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元健康教育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华法林使用率的影响。方法对108例需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房颤患者进行多元健康教育(包括个体化健康教育、反面病例说明、家属协同教育、组织房颤之家活动、建立随访制度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健康教育1年前后华法林使用率及疾病认知度的变化。结果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健康教育后患者对房颤各项知识回答正确率均提高(均P〈0.01),患者华法林使用率由7.40%提高到2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10,P〈0.01)。结论对房颤患者实施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提高疾病的认知度,从而提高华法林抗凝使用率。  相似文献   

2.
健康教育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知识认知的影响。方法对64例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并在入院第1天和出院前调查患者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知识认知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前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对抗凝治疗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房颤患者对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使华法林在临床上达到安全、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张小勇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559-3560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标准化比值(INR),以减少华法林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09年3月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房颤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61%、年出血并发症为0.49%,分别低于文献报道的4%及1%。结论:无抗凝禁忌证的房颤患者,均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应密切监测INR,确保华法林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使用方法及临床效果,以减少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强调需密切监测标准化比值(INR),以减少华法林的不良反应。方法总结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3.33%、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无抗凝禁忌证的房颤患者,均应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应密切监测服用期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确保华法林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的健康宣教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达到安全有效的抗凝状态。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宣教,饮食及用药指导,明确监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果30例患者均使用华法林终身抗凝治疗,住院前均掌握华法林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出院后无1例因随意停药而致血栓形成。其中有3例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因出血灶不大,分别经过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应加强对房颤患者的抗凝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认识,学会自我保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存在的临床问题。方法:分析2006~2008年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内科67例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随诊临床资料。结果:10例不能定期门诊随诊监测INR,4例发生出血而停药,2例发生血栓及栓塞,3例出现皮疹及皮肤瘙痒而停药,INR未达标率24.1%。结论: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存在依从性差,达标率低,受当地医疗条件限制,部分医师和患者对房颤的危险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临床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房颤的临床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所选的心房颤动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根据产生房颤病因进行病因治疗,控制患者心室率,在实验前2周停用相关药物(潘生丁等抗血小板类药物、抗凝类药物、抗凝药物)。观察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患者脑梗死、消化道不良反应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显著,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对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建立适合汉族人群老年房颤患者的华法林给药模型,指导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法:对195例口服华法林抗凝的老年患者进行CYP2C9和VKORC1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房颤老年患者华法林日均稳定剂量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依据CYP2C9和VKORC1基因型、年龄、体表面积(BSA)、胺碘酮建立华法林稳定剂量计算公式。结果: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之间时,CYP2C9*1/*1基因型患者日均华法林剂量(3.10±0.91) mg,显著高于CYP2C9*1/*3与CYP2C9*3/*3基因型患者的(2.10±0.89) mg和(1.25±0.00) mg; VKORC1-1639AA基因型患者日均华法林剂量(2.86±0.88) mg,显著低于VKORC1-1639GA/GG基因型患者的(3.68±0.88) mg和(6.38±0.91) mg(P<0.05)。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华法林稳定剂量公式,建立的回归模型中包含年龄、BSA、胺碘酮、CYP2C9和VKORC1-1639基因型,该模型能解释约60.4%个体间华法林剂量差异。结论:基于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建立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公式,能帮助指导华法林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心房颤动患者76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各38例,分别采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栓、栓塞事件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房颤与传统治疗的差异,为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5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28例(指导组)和非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30例(传统组)。指导组由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自主监测与剂量调整;传统组由医师依据INR值调整用药剂量、交代药物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的临床常规方式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2组目标国际标准化值(INR)均为2.0~3.0(年龄≥75岁者为1.5~2.5),治疗开始后每间隔5 d在院监测一次INR值。2组患者开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第12个月做一次随访调查。结果:2组患者达目标国际标准化值(INR)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我监测与剂量调整能力、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随访调查,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华法林应用情况,探索影响华法林抗凝控制质量的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某院门诊应用华法林房颤患者信息,计算每位患者抗凝治疗范围内时间百分比[the percentage time in therapeutic International Normalised Ratio(INR)range,TTR]评价抗凝控制质量,应用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影响TTR的相关因素。结果:71例患者平均TTR为68.97%±12.12%,超过一半患者(53.52%)的TTR≥70%,单变量分析发现TTR≥70%患者与TTR<70%患者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出血风险(HAS-BLED)、INR检测次数、并发症数目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INR检测次数、并发症数目与抗凝质量控制显著相关(P<0.05)。结论:职业、INR检测次数、并发症数目是影响房颤患者抗凝控制质量的相关因素。临床药师应做好华法林用药患者的随访工作,提高患者抗凝控制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中南药学》2017,(8):1154-115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卒中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方法和药学服务。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卒中伴房颤患者的抗凝诊疗过程,针对抗凝治疗指征及目标值、华法林桥接低分子肝素的目的、华法林的药物相互作用、INR异常升高的处理以及华法林的用药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临床药师在抗凝治疗中,为患者建立了抗凝治疗信息档案,同时发现抗凝治疗问题,及时向医师提供合理化的治疗建议。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抗凝治疗管理,促进患者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为提高抗凝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收集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房颤合并CKD患者90例以及房颤但肾功能正常者90例的病历资料。对患者华法林使用率、抗血小板药使用率、抗栓药物的出血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年龄、合并慢性疾病、既往脑血管事件、出血风险评分等单因素对华法林使用率的影响。结果:房颤合并CKD患者的抗栓比例为68.9%,其中华法林抗凝比例为10.0%,低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合并CKD患者的抗栓药物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 CKD并未增加抗栓药物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华法林使用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冠心病、CKD对其影响较大。结论:我院房颤合并CKD患者的抗凝治疗严重不足。临床药师应加强药学服务,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开展药学跟踪随访工作,确保抗凝治疗的延续性以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375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跟踪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定期跟踪随访,调查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住院患者,且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并在出院后定期跟踪随访。结果:在375例接受随访的患者中,234例达到稳定抗凝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最好,其次为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患者,房颤患者的依从性最差。使用华法林首次负荷剂量者更易达到稳定抗凝效果;在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患者中,女性显著多于男性,且5d内INR达到或超过目标范围的患者比例高。结论:治疗起始阶段的剂量和INR值以及性别是影响华法林达到稳定治疗和出血并发症的主要临床因素。应加强对房颤患者出院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左惠娟  苏江莲  林运 《中国医药》2010,5(9):806-808
目的 了解门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抗凝治疗质量,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方法 从北京市城八区选择8所三级医院和7所二级医院,由内科医生对门诊或病房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取统一问卷调查.对抗凝治疗患者分别于调查结束后1年和2年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结果 583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110例服用华法林,华法林总体服用率为18.9%,脑卒中高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为18.2%(85例).开始治疗后3个月国际标准化测量值(INR)达标率为29.2%(7例),超过1年达标率为44.7%(21例).1年随访时服药治疗依从性为80.0%(84例),放弃抗凝治疗的患者中67.8%(19例)在开始治疗的6个月内停药.患者监测依从性较差,23.8%(20例)患者超过2个月监测1次INR值.结论 门诊房颤患者尤其是脑卒中高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低,抗凝治疗依从性较高,监测依从性有待提高,加强抗凝治疗患者的随访教育尤其是开始治疗后的早期随访教育有助于提高抗凝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药师对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基因导向的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治疗。结果:1例患者基因型为CYP2C9*3(CC),VKORC1-1639AA,而另一例患者为CYP2C9*3(AA),VKORC1-1639GA。2例患者因基因性不同导致华法林给药剂量及疗效产生明显差异。结论: 华法林剂量及疗效受到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影响。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进行CYP2C9和VKORC1基因检测并实施个体化抗凝治疗,可缩短华法林抗凝达标时间,提高华法林抗凝治疗成功率,也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华法林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的房颤患者1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老年患者均行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本组患者均全愈出院。结论本文通过对160例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护理观察,促进了患者疾病康复、预防出血、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等。可见精心的护理提高了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是患者康复的关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国际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联合会(IWPC)模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VT)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8例和对照组32例,均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分析技术进行CYP2C9和VKORC1基因检测,利用IWPC模型计算华法林初始剂量,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结果调整华法林至合适剂量;对照组直接根据INR监测结果调整华法林至合适剂量。比较两组患者在INR首次达标时间、INR达标维持时间、华法林抗凝治疗3、5、7天INR、INR达标率和INR总达标率、7天华法林累积剂量及治疗范围时间(TTR)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CYP2C9 1075A>C基因以AA型为主(91.18%),C等位基因突变率5.15%,VKORC1 1639AA型79.41%,G等位基因携带率11.03%。研究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INR达标维持时间明显增加(P=0.02),华法林抗凝治疗3天INR及INR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TTR为47.27%,较对照组29.01%明显增加(P<0.001)。结论:IWPC模型有助于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但其在华法林长期抗凝中的应用价值有待于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建立临床药师参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药学实践路径,以促进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借鉴国内外药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实际,建立了临床药师参与非瓣膜性房颤(NVAF)抗凝治疗过程的药学实践路径。选择41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记录华法林使用情况、INR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等。结果干预组在华法林的使用率和INR达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栓塞事件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干预组4例,对照组2例。结论建立和实施药学实践路径,有利于规范NVAF患者华法林的临床治疗,提高抗凝疗效,降低出血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心房纤颤患者通过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持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共120例,根据临床用药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60例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组60例口服华法林,进行临床观察,发生血栓栓塞疾病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循环栓塞疾病并发症发生率,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组明显低于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结论华法林能有效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