率利用Kaplan-Meier分析进行生存评估,对不同类型的鼻泪管阻塞,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其生存曲线。
结果: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7%,术后平均随访19lo,取得完整随访资料30例34眼,总体有效率71%,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鼻泪管支架植入术后,术后总体平均通畅时间估计值为22.69±2.30lo,95%可信区间为18.18~27.19,生存曲线比较显示单纯鼻泪管阻塞术后再通率明显高于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腔内窥镜辅助下鼻泪管支架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安全、有效,单纯鼻泪管阻塞手术效果优于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相似文献
方法:对36例40眼鼻泪管阻塞患者在鼻腔内窥镜辅助下行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采用 Munk 评分评价泪溢程度,判断疗效,鼻泪管支架长期应用的成功率利用Kaplan-Meier分析进行生存评估,对不同类型的鼻泪管阻塞,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其生存曲线。
结果: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7%,术后平均随访19lo,取得完整随访资料30例34眼,总体有效率71%,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鼻泪管支架植入术后,术后总体平均通畅时间估计值为22.69±2.30lo,95%可信区间为18.18~27.19,生存曲线比较显示单纯鼻泪管阻塞术后再通率明显高于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腔内窥镜辅助下鼻泪管支架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安全、有效,单纯鼻泪管阻塞手术效果优于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1-12/2014-12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6、12 mo时治疗总有效率及瘘口面积。
结果:术后1mo,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与研究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7%与对照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mo,研究组总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瘘口面积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 mo瘘口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方法:选取2011-12/2014-12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6、12 mo时治疗总有效率及瘘口面积。
结果:术后1mo,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与研究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97%与对照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mo,研究组总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瘘口面积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 mo瘘口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置管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6月龄先天性泪道阻塞并泪囊炎的婴幼儿泪道探通治疗效果及泪道继发性粘连发生情况,按年龄分为1~3月龄组和3~6月龄组,对疗效及粘连发生率进行比较总结,确定最佳探通治疗时机。
方法:随机选取2007-06/2011-12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6月龄先天性泪道阻塞并泪囊炎患儿288例,其中男150例,女138例,单侧230例,双侧58例,年龄30~180(平均86.66±40.55)天龄。将患儿按照年龄段分为2组:第1组(观察组)1~3月龄,173例;第2组(对照组)3~6月龄,115例。两组治疗方法相同,用10g/L丁卡因表面麻醉泪小点,适当扩张下泪小点,用外径0.5mm或0.6mm带侧孔的圆头冲洗式探针常规操作冲洗探通泪道,但是探针进入泪囊后与水平线夹角应保持75°~85°,探通泪道成功后,将探针留置在泪道30~60min扩张泪道。拔除探针时患儿采取俯卧位,尽量冲净泪道残留分泌物及细胞碎屑。探通过程中记录泪道粘连情况,术后4~6d复诊冲洗泪道,观察、巩固疗效。随诊3~6mo,对两组疗效及泪道出现继发性粘连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第1组治愈率98.1%,泪道继发性粘连率29.3%。第2组治愈率82.6%,泪道继发性粘连率高达70.3%。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1~3月龄组疗效明显好于3~6月龄组;前者泪道继发性粘连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后者。
结论:对于先天性泪道阻塞并泪囊炎的患儿提前到1~3mo内进行探通治疗效果很好,病情时间越长,泪道继发性粘连的机会愈多,疗效降低。以往多主张6月龄后再行泪道探通,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在1~3月龄内为最佳探通时间,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Orbit (Amsterdam, Netherlands)》2013,32(4):225-230
AbstractPurpos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of endo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 (EN-DC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arcoidosis.Methods: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of all patients with sarcoidosis undergoing EN-DCR in 6 practices from 1999–2011.Results: We included 18 procedures in 14 patients (8 female, 6 male) who underwent EN-DCR for acquired NLDO secondary to sarcoidosis. The mean age was 53.7 (range 38–82). The presenting symptom in all cases was epiphora. Eight patients (57%) complained of having additional nasal congestion. Surgery was performed using endoscopic powered-type DCR with flaps in 12/18 (67%) and non-endoscopic mechanical EN-DCR in 6/18 (33%). In 15 (83%) cases the lacrimal sac and nasal mucosa appeared abnormally yellowish, crusty, oedematous and friable. Fiv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re-operative oral steroid and overall 8 patients had oral prednisolone post operatively, 30–60?mg tapered within 10 days–8 weeks. One patient had difficulties in tapering down the oral steroids at 6 months of follow-up. All patients were free of epiphora and patent to syringing, with nasal endoscopy revealing free flow of fluorescein through the ostium at a mean follow-up of 11.3 months (median follow-up 9 months).Conclusions: All 18 cases of acquired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secondary to sarcoidosis were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 EN-DCR. An abnormal appearance of the nasal mucosa is an important sign. Nasal congestion is a frequent sign. A successful outcome may not depend on intensive long-term therapy with local or systemic steroids. Mechanical or powered EN-DCR for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secondary to sarcoidosis achieves encouraging medium-term outcom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泪道探通的时机以及基础麻醉下泪道探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泪道探通术1018例(1070眼).根据年龄分为6~8月龄,9 ~12月龄和13 ~18月龄3组.其中门诊患儿常规局麻下探通,住院患儿基础麻醉下探通.分析泪道探通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3月后统计:6 ~8月龄组398眼,386眼有效,有效率96.98%;9~ 12月龄组295眼,283眼有效,有效率95.93%;13 ~18月龄组377眼,362眼有效,有效率96.02%,3组间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麻醉组有效率96.00%,基础麻醉组有效率96.73%,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64,P=0.5238).但大月龄组(13 ~ 18月龄组)基础麻醉有效率优于局麻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P=0.0348).并发症:局麻组发生率11.09%,基础麻醉组发生率2.31%,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 =32.437,P<0.0001).结论 基础麻醉下泪道探通并发症少,大月龄(>12月)患儿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8.
KTP激光鼻泪管成形术治疗难治性新生儿泪囊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KTP激光鼻泪管成形术治疗难治性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方法用KTP激光击通鼻泪管阻塞处,并于泪道内注入泰利必妥眼膏。结果96例(96眼)经一次激光治疗后均无溢脓、溢泪症状。随访6~12月,泪道冲洗均通畅。结论KTP激光鼻泪管成形术是治疗难治性新生儿泪囊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激光鼻泪管探通术后联合人工鼻泪管支架逆行植入鼻泪管治疗鼻泪管阻塞的疗效。方法:对筛选出符合手术适应证的54例69眼因鼻泪管阻塞而致严重溢泪伴或不伴溢脓患者,施行激光鼻泪管探通联合鼻泪管内逆行植入人工支架,随访3~12mo,以完全解决或最大程度地改善溢泪症状且泪道冲洗通畅为手术成功的标准。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地植入人工鼻泪管支架,手术时间平均为15.48min。术后溢泪症状立即改善,泪道冲洗均通畅。观察3,6,12mo时治愈率分别为100%和97%及91%。结论:鼻泪管激光探通联合人工鼻泪管支架逆行植入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方法,且手术无瘢痕,不改变生理解剖结构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S.M. Betharia R. Tandon S. Thanikachalam K. Ramkrishna S. Sen S. Kashyap 《Orbit (Amsterdam, Netherlands)》2013,32(4):311-316
A 15-year-old boy presented with diminution of vision which rapidly progressed to no perception of light. In the ocular fundus, a neuroretinitis-like picture was seen. On CT-scan & ultrasonography, an optic nerve swelling was detected with a shadow of scolex. Medical therapy in the form of steroids along with albendazole was ineffective. Surgical removal by lateral orbitotomy was done and a complete cyst with scolex was removed, which was confirmed histopathologically as a case of retrobulbar optic nerve cysticerco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