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平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6年至2010年南平市无偿献血者91 536份血液标本进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83%,呈逐年下降趋势。梅毒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30~50岁者阳性率较高,自由职业者构成比较高。结论根据我市梅毒抗体阳性者的特点,做好献血者筛选,减少高危人群参加献血,制定全市科学合理的血液收集和安全检验程序,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增城市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标志物感染状况,为无偿献血的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 2010年增城无偿献血者56 180(人)份的检测结果作回顾性分析,分别对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的献血人群的血液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分析,评价不同献血人群与血液检测阳性率的关系.结果 56 180人次献血者血液检测总阳性率6.47%; ALT指标不合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HBsAg指标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献血者阳性率为8.21%,女性献血者的阳性率为3.41%,P< 0.05,差异有显著性.其中ALT的阳性率男性为5.31%,女性为1.69%,P<0.05,差异有显著性.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含高中)”与“高中以下”的人群比较,P< 0.05,差异有显著性,为主要献血人群.结论 增城地区ALT指标不合格率占总的报废率的61.81%,采血前有必要对献血者进行ALT快速筛查,特别是男性献血者.招募低危献血者人群对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提高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河池市无偿献血情况,了解其规律,指导无偿献血工作开展,为献血招募策略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河池市2013年~2018年献不同献血量的初次、重复献血人次及其血液检测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013年~2018年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3.8%,初次献血总不合格率为5.3%、重复献血总不合格率为2.0%,二者比较χ2为1064.75(P <0.05);2013年~2018年200、300、400 mL初次献血检测不合格合计、重复献血检测不合格合计、总检测不合格合计的χ2分别为192.43、23.05、25.97,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3年~2018年血液检测不合格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2018年,献200 mL率逐年显著下降,献300 mL、400 mL率逐年上升,初次、重复献血人群献400、300、200 mL比例分别为0.8∶1∶0.2、2.6∶1∶0.1,前者以300 mL为主而后者以400 mL为主;河池市近6年无偿献血人次总体变化不大,略呈下滑趋势。重复献血人次合计占总献血人次的46.1%,低于初次献血人次53.9%的比列,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重复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为低危献血人群,采供血机构应加大固定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不同献血量的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比较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支持认为选择高血量献血的献血者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而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应该相对较低的观点;通过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市民越来越接受高血量献血;重复献血者较初次献血者更能接受高血量献血;政府应出台各种献血者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适龄公民积极献血,血站在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地保障献血者及其亲属的优先用血权,鼓励更多献血者再次献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梅州市自愿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为制定血液安全和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2年梅州市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HIV筛查采用ELISA试验,HIV抗体初筛可疑标本送梅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使用免疫印迹试验(WB)进行确证,确证阳性者判定为HIV抗体阳性。结果在2007—2012年162896例梅州市自愿无偿献血者中,检出HIV抗体阳性16例,阳性率为9.82/10万,不同年份自愿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抗体阳性者均为男性,以青壮年为主。结论采供血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大力开展大众艾滋病知识普及工作,把输血传播HIV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与分析江阴市无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分布情况,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的对策。方法对2007~2013年度江阴市127502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不合格率为0.08%,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为0.29%、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为0.19%,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为0.54%、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为0.10%。HBsAg、抗-HCV检测的报废率逐年降低,抗-TP的不合格率呈上升趋势。结论应加强献血前血液筛查,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进一步降低血液报废率,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药实践》2014,(11):838-840
目的:回顾性分析晋中市十年来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因子检测结果,了解晋中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指标流行情况和变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晋中市无偿献血者血液HBsAg、抗-HCV、抗-TP、抗-HIV进行检测,统计每年各项感染因子阳性数,并计算出阳性率。结果:晋中市2004年—2013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因子HBsAg、抗-HCV检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感染因子抗-TP检测阳性率和抗-HIV(WB法确认)阳性数呈上升趋势。结论:加大力度做好无偿献血经血传播疾病宣传工作,并对呈上升趋势的血液感染因子进行献血前筛查,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7.
史志旭  孟献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3321-3322
目的 评估江苏省徐州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评估血液筛查后经输血传播HIV的残余危险度,评价现有筛查措施的效果,并为进一步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无偿献血者的筛查和确证实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献血者和首次献血者的HIV流行率,用数学模型法研究经输血传播HIV的残余危险度.结果 在447 356份标本中,初筛实验共检出抗-HIV有反应性标本457例,确诊实验阳性37例,其中首次献血者34人,占91.89%(34/37),重复献血者3人占8.11%(3/37).457例初筛实验有反应性标本确证实验阳性率为8.10% (37/457),假阳性率为91.90%(420/457).在重复无偿献血者中,HIV现患率为0.00105%(3/286 487),首次无偿献血者中为0.02114%(34/160 869).经评估,抗-HIV筛选后的阴性血传播HIV的残余危险度为7.571×10-6,重复献血者和首次献血者分别0.614×10-6和6.957×10-6.结论 无偿献血者血液虽然经过抗-HIV筛查,但仍存在传播HIV的残余风险,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比例,不断发展和壮固定献血者队伍,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以降低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速率法。结果我市无偿献血人群HBsAg阳性报废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但抗-TP检测阳性率逐年上升,血液可疑报废率在总报废率中占较小比例。结论献血前HBsAg的初筛可明显降低血液的报废率,选用灵敏度高及特异好的试剂可减少可疑报废而导致的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9.
目的随机调查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ALT活力水平分布情况,试探南宁市无偿献血人群ALT活力参考范围,为改进现行ALT血液筛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速率法对4679名自愿无偿健康献血者血样标本进行ALT活力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布频数,计算ALT参考范围。结果 4679名献血者,其ALT参考范围:P2.5为8.64、P97.5为50.27。结论对献血人群ALT活力水平的上限可上调至50U。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德阳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按卫生部要求对2005至2007年德阳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血液进行血液各种检测项目的初、复检并且进行物理外观检查,对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2005至2007年度德阳市参加无偿献血者共72150人,其中2005年20892人,2006年23656人,2007年27602人;各年血液报废情况分别为7.53%、6.91%、6.39%,总报废率逐渐降低,实验室检测不合格以ALT为主要因素,其次是梅毒、HbsAg、抗-HCV;HbsAg、抗-HCV呈逐年下降趋势。物理外观检查不合格中以乳糜血和过期为主要原因。结论为减少血液报废,节约血源,针对血液报废的各种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降低血液报废:加强献血知识和献血注意事项的宣传、加强献血者咨询体检工作、规范血液采集、分离、运输等各环节操作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加强血液库存调控策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感染及分布情况,为献血者宣传招募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09年—2012年黔东南州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72 603例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抗-HIV初筛阳性者送黔东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结果:4年无偿献血者72 603例标本中确认抗-HIV阳性30例,感染率为0.04%。男性高于女性;感染年龄集中在18~40岁;2次以上献血者4名,最多的参加过3次无偿献血;自由职业9例;与个人学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IV感染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献血者征询时应提高技巧,重视献血者招募环节,尽量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以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国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采用核酸检测技术的必要性。方法采用Roche Cobas S201系统对血站常规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18751份标本进行HBV、HCV和HIV3项联合筛查,并对NAT筛查阳性的标本做确证实验。结果 18751份ELISA检测阴性标本中,用NAT检测共检出阳性15例,阳性检出率为0.08%。结论 NAT系统应用于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提高献血者的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梅州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的流行状况,进一步做好血液质量监控,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提高供输血管理工作质量。方法对梅州市2002~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ALT、HB-sAg、抗-HCV、梅毒和抗-HI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LT异常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不同性别献血者ALT、梅毒、抗-HIV阳性率,不同年龄段献血者ALT、HBsAg、抗-HCV、梅毒、抗-HIV阳性率,不同职业献血者ALT、HBsAg、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不断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咨询,尽量采集低危人群相对安全的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5项检验指标结果,寻求减少血液报废的对策。方法对忻州市2008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T异常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TP-Ab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和宣教、献血前增加必要的筛查可降低不合格率,节省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郑州市五市一县无偿献血人群中艾滋病的流行情况.方法 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的标本采用两家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两遍ELISA方法的检测,两遍结果均阳性或一阴一阳的标本均胺《传染病信息管理规范》的要求送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实验室用WB法进行确认.结果 2003-2006年共筛查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284 161份,经WB法确证阳性的39份,不确定1份.统计显示艾滋病在无偿献血人群中存在较低的流行趋势.结论 加强输血安全的筛查,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杜绝艾滋病的蔓延,加强职工安全意识的教育,防止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内容,为全面了解宝鸡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的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特征,加强血液筛查和检测,保证血液质量和献血者、用血者的身体健康,减少血液的报废,我们对2005—2007年宝鸡地区55915名无偿献血者抗-病型肝炎病毒抗体(HCV)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凯里地区近三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原因。方法:对血液的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造成血液报废的原因。结果:2010~2012年采集制备无偿献血血液成分共105804U,血液报废共7340u,血液总报废率为6.85%,其中血液检测ALT不合格2649U为主要原因,占血液总量2.47%,占报废总量的36.09%;脂肪血1330U,占血液总量1.24%,占报废总量的18.12%;梅毒阳性有821U,占血液总量0.77%,占报废总量的11.19%;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有621U,占血液总量0.58%,占报废总量的8.46%;不足量323U,占血液总量0.30%,占报废总量的4.40%;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有260U,占血液总量0.24%,占报废总量的3.54%;过期180U,占血液总量0.17%,占报废总量的2.45%;艾滋病毒阳性有96U,占血液总量0.09%,占报废总量的1.31%。结论:血站应从低危人群中招募无偿献血者,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及宣教,献血前增加ALT的快速筛查对减少血液报废、节省血液资源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并探讨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站接受献血的1000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抽签随机分组法将无偿献血者分为两组,每组500例,采集血液前,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液项目检测(血型、乙肝表面抗原、转氨酶、血红蛋白、梅毒抗体等),观察组在常规血液项目检测基础上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筛检验,比较两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报废情况,分析报废血液标本的人群分布特点。在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选取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和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阴性血液标本各50份,对血液标本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血液标本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水平。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液标本的报废率明显降低(P<0.05)。报废血液标本多见于男性,其年龄段主要为30~49岁。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血液标本、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阴性血液标本接受ALT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得到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献血者采血前实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筛检验,可有效减少血站血液样本的报废,有效提高血液检测的可靠性,有利于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同时,还应加强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血液报废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官渡区HIV抗体筛查试验中出现假阳性的重点人群及原因。方法对2009~2012年本筛查实验室常规检测筛查阳性标本以及辖区内检测点送检的筛查阳性标本与确证试验反馈结果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筛查阳性与确证阳性总体符合率较低为84.47%。婚检、孕产妇、术前检测3类人群HIV抗体筛查假阳性高,婚检人群较高。结论现有技术无法避免HIV抗体筛查假阳性现象,应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在1遍ELISA结合1遍核酸扩增技术(NAT)的血液筛查模式下,HBV感染的检出情况.方法 采用HBsAg ELISA试剂和美国诺华Procleix Ultrio Assay系统对福州地区2014全年的86 183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筛查,结合HBsAg中和确证试验排除HBsAg ELISA检测的假阳性标本,分析HBV感染检出情况以及经HBsAg ELISA筛查后标本中残存HBV DNA的阳性率.对检出的HBsAg(-)/HBV DNA(+)标本按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和是否重复献血进行分组比较,并对其中部分标本进行HBV相关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HBsAg ELISA检出HBV感染标本800份,经中和确证后HBsAg(+)标本合计700份,检出率0.812%,其中有175份HBsAg经确证阳性的标本,NAT结果为无反应性.本研究中共检出62份HBsAg(-)/HBV DNA(+)标本,HBsAg(-)标本中HBV DNA(+)的检出率为0.073%.HBsAg(-)/HBV DNA(+)在>40岁年龄组的检出率高于<25岁和25~40岁年龄组,不同性别和是否重复献血者组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48份HBsAg(-)/HBV DNA(+)标本HBV血清标志物补充试验发现,2份标本HBV相关血清标志物全阴,40份标本HBcAb阳性伴或不伴有HBsAb阳性,检出率高达83.3%.结论 NAT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目前的血清学检测,但是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检测手段,与ELISA结合检测,能够有效降低由于窗口期和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OBI)引起的输血传播HBV的风险,提升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