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疲劳性骨折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疲劳性骨折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疲劳性骨折是常见训练伤之一,其发病率较高,国外报道为31%,国内报道为16.9%。但目前,疲劳性骨折尚无统一的临床分型。作者根据疲劳性骨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临床特点对疲劳性骨折进行了临床分型,并指导导诊断及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病例38例,均为男性青年,年龄17-20岁。受损部位全为下肢,其中股骨骨折3例,胫骨骨折34例,跖骨骨折1例,无明显外伤史。 2.训练情况:本组病例发生在新兵集训期间,训练内容主要有:队列、正步、投弹、跳木马、跑步、5000-10000米越野等。  相似文献   

3.
疲劳性骨折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疲劳性骨折的临床分型指导军训,以减少疲劳性骨折的发生与发展。方法 1999年2月~2002年2月,将疲劳性骨折临床分型的相关理论应用于某集训队,指导监督训练,预防并及时治疗疲劳性骨折。结果 1999~2002年,疲劳性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下降,Ⅱ、Ⅲ型(重型)疲劳性骨折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解剖学分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不同方向突出的椎间盘从解剖学角度给予区域办公室,以便明确分型,利于术式选择。方法:通过对离体干化腰椎的解剖研究。结合临床术中测量及1106便回顾研究,将突出椎间盘进行明确解剖界定之分型。结果:同区域的突出 椎间盘产生一组相似的临床表现,基于此,将椎间盘下分为5型,即:中央型、偏侧型、椎间主意 管外型及侧方型。中发病间盘的33.4%、51%、8.5%、4.5%、2.4%。结论:解剖界定明确的  相似文献   

6.
手之分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测量了102例无手外伤史的男性手形,发现中国男子手形与功能间关系具有某些特征,如没有一例拇指内收间距离可为0,而手功能为正常。手形指标间大都呈正相关。文中对手长与手宽、拇指长度与虎口、拇指内收与对掌三对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作出相关图形并得出公式,据此将中国男子手分为5型。同时作者对分型及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8.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CT、MRI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改变部位、范围所制定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TOPLL)新的综合分型及其对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5月~2013年6月入院诊治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9例,其中男8例,女41例,平均年龄51.8±8.7岁(36~71岁),平均病程15.2±21.9个月(1~120个月)。根据术前CT及MRI矢状位和轴位影像将TOPLL分为四型:Ⅰ型为上胸椎(T1~T4)局灶压迫型(1~2节段);Ⅱ型为中下胸椎(T5~T12)局灶压迫(1~2节段),ⅡA型为不合并同节段黄韧带骨化(OLF)者,ⅡB型为合并OLF者;Ⅲ型为连续腹侧压迫(≥3个节段);Ⅳ型为跳跃型TOPLL,ⅣA型为间隔≥3个节段者,ⅣB型为间隔<3个节段者。将此分型应用于临床实践,记录患者的分型、手术相关数据、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记录Frankel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本组Ⅰ型6例,手术方案为经后路的环形减压(360°涵洞塌陷法);ⅡA型2例,采用侧前方经胸/腹膜外入路减压,ⅡB型3例,采用经后路的环形减压;Ⅲ型30例,13例后纵韧带为平坦型,行单纯后壁切除术,余17例行广泛后壁切除联合局部环形减压;ⅣA型7例,采用经后路的环形减压术,ⅣB型1例,采用单纯后壁切除术。1例术后26个月死于脑干出血,余48例获得大于12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85个月,平均47±24个月。48例术前JOA评分4.6±1.8分(0~9分),术后JOA评分为8.8±2.1分(4~11分),平均改善率为(69±28)%(14%~100%)。依据Hirabayashi法对改善率进行分级,优23例、良9例、中16例。术前1例Frankel A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改善为B级,22例Frankel B级患者中17例改善为C级,26例Frankel C级中2例改善为D级,余无变化。术后共11(22%)例发生脑脊液漏,其中单纯后壁切除1例,环形减压10例;均等引流液清亮后拔管,深缝伤口后沙袋加压包扎,俯卧位卧床2d,末次随访仅1例(T8~T12后壁切除、T8/9环形减压者)MRI提示T8/9水平筋膜外脑脊液囊肿存在(无症状),余10例MRI提示脑脊液已吸收。49例中无脊髓损伤及感染发生。结论:根据CT、MRI的影像形态学特征及病变所处位置、范围制定的胸椎OPLL临床实用分型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显示其对制定合理、安全的手术方案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性骨折及其临床特点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常见于老年人群及骨量低下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导致骨量(quantity)减少,骨质量(quality)衰退,使骨的机械强度明显降低。骨骼丧失正常的载荷能力,以致较轻微的损伤,甚至躯体自身的重力即可造成骨结构破坏,骨连续中断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骨质疏松被认为是骨骼功能衰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手术的快速发展为病人减轻了痛苦,同时也增加了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胆管损伤是普外科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其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明确胆管损伤的类型和原因,并做到精准分型,是预防以及正确处理胆管损伤、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症的分型方法,为其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07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颅底凹陷症患者70例,均行颅骨正侧位X线片及包含颅底部的颈椎CT和头颈部MRI检查,根据有无寰枢椎脱位或寰枕脱位将其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统计各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Chiari畸形、枢椎上关节面倾斜及脊髓空洞的例数,测量枕骨斜坡角、齿状突顶点到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和齿状突顶点到枕骨大孔连线的垂直距离,观察脊髓受压情况,记录手术方法。结果:20例为稳定型颅底凹陷症,其中合并Chiari畸形18例(90%),合并脊髓空洞15例(75%);50例为不稳定型,其中合并Chiari畸形2例(4%),寰枕融合46例(92%),枢椎上关节面倾斜37例(74%),脊髓空洞43例(86%)。稳定型枕骨斜坡角为168°±5°,不稳定型为133°±11°,无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齿状突顶点与枕骨大孔线的垂直距离为0.5±0.3mm,不稳定型为-6.9±2.9mm,有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齿状突顶点与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为-4.8±4.2mm,不稳定型为-5.6±3.7mm,无统计学差异(P>0.05)。20例稳定型患者中,脊髓前方受压2例、后方受压11例、前后方均受压7例,均采用后颅窝减压手术治疗;50例不稳定型患者中,脊髓前方受压44例、前后方均受压6例,均采用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论:根据有无寰枢椎脱位或寰枕脱位可以将颅底凹陷症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这一分型方法对于正确认识两种不同类型颅底凹陷症的解剖学和临床特点,从而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出一种对单纯性肾囊肿的分型方法,并探讨该分型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囊肿的大小、位置及是否突出于肾表面,分为3型:Ⅰ型囊肿直径≤3 cm;Ⅱ型囊肿直径>3 cm且位于肾实质内,没有突出于肾表面;Ⅲ型囊肿直径大于3 cm且突出于肾表面.对搜集到的135例单纯性肾囊肿患者进行分型,对不同类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Ⅰ型肾囊肿患者中44例未予特殊处理,6例行穿刺硬化治疗术后3例复发;Ⅱ型肾囊肿患者中30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例复发;6例行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并放置引流管持续引流,1例复发;Ⅲ型肾囊肿患者中43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6例行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均未见复发.结论 通过分型便于临床描述,可以为临床医生对单纯性肾囊肿的处理提供一个有效地术前评估标准.Ⅰ型肾囊肿建议定期观察,Ⅱ型大者肾囊肿腹腔镜肾囊肿去项减压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小者可以考虑行肾囊肿穿刺硬化并置管引流,Ⅲ型肾囊肿可以选择应用腹腔镜肾囊肿去项减压术或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尺骨疲劳性骨折临床罕见,我院1978年至1979年遇到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20~17岁.左侧尺骨下1/3处骨折4例,有尺骨下1/3处骨折1例.无外伤史,均为从事筛沙工作时间1至2个月不等.临床表现长时间筛沙工作后出现前臂尺侧下1/3处肿痛,当疼痛加重不能持重时来院诊治.检查尺骨下1/3处有异常活动,前臂旋转活的限制.X线片示5例患者均为尺骨下1/3处横断骨折,两侧骨折断端增粗、毛糙伴有密度增高改变,余骨质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躯体牵涉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住院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41例存在躯体牵涉痛,其中男8例,女33例;年龄64~91岁,平均(75.5±5.5)岁。根据躯体牵涉痛的部位分为A~E型,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41例OVCF患者根据躯体牵涉痛部位分型,A型20例,B型7例,C型6例,D型3例,E型5例。所有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分型之间比较术前VAS及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躯体牵涉痛在OVCF患者中较为常见,A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D型和E型较为少见。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OVCF可有效缓解躯体牵涉痛。  相似文献   

15.
髌骨骨折的分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髌骨骨折的分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在以往髌骨骨折诊断治疗的基础上,根据髌骨骨折后的移位情况、骨折部位和骨折块的数量及大小,结合临床各种治疗方法,将髌骨骨折分为Ⅰ~Ⅲ型3种类型.根据分型标准对56例髌骨骨折进行分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60个月,按贺建新等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37例,良1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4.6%.结论 髌骨骨折的分型标准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对髌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本研究对563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析其与大肠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大肠癌中医证型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隔器官转移及预后均显著相关(P〈0.01),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果表明,大肠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病理因素有关,对临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文献回顾及临床实践总结提出四肢长骨骨缺损的临床分型,为临床治疗四肢长骨骨缺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以长骨骨缺损长骨骨缺损分型骨移植骨膜移植为关键词检索Pub Med及国内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数据库。共检索406篇,根据纳入标准选用37篇,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资料显示长骨骨缺损的定义模糊,分型也大体缺如。本文根据文献及临床实践将四肢长骨骨缺损四度十分法分型:即Ⅰ度(ⅠA、ⅠB、ⅠC)、Ⅱ度(ⅡA、ⅡB、ⅡC)、Ⅲ度(ⅢA、ⅢB、ⅢC)、Ⅳ度。[结论]四肢长骨骨缺损的四度十分法分型使四肢骨缺损诊断更加规范,对临床治疗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改良分型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6—2013-06诊治的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118例,总结经验提出下胫腓联合损伤改良分型:Ⅰ型为单纯前联合或后联合的韧带撕脱性骨折(Tillaux骨折);Ⅱ型为一侧撕脱性骨折伴另一侧韧带损伤,如前联合撕脱性骨折伴后联合损伤,或者后联合撕脱性骨折伴前联合损伤;Ⅲ型为下胫腓联合前后均呈严重撕裂性损伤而没有骨折;Ⅳ型为Maisonneuve骨折。结果 1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7(6~32)个月。5例发生踝关节不稳定,4例踝关节慢性疼痛,3例螺钉断裂,2例出现下胫腓联合创伤性关节炎,2例下胫腓联合融合,2例出现踝关节撞击征。1例出现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末次随访时按蒋中远标准评定疗效:优73例,良27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88.5%。结论下胫腓联合损伤改良分型可很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能够使手术规范化,大大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Chance氏骨折——腰椎椎板水平分离骨折是脊柱屈曲型骨折的一个特殊类型,临床不多见,国内报道甚少,笔者遇见一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