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下颌骨的骨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颌前突或后缩、小下颌畸形和下颌角及嚼肌肥大均需要行截骨术进行矫正。自Obwegeser 1957年首次报道口内进路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以来,国内、外学已探讨出多种截骨术式治疗下颌骨畸形。然而,针对下颌骨截骨术的骨学测量尚不多见,对下颌骨的有关数据测量,以往主要是偏重于一般的人类学资料的积累,不能满足整形美容方面的需要。为此,本对下颌骨截骨术相关的数据进行测量,旨在减少下颌骨截骨术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对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避免损伤牙槽血管神经束提供下颌管的正常数据,为人类学积累资料,对30个干燥下颌骨的下颌管在三个不同断面进行了下颌管的形状、直径、下颌管外侧壁至下颌骨外侧面垂直距的观测,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下颌后静脉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下颌后静脉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下颌角之间的解剖关系,为下颌角截骨术中避免损伤下颌后静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2侧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解剖观测下颌后静脉的走行、构成、长度、外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下颌后静脉位于下颌骨后缘,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合成。起始处外径为(5.6±2.6)mm,长度为(4.46±2.08)cm。围绕下颌支后缘静脉长度为(4.27±0.80)cm,围绕下颌体下缘静脉长度为(2.02±0.42)cm。结论:在改脸形手术中预切除下颌角的后缘和下缘均有静脉围绕,尤其在下颌支后缘的中段,静脉口径粗大,与下颌支之间仅隔以菲薄骨膜,在下颌角截骨术中要注意避免损伤此静脉。  相似文献   

4.
在50侧成人下颌骨的切面上,观察测量了下颌管在下颌支矢状截骨术的位置,下颌管至下颌骨内、外侧面,上、下缘的距离等。从解剖学角度讨论了术中防止下齿槽神经损伤的要点。  相似文献   

5.
下颌骨截骨术相关的骨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测量与下颌骨截骨术有关的指标和探讨其临床意义,为避免下颌骨截骨术并发症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100个干燥和10个透明下颌骨,采用人体测量仪,按照人体测量手册所述及的下颌骨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结果 下颌体长为(72.0±5,4)mm,下颌体高和厚分别为(27.7±3.3)mm、(15.0±1.7)mm,下颌联合高为(33.4±3.7)mm;下颌支高和最小宽、髁突间宽、下颌角角度、下颌角间宽分别为(61.1±5.7)mm、(32.6±3.2)mm、(120.4±6.6)mm、(124.9±7.5)°、(100.2±6.8)mm;下颌孔上缘至下颌切迹最低点距离、下颌孔后缘至下颌支后缘的宽度、茎乳孔前缘至下颌支后缘的距离和下颌角最突点至下颌管的距离分别为(15.8±2.3)mm、(13.1±1.9)mm、(16.2±1.2)mm和(20.4±3.2)mm。结论 这些数据可作为临床医生施行下颌骨各型截骨术时的参考依据,从而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肿瘤向下颌骨浸润蔓延的传播扩散途径(模式)以及在微创术中保留下颌骨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成人下颌骨以染料浸泡后,在10~20倍的体视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在经染料浸泡的标本上,渗入着色剂的副孔清晰可见。下颌骨内侧面着色副孔的出现率比外侧面的多;在外侧面,下区上部的着色副孔数最多;在内侧面,下区中部的着色副孔数最多。结论:口腔肿瘤向下颌骨的浸润蔓延可能有3种传播扩散途径:(1)口腔肿瘤经下颌骨外侧面的副孔向下颌骨浸润扩散;(2)口腔肿瘤经下颌骨内侧面的副孔向下颌骨浸润扩散;(3)口腔肿瘤一旦侵及骨髓腔,便可在下颌骨内经下颌管迅速传播扩散至其它部位。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下颌后牙种植术中,由于下颌神经管走行于下颌骨体内,有时可损伤下齿槽神经,因而制约了牙种植术的应用。 因此,牙种植术的应用需详细了解下颌神经管的解剖结构。 目的:观察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内的走行及管内的解剖结构。 方法:共纳入15具成人牙下颌骨标本与4具新鲜下颌骨动脉灌注标本。纳入对象均牙列完整,后牙无缺失,牙槽骨无吸收。测量15具成人牙下颌骨标本下颌管走行及其管腔各径长度,包括下颌管横径与纵径,下颌管至上下内外缘距离。观察4具新鲜下颌骨动脉灌注标本管内下颌神经管内神经、血管位置关系。 结果与结论:下颌管内缘至舌侧骨板的距离比下颌管外缘至颊侧骨板距离短(P < 0.01);下颌管上缘至牙槽嵴顶的距离较下颌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大(P < 0.01)。表明下颌管在下颌骨体部走行中偏舌侧、偏下颌骨下缘。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体部的部分横径小于纵径(P < 0.05),亦即下颌管截面形态为上下径略长的椭圆形。神经管横纵径于前后牙位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还发现在暴露的下颌管腔中下牙槽神经及伴随血管有一层被膜包绕成神经血管束,血管位于神经上方,而且位置恒定,并发出小分支包绕神经。结果提示,下牙槽血管神经束在下颌管内走行中血管位于神经之上。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新鲜下颌骨标本10例、成人全牙下颌骨标本18例和20名全牙志愿者,分别暴露出下牙槽神经血管束、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牙根和CT连续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观察下牙槽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用游标卡尺和CT三维重建工作站分别测量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结果:下颌管自牙槽窝下方走行,其舌侧骨板较厚;下颌管内的下牙槽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上方。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在标本及影像上的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分别为(8.36±2.34) mm和(8.42±2.42)mm、(7.36±2.21)mm和(7.52±2.18)mm、(3.22±1.40)mm和(3.36±1.85)mm、(2.96±1.54)mm和(2.84±1.55)mm、(3.64±1.72)mm和(3.88±1.76)mm。结论:(1)下颌后牙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2)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年轻SD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截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应力改变对大鼠下颌骨及髁突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4周龄7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每组24只,分为截骨组、骨折组、对照组.建立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横行截骨,骨折的动物模型,观察术后1、3、5、9周髁突影像学、组织学及下颌骨解剖学的变化.检测与髁突生长发育关系密切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X型胶原(Col X)在髁突软骨中表达的变化.结果 截骨组手术侧术后1、3周髁突区膨大,髁突颈呈分离影像.骨折组手术侧术后1周髁突呈圆柱状,见骨折线.截骨组手术侧术后4个时间点下颌骨生长发育受到限制,髁突软骨的总厚度术后1周代偿性增厚为(1468.28±53.73) μm,大于骨折组手术侧;术后3、5周总厚度明显降低;术后9周与骨折组手术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小于对照组(P<0.05).截骨组手术侧CTGF在髁突软骨中的表达在术后1、3、5周分别为60.18±1.23、72.43±2.82、86.00±2.90均高于骨折组手术侧和对照组Col X表达在术后1周时为64.46±3.76,高于骨折组手术侧和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单侧髁突颈截骨,致应力改变明显,影响下颌骨及髁突生长发育,可导致手术侧、非手术侧下颌骨的不对称,并影响CTGF及Col X在髁突软骨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全牙志愿者20名,在螺旋CT机以眶耳线(OML)为基线连续扫描,采用ADW 4.2重建软件的曲面重组技术(CPR)重建下颌管,观察下颌管的位置、构造和测量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在Amira三维重建软件下重建下颌骨及下颌管的可视化模型,观察透明下颌骨内下颌管的走行及其与下颌后牙的关系。 结果 下颌管壁由一薄层骨密质构成,自磨牙牙根尖舌侧和前磨牙牙根尖颊侧的下方走行;透明下颌骨内的下颌管可清晰显示其位置、形态及走行,下颌管与下颌体下缘、牙槽嵴及内、外侧骨板的距离。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8.38±1.04) mm(左)和(8.44±1.05) mm(右)、(7.51±0.85) mm、(3.40± 0.65) mm、(2.93±0.61) mm、(3.92±0.63) mm(左)和(3.97±0.63) mm(右)。 结论 下颌管的三维重建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受压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为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压迫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进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解剖了56例腰骶椎标本神经根,观察神经根有关压迫因素。结果:椎管内压迫为上关节突的内侧缘及黄韧带,椎间孔内压迫为增生上关节突、膨隆的椎间盘,椎间孔外压迫为膨隆的椎间盘和椎体的骨唇。在无明显椎间盘膨隆标本,L4、L5神经根与硬膜的夹角分别为40.4°±3.1°和45.9°±3.7°,12个因椎间盘膨隆的神经根与硬膜夹角分别为67.0°±8.2°和69.6°±8.1°。结论:解剖学神经根压痕的存在不能绝对证明生前有神经根损害症状,但对神经根压迫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神经根造影像,明确神经根压迫因素。  相似文献   

13.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s the one of the large branches of the mandibular division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It is vulnerable during surgical procedures of the mandible. Despite its importance, no anatomical and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to provide a detailed cross‐sectional morphology of the mandibular canal according to dental status.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position of the mandibular canal through direct measurement and to determine the branches of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through histologic examination. The area between the anterior margin of the third molar and the anterior margin of the second premolar of dentulous, partially dentulous, and edentulous hemimandible specimens (n = 49) from 26 human cadavers was serially sectioned into seven segments, and specific distances were measured using digital calipers. Following this, 5‐μm cross‐sections were prepared along the mandibular canal and mental foramen, and examin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 mandibular canal was located at a mean distance of 10.52 mm above the inferior margin of the mandible. The mean maximum diameters of the mandibular canal,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nferior alveolar artery, and inferior alveolar vein were 2.52, 1.84, 0.42, and 0.58 mm,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often gives rise to several branches at each level (range 0–3).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injury, knowledge of the small branches of the nerve and of the detailed findings regarding the position of the mandibular canal reported here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planning mandibular surgery, especially during implant placement. Clin. Anat. 23:34–42, 2010. © 200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4.
颏管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国人颏管的形态与位置,为口腔科牙种植术等颏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剖开6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湿下颌骨标本的下颌管前端,进行观察测量.结果下颌管前端向中线分出一切牙神经管后,该管有96.7%弯向后上形成颏管再开口于颏孔,3.3%直接开口于颏孔;颏管长约(4.01±1.20)mm,管径约(2.6±0.6)mm;颏孔前缘对应下颌管前端的水平距离为(3.54±0.70)mm,颏孔下缘至下颌管上缘的垂直距离为(3.21±0.90)mm;下牙槽神经在下颌管末端分成两支;切牙神经穿切牙神经管分布到切牙,颏神经穿颏管出颏孔.结论下颌管前端向后上方续为颏管,颏管内有颏神经走行.  相似文献   

15.
颞骨内面神经管的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避免中耳手术中对面神经的损伤。方法对50例(100侧)成人尸头颞骨内面神经管进行解剖测量。结果面神经管迷路段为4.53±1.21mm,鼓室段为9.32±1.25mm,乳突段为13.25±1.53mm,面神经管总长为29.86±0.57mm。结论熟悉颞骨内面神经管的解剖结构,可避免对面神经的损伤,减少和避免面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颅底外科提供Dorello管区的解剖学资料。 方法 50例头颅标本进行血管灌注红、蓝乳胶或硅橡胶,对Dorello管区的构成、毗邻关系、内容物等进行观察和测量。对岩斜段展神经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研究该段展神经硬脑膜鞘的构成。 结果 Dorello管由Gruber韧带、颞骨岩部尖端、上斜坡外缘构成,管内走行脑膜背侧动脉、展神经及其硬脑膜鞘。展神经硬脑膜鞘由硬脑膜和蛛网膜构成。Gruber韧带可以分为6型:Y-型,蝴蝶型,三角型,镰型,爪型和复干(条索状)型。展神经存在多种变异,复干型展神经出现率为16%,双侧都为复干型展神经的出现率为5%。展神经在Dorello管区出现转折,按转折的程度分为:重型(<120°)占60%(60侧),中型(120°~150°)占36%(36侧),轻型(150°~180°)占4%(4侧)。 结论 Dorello管区结构复杂,展神经变异多,对Dorello管区的研究有助于在手术中减少神经、血管的损伤,同时阐明展神经损伤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神经胚胎发育的角度对阴部神经的来源、组成、走行、分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为临床会阴部手术提供依据。 方法 16具(32侧)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察阴部神经的组成、形态、走行、分支及其毗邻关系,测量阴部神经与毗邻结构距离等的数据。 结果 阴部神经主要由S2、S3和S4前支混合后组成,但仍有部分由S2和S3前支混合后组成。阴部神经在下行过程中有坐骨神经及股后皮神经的分支加入,三者之间相互交通的关系较为复杂;在阴部管及坐骨直肠窝,阴部神经的毗邻不同;阴部神经分为盆内和盆外分支。阴部神经在阴部管内距坐骨结节前缘下方的距离为(男25.47±3.18 mm, 女26.38±2.56 mm);阴部神经在坐骨棘处距皮肤的距离为(男75.67±8.37 mm, 女76.89±9.48 mm)。 结论 阴部神经与毗邻神经交通复杂,细致的解剖对临床相关手术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时股骨上段髓腔的形态学变化,为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提供依据。方法:160根股骨,每个标本分别拍照正位、侧位、45°内斜位和45°外斜位的X线片,记录Singh指数,测量股骨上段髓腔,研究Singh指数和股骨上段髓腔的关系。结果:Singh指数为7 ̄5的62个标本中髓腔扩大者6.5%(4),不扩大者93.5%(58);Singh指数为4 ̄1的95个标本中髓腔扩大者67.4%(64),不扩大者32.6%(31);Singh指数越大,股骨上段髓腔越窄,Singh指数越小,股骨上段髓腔越宽大;骨质疏松时股骨髓腔扩大是全方位的,其骨皮质吸收以髓腔内面明显。结论:(1)骨质疏松标本髓腔扩大峡部不明显,假体设计要考虑到峡部不明显时如何使股骨柄远端与股骨骨髓腔形态相匹配,对老年人可将柄下端适当加粗,以适应髓腔变化。(2)对骨质疏松老年人,选择假体前要拍照股骨全长的正、侧位及双斜位X线片,对髓腔形态有较全面的评估,以选择适合的假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胎儿肛管微血管的分布特点,为探讨肛门缺血性改变提供微血管的形态依据。方法:墨汁灌注,组织揭层透明铺片及组织切片,光镜下测量胎儿肛管肛门内括约肌及肛膜下区毛细血管网眼密度。结果:胎儿肛管在后中线处肛门内括约肌和粘膜下层存在毛细血管低密度区;肛门内括约肌里微动脉网的干动脉—肌束间动脉走行方向与肌纤维走行方向相垂直,括约肌强度收缩易压迫肌束间动脉,致血供不足。结论:肛管后中线处血供不良和肛门内括约肌痉挛也许是原发性肛裂好发于后连合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